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勤、劉慈欣、周鴻禕、王飛躍新書推薦,《崛起的超級智能》

《崛起的超級智能:互聯網大腦如何影響科技未來》2019年7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著名前沿科技趨勢研究專家,計算機博士劉鋒著。張亞勤、劉慈欣、周鴻禕、王飛躍、約翰·翰茲推薦!

張亞勤、劉慈欣、周鴻禕、王飛躍新書推薦,《崛起的超級智能》


《崛起的超級智能》主要內容

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工業4.0、雲機器人、區塊鏈、城市大腦等等新技術不斷衝擊著人類的工作和生活。這些前沿科技的爆發是巧合還是必然,背後蘊含了怎樣的規律?2005年以來,劉鋒博士帶領科學院團隊對前沿科技發展規律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互聯網正在從“網狀結構”發展成為“大腦模型”,由此產生的互聯網大腦將數十億人類的群體智慧和數百億設備的機器智能鏈接在一起,形成大自然前所未有的超級智能,本書深入解析了互聯網大腦的形成與發育過程,詳細闡述了超級智能的崛起對行業產業、城市建設、人工智能、腦科學、生物進化、科技哲學以及人類社會的未來影響,前瞻性地預測了21世紀前沿科技的發展趨勢,幫助讀者深入理解行業產業與前沿科技結合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企業和個人在科技大潮中將如何尋找自己的定位,人類的未來在新科技的影響下會有怎樣的命運。

編輯推薦

1. 深度挖掘科技領域“看不見手“的祕密,闡述互聯網大腦為代表的超級智能是如何影響21世紀科技巨頭與科技產業的興衰命運,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產生了哪些風險與機遇,幫助科技企業和個人應對科技浪潮帶來的挑戰。

2. 建立重要的基礎科學模型“互聯網大腦”結構,深刻解讀了21世紀以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工業4.0、雲機器人、區塊鏈、城市大腦等前沿科技概念湧現的原因和它們的關係。為讀者掌握前沿科技發展趨勢提供了可靠的武器。

專家推薦語

張亞勤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百度公司總裁、前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5G和雲計算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從虛擬世界正在走向物理化,深刻改變和衝擊著人類社會和經濟模式。互聯網的架構也在經歷著快速的變化。在這本書裡,劉鋒深層次、多維度、系統性地總結了他多年“互聯網大腦”的研究成果,探索人類大腦、機器智能和互聯網大腦結構的關聯,對互聯網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演進方向,令人耳目一新。很值得閱讀!

劉慈欣 雨果獎獲得者、著名科幻作家、《三體》作者

機器智能與人類智慧通過互聯網正在形成自然界前所未有的超級智能形態,劉鋒的這本開創性著作揭示了21世紀一個重要而獨特的科技模型原理,互聯網大腦如何深刻影響人類的未來,讓我們拭目以待。

周鴻禕 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50年來互聯網結構從一張巨網變成一個大腦,這對企業、產業、城市建設乃至人類社會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一趨勢值得企業家、投資人、政府管理者的關注。劉鋒所著的《崛起的超級智能:互聯網大腦如何影響科技未來》很好地為我們闡釋了這一趨勢的產生、原理和未來影響。

王飛躍 教授、中科院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這是一部探尋互聯網“進化”和人腦發育相似之處的傑作。作者劉鋒博士以其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視角,細緻剖析了互聯網從“網狀結構”向“類腦結構”演化的歷程,深刻揭示了“互聯網大腦”這個超級智能系統對人類社會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書中從大腦發育的角度,系統性地對物聯網、人工智能、城市大腦等眾多新興技術做了歸納梳理,其真知灼見為科技企業把握互聯網發展趨勢提供了難得的參考與指導。相信每一位希望順應、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讀者都會從本書中受益匪淺。

約翰·翰茲(John Hands)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員、《宇宙簡史:從宇宙誕生到人類文明》(Cosmosapiens: Human Evolution from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作者

《崛起的超級智能:互聯網大腦如何影響科技未來》將成為一本經典書籍,其體現的創新思想,不僅是因為它對互聯網與前沿科技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更是因為它提出數十億人產生的群體智能與數百億智能設備產生的AI智能進行鏈接,從而形成互聯網大腦的論斷。劉鋒及其團隊對互聯網大腦如何不斷進化和發展的預測,值得任何對人類和科技未來感興趣的人閱讀。

《崛起的超級智能》目錄和每章簡介

第一部分 趨勢與產業

引言 “大腦”爆發:21 世紀科技的新現象與新問題/ 003

21世紀以來,前沿科技如潮水般不斷湧現,特別到2018年,各種”大腦”系統成為科技領域的熱門詞彙,在這些繽紛繁雜的現象背後,已逐漸被遺忘的互聯網顯露出嶄新的身影:一個龐大的複雜類腦巨系統,無論是雲計算,物聯網還是大數據,無論是工業4.0,邊緣計算還是人工智能,我們發現21世紀產生的50多個前沿科技概念和技術,無一不與互聯網大腦的發育和形成有關。

新科技湧現,互聯網是否已死/ 003

互聯網,從“巨網”向“大腦”的進化/ 005

互聯網大腦為什麼是21 世紀非常重要的智能結構/ 009

第一章 互聯網大腦發育,前沿科技如何不斷湧現/ 012

人類嬰兒的大腦需要20年才能發育成熟,而互聯網大腦在經歷50年的時間後終於初見倪端,這個過程中TCP/IP、萬維網技術、社交網絡、雲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大數據、雲機器人、邊緣計算不斷湧現,它們無一不對應著互聯網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人類大腦和互聯網大腦在形成的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它們都是自然湧現而不是人為規劃的。

人類大腦與互聯網大腦發育的異同/ 013

1701 年開始,互聯網誕生前268 年的孕育/ 016

1969 年互聯網誕生,聯網計算機實現“世界語”交流/ 018

1989 年萬維網推出,人類的知識海洋出現/ 021

2004 年社交網絡產生,互聯網類腦神經元網絡發育/ 025

2006 年雲計算興起,互聯網中樞神經開始成熟/ 029

2008 年光纖、移動通信發展,神經纖維開始加速發育/ 031

2009 年物聯網啟動,類腦感覺神經系統出現萌芽/ 036

2012 年工業4. 0 和工業互聯網提出,運動神經系統開始發育/ 040

2013 年大數據爆發,形成互聯網大腦的智能基礎/ 043

2015 年人工智能重新興起,激活互聯網大腦的運轉/ 046

2018 年阿里巴巴、360、騰訊、華為大腦湧現,互聯網大腦初見雛形/ 050

2019 年之後,智慧社會、混合智能和雲反射弧將成為熱點/ 054

無窮時間點,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腦或成為發育終點/ 058

外傳:區塊鏈,一次古老神經系統結構的反抗/ 059

第二章 10 條規則:互聯網大腦如何影響科技企業的命運/ 068

“看不見的手”是經濟學領域一個重要的概念,同樣互聯網大腦的形成中也存在一隻“看不見手”,這隻手對過去50年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有著巨大的影響,包括它們的興起、凋零和衰亡。我們總結了10條規則,選擇騰訊、Facebook、阿里巴巴、谷歌、百度、科大訊飛、商湯科技、豬八戒網、知乎、沃民高科、華為、GE、海爾、滴滴等公司作為案例,分析互聯網大腦的發育是如何影響科技企業的未來命運。

“看不見的手”與10 條規則的總結/ 068

規則1:是否順應互聯網大腦的發育趨勢,決定科技企業的興衰/ 070

規則2:佔據互聯網類腦神經元網絡才能獲得最大的競爭優勢/ 073

規則3:保持互聯網左右大腦平衡是科技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075

規則4:互聯網運動和感覺神經企業應解決單一生態問題/ 079

規則5:雲群體智能在互聯網大腦中蘊含巨大價值/ 082

規則6:互聯網大數據企業需要解決數據瓶頸問題/ 085

規則7:挖掘互聯網大腦的情感特徵將獲得超額回報/ 089

規則8:神經纖維公司通過鏈接各神經系統獲得關鍵地位/ 093

規則9:互聯網大腦夢境的構建帶來產業升級/ 097

規則10:雲反射弧公司應把確保反射成功放到首位/ 100

第三章 城市大腦:互聯網大腦架構下的智慧城市建設/ 104

數千年來,智能化一直是城市發展的使命之一,互聯網加速了城市智慧化的趨勢,在互聯網大腦形成的過程中,城市建設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互聯網大腦架構與智慧城市的結合是城市大腦產生的根源。包括華為、阿里、騰訊、谷歌、科大訊飛等科技巨頭在這個領域進行了激烈的競爭。很多城市從類腦神經元網絡和雲反射弧角度開展智慧城市的建設工作,同時這兩個特點也成為評測城市智商最重要的因素。

城市的智能化發展簡史/ 104

什麼是智慧城市/ 106

智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三個問題/ 107

城市大腦,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智慧城市建設/ 109

建設城市大腦的三個重要關鍵點/ 112

城市大腦的應用範例:上海城市大腦/ 115

城市大腦有多聰明/ 116

第二部分 哲學與科學

第四章 世界和腦的哲學認知,一脈相承的千年思考/ 125

人類很早就朦朧的發現社會組織具有神經系統的特徵。19世紀以來,一些前瞻的哲學家們不斷把人類社會設想成為一個類腦的有機體。其中有三位先驅的觀點特別值得關注,分別是卡恩的工具與器官映射、麥克盧漢的社會神經網絡、彼得羅素的全球腦或地球腦。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形成,在理論上與這些先驅們的思考是一脈相承的。

思想家的共同認知:社會是一個大腦/ 125

卡普的器官投影理論:技術與器官的關聯/ 127

傳媒學科創始人麥克盧漢的社會神經網絡/ 128

英國哲學家彼德·羅素的地球腦(全球腦) / 129

第五章 兩個世紀的類比:原子與太陽系,互聯網與大腦/ 132

類比是科學探索的三大法寶之一,原子和互聯網分別作為20和21世紀最重要的物理結構,在探索時都用到了類比的方法,其中原子出現了葡萄乾蛋糕模型、土星模型和太陽系模型,而互聯網出現了網狀模型和大腦模型。雖然都用到了類比,但互聯網由於體積龐大、變化速度快、涉及元素多,因此成為比原子更為困難的兩個研究特點。

類比在科學發現中的重要價值/ 132

2000 年的探索,通過類比發現原子的祕密/ 134

用大腦類比互聯網面臨的兩個困難/ 139

兩個世紀最重要科學模型的研究對比/ 141

第六章 超級智能的運行機制:互聯網大腦的結構/ 143

相比互聯網最誕生之初的網狀結構,互聯網大腦模型加入了人、傳感器、雲機器人、類腦神經元網絡、左右大腦、AI等元素,這種結構也就構成了一種自然界前所未有的超級智能形式。互聯網大腦通過類腦神經元網絡(大社交網絡)結構將數十億人類的群體智能和數百億設備的機器智能統一起來,通過雲反射弧實現對世界的認知和反饋,它們是互聯網大腦模型最重要的兩個元素

互聯網的原有架構:連接計算機的世界之網/ 143

“人”成為互聯網定義中新的重要元素/ 146

傳感器的加入使互聯網產生感覺神經系統/ 148

雲機器人和智能設備構成互聯網的運動神經系統/ 150

大數據是互聯網大腦記憶和智力發育的重要基礎/ 152

人工智能廣泛分佈在互聯網大腦中並驅動運轉/ 153

雲群體智能:連接數十億人的互聯網右大腦/ 155

雲機器智能:數百億聯網設備構建的互聯網左大腦/ 157

類腦神經元網絡:構建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大社交/ 159

互聯網大腦的5 種神經元模式/ 162

雲反射弧:互聯網大腦對世界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制/ 169

基於互聯網大腦模型的Ω 超級智能誕生/ 174

第三部分 探索與未來

第七章 AI 能否超越人類,互聯網大腦能否變成天網/ 179

人類因為天網等科幻作品對人工智能產生深深的恐懼,它背後本質上依然是AI能否超越人類的爭論。世界範圍著名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如何評測AI與人類的智商,過去100年來,前人做出了很多探索工作,但也面臨著重重困難,從互聯網大腦的智商研究開始,我們建立了人類與機器通用的標準智能模型,對AI能否超越人類,互聯網大腦能否變成天網問題進行了探討。

“天網”引發的恐慌/ 179

“機器能否超越人類”的爭議和麵臨的難點/ 181

人類智商與機器智商的研究簡史/ 187

標準智能模型的建立,統一描述人類與機器的特徵/ 194

三次智商測試,評估機器能否超越人類/ 201

機器是人類的朋友、敵人還是僕人/ 204

互聯網能否進化成天網,風險在哪裡/ 210

互聯網(大腦)的智商究竟有多少/ 215

第八章 鏡像作用:互聯網大腦模型對腦科學的啟發/ 217

腦科學或神經科學是人類科學最重要的領域之一。經過數千年發展,到21世紀,這個具有無限生命力的學科獲得巨大的突破機遇。在腦科學給予互聯網重要參考價值的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對腦科學產生巨大啟發。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大腦中存在路由系統、搜索引擎、維基百科、社交網絡的機制,這些研究為建立互聯網神經學奠定了基礎

人類最後的科學疆域——腦科學/ 神經科學/ 217

互為鏡像的互聯網與大腦功能結構/ 219

大腦中類思科和華為的路由系統機制/ 223

大腦中類谷歌和百度的搜索引擎機制/ 224

大腦中的類騰訊和臉書的社交網絡特徵/ 227

大腦中的類維基百科機制/ 228

互聯網神經學:腦科學、人工智能與互聯網的結合/ 230

第九章 進化啟示錄:從生命起源到智慧宇宙/ 237

生命的進化是否有方向,一直存在巨大的爭議,英國的達爾文和華萊士為一派認為進化沒有方向和等級之分,法國拉馬克和德日進為另一派認為進化有方向有高低之分,21世紀以來,互聯網大腦的發育、生物大腦的進化、人工智能等級劃分等研究提醒我們,以種群知識庫為代表的生物進化具有明確的進化特徵,“全知全能”的超級智能將是所有生命進化的終點

生命進化方向之爭:英國與法國兩大陣營的對抗/ 237

大腦的進化方向:十億年生物大腦發展歷程/ 246

“上帝公式”與智能的7 個等級/ 250

智慧宇宙形成的10 張示意圖/ 255

全知全能:生命進化的方向和目標/ 261

生存還是死亡,判斷人類和人工智能倫理的標準/ 271

後記

互聯網大腦進化簡史/ 276

互聯網大腦模型的起源/ 281

2008—2018 年5 個版本的互聯網大腦模型/ 284

獻給人類進化未來與終點的詩/ 288

作者劉鋒博士簡介

著名科技趨勢研究專家、計算機博士、2008年受聘中國科學院虛擬經濟與數據科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人工智能學家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互聯網,人工智能和腦科學交叉領域,出版專著2部,發表相關論文近50篇,2005年,提出互聯網知識共享與交易的“威客”模式,受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數百家媒體報道,引領近百家企業進入該領域,由此推動數家獨角獸企業的產生。2007年通過深入研究互聯網結構的重大變化,提出並建立了“互聯網大腦模型”,對包括城市大腦、行業大腦、前沿科技湧現和相互關係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在人工智能領域,2014年建立標準智能模型,形成AI與人類通用智商測試方法,成果受到美國CBNC、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日本每日新聞、印度排名第一的英文媒體Indiatoday等世界主流媒體的報道

張亞勤、劉慈欣、周鴻禕、王飛躍新書推薦,《崛起的超級智能》

張亞勤、劉慈欣、周鴻禕、王飛躍新書推薦,《崛起的超級智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