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智慧十四:智無常勢發乎心

戰國策 趙括 楚懷王 楚頃襄王 讀史啟智 2017-04-22

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如此,用智設謀也一樣。讀史啟智,品古人智謀:有大智,有小慧;有陰謀,有陽謀;有急智,有遠慮;有良策,有詭道;有守拙,有變法;有無心而合,有千慮所得;有陰有陽、有虛有實、陰陽難測、虛實莫辨。感悟是:智無常勢,不可一概而論,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在於適應情勢,在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用智者,雞鳴狗盜也能力挽狂瀾;不善用智,熟讀孫子不過紙上談兵。讓我們翻開《戰國策》,看個小故事。

古人有智慧十四:智無常勢發乎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楚襄王為太子時,在齊國做人質。楚懷王死後,太子準備回國。齊王趁機勒索東部五百里土地,否則不肯放人。太子與師傅慎子商量後,答應齊國條件,回到楚國繼位。齊國立即派人索要土地。襄王向慎子問計,慎子說:大王明日召見群臣,大家分別出謀劃策。次日,襄王召見子良問計,子良說:大王金口玉言,豈能言而無信。請先割地給齊,然後派兵奪回。給,是因為守信用;攻,是因為有武威。襄王又召見昭常問計,昭常說:萬萬不可割地。楚國之所以被稱為萬乘大國,正因土地廣闊,怎能輕易割讓一半國土。請讓我率軍守衛它。襄王又召見景鯉問計,景鯉說:大王如果不踐前言,是失信於諸侯啊。但,給是不能給的,守恐怕也守不住。請讓我去秦國求救吧。襄王見群臣意見不一,拿不定主意,只好又召慎子問計,把三人意見說了,問:三計如何取捨?慎子說:三計都用啊。襄王氣得臉色都變了:豈有此理!慎子不慌不忙:大王且聽我說。派子良獻地,可有守信之名;派昭常守衛,可保國土之全;派景鯉求救,可得諸侯之援。襄王大喜,立即依計行事。

古人有智慧十四:智無常勢發乎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於是,子良裝模作樣來到齊國獻地。齊王派人前去接收楚國土地,卻被昭常攔住。昭常對齊國使臣說:我誓與國土共存亡,現已召集三十萬大軍,願意奉陪到底。齊國使臣無奈,只得回報齊王。齊王便問子良:你既來獻地,昭常為何又拒不割地?子良說:我君臣是真心獻地,昭常定是假託王命。大王可發兵攻打。於是齊王殺氣騰騰率軍出征,大軍還未到達楚國邊境,秦軍已到。秦軍對齊軍說:阻攔楚國太子回國,是不仁;意圖奪取楚國土地,是不義。齊國如果不肯退兵,就來與秦楚兩國交戰吧。齊王想想必無勝算,只得一面送子良回國與楚講和,一面派人出使秦國講和。楚國於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古人有智慧十四:智無常勢發乎心

圖片來源於網絡

面對齊國勒索,子良、昭常、景鯉三人之計各有各的道理,慎子將三計合一,則成神來之筆。三計分開均為孤計,合併則成計中計;分開似乎矛盾對立,合併則能完美統一,割地是假,毀諾是真,欲拒還迎,似予實取,既得守信之名,又不傷土地之利。慎子如此用計,可算智無常勢了吧?

本文為《讀史啟智》系列第十四篇,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原作者。敬請關注《讀史啟智》,查看往期作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