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救援!——四川茂縣新磨村救災現場側記

張學武 岷江 社會 中國水事 2017-07-17

救援,救援!——四川茂縣新磨村救災現場側記

水文職工現場監測 畢鵬飛 攝

救援,救援!——四川茂縣新磨村救災現場側記

武警水電部隊大型機械通過過流龍口前往鬆坪溝右岸開展搶險救援工作 楊攀 攝

從成都到茂縣,180公里。公路蜿蜒,青山高聳,我們驅車疾奔,只想再快一點。

6月25日中午,四川茂縣山體高位垮塌災害發生次日,幾經輾轉,我們終於進入了災害發生地鬆坪溝,並徒步趕到新磨村救災現場。

遠遠看去,垮塌部位猶如翠綠的高山上一道巨大的傷痕,格外醒目。隨著走近,大型機械越來越多,特種車輛越來越多,自發援助的鄉親越來越多。萬眾一心,是這一刻最直接的感受。

現場是灰色的。四處遍佈坍塌滾落的大小岩石,瀰漫著大型機械作業的揚塵。災難和救災的景象在眼前交織。

灰色中間,躍動著綠色、紅色和黃色。

一次次用力吹響哨子,19歲的武警小戰士袁明鑫正在給推土機做引導。他是武警水電三總隊的,這是他第一次參加災難救援。在他眼裡,操作推土機的聶遷是經驗豐富的老師傅,31歲,參加過汶川地震救援。他們要儘快清理出一條道路來,因為山石擋住了進出的通道。

搜救隊和大型機械在緊張作業。武警水電三總隊政治部主任張學武告訴我們,他們的主要任務有四項:搜救人員、疏通道路、疏散群眾和疏浚河道。“目前還沒有發現生命跡象。”張學武心情沉重,“但現在仍處在72小時黃金救援期內,我們不會放棄任何希望。”

作業面下游就是鬆坪溝。災難剛發生時,這裡的河道曾被一時堵塞。如今在上游來水的沖刷下,已自然過流。

踩著石礫往上游走,迎面遇到肩扛手拿測繪設備的工作人員,是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的測繪員肖文全。他的工作是測繪出河道上下游兩岸地形圖,為河道疏通方案的決策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持。雖然鬆坪溝已自然過流,但河道里仍有壅塞體,一旦發生強降雨,擔心引發次生災害。因而,需要對河道進行疏浚、整治。

肖文全的隊友李曉兵手持衛星定位儀器趕上來。“我們現在有8個人在。剛才在前面那座橋碰到水文部門的人,根據他們測的數據今天水位只有小幅下降。所以必須搶在強降雨前面,定下河道處置方案,時間很緊。今天晚上,我們還有同事要上來支援。”

得知上游還有水文工作人員,我們便繼續前行。走到坍塌體的最前端,看到村子裡唯一那棟沒有完全被吞噬的房屋,只剩下斷壁殘垣。

往前便是另一個村莊——兩河口村。村子裡的房屋大都上了鎖。走到肖文全提到的小橋處,河裡樹著水位尺。不遠處的河道里,有穿著“四川水文”救生衣的三個身影。我們趕上前去。

王春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岷江巡測隊的隊長。“災難當天,我們就帶著設備進來了,十幾個人。在垮塌體的上游和下游分別安裝好了一個應急水文自動監測系統,監測雨量和水位,實時傳送數據。但是流量還需要人工來測,每4小時測一次,我們3個人留下值守。”

說著,他向我們介紹了河道邊測流的兩位隊友——四川省水利廳水文局的胡斌和阿壩州水文局的王志富。他們腳下的石頭上赫然寫著幾行字“四川水文應急監測點2017.06.24”。

“災難來了,大家都往高處走,而水文人得往河裡衝。這是職責所在。”

“你們住在哪?”

“第一天晚上就在車裡。今天好了,找了個老鄉的房子。老鄉們都被當地政府組織轉移到遠一點、高一點的村子裡了,嚴防次生災害。”

“那飯怎麼吃?”

“周邊村子的很多老鄉會自發送飯上來給現場救援的人。”

我想起了來時路上,那一輛輛滿載著不鏽鋼桶的三輪車、小麵包車,那一個個疲憊卻堅定前行的身影。

不能太多打擾他們的工作,我們即刻離開。

救援,救援!所有人的心底,都只有一個企盼。

中國水利報記者 畢鵬飛 楊攀 通訊員 杜坤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