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當年曾經受人祝福,受人包容,受人期許的我,此刻,總該像地心融雪之泉,為自己流經的土地而噴珠濺玉吧?我真的肯做一個樂人之樂、苦人之苦,因別人的傷口而流血、因遠方的哭聲而傾淚的人嗎?手中捏著前世的信,我逼問我自己。

——張曉風《重讀一封前世的信》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一直,就喜歡那些可以把古典古韻信手拈來的作家,在他們筆下,古典古韻不再被淹沒在泛黃的紙堆裡,而是活靈活現地走了出來。如果是位女作家,我想她一定身著一襲古衫,泛著宋詞的馨香,款款而來。張曉風,應該就是這樣一位。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張曉風,臺灣著名作家,36歲時,即被推為“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余光中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張曉風將深邃的奧義寄於細膩的筆尖,思想如高山般偉岸,文字觸於絹帛又如落英般輕盈翩躚。近日,受聊城市新華書店之邀,張曉風來聊。言語間,在讀書、創作、鄉愁裡表現出來的智慧與柔情,如風吹海面,蕩起層層漣漪,讓人久久回味。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閱讀,需要一雙“慧眼”

鞦韆,呼應著春天來時那種擺盪的心情,在古詩詞裡,成為深深閨閣中的女子的“專利”,代表著她們對圍牆外世界的渴望。

而在張曉風眼中,讀書和求知才是她的“鞦韆”:“握著柔韌的絲繩,藉著這短短的半徑,把自己大膽地拋擲出去。於是,便看到牆外美麗的清景,也許是遠岫含煙,也許是新秧翻綠,也許雕鞍上有人正起程,也許江水帶來歸帆……世界是如此富豔難蹤,而我是那個在一瞥間得以窺伺大千的人。”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張曉風說:“讀書是件不厭其煩的事情,多讀與自己年齡、經歷、氣質相符合的書籍。唯獨如此,你才能更‘懂’文字的力透紙背之感。”

她對古典文化的愛慕由來已久。《爾雅》是辭書之祖,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彙,在讀過《爾雅》後,她這樣寫道:“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伴隨著對古典文化的情有獨鍾,是對網絡閱讀環境的深入思考:“網絡有很多好處,但也給讀者閱讀帶來一定的隱患,很多知識、作品有點兒不負責任。”不久前,有人給張曉風看過一則網絡訊息:1945年,諾曼底登陸,參加軍隊為當時的國民黨五十二軍,新兵臨場訓練……面對如此滑稽的說辭,張曉風自是憤慨:“諾曼底登陸時,五十二軍在雲南附近,不可能跑去法國,而文中所述新兵的跑步、衝鋒速度,超過了奧運百米運動員,真是可笑!”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張曉風深感網絡環境的魚龍混雜,沒有辨識力的網絡“萌新”很容易被誤導。為此,她敦敦告誡青年讀者:“網絡是一種參考,前提是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有一雙查鑑真假的‘慧眼’,還是多讀一些經典作品為好。”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寫作,未必要“驚天地、泣鬼神”

“《關雎》,《詩經》首篇,不是波瀾壯闊的題材,不是時代風雲鉅作,只不過是作者在河中小洲偶聞水鳥鳴叫,觸景生情,有感而作,卻是膾炙人口的佳文。因此,青年創作者不必刻意追求‘驚天地、泣鬼神’的寫作效果。”張曉風在談寫作心得時說道。

不僅《關雎》,朱自清筆下的“父親”形象也深深的震撼著張曉風。胖胖的、矮矮的、衣著邋遢、在月臺上爬來爬去,只是為兒子買幾個橘子。橘子雖小,父愛卻偉大。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張曉風也是一位善以細弦敲出深沉鏗鏘之音的作家。在《見字如面》第七期裡,歸亞蕾朗誦的《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便是如此:“我把他交給馬路,我要他遵守規矩沿著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愛交給了縱橫的道路,容許我看見他平平安安地回來……”

短短几百字的小詩中,張曉風以雋永的文字鉤沉出感人至深的母愛——一種直抵人心的情感。聊城大學文學院學生池蘇是一名“書迷”,她說:“張曉風的文章有一種女性的魅力和智慧,她很擅長以小見大,細微的事也能寫出深意。”

張曉風對寫作不僅有著獨到的見解,而且還有一種暖陽融冰的情懷。在讀者見面會上,有學生問張曉風:“您寫作了61年,是什麼支撐您堅持這麼久的呢?”張曉風以喻為解:“我不知道什麼是堅持,我也不認為我在堅持,我覺得寫作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呼吸一樣,難道說我呼吸也堅持了78年嗎?”話音剛落,掌聲久久未衰。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寫作因熱愛而為本能,是一件悅己樂人的事。有人清晨乍遇歡喜,比如川端康成,“凌晨四點,海棠花未眠”,一位巨人在時間的荒漠裡,訴說著一朵花開的故事;有人喜歡夜間執墨,比如張曉風,“星星都已經到齊,你還不來嗎”, 繁星滿天,又點綴了下一夜的薄夢。

對張曉風而言,文學就好像風雪暗夜裡,在荒原行路之人手中那根小火炬。有時風大,她只好用手護著火苗,而護得急了,連手都差點燒爛。但她不能不好好護著它,因為在群狼當道的原野中,火炬成為她的唯一,只能忍著手心的疼痛,抵死護好那小小的竄動的火苗。“文學這東西,”她說,“太聰明的人根本碰不得,聰明人就會分心,就會旁騖。現代的作者也許更有才華,但文學女神要的祭品卻是你的痴狂和忠貞。”

筆尖流淌的,是對生命的直視;身體力行的,是對世界、對環境的無限關切。文字是靈魂之鄉,地球是安身之所,她柔性問政,投身環保,不卑不亢。

“張曉風先生的文字充滿著溫柔、理性、悲憫,卻不油膩,她的文章有情懷、有信仰、“有‘士’的精神、有文人的風骨。”剛剛榮獲“山東省閱讀推廣人”稱號的張婧在瞭解到張曉風的環保理念後感慨道。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詩詞,是割捨不斷的“鄉愁”

“鄉愁”,是臺灣作家普遍難以迴避的主題和情緒,然而,張曉風這代人和他們上一代人的鄉愁又有所不同。“對我而言,鄉愁不是空間上的,而是時間上的、文化上的。我的鄉愁,是唐詩裡的鄉愁、是宋詞裡的鄉愁,是李白、杜甫、蘇東坡的鄉愁,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裡的鄉愁……”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追隨古人的身姿和風采,張曉風在古人的才華和詩意中細細咀嚼自己的那份文化鄉愁。她循著至琛的情感、敏感的心靈,將古典的花朵一一摘來,成為自己文章中美麗的、帶著淡淡哀愁的馨香。因此,對古人的追憶也成了張曉風文化鄉愁的一部分 ,她說:“落雨的夜裡 ,我卻總想起秦少游。”為了讓學生明白古鞦韆的風情,她“邀約”齊桓公、蘇東坡 、張先等古人一起進行詩意的詮釋——“鞦韆外,綠水橋平”“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想得那人垂手立,嬌羞不敢上鞦韆”……如畫場景,躍然紙上。

古詩詞是張曉風心靈安頓的家園,文字之美亦如一股清冽的湧泉,浸潤了她對寫作不朽的痴情。她認為《關雎》裡的“關關”兩個字是極好的。“關關”是鳥叫的聲音,但在張曉風看來,它的聲音並非是文字上所描寫的,“g”音有種清脆之感,是大自然的聲音;“an”是中國人比較喜歡的韻母,比如平安的“安”,泉水的“泉”,婉轉的“婉”……“guan”取字關懷的“關”,而非大官的“官”,推敲起來,很有意思。

“坼”(讀音:chè)字,出自《周易》“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白果草木皆甲坼”。“坼”有把外殼或者甲冑打開的意思,現在用的很少,但張曉風對如此有畫面感的字卻是偏愛有加,信手拈來一首小詩:“有一天,我將年老,無法看花坼,則我願從一堆小小的春桑枕為收報機,聽百草千花所打的電訊,知道每一夜花坼的音樂。”“花坼”,如此形象,如此美麗,令人陶醉。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漢字很了不起呀。秦朝以後,‘書同文、車同軌’。”張曉風讚歎的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都只能在歷史的廢墟上嘆息,只有中華文明還在延續,直至今日,那是文化的力量、文字的力量。”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水城,“風”颺於碧波之上

幾百年來,青石鋪就的古城小巷,迎來了無數的來者與過客。那天,古城溫暖的光,卻為張曉風一行人留下了斑斕若流光的記憶。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武大郎炊餅、武城宣餅、東昌葫蘆……光嶽樓旁,張曉風對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聊城的風土人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時時駐足欣賞。在一個賣雞毛撣子的攤主那裡,看到一個青黑色的毛茸茸的“雞毛棍”,就饒有興趣地問:“這是什麼?”聽說這是雞毛撣子,又驚訝地問道:“真是雞毛嗎?”在場的人都笑了,應是被曉風老師的風趣與童真深深地感染了吧。

一個年代,一段血淚,一生的情懷。傅斯年陳列館裡,一張張的老照片、親筆書稿,逐漸將記憶翻湧成線。在談到傅斯年去世的時候,張曉風不禁感慨,如果當時醫療條件和現在一樣,傅斯年也不至於猝然長逝。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山陝會館是聊城標誌性建築,是清朝時山西、陝西商人聚集之地,耗時66年方才建成。幾百年以來,無數的人在此間走過,鏤空木雕、蒼涼的青石板早已換了模樣,只有那一棵明朝老樹還在散落陰涼。臨門而坐的雙獅、精確的石壁賬簿、供人休閒的戲臺……都在訴說著屬於那個時代的繁華。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碧落青城,風過留痕。張曉風想象著昔日的車水馬龍,不禁神往。面對風采依舊的亭臺樓榭,她期盼滿滿地說:“露天的劇場非常好,在這裡可以演繹不同的劇種,將可利用的資源充分挖掘出來,開展不同的文化活動,以滿足當下人們的精神需求。”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張曉風曾說過:“願意如那一樹楓葉,在晨風中舒開我純潔的淺碧,在夕陽中燃燒我殷切的燦紅。”61年的寫作生涯,她走過萬水千山;78載的春秋流轉,她嚐盡人生百況。不管來時風煙,如何擾了過往流年,先生之心,明徹猶似琉璃,令我輩敬仰之至。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作者:賈新偉、趙琦、馮剛

來源:聊城日報、聊城市新華書店

曉風過處——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61年創作觀

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大美聊城擁抱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