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詩,詩人借揚州的二十四橋,寫盡了江南綺麗的風光。這首千古絕唱不知引發了多少人對二十四橋的聯想,因此二十四橋也渲染了揚州。乾隆七下江南,每次必到揚州。眾所周知,杜牧筆下的二十四橋,是一個叫二十四的橋,並非是二十四座橋。然而就是傾盡所有的溢美之辭,也不過誇頌的僅一座橋罷了。

無獨有偶,在我們章丘官莊街道的石匣村,有一條河叫瀛汶河,恰有二十四座古橋翼然臨於清澈的溪流之上。這一景觀,在當地極負盛名,引得許多文人墨客施以墨寶。

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據碑記載:“村東有一方匣形石槽,槽中瀦水有魚。據此取村名石匣”。

隱隱青山,迢迢綠水,石匣村坐落在轎頂山下,古河道東西橫穿村莊,迂迴曲折幾裡的河道上架有二十四座古橋。有三十六泉匯入河道,其中河道旁的涼水泉就是大汶河的發源地。涼水泉又名報孝泉,常年不枯,水質清冽甘甜,為全村人的日常飲用水。

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有道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石匣擁有充沛的水流量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古人便架起了二十四座橋。座座石橋展現了石匣村祖先的智慧和意志力,連接著四通八達的出行道路,為人們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時值今日,還有十三座橋用滄桑的身軀,朝迎暮送來往的村民和外來遊客。

祖祖輩輩在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修“官地”、建寺廟,傳承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

“官地”實屬一塊特殊地段,是祖先開墾出來的一塊全村人的公共領域,從那裡傳播本村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著名的章丘梆子戲就是從“官地”上的古戲臺唱徹了全村,人們從戲如人生中,演繹出了村莊祖祖輩輩的忠厚傳家遠。

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石匣寺寺樓”。村裡分佈著真武廟、龍王廟、興隆寺、報國寺等寺廟。真武廟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寺廟之一。據碑記載:真武廟建於乾隆五十六年。

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轎頂山南麓的興隆寺,鄉人俗稱“東寺”。考其碑,清乾隆八年(1743)三月初六曾重修一次,按此時間算,距今亦有200餘年的歷史了。寺內有一株松樹,蒼翠挺拔,頗為壯觀。村人講此鬆頗多靈異,先有鬆而後環鬆建寺。

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興隆寺附近有一洞,洞內僅容一人。據說,抗日戰爭時期泰山軍分區司令員廖容標曾在此避敵療傷。

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興隆寺至今還延續著旺盛的香火,人們來此上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小橋流水人家,不是江南勝似江南。二十四橋之一的月仙橋不遠處的河道內,有一塊天然的大石塊,由於經年累月的沖刷,形成了一個天然小橋,名曰“羅鍋橋”。可以稱得上是一座橋中橋或是河中橋,此橋自古有“人從橋下走,水從橋上流”之說。觀此橋,想必是旱季水流量少的時候特有的景觀吧。

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瀛汶河沿途美麗的風景更是引人遐想。“羅鍋橋”不遠處的岸邊,距路面七米左右的峭壁上,生長著一棵古酸棗樹,仰望樹身,足有碗口粗。餘秋雨先生曾有一句描寫古樹的句子:“枝幹虯曲蒼勁,黑黑地纏滿了歲月的皺紋”。彷彿寫得就是這棵酸棗樹。先有樹後有村,被村民們稱之為歷史活標本的酸棗樹,不畏嚴寒霜凍,不畏盛夏酷暑,不畏生長環境艱苦;一旦紮根,就一如既往的頑強生長,將根鬚深紮在岩石層裡,將“頑強”二字展示得淋漓盡致。

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倚水而建的石屋參差坐落,簡樸而寧靜,悠久而親切。讓人聯想到從這些古樸的石屋裡走出大山的人,他們個個憑著自己的智慧,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融入到城市,成了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仍然心繫家鄉的父老鄉親。從石匣村走出的景瀅、景曄、景學、景娟、袁媛等才子才女,憑藉自己的才華寫出了一篇篇優美的文章,在多家新媒體公眾平臺發佈,謳歌家鄉,讚美家鄉,讓更多的人瞭解了大美石匣,提高了石匣的知名度。

驢友之家的張德新經理,更是利用自己的一棟二層小樓,人稱“小紅樓”,和文峰書院的王德清院長攜手打造了文峰書院作家創作基地。欲把故鄉的人文盛景傳播的更遠更廣。

十幾年來,張經理引領全省各地戶外團隊上萬人次來石匣遊玩,並組織廣大驢友獻愛心,走訪慰問石匣村的貧困戶,以實際行動弘揚了“遠親不如近鄰”的鄉村傳統文化,影響了身邊很多人。

章丘石匣村:有古橋古樹古廟古寺,還有那走不出鄉愁的遊子

《詩經》上說:“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因此,君子要有福氣有好運,就要有樛木的姿態,向別人遞出友善的雙手!

這就是大美石匣,有這樣的人融合到這樣的村,才是端莊秀美的傳統村落的模樣啊!(圖文:李宗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