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行錢端陷入“羅生門”!14億暴雷的鍋究竟該誰來背?

摘要:誰來兜底?

招行錢端陷入“羅生門”!14億暴雷的鍋究竟該誰來背?


撰文|張銀銀

一向“耳根清淨”的招商銀行最近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這一切都源於其與第三方公司“錢端”幾年前的“牽手”。

有媒體報道,6月28日,在深圳招商銀行大廈附近的一個街道辦裡,當招商銀行的幾個代表說出一番話時,作為招商銀行的前員工,王芳的眼淚一直往下流。“不僅是生活,整個三觀都要被招行給毀了。”她說。

這幾年裡,因為信任招商銀行的品牌和產品,王芳把家庭的大部分積蓄投到錢端。像王芳這樣的招行員工和前員工不為少數。他們親歷或參與了招行對錢端項目的推廣活動。推廣期間,轟轟烈烈,熱火朝天。

錢端曾是招行力推的一款理財產品,據說是招行試水互聯網金融的戰略性性工具,互聯網金融大部分就是我們俗稱的P2P。

回顧2014年前後,互聯網金融正如火如荼,多家銀行嘗試切入,截至2014年底,10餘家銀行建立了平臺,在這些平臺中,有的銀行充當了“供貨人”的角色,有的銀行只提供“居間、撮合”服務,有的銀行甚至不“居間、撮合”,只站在旁邊“見證”,而招商銀行選擇的就是這一種,與其相類似的還有華潤銀行。

招行錢端陷入“羅生門”!14億暴雷的鍋究竟該誰來背?

也許入局心切,也許盡調沒做足,但結果就是,最後錢端暴雷了。2018年12月,錢端發生部分項目逾期,其後續逾期待兌付的金額約為14億,涉及約9000名投資人。

今年5月初,錢端將“鍋”拋向了昔日的“合作伙伴”招商銀行,逾期金額預計14億元。5月27日,招商銀行聲明稱,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和錢端終止合作。

直到6月26日,錢端與招商銀行之爭終於有了一個階段性的結論。當日,廣州天河警方發佈公告稱,接到多名在錢端APP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事主報警,初查發現有犯罪事實,已立案偵查,同時開放案件網上登記。

但有一點,諸多投資人都認為招行繞不過去的。就是招行長期以來,通過招行本身的網點與員工體系,以“旗下平臺”的方式背書,推薦引導人們將儲蓄資金投入P2P錢端。

某投訴平臺上,關於錢端事件的投訴帖多達數百條,大部分人都說是通過招商銀行的員工推薦、邀請等註冊投資了錢端。

但雙方分手時,招行對投資者卻連一句說明都沒有,這真的好嗎?公開信息顯示,與錢端分手一年半後,招行曾於2018年10月公告,已於2017年4月28日停辦互聯網創新業務,招商銀行與錢端等公司的合作也同步終止,這反射弧真是夠長。

招行錢端陷入“羅生門”!14億暴雷的鍋究竟該誰來背?

被業界稱為“零售之王”的招商銀行,一方面在不斷嘗試轉型與創新,另一方面也不斷在為“創新”買單。有業內人士認為,從目前的情形來看,其首先應該解決的是如何給資管排毒、理財業務如何轉型等問題。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所認為的,理財子公司設立熱潮之下,銀行機構需要冷靜思考的是,如何制定適合本行的理財子公司發展策略,使其不僅立足於自身發展,還能肩負起全行資管戰略轉型與發展的重任。

一方面,理財子公司在業務範圍、准入門檻等方面突破了傳統理財業務的侷限,為銀行資管業務的轉型與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想象力;另一方面,對商業銀行而言,一項業務或一個機構的發展策略,最終要服務於銀行整體戰略,並符合自身的比較優勢和經營管理特點。

事實證明,不管誰出來站臺的產品,千萬別隻停留在看表面。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太多了。相信招行並不是第一家推薦“不靠譜”理財產品的銀行,錢端也不會是最後一家暴雷的P2P公司。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文系槓桿遊戲(頭條號簽約作者)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註明出處和作者,謝謝!槓桿遊戲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學習交流探討用,非投資建議。用戶據此進行的一切投資,請自負責任。文章如有疏漏、錯誤歡迎批評指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