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舞臺劇《戰馬》6月來到南京/江蘇大劇院歌劇廳首演在即

舞臺劇《戰馬》被譽為英國文化的新象徵,英國偉大的國寶級作品,是一部集藝術性、技術性、觀賞性三者完美融合的史詩級舞臺鉅製,被譽為戲劇的魔法、世界戲劇史上的奇蹟,一經公演就成為全球最為引人矚目的文化事件。自2007年10月17日首演以來,已在全球演出超過4500場,吸引800多萬觀眾,創造了戲劇史上最為輝煌的觀演記錄。無論是從故事,還是製作上來看,這部劇都為中國舞臺藝術樹立了新的行業標杆,也讓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藉此邁上了新的臺階。

史詩舞臺劇《戰馬》6月來到南京/江蘇大劇院歌劇廳首演在即

2019年,在江蘇文投集團領導的支持和江蘇大劇院的努力下,這部久負盛名的史詩舞臺劇終於馳騁金陵,將於6月6日-16日在江蘇大劇院歌劇廳,展開為期10場的演出。

觀眾常說演出市場困擾他們的無非就是沒有好作品和票價不夠惠民,而《戰馬》中文版就把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巡演所到城市的觀眾無不被其動人的故事、獨特的視角、震撼的視效、精湛的品質,以及舞臺裝置之精妙、演員情感之真摯所觸動,尤其是戰馬Joey以其神奇的想象力和豐富的表現力,更是成為風靡全球的超級舞臺巨星。

作品的精良和親民的政策密不可分,江蘇大劇院通過惠民票價實現演出的可持續性發展,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鼓勵更多觀眾走進劇場,更是拿出誠意滿滿的80元學生票,讓囊中羞澀的學生們不因經費緊張錯過世界高水平作品。除此以外,《戰馬》特開高考生公益場,以藝術的力量,為莘莘學子們送去“馬到成功、一馬當先”的祝福。更多關於舞臺劇《戰馬》的訊息,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江蘇大劇院JSCPA”及“江蘇大劇院票務管家”瞭解查看詳情。

史詩舞臺劇《戰馬》6月來到南京/江蘇大劇院歌劇廳首演在即

兒童文學做背書,奧斯卡同名電影掀熱潮

舞臺劇《戰馬》改編自英國兒童桂冠文學作家邁克爾·莫波格的同名小說,最早的2007年英國國家劇院版本由著名編劇Nick Stafford操刀,湯姆·莫里斯與瑪麗安妮•艾略特聯合執導。因為舞臺劇的成功,2011年導演斯皮爾伯格拍攝電影版《戰馬》入圍奧斯卡。舞臺劇《戰馬》中文版由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於20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100週年”之際正式啟動;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正式登上中國舞臺。演出通過對人與馬之間深厚情感的細膩描摹,讓和平、友誼、勇敢、堅韌的主題愈加深入人心,也與“呼籲和平”這一世界主題緊密呼應。在四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石家莊、天津等地上演掀起“戰馬”熱潮。

劇情的跌宕起伏時刻牽動著觀眾們的心。男孩艾爾伯特與一匹名叫喬伊的馬從小就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然而隨著戰爭的到來,喬伊被賣給騎兵上了戰場。戰爭中,它的主人從英國上尉、法國老農,再換到德國騎兵。它歷盡艱辛,最終與艾爾伯特再度團聚。戰火紛飛中的感嘆、湯姆森死時的靜默、醫院中的那聲“貓頭鷹哨”、艾爾伯特與喬伊的相遇……劇中很多情節與細節都引得無數觀眾為之落淚。

史詩舞臺劇《戰馬》6月來到南京/江蘇大劇院歌劇廳首演在即

馬偶的成功運用是點睛之筆

《戰馬》首要的成功元素就是馬偶的運用,這幾乎是每一位觀眾的共識。受舞臺的特點所限,舞臺劇很難像電影一樣以真實的動物作為主演,這也一向是困住舞臺劇的難題,《戰馬》卻巧妙利用了偶這一傳統舞臺道具。對大部分戲劇工作者而言,雖然劇中戰馬馬偶的製作工藝和操控水準極高,不一定有可複製性,但其所帶來的思路卻是可以借鑑的。中方木偶導演劉曉邑認為,偶可以發揮出更強大的舞臺表現力,偶雖然本身沒有生命和語言,反而可以呈現出更為客觀、超出生命的舞臺表達,也可以令觀眾更加專注肢體表達的意義。另一方面,馬偶的大獲成功也反映出英國戲劇工作者可貴的探索精神,記者從英方工作人員處獲悉,該劇創排之初,戰馬喬伊應以何種形式登臺也曾令主創們傷透腦筋,但英方擁有一個受英國文化產業公共基金扶持的“英國國家劇院工作室”,這使得主創們有條件充分嘗試各種舞臺實驗,最終選定了最合適的方案。

著名的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劇團創始人、原版舞臺劇《戰馬》木偶設計和製造者亞德里恩•科勒與貝塞爾•瓊斯兩位藝術家,不遠萬里共同來到中國,和舞臺劇《戰馬》中文版的導演、演員溝通交流;並與中方木偶組組長張金廣帶隊的木偶製作組進行了細緻的技術探討。馬偶的每一克輕重,每一個彎曲角度,各種細節在偶師們心中都舉足輕重,偶師們竭盡全力把馬偶調整到最佳狀態。《戰馬》是馬偶演員和角色演員的完美結合,舞臺上,馬偶演員就是“馬”,他們經過一年多的高強度訓練,已經可以像馬一樣思考和行動。中方木偶導演劉曉邑介紹:“操控馬的三個演員在表演中是不能通過語言或眼神相互交流的,他們的配合完全依靠馬自身的動作和反應發出信號。比如馬頭抬起時,馬的身體要立刻做出呼吸上的變化,這個時候馬腿也要立刻做出反應。操控時,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發出信號,三個人整體的反應時間為0.1秒。”

史詩舞臺劇《戰馬》6月來到南京/江蘇大劇院歌劇廳首演在即

中英深度合作具借鑑意義

《戰馬》由中國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劇院聯合制作,是這兩家國家級院團推出的第一個深度合作的戰略項目。該劇的“漢化”不僅僅限於舞臺臺詞,從立項到選拔演員、培訓、道具製作、技術合成等各個環節均由英方指導完成,可以說是一部全方位與國際接軌的合作劇目。《戰馬》的製作經理達米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英方派出了24位頂尖專家為中方指導,中文版《戰馬》的製作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目前已展現出很好的成果。達米安還表示,中國目前正處在文化交流的新階段,既要把國外的好戲引進來,也要把中國的好戲送出去,中文版《戰馬》在此時誕生並受到中國觀眾歡迎,為今後開展中外戲劇交流與合作帶來了很好的借鑑意義。

除了馬偶,《戰馬》的各種演出技術操控都必須精準到萬無一失。據舞臺劇《戰馬》中文版製作人李東介紹:“所有技術部門的高難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這個難不僅僅是中文版難,英國國家劇院在製作英文版《戰馬》時就非常難,為此英國國家劇院邀請了全世界各地最頂級的設計者。比如我們的木偶設計師貝塞爾•瓊斯和亞德里恩•科勒來自南非木偶劇團;動作導演和編舞託比•塞奇威克是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的編舞設計;作曲約翰·塔姆斯7次獲得BBC民歌獎,是英國民族音樂的權威人物;燈光設計保羅·康斯特布爾則獲得過4次奧利弗獎和2次託尼獎……這些設計師匯聚到一起,使《戰馬》成為一輛頂級配置的高性能跑車。”

《戰馬》的知識產權不僅包含文本和表演,技術也在知識產權的範圍之內,這意味著在演出中,所有的細節都必須按照統一標準呈現。中方技術總監王璞和馬昕舉例說:“音響師會根據每個演員的聲音條件不同而設計聲音效果,所有的程序非常嚴密,不容半點變動和更改。”這樣的高標準保證了可持續性演出的高質量。

該劇總製作人、國家話劇院院長周予援強調這部戲的“可持續性”,他說:“演出品質對一個可持續性演出來講非常重要。舞臺劇《戰馬》從2007年在英國首演開始,已經進行了長期的高質量可持續性演出,而舞臺劇《戰馬》中文版在中國的上演,則將提升中國整個戲劇行業的創作和技術水平,使之成為演出品質的保障。這部作品上演的更深遠意義正在於此。”

《戰馬》是典型的工業化

《戰馬》是典型的工業化——也可以說是工業發展到很高層次的——戲劇產品。只有工業發展到很高層次,它才能夠在工業的舞臺上,將手工製作、人工操作的馬的運動,馬的呼吸,馬的故事,嵌入到一個完整的敘述過程中。

《戰馬》成為中國話劇舞臺重量級的舶來品,是一次實在的、虛心的學習經歷。中國話劇工業化的試水剛剛開始,如何留住這套演出界的工業體系,如何留住剛剛培養起來的技術團隊,如何保持演出5年不走樣,成為《戰馬》新的挑戰。中文版《戰馬》的巡演總會走完,但中國國家話劇院將保留“《戰馬》體系”。李東說,《戰馬》只是中英合作的開始,是為了將來更深遠的合作搭建了一個平臺、一個體系。未來的建設與交流需要一個這樣的基礎,“為了建造這個基礎我們才做了《戰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