'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將趙國軍事推向頂峰的君主,不過他幹過的一件事情一直被後世詬病,也就是先廢掉了公子章立公子何繼位,之後又想要回權力,還要分裂趙國,將代地分給公子章,讓其當王,這直接導致了沙丘政變,一代雄主被餓死在了沙丘宮,《史記》記載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可嘆一代雄主淪落到掏鳥窩過活。

"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將趙國軍事推向頂峰的君主,不過他幹過的一件事情一直被後世詬病,也就是先廢掉了公子章立公子何繼位,之後又想要回權力,還要分裂趙國,將代地分給公子章,讓其當王,這直接導致了沙丘政變,一代雄主被餓死在了沙丘宮,《史記》記載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可嘆一代雄主淪落到掏鳥窩過活。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這裡還是要趙武靈王說句公道話的,他想要廢掉已經成為趙王的公子何,不僅僅是出於對於公子章的愧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趙主父外出遊方的時候,正值秦楚交戰,楚王被迫來到趙國求助結果被公子何趕出去了,趙武靈王通過這件事才想廢他的,因為公子何缺乏一個君主的大局觀。

"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將趙國軍事推向頂峰的君主,不過他幹過的一件事情一直被後世詬病,也就是先廢掉了公子章立公子何繼位,之後又想要回權力,還要分裂趙國,將代地分給公子章,讓其當王,這直接導致了沙丘政變,一代雄主被餓死在了沙丘宮,《史記》記載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可嘆一代雄主淪落到掏鳥窩過活。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這裡還是要趙武靈王說句公道話的,他想要廢掉已經成為趙王的公子何,不僅僅是出於對於公子章的愧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趙主父外出遊方的時候,正值秦楚交戰,楚王被迫來到趙國求助結果被公子何趕出去了,趙武靈王通過這件事才想廢他的,因為公子何缺乏一個君主的大局觀。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話說回來,當時趙武靈王被圍了3個月,就算消息在封鎖,相比軍中流傳出趙武靈王被圍的消息,但是為何沒有一人前往相救呢?按理說,趙武靈王常年帶兵,應該在軍中有威信,有軍權,軍權就是控制政權的手段,趙主父確實放棄政權,不像後代太上皇,還在實際控制著軍政大全,但是他也許不想殺那個兒子,沒做好軍事政變的準備,就像李淵和太子被李世民殺掉一樣。他自以為穩操勝券,想怎麼做都是他能決定的。結果被更狠地殺了。

"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將趙國軍事推向頂峰的君主,不過他幹過的一件事情一直被後世詬病,也就是先廢掉了公子章立公子何繼位,之後又想要回權力,還要分裂趙國,將代地分給公子章,讓其當王,這直接導致了沙丘政變,一代雄主被餓死在了沙丘宮,《史記》記載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可嘆一代雄主淪落到掏鳥窩過活。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這裡還是要趙武靈王說句公道話的,他想要廢掉已經成為趙王的公子何,不僅僅是出於對於公子章的愧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趙主父外出遊方的時候,正值秦楚交戰,楚王被迫來到趙國求助結果被公子何趕出去了,趙武靈王通過這件事才想廢他的,因為公子何缺乏一個君主的大局觀。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話說回來,當時趙武靈王被圍了3個月,就算消息在封鎖,相比軍中流傳出趙武靈王被圍的消息,但是為何沒有一人前往相救呢?按理說,趙武靈王常年帶兵,應該在軍中有威信,有軍權,軍權就是控制政權的手段,趙主父確實放棄政權,不像後代太上皇,還在實際控制著軍政大全,但是他也許不想殺那個兒子,沒做好軍事政變的準備,就像李淵和太子被李世民殺掉一樣。他自以為穩操勝券,想怎麼做都是他能決定的。結果被更狠地殺了。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趙武靈王已經提前讓位了,趙惠文王已經是趙國法理上的君主,這件事的性質就變成了因為趙武靈王已經不是趙國的君主,沙丘宮事件正確的解讀應該是趙惠文王的父親保護企圖弒君的叛賊,而趙惠文王當時沒有連他一起誅殺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父親(這殺父弒君的罪名太重),其二地位太高(殺了容易動搖國本),總之從法理上看,沒有人敢於在這麼敏感的時刻去救趙武靈王。

"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將趙國軍事推向頂峰的君主,不過他幹過的一件事情一直被後世詬病,也就是先廢掉了公子章立公子何繼位,之後又想要回權力,還要分裂趙國,將代地分給公子章,讓其當王,這直接導致了沙丘政變,一代雄主被餓死在了沙丘宮,《史記》記載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可嘆一代雄主淪落到掏鳥窩過活。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這裡還是要趙武靈王說句公道話的,他想要廢掉已經成為趙王的公子何,不僅僅是出於對於公子章的愧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趙主父外出遊方的時候,正值秦楚交戰,楚王被迫來到趙國求助結果被公子何趕出去了,趙武靈王通過這件事才想廢他的,因為公子何缺乏一個君主的大局觀。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話說回來,當時趙武靈王被圍了3個月,就算消息在封鎖,相比軍中流傳出趙武靈王被圍的消息,但是為何沒有一人前往相救呢?按理說,趙武靈王常年帶兵,應該在軍中有威信,有軍權,軍權就是控制政權的手段,趙主父確實放棄政權,不像後代太上皇,還在實際控制著軍政大全,但是他也許不想殺那個兒子,沒做好軍事政變的準備,就像李淵和太子被李世民殺掉一樣。他自以為穩操勝券,想怎麼做都是他能決定的。結果被更狠地殺了。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趙武靈王已經提前讓位了,趙惠文王已經是趙國法理上的君主,這件事的性質就變成了因為趙武靈王已經不是趙國的君主,沙丘宮事件正確的解讀應該是趙惠文王的父親保護企圖弒君的叛賊,而趙惠文王當時沒有連他一起誅殺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父親(這殺父弒君的罪名太重),其二地位太高(殺了容易動搖國本),總之從法理上看,沒有人敢於在這麼敏感的時刻去救趙武靈王。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眾臣們也是各懷鬼胎,各謀私利,都期待在新君尚幼時鞏固自己家族的地位。有沒有想複製“三家分晉"的人,也難說啊,更何況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一系列軍事改革,還有一大批武將反對呢。所以說趙武靈王雖然名義上把持著全國軍政,但是沒有政權的軍權是無水之木。你不當大王了,跟著你混不能讓自己職位提升,你覺得手下不會有異心?人們都願意跟著沒當上王的王子混,因為將來可能從龍之功,跟著退休人員有啥前途?

"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將趙國軍事推向頂峰的君主,不過他幹過的一件事情一直被後世詬病,也就是先廢掉了公子章立公子何繼位,之後又想要回權力,還要分裂趙國,將代地分給公子章,讓其當王,這直接導致了沙丘政變,一代雄主被餓死在了沙丘宮,《史記》記載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可嘆一代雄主淪落到掏鳥窩過活。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這裡還是要趙武靈王說句公道話的,他想要廢掉已經成為趙王的公子何,不僅僅是出於對於公子章的愧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趙主父外出遊方的時候,正值秦楚交戰,楚王被迫來到趙國求助結果被公子何趕出去了,趙武靈王通過這件事才想廢他的,因為公子何缺乏一個君主的大局觀。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話說回來,當時趙武靈王被圍了3個月,就算消息在封鎖,相比軍中流傳出趙武靈王被圍的消息,但是為何沒有一人前往相救呢?按理說,趙武靈王常年帶兵,應該在軍中有威信,有軍權,軍權就是控制政權的手段,趙主父確實放棄政權,不像後代太上皇,還在實際控制著軍政大全,但是他也許不想殺那個兒子,沒做好軍事政變的準備,就像李淵和太子被李世民殺掉一樣。他自以為穩操勝券,想怎麼做都是他能決定的。結果被更狠地殺了。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趙武靈王已經提前讓位了,趙惠文王已經是趙國法理上的君主,這件事的性質就變成了因為趙武靈王已經不是趙國的君主,沙丘宮事件正確的解讀應該是趙惠文王的父親保護企圖弒君的叛賊,而趙惠文王當時沒有連他一起誅殺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父親(這殺父弒君的罪名太重),其二地位太高(殺了容易動搖國本),總之從法理上看,沒有人敢於在這麼敏感的時刻去救趙武靈王。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眾臣們也是各懷鬼胎,各謀私利,都期待在新君尚幼時鞏固自己家族的地位。有沒有想複製“三家分晉"的人,也難說啊,更何況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一系列軍事改革,還有一大批武將反對呢。所以說趙武靈王雖然名義上把持著全國軍政,但是沒有政權的軍權是無水之木。你不當大王了,跟著你混不能讓自己職位提升,你覺得手下不會有異心?人們都願意跟著沒當上王的王子混,因為將來可能從龍之功,跟著退休人員有啥前途?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趙主父也是自己作死。他把權利給小兒子,讓重臣宗室做輔政,相當於把權利送到臣子手中,後來想收回來,不是他小兒子不同意,而是這些重臣不同意,畢竟輔助小兒比雄主輕鬆多了,再者公子章也是個坑爹的貨,春秋戰國王子爭權失敗後唯有逃亡他國才可能活命,竟然去找他爹,爹寶男呀,死得不冤,可惜連累他爹。而改革派被保守派殺的殺,逃的逃,人才盡失。趙國有能力的都是趙主父的親信,比如李曇,樂毅,龐瑗,劇辛,趙奢等,這是活著逃跑的,還有很多被殺的。丘之圍捍衛的是國君和權貴集團的利益,救主父就是與趙國上下為敵。趙武靈王廢長立幼並傳位成功自任主父,此時能做的就是替兒子打江山了,再分個代國就是擾亂趙國的利益了。

"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將趙國軍事推向頂峰的君主,不過他幹過的一件事情一直被後世詬病,也就是先廢掉了公子章立公子何繼位,之後又想要回權力,還要分裂趙國,將代地分給公子章,讓其當王,這直接導致了沙丘政變,一代雄主被餓死在了沙丘宮,《史記》記載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可嘆一代雄主淪落到掏鳥窩過活。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這裡還是要趙武靈王說句公道話的,他想要廢掉已經成為趙王的公子何,不僅僅是出於對於公子章的愧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趙主父外出遊方的時候,正值秦楚交戰,楚王被迫來到趙國求助結果被公子何趕出去了,趙武靈王通過這件事才想廢他的,因為公子何缺乏一個君主的大局觀。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話說回來,當時趙武靈王被圍了3個月,就算消息在封鎖,相比軍中流傳出趙武靈王被圍的消息,但是為何沒有一人前往相救呢?按理說,趙武靈王常年帶兵,應該在軍中有威信,有軍權,軍權就是控制政權的手段,趙主父確實放棄政權,不像後代太上皇,還在實際控制著軍政大全,但是他也許不想殺那個兒子,沒做好軍事政變的準備,就像李淵和太子被李世民殺掉一樣。他自以為穩操勝券,想怎麼做都是他能決定的。結果被更狠地殺了。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趙武靈王已經提前讓位了,趙惠文王已經是趙國法理上的君主,這件事的性質就變成了因為趙武靈王已經不是趙國的君主,沙丘宮事件正確的解讀應該是趙惠文王的父親保護企圖弒君的叛賊,而趙惠文王當時沒有連他一起誅殺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父親(這殺父弒君的罪名太重),其二地位太高(殺了容易動搖國本),總之從法理上看,沒有人敢於在這麼敏感的時刻去救趙武靈王。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眾臣們也是各懷鬼胎,各謀私利,都期待在新君尚幼時鞏固自己家族的地位。有沒有想複製“三家分晉"的人,也難說啊,更何況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一系列軍事改革,還有一大批武將反對呢。所以說趙武靈王雖然名義上把持著全國軍政,但是沒有政權的軍權是無水之木。你不當大王了,跟著你混不能讓自己職位提升,你覺得手下不會有異心?人們都願意跟著沒當上王的王子混,因為將來可能從龍之功,跟著退休人員有啥前途?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趙主父也是自己作死。他把權利給小兒子,讓重臣宗室做輔政,相當於把權利送到臣子手中,後來想收回來,不是他小兒子不同意,而是這些重臣不同意,畢竟輔助小兒比雄主輕鬆多了,再者公子章也是個坑爹的貨,春秋戰國王子爭權失敗後唯有逃亡他國才可能活命,竟然去找他爹,爹寶男呀,死得不冤,可惜連累他爹。而改革派被保守派殺的殺,逃的逃,人才盡失。趙國有能力的都是趙主父的親信,比如李曇,樂毅,龐瑗,劇辛,趙奢等,這是活著逃跑的,還有很多被殺的。丘之圍捍衛的是國君和權貴集團的利益,救主父就是與趙國上下為敵。趙武靈王廢長立幼並傳位成功自任主父,此時能做的就是替兒子打江山了,再分個代國就是擾亂趙國的利益了。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本來趙武靈王是不用被餓死的,只是殺了公子章後,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公子成、李兌不禁為自己的未來擔憂啊,當著前趙王的面殺了他的兒子,難保自己不會被清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圍宮餓死他。但是在動亂之後,原本有一個人比公子成、李兌更適合善後,這個人就是肥義,他是保守改革兩派都服帖的人,對趙主父忠心耿耿,就是他一死,李兌才趁機挑唆公子成叛亂的,如果他在,斷然不會出現趙主父被餓死的情況,可惜的是,在之前公子章發動的叛亂中被殺,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殺之。其實肥義是可以避禍的,之前李兌就提醒過他小心提防公子章和田不禮,但是他還是更加忠心於趙主父的,忠於他曾對趙主父說過的諾言,在預料到公子章可能有不軌之行後,告訴趙王的近衛將領信期,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先以身當之,無故而王乃入。結果就真的替趙王死了,而肥義死後,也就沒人敢救趙武靈王了。

"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將趙國軍事推向頂峰的君主,不過他幹過的一件事情一直被後世詬病,也就是先廢掉了公子章立公子何繼位,之後又想要回權力,還要分裂趙國,將代地分給公子章,讓其當王,這直接導致了沙丘政變,一代雄主被餓死在了沙丘宮,《史記》記載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餘而餓死沙丘宮,可嘆一代雄主淪落到掏鳥窩過活。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這裡還是要趙武靈王說句公道話的,他想要廢掉已經成為趙王的公子何,不僅僅是出於對於公子章的愧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趙主父外出遊方的時候,正值秦楚交戰,楚王被迫來到趙國求助結果被公子何趕出去了,趙武靈王通過這件事才想廢他的,因為公子何缺乏一個君主的大局觀。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話說回來,當時趙武靈王被圍了3個月,就算消息在封鎖,相比軍中流傳出趙武靈王被圍的消息,但是為何沒有一人前往相救呢?按理說,趙武靈王常年帶兵,應該在軍中有威信,有軍權,軍權就是控制政權的手段,趙主父確實放棄政權,不像後代太上皇,還在實際控制著軍政大全,但是他也許不想殺那個兒子,沒做好軍事政變的準備,就像李淵和太子被李世民殺掉一樣。他自以為穩操勝券,想怎麼做都是他能決定的。結果被更狠地殺了。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但是有一個問題是,趙武靈王已經提前讓位了,趙惠文王已經是趙國法理上的君主,這件事的性質就變成了因為趙武靈王已經不是趙國的君主,沙丘宮事件正確的解讀應該是趙惠文王的父親保護企圖弒君的叛賊,而趙惠文王當時沒有連他一起誅殺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父親(這殺父弒君的罪名太重),其二地位太高(殺了容易動搖國本),總之從法理上看,沒有人敢於在這麼敏感的時刻去救趙武靈王。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眾臣們也是各懷鬼胎,各謀私利,都期待在新君尚幼時鞏固自己家族的地位。有沒有想複製“三家分晉"的人,也難說啊,更何況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一系列軍事改革,還有一大批武將反對呢。所以說趙武靈王雖然名義上把持著全國軍政,但是沒有政權的軍權是無水之木。你不當大王了,跟著你混不能讓自己職位提升,你覺得手下不會有異心?人們都願意跟著沒當上王的王子混,因為將來可能從龍之功,跟著退休人員有啥前途?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趙主父也是自己作死。他把權利給小兒子,讓重臣宗室做輔政,相當於把權利送到臣子手中,後來想收回來,不是他小兒子不同意,而是這些重臣不同意,畢竟輔助小兒比雄主輕鬆多了,再者公子章也是個坑爹的貨,春秋戰國王子爭權失敗後唯有逃亡他國才可能活命,竟然去找他爹,爹寶男呀,死得不冤,可惜連累他爹。而改革派被保守派殺的殺,逃的逃,人才盡失。趙國有能力的都是趙主父的親信,比如李曇,樂毅,龐瑗,劇辛,趙奢等,這是活著逃跑的,還有很多被殺的。丘之圍捍衛的是國君和權貴集團的利益,救主父就是與趙國上下為敵。趙武靈王廢長立幼並傳位成功自任主父,此時能做的就是替兒子打江山了,再分個代國就是擾亂趙國的利益了。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本來趙武靈王是不用被餓死的,只是殺了公子章後,公子成、李兌謀曰:“以章故圍主父,即解兵,吾屬夷矣。”乃遂圍主父。令宮中人“後出者夷”,宮中人悉出。公子成、李兌不禁為自己的未來擔憂啊,當著前趙王的面殺了他的兒子,難保自己不會被清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圍宮餓死他。但是在動亂之後,原本有一個人比公子成、李兌更適合善後,這個人就是肥義,他是保守改革兩派都服帖的人,對趙主父忠心耿耿,就是他一死,李兌才趁機挑唆公子成叛亂的,如果他在,斷然不會出現趙主父被餓死的情況,可惜的是,在之前公子章發動的叛亂中被殺,主父及王遊沙丘,異宮,公子章即以其徒與田不禮作亂,詐以主父令召王。肥義先入,殺之。其實肥義是可以避禍的,之前李兌就提醒過他小心提防公子章和田不禮,但是他還是更加忠心於趙主父的,忠於他曾對趙主父說過的諾言,在預料到公子章可能有不軌之行後,告訴趙王的近衛將領信期,若有召王者必見吾面,我將先以身當之,無故而王乃入。結果就真的替趙王死了,而肥義死後,也就沒人敢救趙武靈王了。

沙丘之變趙武靈王本可不被餓死,只因能救他的人在叛亂中被殺!

當時趙何已經做了四年的趙王了,無論從勢力還是威信都遠超趙章的,其實任何一個權力中心形成都不會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到了進退時刻那就不是一個人的進退,很可能是生死貴賤的關鍵點。顯然眾人還是看得明白的,都默默的選擇了站隊,趙武靈王也就只能含恨而終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