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鄉土文化,圓夢大山深處——訪平武縣舊堡小學校長張志華

張志華 民俗 農村 農民 竹鶯一鳴 2017-05-22

傳承鄉土文化,圓夢大山深處——訪平武縣舊堡小學校長張志華

人物簡介:張志華,男,平武舊堡人。1979年開始擔任民師,1986年考入安縣師範學校,1988年進入公辦教師隊伍。1979年至1993年在舊堡村小工作,1993年至2002年任舊堡小學教導主任,2002年升任舊堡小學校長至今。

鄉土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礎,是鄉土知識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認識腳下的土地才不會失根。在現實中“鄉土教育”提的多做的少,是眼下很多學校所未關注的,而現在的兒童有一種總體傾向:對鄉土認識的陌生和疏遠,這又是不能被忽視的,這不得不說是基礎教育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平武縣舊堡小學張志華作為一所偏遠山區農村小學校長卻認識到了鄉土教育的重要性,架起了舊堡鄉土教育的橋樑,走在了農村學校鄉土教育的前列。

《思想的軌跡》:張校長聽說你正在編寫一本舊堡鄉土教材,據我瞭解在平武農村小學中你是第一人,你的這一“壯舉”或許將改寫舊堡的教育史。

張志華:我現在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是興趣所致而做的一件事,你不要把它說的那麼大。舊堡教育史的改變不是一本鄉土教材能完成的,我所做的只是給孩子多提供了一種認識家鄉的選擇。孩子們對自己生活的家鄉和土地有所認識、有所熱愛,就是我最大的喜悅、最大的收穫。

《思想的軌跡》:張校長,你是基於怎樣的原因,有了編寫鄉土教材這一構想的呢?

張志華:自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的提出,我們的教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開放意識和發展意識已經深刻地影響了年輕一代的思想和精神面貌,這從總體上來看是積極的,也是可喜的。但是,隨之而來的另外一種文化現象――一種逃離自己生長的土地的傾向,從農村逃到小城鎮,從小城鎮逃到大城鎮,從大城鎮逃到小城市,從小城市逃到大城市,這是年輕一代的生命選擇和文化選擇。基於這樣的原因,我產生了對文化、對教育的憂慮。我所憂慮的不是大家離開本土,到更好的地方去學習生活;我所憂慮的是年輕一代對養育自己的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產生了認識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離感,沒有了本土的意識,最後變成了無根的人。因此我決定編一套鄉土教材,把我們舊堡的大地、民俗、歷史和人的故事寫進去。這套教材只是一粒種子,一滴水,希望有一天這些大山孩子無論走向哪裡,走到哪裡,都是有根的人。

《思想的軌跡》:在編寫這套舊堡鄉土教材的過程中,你又是以怎樣的理念為指導的呢?

張志華:鄉土文化蘊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它發生在本鄉本土,具有教育意義。讓鄉土文化走進課堂,既是對現有教材的補充和具體化,也是對學生進行愛祖國、愛家鄉教育的有效途徑,更是傳承我們舊堡羌文化的重要途徑。讓鄉土教材走進課堂,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家鄉的認識,促進學生對家鄉現狀的思考,使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觸碰,培養他們為建設家鄉的美好明天而努力拼搏的宏偉志向。利用好鄉土教材,將給教育教學工作錦上添花。我們舊堡作為羌族聚集鄉,應當有自己的文化傳承,而現實中這種民族文化越來越消失退化,地方化、個性化、基層化的東西越來越少,這是我們編寫舊堡鄉土教材期望解決的問題。我們在鄉土教材編寫中始終秉持“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理念,希望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展現舊堡鄉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使學生既能走出去,又能做個有根的人。

《思想的軌跡》:你們主要從哪幾方面著手編寫鄉土教材,對這樣的編排你們有過怎樣的思考?

張志華:鄉土教材的生命力在於民間的自發成長,在於文化多樣性和教育多元化,它靠地方特色來表達大理念。所以,我們編寫的鄉土教材內容主要有:舊堡歷史沿革、文化傳統、風土民俗、古蹟遺址及舊堡重要人物和事件等,這些都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地方色彩。例如我們舊堡的禹王宮就作為古蹟遺址這塊的一個方面,進行詳細的記載與描述,旨在讓學生感受到家鄉文化的悠久,激發他們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還有我們風土民俗中的羌歌、羌舞、羌曲等民族文化的描寫,旨在增強他們的民族使命感,讓民族文化通過他們走出舊堡,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我們想讓我們舊堡的孩子在人生的行囊中多一樣東西:對家鄉的記憶和理解。

《思想的軌跡》:在編寫鄉土教材的過程中你們主要面臨的問題是什麼,你們又將如何解決?

張志華:一直以來,鄉土教材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也沒有人和機構對鄉土教材進行全面的研究和規範,鄉土教材的內涵與外延都沒有得到明確的界定,如何組稿編排也就成了編寫工作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我們秉持“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理念,將頭上的天,腳下的地,作為我們依賴的最基本的素材。我們在嘗試中前進,在前進中總結,在總結中探討和交流,通過我們不懈努力,初稿已於今年(2014年8月)基本成型。我現在正與我的好友共同加班加點的進行資料的整理、挖掘和修改,期望在明年(2015年5月)正式成型並交付刊印,讓舊堡鄉土教材真真切切的為舊堡師生服務、為舊堡人民服務。

鄉土教材不僅僅是增加學生對本鄉本土的瞭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他和鄉土,包括鄉土文化及鄉村的父老鄉親的精神血脈聯繫,把根留住。無論他們今後走向哪裡,他們都是有根的人。鄉土文化需要傳承,也必須得到傳承,張校長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教育的熱愛與追求,願他圓夢在舊堡,圓夢在大山深處。

文/宋榮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