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

光緒七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修出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雖然這條鐵路是用騾馬拉著車廂在鐵軌上跑的,但荒誕的背後依舊具有洋務破冰的意義。

"

光緒七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修出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雖然這條鐵路是用騾馬拉著車廂在鐵軌上跑的,但荒誕的背後依舊具有洋務破冰的意義。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緊隨破冰而來的是炮火洗禮下的觀念變遷。爆發自光緒九年的中法戰爭,徹底改變了清廷重臣對洋務的看法,猛烈攻擊和一致反對的聲音漸漸被理解和贊同所取代,這其中尤以恭親王奕訢最為明智、開放,對於李鴻章主張的興修鐵路,他選擇了積極支持。

正是因為有了恭親王的支持,光緒十三年,李鴻章將唐胥鐵路順利延建到了天津,趁此機會,李鴻章又將開平鐵路公司改名為中國鐵路公司,儼然以中國鐵路總督辦自居。

在晚清,這是為官的一個技巧,謀劃大事不僅可以助一個人攀上高位,也可以助一個人構建權勢的藩籬。

光緒十四年,在全長二百六十里唐津鐵路順利建成的背景下,李鴻章意欲進一步擴大洋務局面,他上奏清廷,建議大力興建由天津到京城的鐵路。

然而,頑固派的非議雜音卻不是頃刻間就能清除乾淨的。針對李鴻章的建議,頑固派除了老生常談,而且提出了一條很有殺傷力的反對理由,修建這樣的鐵路十分危險,洋人以下亦可藉此迅速打進京城。

一時間,朝野上下紛爭四起,有的說這是安內攘外、刻不容緩的急務;有的說這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的險舉。

"

光緒七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修出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雖然這條鐵路是用騾馬拉著車廂在鐵軌上跑的,但荒誕的背後依舊具有洋務破冰的意義。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緊隨破冰而來的是炮火洗禮下的觀念變遷。爆發自光緒九年的中法戰爭,徹底改變了清廷重臣對洋務的看法,猛烈攻擊和一致反對的聲音漸漸被理解和贊同所取代,這其中尤以恭親王奕訢最為明智、開放,對於李鴻章主張的興修鐵路,他選擇了積極支持。

正是因為有了恭親王的支持,光緒十三年,李鴻章將唐胥鐵路順利延建到了天津,趁此機會,李鴻章又將開平鐵路公司改名為中國鐵路公司,儼然以中國鐵路總督辦自居。

在晚清,這是為官的一個技巧,謀劃大事不僅可以助一個人攀上高位,也可以助一個人構建權勢的藩籬。

光緒十四年,在全長二百六十里唐津鐵路順利建成的背景下,李鴻章意欲進一步擴大洋務局面,他上奏清廷,建議大力興建由天津到京城的鐵路。

然而,頑固派的非議雜音卻不是頃刻間就能清除乾淨的。針對李鴻章的建議,頑固派除了老生常談,而且提出了一條很有殺傷力的反對理由,修建這樣的鐵路十分危險,洋人以下亦可藉此迅速打進京城。

一時間,朝野上下紛爭四起,有的說這是安內攘外、刻不容緩的急務;有的說這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的險舉。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然而,在兩廣總督張之洞看來,這一紛爭卻是他爭當天下第一督撫的絕佳機會。

在晚清所謂五大中興名臣中,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都是發跡於平亂,而作為“晚輩後生”的張之洞卻沒有佔到這一“時勢造英雄”的天時之機,他一生沒有親臨過戰陣。對他而言,謀求上位,他不僅需要難得的機緣,更需要主動地去創造機會。

張之洞在晚清官場嶄露頭角,靠兩樣東西,一樣是基於才華的幸運,二樣是清流狂言。

同治二年,才華橫溢的張之洞在殿試中被主考官、大學士寶鋆提列為二甲之首,是慈禧在圈定最終名次時,慧眼識珠用硃筆將他從第四勾升成了第三,從而讓他在官場享有了“太后手擢探花郎”的盛名以及將來發跡的基石。

隨後,張之洞便選擇了以清流狂言立足官場。

經過十餘年的磨礪,光緒二年,張之洞終於抓住了雄辯出頭的機會。他先是以吳可讀尸諫,朝野震動為契機,以雄辯之辭替權威受到質疑的慈禧解了圍;之後他又抓住崇厚跟沙俄私籤條約,喪權辱國,舉朝憤怒的機會,用兩道鋒芒畢露的奏摺再次贏得了慈禧的垂青。

一個呈現的是對太后的忠心,一個呈現的是才華擔當,有這兩點加持,慈禧最終將張之洞提拔到了封疆大吏的高位上。

初任山西巡撫,張之洞即以經營八表自命,敢用如此大詞自我標榜,可見張之洞在官場是個敢狂、會狂的人。

張之洞的敢狂在於,他深知當時的局面,清廷需要有大才出來擔當,不會像盛世那樣打壓狂徒;會狂在於,他始終跟一般的清流不同,內在張之洞一直恪守著官場一條隱晦的訣竅——“為政不得罪巨室。”

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憑藉在山西巡撫任上的政績以及慈禧對他的器重,再次施展官場進取術,因力主抗爭,他得以升任兩廣總督,主持抗法之役。

"

光緒七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修出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雖然這條鐵路是用騾馬拉著車廂在鐵軌上跑的,但荒誕的背後依舊具有洋務破冰的意義。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緊隨破冰而來的是炮火洗禮下的觀念變遷。爆發自光緒九年的中法戰爭,徹底改變了清廷重臣對洋務的看法,猛烈攻擊和一致反對的聲音漸漸被理解和贊同所取代,這其中尤以恭親王奕訢最為明智、開放,對於李鴻章主張的興修鐵路,他選擇了積極支持。

正是因為有了恭親王的支持,光緒十三年,李鴻章將唐胥鐵路順利延建到了天津,趁此機會,李鴻章又將開平鐵路公司改名為中國鐵路公司,儼然以中國鐵路總督辦自居。

在晚清,這是為官的一個技巧,謀劃大事不僅可以助一個人攀上高位,也可以助一個人構建權勢的藩籬。

光緒十四年,在全長二百六十里唐津鐵路順利建成的背景下,李鴻章意欲進一步擴大洋務局面,他上奏清廷,建議大力興建由天津到京城的鐵路。

然而,頑固派的非議雜音卻不是頃刻間就能清除乾淨的。針對李鴻章的建議,頑固派除了老生常談,而且提出了一條很有殺傷力的反對理由,修建這樣的鐵路十分危險,洋人以下亦可藉此迅速打進京城。

一時間,朝野上下紛爭四起,有的說這是安內攘外、刻不容緩的急務;有的說這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的險舉。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然而,在兩廣總督張之洞看來,這一紛爭卻是他爭當天下第一督撫的絕佳機會。

在晚清所謂五大中興名臣中,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都是發跡於平亂,而作為“晚輩後生”的張之洞卻沒有佔到這一“時勢造英雄”的天時之機,他一生沒有親臨過戰陣。對他而言,謀求上位,他不僅需要難得的機緣,更需要主動地去創造機會。

張之洞在晚清官場嶄露頭角,靠兩樣東西,一樣是基於才華的幸運,二樣是清流狂言。

同治二年,才華橫溢的張之洞在殿試中被主考官、大學士寶鋆提列為二甲之首,是慈禧在圈定最終名次時,慧眼識珠用硃筆將他從第四勾升成了第三,從而讓他在官場享有了“太后手擢探花郎”的盛名以及將來發跡的基石。

隨後,張之洞便選擇了以清流狂言立足官場。

經過十餘年的磨礪,光緒二年,張之洞終於抓住了雄辯出頭的機會。他先是以吳可讀尸諫,朝野震動為契機,以雄辯之辭替權威受到質疑的慈禧解了圍;之後他又抓住崇厚跟沙俄私籤條約,喪權辱國,舉朝憤怒的機會,用兩道鋒芒畢露的奏摺再次贏得了慈禧的垂青。

一個呈現的是對太后的忠心,一個呈現的是才華擔當,有這兩點加持,慈禧最終將張之洞提拔到了封疆大吏的高位上。

初任山西巡撫,張之洞即以經營八表自命,敢用如此大詞自我標榜,可見張之洞在官場是個敢狂、會狂的人。

張之洞的敢狂在於,他深知當時的局面,清廷需要有大才出來擔當,不會像盛世那樣打壓狂徒;會狂在於,他始終跟一般的清流不同,內在張之洞一直恪守著官場一條隱晦的訣竅——“為政不得罪巨室。”

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憑藉在山西巡撫任上的政績以及慈禧對他的器重,再次施展官場進取術,因力主抗爭,他得以升任兩廣總督,主持抗法之役。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張之洞與李鴻章的矛盾衝突或者說張李之爭正是發端於此。按照張之洞的設想,清軍應該趁著涼山大捷的大好機會直搗黃龍,徹底將法國在越南北部的勢力一掃而光。此戰一旦成功,對朝廷來說,不但可以確保西南邊陲的安寧,而且還可以大大提升在國際上的地位;對他個人來說,則可以攬下彪炳青史的功勳,從而奪下李鴻章天下第一督撫的“桂冠”。

但李鴻章堅持和局戰略,他多次指責張之洞矜能自詡,好大喜功。因還沒有足夠的權勢聲望跟李鴻章掰手腕,張之洞的“春秋大夢”被李鴻章扼殺,中法之役以清廷的不敗而敗最終收場。

自此之後,身在官場的張之洞就有了跟四朝元老李鴻章一較高下的心理,又或者說,要想在官場再進一步,他自覺已經到了跟李鴻章爭奪天下第一督撫的時候。

比起前期的官場攀升,利用鐵路之爭進而挑戰李鴻章,可以說是張之洞在官場生涯中最老辣精彩的一次表演,這場成功的官場鑽營奠定了他隨後近二十年的權勢。

不說事功,在總督大位上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的,在晚清官場中只有兩例,一例是任直隸總督二十一年的李鴻章,另一例就是張之洞,他在湖廣總督任上幹了十七年。

"

光緒七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修出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雖然這條鐵路是用騾馬拉著車廂在鐵軌上跑的,但荒誕的背後依舊具有洋務破冰的意義。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緊隨破冰而來的是炮火洗禮下的觀念變遷。爆發自光緒九年的中法戰爭,徹底改變了清廷重臣對洋務的看法,猛烈攻擊和一致反對的聲音漸漸被理解和贊同所取代,這其中尤以恭親王奕訢最為明智、開放,對於李鴻章主張的興修鐵路,他選擇了積極支持。

正是因為有了恭親王的支持,光緒十三年,李鴻章將唐胥鐵路順利延建到了天津,趁此機會,李鴻章又將開平鐵路公司改名為中國鐵路公司,儼然以中國鐵路總督辦自居。

在晚清,這是為官的一個技巧,謀劃大事不僅可以助一個人攀上高位,也可以助一個人構建權勢的藩籬。

光緒十四年,在全長二百六十里唐津鐵路順利建成的背景下,李鴻章意欲進一步擴大洋務局面,他上奏清廷,建議大力興建由天津到京城的鐵路。

然而,頑固派的非議雜音卻不是頃刻間就能清除乾淨的。針對李鴻章的建議,頑固派除了老生常談,而且提出了一條很有殺傷力的反對理由,修建這樣的鐵路十分危險,洋人以下亦可藉此迅速打進京城。

一時間,朝野上下紛爭四起,有的說這是安內攘外、刻不容緩的急務;有的說這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的險舉。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然而,在兩廣總督張之洞看來,這一紛爭卻是他爭當天下第一督撫的絕佳機會。

在晚清所謂五大中興名臣中,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都是發跡於平亂,而作為“晚輩後生”的張之洞卻沒有佔到這一“時勢造英雄”的天時之機,他一生沒有親臨過戰陣。對他而言,謀求上位,他不僅需要難得的機緣,更需要主動地去創造機會。

張之洞在晚清官場嶄露頭角,靠兩樣東西,一樣是基於才華的幸運,二樣是清流狂言。

同治二年,才華橫溢的張之洞在殿試中被主考官、大學士寶鋆提列為二甲之首,是慈禧在圈定最終名次時,慧眼識珠用硃筆將他從第四勾升成了第三,從而讓他在官場享有了“太后手擢探花郎”的盛名以及將來發跡的基石。

隨後,張之洞便選擇了以清流狂言立足官場。

經過十餘年的磨礪,光緒二年,張之洞終於抓住了雄辯出頭的機會。他先是以吳可讀尸諫,朝野震動為契機,以雄辯之辭替權威受到質疑的慈禧解了圍;之後他又抓住崇厚跟沙俄私籤條約,喪權辱國,舉朝憤怒的機會,用兩道鋒芒畢露的奏摺再次贏得了慈禧的垂青。

一個呈現的是對太后的忠心,一個呈現的是才華擔當,有這兩點加持,慈禧最終將張之洞提拔到了封疆大吏的高位上。

初任山西巡撫,張之洞即以經營八表自命,敢用如此大詞自我標榜,可見張之洞在官場是個敢狂、會狂的人。

張之洞的敢狂在於,他深知當時的局面,清廷需要有大才出來擔當,不會像盛世那樣打壓狂徒;會狂在於,他始終跟一般的清流不同,內在張之洞一直恪守著官場一條隱晦的訣竅——“為政不得罪巨室。”

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憑藉在山西巡撫任上的政績以及慈禧對他的器重,再次施展官場進取術,因力主抗爭,他得以升任兩廣總督,主持抗法之役。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張之洞與李鴻章的矛盾衝突或者說張李之爭正是發端於此。按照張之洞的設想,清軍應該趁著涼山大捷的大好機會直搗黃龍,徹底將法國在越南北部的勢力一掃而光。此戰一旦成功,對朝廷來說,不但可以確保西南邊陲的安寧,而且還可以大大提升在國際上的地位;對他個人來說,則可以攬下彪炳青史的功勳,從而奪下李鴻章天下第一督撫的“桂冠”。

但李鴻章堅持和局戰略,他多次指責張之洞矜能自詡,好大喜功。因還沒有足夠的權勢聲望跟李鴻章掰手腕,張之洞的“春秋大夢”被李鴻章扼殺,中法之役以清廷的不敗而敗最終收場。

自此之後,身在官場的張之洞就有了跟四朝元老李鴻章一較高下的心理,又或者說,要想在官場再進一步,他自覺已經到了跟李鴻章爭奪天下第一督撫的時候。

比起前期的官場攀升,利用鐵路之爭進而挑戰李鴻章,可以說是張之洞在官場生涯中最老辣精彩的一次表演,這場成功的官場鑽營奠定了他隨後近二十年的權勢。

不說事功,在總督大位上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的,在晚清官場中只有兩例,一例是任直隸總督二十一年的李鴻章,另一例就是張之洞,他在湖廣總督任上幹了十七年。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在官場謀求高位,最高段位者一定是先看格局,看不清、看不懂格局,要麼會錯失機會,要麼會被現實撞的頭破血流。

在鐵路之爭的這個時點,張之洞即老辣地看清了當時的格局,更厲害的是,在看清當下格局的同時,他又十分準確地看透了慈禧御政的精髓。

咸豐十年,咸豐帝命左宗棠自立一軍,協助曾國藩辦理江南軍務,第二年咸豐帝駕崩,慈禧秉政。就在這年年底,慈禧即簡授左宗棠為浙江巡撫,以四品京堂越升為從二品封疆大吏。按說,這本已屬於破格隆遇,不料僅隔兩年,慈禧又擢升左宗棠為閩浙總督。

只四年工夫,左宗棠就由一介幕僚小角色越升成了與曾國藩平起平坐的封疆大吏,而且獨領一支彪悍楚軍。對此,世人都說這是因為時勢造英雄,左宗棠有雄才大略的緣故,但當時的朝中老鬼卻說,左宗棠獨受眷顧,皆是因為慈禧有一手精妙的帝王制衡術,而這一手精妙的帝王制衡術,幾乎貫穿了慈禧御政的全程。

用醇親王制衡恭親王是這樣,用清流派制衡當權派亦是這樣。

總之,慈禧執掌朝局,必造制衡三角。

因為有這樣的老鬼認識,在張之洞看來,鐵路之爭的當下,他的大機會就來了。

此話怎講呢?

放眼慈禧治下的漢臣格局,這些年來,以李鴻章、劉銘傳為首的淮系炙手可熱,以曾國荃、劉坤一為首的湘系倚老賣老,若要將湘淮兩系制衡住,慈禧非挑一個非湘非淮,且有能力有聲望的封疆大吏出來不可。

觀遍滿朝文武,此時還有誰比他張之洞更合適的呢,要磨礪有磨礪,要聲望能力有聲望能力,關鍵在此之下還有與慈禧的淵源,與李鴻章的矛盾。

"

光緒七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修出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雖然這條鐵路是用騾馬拉著車廂在鐵軌上跑的,但荒誕的背後依舊具有洋務破冰的意義。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緊隨破冰而來的是炮火洗禮下的觀念變遷。爆發自光緒九年的中法戰爭,徹底改變了清廷重臣對洋務的看法,猛烈攻擊和一致反對的聲音漸漸被理解和贊同所取代,這其中尤以恭親王奕訢最為明智、開放,對於李鴻章主張的興修鐵路,他選擇了積極支持。

正是因為有了恭親王的支持,光緒十三年,李鴻章將唐胥鐵路順利延建到了天津,趁此機會,李鴻章又將開平鐵路公司改名為中國鐵路公司,儼然以中國鐵路總督辦自居。

在晚清,這是為官的一個技巧,謀劃大事不僅可以助一個人攀上高位,也可以助一個人構建權勢的藩籬。

光緒十四年,在全長二百六十里唐津鐵路順利建成的背景下,李鴻章意欲進一步擴大洋務局面,他上奏清廷,建議大力興建由天津到京城的鐵路。

然而,頑固派的非議雜音卻不是頃刻間就能清除乾淨的。針對李鴻章的建議,頑固派除了老生常談,而且提出了一條很有殺傷力的反對理由,修建這樣的鐵路十分危險,洋人以下亦可藉此迅速打進京城。

一時間,朝野上下紛爭四起,有的說這是安內攘外、刻不容緩的急務;有的說這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的險舉。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然而,在兩廣總督張之洞看來,這一紛爭卻是他爭當天下第一督撫的絕佳機會。

在晚清所謂五大中興名臣中,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都是發跡於平亂,而作為“晚輩後生”的張之洞卻沒有佔到這一“時勢造英雄”的天時之機,他一生沒有親臨過戰陣。對他而言,謀求上位,他不僅需要難得的機緣,更需要主動地去創造機會。

張之洞在晚清官場嶄露頭角,靠兩樣東西,一樣是基於才華的幸運,二樣是清流狂言。

同治二年,才華橫溢的張之洞在殿試中被主考官、大學士寶鋆提列為二甲之首,是慈禧在圈定最終名次時,慧眼識珠用硃筆將他從第四勾升成了第三,從而讓他在官場享有了“太后手擢探花郎”的盛名以及將來發跡的基石。

隨後,張之洞便選擇了以清流狂言立足官場。

經過十餘年的磨礪,光緒二年,張之洞終於抓住了雄辯出頭的機會。他先是以吳可讀尸諫,朝野震動為契機,以雄辯之辭替權威受到質疑的慈禧解了圍;之後他又抓住崇厚跟沙俄私籤條約,喪權辱國,舉朝憤怒的機會,用兩道鋒芒畢露的奏摺再次贏得了慈禧的垂青。

一個呈現的是對太后的忠心,一個呈現的是才華擔當,有這兩點加持,慈禧最終將張之洞提拔到了封疆大吏的高位上。

初任山西巡撫,張之洞即以經營八表自命,敢用如此大詞自我標榜,可見張之洞在官場是個敢狂、會狂的人。

張之洞的敢狂在於,他深知當時的局面,清廷需要有大才出來擔當,不會像盛世那樣打壓狂徒;會狂在於,他始終跟一般的清流不同,內在張之洞一直恪守著官場一條隱晦的訣竅——“為政不得罪巨室。”

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憑藉在山西巡撫任上的政績以及慈禧對他的器重,再次施展官場進取術,因力主抗爭,他得以升任兩廣總督,主持抗法之役。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張之洞與李鴻章的矛盾衝突或者說張李之爭正是發端於此。按照張之洞的設想,清軍應該趁著涼山大捷的大好機會直搗黃龍,徹底將法國在越南北部的勢力一掃而光。此戰一旦成功,對朝廷來說,不但可以確保西南邊陲的安寧,而且還可以大大提升在國際上的地位;對他個人來說,則可以攬下彪炳青史的功勳,從而奪下李鴻章天下第一督撫的“桂冠”。

但李鴻章堅持和局戰略,他多次指責張之洞矜能自詡,好大喜功。因還沒有足夠的權勢聲望跟李鴻章掰手腕,張之洞的“春秋大夢”被李鴻章扼殺,中法之役以清廷的不敗而敗最終收場。

自此之後,身在官場的張之洞就有了跟四朝元老李鴻章一較高下的心理,又或者說,要想在官場再進一步,他自覺已經到了跟李鴻章爭奪天下第一督撫的時候。

比起前期的官場攀升,利用鐵路之爭進而挑戰李鴻章,可以說是張之洞在官場生涯中最老辣精彩的一次表演,這場成功的官場鑽營奠定了他隨後近二十年的權勢。

不說事功,在總督大位上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的,在晚清官場中只有兩例,一例是任直隸總督二十一年的李鴻章,另一例就是張之洞,他在湖廣總督任上幹了十七年。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在官場謀求高位,最高段位者一定是先看格局,看不清、看不懂格局,要麼會錯失機會,要麼會被現實撞的頭破血流。

在鐵路之爭的這個時點,張之洞即老辣地看清了當時的格局,更厲害的是,在看清當下格局的同時,他又十分準確地看透了慈禧御政的精髓。

咸豐十年,咸豐帝命左宗棠自立一軍,協助曾國藩辦理江南軍務,第二年咸豐帝駕崩,慈禧秉政。就在這年年底,慈禧即簡授左宗棠為浙江巡撫,以四品京堂越升為從二品封疆大吏。按說,這本已屬於破格隆遇,不料僅隔兩年,慈禧又擢升左宗棠為閩浙總督。

只四年工夫,左宗棠就由一介幕僚小角色越升成了與曾國藩平起平坐的封疆大吏,而且獨領一支彪悍楚軍。對此,世人都說這是因為時勢造英雄,左宗棠有雄才大略的緣故,但當時的朝中老鬼卻說,左宗棠獨受眷顧,皆是因為慈禧有一手精妙的帝王制衡術,而這一手精妙的帝王制衡術,幾乎貫穿了慈禧御政的全程。

用醇親王制衡恭親王是這樣,用清流派制衡當權派亦是這樣。

總之,慈禧執掌朝局,必造制衡三角。

因為有這樣的老鬼認識,在張之洞看來,鐵路之爭的當下,他的大機會就來了。

此話怎講呢?

放眼慈禧治下的漢臣格局,這些年來,以李鴻章、劉銘傳為首的淮系炙手可熱,以曾國荃、劉坤一為首的湘系倚老賣老,若要將湘淮兩系制衡住,慈禧非挑一個非湘非淮,且有能力有聲望的封疆大吏出來不可。

觀遍滿朝文武,此時還有誰比他張之洞更合適的呢,要磨礪有磨礪,要聲望能力有聲望能力,關鍵在此之下還有與慈禧的淵源,與李鴻章的矛盾。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然而,在官場中,即便迎來的是水到渠成的有利格局,人傑從來不會被動的等,一定會進一步謀求一舉而成。

張之洞謀求的這一舉而成,可謂是精彩的很。

光緒十五年,張之洞上奏朝廷,以一道三千餘字的長折——《請援造津通鐵路,改建腹省幹路折》掀起了與李鴻章的路政之爭。

從這道奏摺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張之洞在否定李鴻章的前提下,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也就是修建貫通南北的蘆漢線。

在張之洞的謀劃中,若能由自己主持修建這一條從京城到漢口的鐵路,之後再修建武昌到廣州的鐵路,如此貫穿南北的宏大工程一旦告成,其功業手筆將不亞於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隋煬帝開大運河,攜這樣一份功勳,他必將後來居上,取代李鴻章成為天下第一督撫。

然而,如果張之洞的謀求之舉只限於這奏摺一道,那他顯然算不上官場老手。古往今來,官場老手謀事、謀利、謀位,怎能缺少桌案底下的暗箱操作。

且看張之洞隨後的動作。

自這一道奏摺拜寄朝廷後,張之洞隨即動用在京城的人脈關係網,先求推波助瀾,再求一錘定音。

首先出馬的是張之洞的堂兄,位居體仁閣大學士的軍機大臣張之萬。這位老將利用手中權勢迅速在京城官場放出了張之洞在奏摺中不便言明的訴求,張之洞最好能由兩廣總督平移湖廣總督,以便由他來主持這樁天下第一大事。

緊隨其後的便是張之洞昔日的清流黨同仁,李鴻藻、潘祖蔭等人一方面上折大談修建鐵路的好處,另一方面又拿出看家本領大肆攻擊反對架電線、修鐵路的時任湖廣總督裕祿。

有了這一道推波助瀾,張之洞還覺得不夠,隨後他又十分刁鑽地借用洋人的影響力,讓一些洋人在外文報紙上發表造勢意見,建議清廷在中原腹地興建從北到南的貫穿鐵路。

等這一些動作做完,張之洞的奏摺幾乎成了共識,他平移湖廣總督也有了呼之欲出之勢,就在這個時候,他玩出了最漂亮、最無痕也最重要的一手。

"

光緒七年,直隸總督李鴻章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修出了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雖然這條鐵路是用騾馬拉著車廂在鐵軌上跑的,但荒誕的背後依舊具有洋務破冰的意義。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緊隨破冰而來的是炮火洗禮下的觀念變遷。爆發自光緒九年的中法戰爭,徹底改變了清廷重臣對洋務的看法,猛烈攻擊和一致反對的聲音漸漸被理解和贊同所取代,這其中尤以恭親王奕訢最為明智、開放,對於李鴻章主張的興修鐵路,他選擇了積極支持。

正是因為有了恭親王的支持,光緒十三年,李鴻章將唐胥鐵路順利延建到了天津,趁此機會,李鴻章又將開平鐵路公司改名為中國鐵路公司,儼然以中國鐵路總督辦自居。

在晚清,這是為官的一個技巧,謀劃大事不僅可以助一個人攀上高位,也可以助一個人構建權勢的藩籬。

光緒十四年,在全長二百六十里唐津鐵路順利建成的背景下,李鴻章意欲進一步擴大洋務局面,他上奏清廷,建議大力興建由天津到京城的鐵路。

然而,頑固派的非議雜音卻不是頃刻間就能清除乾淨的。針對李鴻章的建議,頑固派除了老生常談,而且提出了一條很有殺傷力的反對理由,修建這樣的鐵路十分危險,洋人以下亦可藉此迅速打進京城。

一時間,朝野上下紛爭四起,有的說這是安內攘外、刻不容緩的急務;有的說這是事倍功半、得不償失的險舉。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然而,在兩廣總督張之洞看來,這一紛爭卻是他爭當天下第一督撫的絕佳機會。

在晚清所謂五大中興名臣中,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都是發跡於平亂,而作為“晚輩後生”的張之洞卻沒有佔到這一“時勢造英雄”的天時之機,他一生沒有親臨過戰陣。對他而言,謀求上位,他不僅需要難得的機緣,更需要主動地去創造機會。

張之洞在晚清官場嶄露頭角,靠兩樣東西,一樣是基於才華的幸運,二樣是清流狂言。

同治二年,才華橫溢的張之洞在殿試中被主考官、大學士寶鋆提列為二甲之首,是慈禧在圈定最終名次時,慧眼識珠用硃筆將他從第四勾升成了第三,從而讓他在官場享有了“太后手擢探花郎”的盛名以及將來發跡的基石。

隨後,張之洞便選擇了以清流狂言立足官場。

經過十餘年的磨礪,光緒二年,張之洞終於抓住了雄辯出頭的機會。他先是以吳可讀尸諫,朝野震動為契機,以雄辯之辭替權威受到質疑的慈禧解了圍;之後他又抓住崇厚跟沙俄私籤條約,喪權辱國,舉朝憤怒的機會,用兩道鋒芒畢露的奏摺再次贏得了慈禧的垂青。

一個呈現的是對太后的忠心,一個呈現的是才華擔當,有這兩點加持,慈禧最終將張之洞提拔到了封疆大吏的高位上。

初任山西巡撫,張之洞即以經營八表自命,敢用如此大詞自我標榜,可見張之洞在官場是個敢狂、會狂的人。

張之洞的敢狂在於,他深知當時的局面,清廷需要有大才出來擔當,不會像盛世那樣打壓狂徒;會狂在於,他始終跟一般的清流不同,內在張之洞一直恪守著官場一條隱晦的訣竅——“為政不得罪巨室。”

光緒九年,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憑藉在山西巡撫任上的政績以及慈禧對他的器重,再次施展官場進取術,因力主抗爭,他得以升任兩廣總督,主持抗法之役。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張之洞與李鴻章的矛盾衝突或者說張李之爭正是發端於此。按照張之洞的設想,清軍應該趁著涼山大捷的大好機會直搗黃龍,徹底將法國在越南北部的勢力一掃而光。此戰一旦成功,對朝廷來說,不但可以確保西南邊陲的安寧,而且還可以大大提升在國際上的地位;對他個人來說,則可以攬下彪炳青史的功勳,從而奪下李鴻章天下第一督撫的“桂冠”。

但李鴻章堅持和局戰略,他多次指責張之洞矜能自詡,好大喜功。因還沒有足夠的權勢聲望跟李鴻章掰手腕,張之洞的“春秋大夢”被李鴻章扼殺,中法之役以清廷的不敗而敗最終收場。

自此之後,身在官場的張之洞就有了跟四朝元老李鴻章一較高下的心理,又或者說,要想在官場再進一步,他自覺已經到了跟李鴻章爭奪天下第一督撫的時候。

比起前期的官場攀升,利用鐵路之爭進而挑戰李鴻章,可以說是張之洞在官場生涯中最老辣精彩的一次表演,這場成功的官場鑽營奠定了他隨後近二十年的權勢。

不說事功,在總督大位上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的,在晚清官場中只有兩例,一例是任直隸總督二十一年的李鴻章,另一例就是張之洞,他在湖廣總督任上幹了十七年。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在官場謀求高位,最高段位者一定是先看格局,看不清、看不懂格局,要麼會錯失機會,要麼會被現實撞的頭破血流。

在鐵路之爭的這個時點,張之洞即老辣地看清了當時的格局,更厲害的是,在看清當下格局的同時,他又十分準確地看透了慈禧御政的精髓。

咸豐十年,咸豐帝命左宗棠自立一軍,協助曾國藩辦理江南軍務,第二年咸豐帝駕崩,慈禧秉政。就在這年年底,慈禧即簡授左宗棠為浙江巡撫,以四品京堂越升為從二品封疆大吏。按說,這本已屬於破格隆遇,不料僅隔兩年,慈禧又擢升左宗棠為閩浙總督。

只四年工夫,左宗棠就由一介幕僚小角色越升成了與曾國藩平起平坐的封疆大吏,而且獨領一支彪悍楚軍。對此,世人都說這是因為時勢造英雄,左宗棠有雄才大略的緣故,但當時的朝中老鬼卻說,左宗棠獨受眷顧,皆是因為慈禧有一手精妙的帝王制衡術,而這一手精妙的帝王制衡術,幾乎貫穿了慈禧御政的全程。

用醇親王制衡恭親王是這樣,用清流派制衡當權派亦是這樣。

總之,慈禧執掌朝局,必造制衡三角。

因為有這樣的老鬼認識,在張之洞看來,鐵路之爭的當下,他的大機會就來了。

此話怎講呢?

放眼慈禧治下的漢臣格局,這些年來,以李鴻章、劉銘傳為首的淮系炙手可熱,以曾國荃、劉坤一為首的湘系倚老賣老,若要將湘淮兩系制衡住,慈禧非挑一個非湘非淮,且有能力有聲望的封疆大吏出來不可。

觀遍滿朝文武,此時還有誰比他張之洞更合適的呢,要磨礪有磨礪,要聲望能力有聲望能力,關鍵在此之下還有與慈禧的淵源,與李鴻章的矛盾。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然而,在官場中,即便迎來的是水到渠成的有利格局,人傑從來不會被動的等,一定會進一步謀求一舉而成。

張之洞謀求的這一舉而成,可謂是精彩的很。

光緒十五年,張之洞上奏朝廷,以一道三千餘字的長折——《請援造津通鐵路,改建腹省幹路折》掀起了與李鴻章的路政之爭。

從這道奏摺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張之洞在否定李鴻章的前提下,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也就是修建貫通南北的蘆漢線。

在張之洞的謀劃中,若能由自己主持修建這一條從京城到漢口的鐵路,之後再修建武昌到廣州的鐵路,如此貫穿南北的宏大工程一旦告成,其功業手筆將不亞於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隋煬帝開大運河,攜這樣一份功勳,他必將後來居上,取代李鴻章成為天下第一督撫。

然而,如果張之洞的謀求之舉只限於這奏摺一道,那他顯然算不上官場老手。古往今來,官場老手謀事、謀利、謀位,怎能缺少桌案底下的暗箱操作。

且看張之洞隨後的動作。

自這一道奏摺拜寄朝廷後,張之洞隨即動用在京城的人脈關係網,先求推波助瀾,再求一錘定音。

首先出馬的是張之洞的堂兄,位居體仁閣大學士的軍機大臣張之萬。這位老將利用手中權勢迅速在京城官場放出了張之洞在奏摺中不便言明的訴求,張之洞最好能由兩廣總督平移湖廣總督,以便由他來主持這樁天下第一大事。

緊隨其後的便是張之洞昔日的清流黨同仁,李鴻藻、潘祖蔭等人一方面上折大談修建鐵路的好處,另一方面又拿出看家本領大肆攻擊反對架電線、修鐵路的時任湖廣總督裕祿。

有了這一道推波助瀾,張之洞還覺得不夠,隨後他又十分刁鑽地借用洋人的影響力,讓一些洋人在外文報紙上發表造勢意見,建議清廷在中原腹地興建從北到南的貫穿鐵路。

等這一些動作做完,張之洞的奏摺幾乎成了共識,他平移湖廣總督也有了呼之欲出之勢,就在這個時候,他玩出了最漂亮、最無痕也最重要的一手。

張之洞教科書級官場鑽營:看準機會挑戰李鴻章,爭當天下第一督

他請出跟自己淵源極深的昔日救時宰相閻敬銘。

此時的閻敬銘已經致仕退休,暫留京城只是為了治病。為了助張之洞一臂之力,他以即將離京,請求陛見為名,最後一次見到了慈禧。

藉著君臣話別的機會,閻敬銘巧妙地送了慈禧一席話——臣以為要保大清二十年安寧無事,內當重用翁同龢,外當重用張之洞,夷務當重用李鴻章。李、翁、張共同輔佐皇上,就像當年曾、左、李中興同治朝一樣,如此,可無懼洋人騷擾,太后亦無後顧之憂。

看似是最後表一道忠心,實則是幫張之洞點破時局要害,一錘定音地促慈禧下定決心,再施制衡術。

因為謀的恰是時候,也恰到好處,張之洞最終如願以償。光緒十五年秋天,慈禧頒佈上諭,改授張之洞為湖廣總督,督辦腹省幹線南端。

慈禧到底老辣至極,她在利用張之洞制衡李鴻章的同時,亦沒忘了讓李鴻章也來制衡他,所以張之洞只督辦了腹省幹線南端一半。

張之洞雖沒有一舉爭得天下第一督撫,但也沒差下多少,至少與李鴻章分庭抗爭的權勢地位他是基本拿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