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離婚,孀居30年,53歲想再嫁,她徵求家人意見,哥哥:希自決

還記得那個被老公逼著打胎離婚的張幼儀嗎?那位上海女子儲蓄銀行的副總裁,那位上海雲裳服裝公司的總經理,那位與大詩人徐志摩離婚後叱吒商界的女強人,無數女性追求自強獨立的榜樣。

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為是徐志摩的離婚成就了張幼儀,就連張幼儀晚年也感慨說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無可厚非,來自於徐志摩的苦難,是成就張幼儀的根本原因。但是,在一個封建大家庭中,眾多的兄弟也有意無意地推動著她的人生結局。我淺顯地分析了張幼儀幾位兄弟對她的影響,在親情這個問題上,親人的重要性值得啟發一二。

22歲離婚,孀居30年,53歲想再嫁,她徵求家人意見,哥哥:希自決

圖 | 張幼儀

第一,誰決定了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婚姻?

1915年,張幼儀嫁給徐志摩的時候,嫁妝豐厚程度可謂令人咂舌,全部從歐洲採購,運回來的時候,一車廂火車裝不下,還調動了駁船運回硤石。

然而,在很早以前,張幼儀家經歷過一段家道中落的時期。張幼儀的父親只是一個醫生,看病還不喜歡收錢,此前一直享受著祖上留下的家業,後來因為長子被懷疑偷竊,張幼儀的父親為保名節,領著家人搬離了大家族,而且還不要求分家產。整個家庭的經濟一下子就陷入了拮据,張幼儀之所以會被要求放棄學業提前出嫁,這也是原因所在。

而且,這是四哥張公權提出的。因為那時張公權剛歸國,事業上還沒什麼建樹,但全家就仗著他和學成的二哥賺錢,所以他提議母親,家裡沒什麼錢,要儘早把女兒嫁出去以減輕家庭重擔。

那麼,張幼儀那麼豐厚的嫁妝,錢是哪裡來的?其實還是得益於兩位哥哥。

張幼儀訂婚的時候13歲,結婚的時候15歲。到了結婚這一年,短短兩年間,張幼儀的哥哥們又把整個家族撐了起來。二哥張君勱16歲中舉人,後來在政治上還成為了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當上了民社黨主席,1915年時,已任總統府祕書長。四哥張公權1914年棄官從商,擔任了銀行總裁,撐起了家族的經濟實力。

先不管哥哥們的權勢和財力是否能讓張幼儀幸福,但在封建社會下,絕對是保障了張幼儀的婚姻地位。日後徐志摩再大能耐,也離不了婚。張幼儀背靠封建勢力,有諸多理由保住婚姻,離婚一事,完全是張幼儀思想上作出改變,自願簽字離婚的。

這裡還要說一點的是,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婚姻,四哥張公權起主導作用,徐志摩就是他安排給張幼儀的。從提議、物色人選、主持婚事,財力支持,張公權都在經辦上花了不少力氣。

22歲離婚,孀居30年,53歲想再嫁,她徵求家人意見,哥哥:希自決

圖 | 四哥張公權

第二,誰推動了張幼儀走向離婚?

1918年7月,徐志摩啟程前往美國,學習歷史和經濟,獨留張幼儀在硤石侍奉父母。

說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做一個假設,如果張幼儀這輩子都不出國,那麼她這輩子都不會和徐志摩離婚,因為她的思想始終不會得到改變。

首先要確定的是,張幼儀從頭到尾,都是沒有出國的意願的——“我從沒想過要與他團聚,因為我以為我的責任就是和公婆待在一起。”而徐志摩的父母、以及徐志摩,那就更不可能同意她出國。

張幼儀的出國之路,從二哥的一句話開始——“你已經對徐家盡了責任了,現在你應該跟丈夫在一起,甚至可以到西方求學。”

22歲離婚,孀居30年,53歲想再嫁,她徵求家人意見,哥哥:希自決

圖 | 徐志摩與張幼儀

那麼疑問又來了?既然張幼儀出國需要面對多方壓力——自己的觀念、徐志摩的厭惡、公婆的阻攔,那麼她又是怎樣得以出國的呢?

這一切,都是張君勱促成的。從提議讓張幼儀出國開始,張君勱就不斷寫信給徐志摩,以姐夫身份施加壓力,讓他寫信說服父母同意張幼儀出國。但沒想到徐志摩也沒有那麼聽話,將這事一拖再拖,而且還在倫敦傳出了與林徽因的出軌緋聞。

那怎麼辦?難道要張幼儀自己說服公婆嗎?那麼她心裡一定打鼓:“咱不知道出國是什麼,咱也不敢問啊。”

為了妹妹的婚姻幸福,張君勱決定親自出馬,因為倫敦的緋聞,以及男人孤身一人時的行事思維,讓張君勱斷定“徐志摩一定出什麼岔子了”。

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經常會到上海談生意,張君勱抓住機會約他碰面喝茶,告訴他:“如果徐志摩在國外讀書,而幼儀留在硤石的話,他們兩人的心就要愈分愈開了。”

當然,一次面談說服不了徐申如,日後張君勱經常約徐申如喝茶,各種軟磨硬泡,終於在1920年冬,讓妹妹踏上了出國的輪船。期間足足歷時一年半,足見張君勱為了妹妹真是付出了極大的耐心與苦心。

不過在張幼儀出國之前,她對徐志摩在倫敦的戀情完全一無所知,張君勱也沒有告訴她,因為他根本是希望挽救妹妹的婚姻,這也是為什麼女人總是最後一個知道丈夫出軌的原因所在。而且要明確的是,直至今日,家族裡也沒有罕見的“教人離婚之法”。

只是張君勱萬萬沒想到,讓妹妹出國,導致了離婚的結果。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剛一開始的那個假設。出國——也就是二哥張君勱,是推動張幼儀離婚的起始因素。

22歲離婚,孀居30年,53歲想再嫁,她徵求家人意見,哥哥:希自決

圖 | 前排二哥(左)與四哥(右)

第三,誰保住了張幼儀的孩子?

“把孩子打掉。”

“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耶。”

“還有人因為火車肇事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這是張幼儀在國外懷孕之後,與徐志摩的對話。徐志摩要求把孩子打掉,張幼儀聽到這個回答雖然很驚訝,但是當時她卻是默默接受了接下來打胎的事情。因為她認為徐志摩是對的,一直以來是自己的觀念有問題,所以才會與丈夫格格不入。

可為什麼後來孩子又生下來了呢?

事情的轉折在於徐志摩玩失蹤了,打胎這件事就耽擱下來了。而後,張幼儀一個孕婦,身無分文,在一個語言不通、人生不熟的異國他鄉,如嬰兒般無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向二哥張君勱求救。

張君勱給張幼儀打去了一筆錢,並回信:“萬勿打胎,兄願收養。拋卻諸事,前來巴黎。”

來到巴黎後,張幼儀被二哥接到了劉文島夫婦家養胎,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反省,張幼儀的思想第一次發生了轉變,無論如何,她都決心要把孩子生下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張幼儀的二胎,七弟張景秋也參與進來了。是七弟把張幼儀帶去了德國柏林生子,並且在懷胎十月裡,七弟跟手幫忙煮飯、買菜、打掃衛生,張幼儀幾乎什麼都不用做。

如果沒了二哥的指引,張幼儀能大徹大悟嗎?如果沒了七弟無微不至的照顧,張幼儀能順利生下次子彼得嗎?

22歲離婚,孀居30年,53歲想再嫁,她徵求家人意見,哥哥:希自決

圖 | 回國後的張幼儀

第四,誰同意了張幼儀再婚?

1922年,徐志摩和張幼儀離婚後,歡天喜地去追林徽因,沒想到林徽因已經不辭而別回國,還跟樑思成訂了婚,然而徐志摩又轉頭去追朋友的妻子陸小曼,玩的可謂熱火朝天。而另一邊的張幼儀,其實也被人喜歡上了。

在德國撫養彼得期間,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羅家倫向張幼儀拋來了曖昧的意向。但是那時候的張幼儀並不意識到這是羅家倫對她產生的好感,

“他每個星期來看我幾回,不是和我一起坐坐,就是陪彼得玩玩。以前我從沒有和男人坐得這麼近過,可是我猜想他是來看彼得的……”

直到羅家倫問她,“你打不打算再結婚?”張幼儀在日後回味這句話,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但是當時張幼儀的回答很平靜:“不,我沒這個打算。”

沒有再婚的念頭,為什麼?那時她才二十三歲,還那麼的年輕。這是有原因的。

張幼儀的四哥張公權雖留過學,但是思想上一直沒有二哥張君勱開明。張幼儀離婚之後,張公權告誡妹妹:未來五年內,不得教別人看見和某一個男人同進同出,否則別人會以為與徐志摩離婚是因為她不守婦道。

所以再婚?估計張幼儀不是不敢想,壓根就沒想過。這也造成了她未來幾十年的情感空白,這是張公權不能替妹妹所著想到的地方。

當然,其中也有張幼儀自己的選擇,

“我明白我在家鄉還有個兒子,我一直沒教過他,在我善盡作母親的責任以前,我不可以嫁進另外一個家庭。”

22歲離婚,孀居30年,53歲想再嫁,她徵求家人意見,哥哥:希自決

圖 | 兒子阿歡、徐申如、張幼儀

那麼張幼儀在後來又怎麼結婚了呢?

其實這個過程,非常不容易,當張幼儀遇到蘇紀之醫生的時候,她已經孀居了整整三十年。結婚的時候,她已經53歲。

人是需要愛情,需要伴侶的。一個二十來歲的青蔥姑娘,獨身到已近暮年的老人,大好年華毀於一旦,其中的孤苦寥寂,誰敢說他能理解?

但更悲哀的地方在於張幼儀始終不能理解,婚姻永遠是個人的事。她想的是什麼?——孀居的女人再婚會讓孃家失去面子。

所以蘇紀之的求婚,打了張幼儀一個措手不及,她把決定權交給了三個人,分別是二哥、四哥、遠在美國的兒子阿歡。有原因嗎?——有,因為長兄如父,夫死從子,她認為徐志摩死了,自己是一個寡婦。

四哥對張幼儀再婚一事始終都沒有回覆。

二哥給張幼儀發電報,一會兒說“好”,一會兒又改變主意說“不好”,最後乾脆寫了一封信,希望她自己做決定,

“兄不才,三十多年來,對妹孀居守節,課子青燈,未克稍竭綿薄。今老矣,幸未先填溝壑,此名教事,兄安敢妄贊一詞?妹慧人,希自決。”

兒子這邊,他直接支持了母親再婚,

“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瞻。諸孫長成,全出母訓……去日苦多,來日苦少,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兒子的一個點頭給足了張幼儀再婚的勇氣,張幼儀有幸與蘇紀之醫生共同生活了20年。

22歲離婚,孀居30年,53歲想再嫁,她徵求家人意見,哥哥:希自決

圖 | 張幼儀與兒子阿歡

這麼看來,張幼儀再婚,是兒子的話起了決定性作用嗎?答案是肯定的,但也不能忽略無聲勝有聲的四哥。

一直以來,張公權都控制著張幼儀的婚姻,這一次他選擇不說話,或許心情就如同二哥“一會兒說好一會兒說不好”那般矛盾,思想掙扎於傳統與妹妹的幸福之間鬥爭。最終他選擇不表態,其實已經是成全了張幼儀。因為無法現象如果張公權多說一句關於“不”的話,張幼儀會不會放棄結婚的念頭?畢竟“長兄如父”這種封建思想的荼毒不是鬧著玩的——絕對不能否定張公權當初告誡張幼儀的話,對張幼儀幾十年獨身沒有直接影響。

22歲離婚,孀居30年,53歲想再嫁,她徵求家人意見,哥哥:希自決

圖 | 張幼儀晚年與孫輩

第五,張幼儀的兄弟們恨徐志摩嗎?

這個問題,完全刷新了我們當代人的容忍尺度,張幼儀的兄弟們對徐志摩的態度,真是天大的離譜、荒誕、令人不可思議。

張、徐離婚,二哥張君勱表示:“張家失徐志摩之痛,如喪考妣(像死了父母)。”

張幼儀的六哥評價說:“徐志摩的志向和氣魄都不同凡響”,“他的才氣縱橫,前途無量”。

張幼儀的八弟崇拜徐志摩入骨,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他要盛裝出席婚禮。孫女寫《小腳與西服》一書時,他叮囑要對徐志摩筆下留情。臨死前,他遺囑之一是要在喪禮上朗誦徐志摩的詩。

是不是讓你對張幼儀與兄弟間的手足情有了懷疑?張幼儀的兄弟們應該要為張幼儀出一口惡氣,將徐志摩這個負心漢劈頭蓋臉大罵一通才對呀?

其實我們不要忽略一個現象,那些對徐志摩鋪天蓋地的謾罵聲是這個年代才招來的,在民國那時,徐志摩並不招人討厭,反而朋友多人緣好,名氣還享譽一時,就連張幼儀本人也不恨他。

確認了這種現象,我們就可以重新思考那個時代的偶像標尺,甚至以徐志摩作為代表之一,去理解三十年代獨有的浪漫——那些沾了才氣的才子們,是無法譴責的,人們這種盲目崇拜程度,遠比今天的粉絲瘋狂。

22歲離婚,孀居30年,53歲想再嫁,她徵求家人意見,哥哥:希自決

圖 | 張幼儀與孫輩

最後的話

從張幼儀的部分人生轉折來看,我們可以感悟到,親人總是在多方面地推動著我們的人生進程,其中有愛,也有傷害。當他們的一些話與我們的內心矛盾時,我們要聽嗎?我更趨向於張幼儀二哥教導她的人生信念——“尊重自己內心感受行事”。這很重要,往往日後後不後悔,都取決於自己,而不是埋怨親人。

當然,血親壓力是不容小覷的,家族很多決定往往帶有親情綁架,不是身不由己就是由不得自己,那麼你總該把最壞的結果想在前頭,不管是無傷大雅還是遍體鱗傷,承擔的都是自己,而不是那個替你選擇的人。

親情是彌足珍貴的,幸福是求之不易的,若出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那麼撕破臉皮,就是檢驗親情的最好方法。

文 | 心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