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的子孫有多不爭氣?擅殺名臣張華,局勢徹底失控

我不止一次地說過:“西晉帝國的天下只屬於司馬衷。”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司馬炎設計了精妙的佈局,使得帝國的一切權力都是以司馬衷為中心進行分配的。

但在賈氏被滅族之後,西晉帝國的權力已經不再以司馬衷為中心進行分配了。

司馬家的子孫有多不爭氣?擅殺名臣張華,局勢徹底失控


司馬衷的母族曾權傾朝野,但這一系早在八九年前就被連根拔掉了。

司馬衷的皇后曾權傾朝野,但這一系已經被滅族了。

司馬衷的獨子司馬遹,最終在司馬倫和賈后的壓制和打擊下徹底消失了。

晉武帝一系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司馬衷身上,隨著司馬衷一系的力量衰弱,司馬皇族的幾個強勢枝系就有了和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的底氣。

司馬孚(司馬懿的弟弟)一系在帝國初建之時,其實力完全可以和司馬懿一系相提並論。西晉帝國初建之初,司馬懿一系封王的有九人,而司馬孚一系卻有十個人封王。司馬孚一系勢力雖然強大,但因為帝位在司馬懿一系手中,所以司馬孚這一系逐漸衰弱,無法再與司馬懿一系相提並論了。

司馬家的子孫有多不爭氣?擅殺名臣張華,局勢徹底失控


隨著以司馬衷為代表的帝系力量內鬨不斷,司馬孚一系又抓住機會重新崛起了。這一系以河間王司馬顒為代表,坐擁西北重鎮長安城,有機會就敲打一下中央政府,沒機會就退守西北。

司馬昭的幾個弟弟(趙王司馬倫和樑王司馬肜),與司馬衷的親緣關係比較疏遠,能力和聲望也很低,無法與以司馬衷為代表的中央政府相提並論。但賈后為了壓制司馬衷的弟弟和兒子,重新啟用了這些皇族元老。在這種背景下,趙王和樑王的勢力在賈后執政期間越來越強大。

隨著以司馬衷為代表的帝系力量內鬨不斷,司馬昭的幾個弟弟也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所謂“好機會”。在誅殺賈后之後,迅速地控制了中央政府。

齊王司馬冏是司馬炎的弟弟,被過繼給了自己的伯父,曾經與皇位擦肩而過。司馬昭就曾一再說過:天下是景王(司馬師)的天下,所以我只是暫時替桃符(齊王的父親司馬攸)坐在這個位置上,終有一天會把這個位置還給桃符的,但司馬昭最終食言了。齊王一系在司馬炎一系的壓制下,早已遠離了皇位。

隨著以司馬衷為代表的帝系力量內鬨不斷,齊王一系的力量也逐漸增強,並在誅殺賈后的行動中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

賈后該死,不止是她殺了司馬遹,更是因為她的死導致中央政府力量衰弱,使得西晉帝國直接進入了諸王爭霸的格局之中。

司馬家的子孫有多不爭氣?擅殺名臣張華,局勢徹底失控


賈氏被滅族之後,最大的贏家是趙王司馬倫,他在賈后的背後指指點點,最終除掉了太子司馬遹。太子的幾個叔叔都是地方上的諸侯王,河間王與齊王雖然實力大增,但也沒有把影響力深入至中央。所以,司馬倫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新任帝國執政官。

但司馬倫這個帝國執政官的地位並不穩固。

從實力上看,司馬衷一系雖然衰弱,但依然在中央政府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司馬衷是皇帝,幾個弟弟(淮南王司馬允、成都王司馬穎和常山王司馬乂)都擁有巨大的政治和軍事資源。

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問題:司馬倫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繼續尊崇司馬衷。這樣雖然會讓司馬衷一系繼續分潤司馬倫的權力,但也為他爭取了強力的盟友。比如說:如果讓張華繼續負責帝國日常工作,司馬倫的部分壓力就會轉移到張華身上。

但司馬倫並沒有這樣做。這種做法雖然風險小,但隨之而來的收益也小。

這是因為司馬倫對於自己的能力和威望不自信。如果不能大權獨攬,他擔心自己隨時會被其他實權派趕出中央,甚至死於非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司馬倫是殺害太子司馬遹的幕後凶手,這一點並不是什麼祕密。司馬倫想要與司馬衷合作,難度不小。

從這個角度來說,司馬倫在目睹賈后殺太子的時候,就註定了他只能走一條新的道路。

司馬家的子孫有多不爭氣?擅殺名臣張華,局勢徹底失控


在皇族與外戚相爭之時,士族這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一直在旁邊默默注視著。雖然士族一直充當配角,但絕沒有任何人敢於輕視他們的存在。

司馬衷的外公楊駿成為帝國執政官之後,就對士族極盡籠絡之能。

左軍將軍傅祗群臣皆增位一等,預喪事者增二等。二千石已上皆封關中侯,復租調一年。——《資治通鑑》·晉紀四

汝南王司馬亮成為帝國執政官之後,對待士族也是極盡籠絡之能。

今封賞燻赫,震動天地,自古以來,未之有也。——《資治通鑑》·晉紀四

賈后成為帝國執政官之後,同樣對士族極盡籠絡之能。只是賈南風沒有用官職和金錢收買士族,而是給了士族最大的獨立自由。賈南風雖然是帝國的執政官,但真正處理帝國日常工作的人是張華。

司馬家的子孫有多不爭氣?擅殺名臣張華,局勢徹底失控


張華做為士族的代表人物,一直是皇族和外戚集團之外的第三股力量。張華既不支持外戚力量無限膨脹,也不支持皇族力量無限膨脹,他只是儘量維持帝國的既有秩序。

在賈后與太子司馬遹相爭之際,張華表示中立。張華受到賈后重用,但在賈后廢太子之際,他卻帶頭反對。

在皇族與賈后相爭之際,張華同樣表示中立。但在賈后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張華拒絕了趙王的邀請,沒有參與誅殺賈后的行動。

面對已進入白熱化的權力鬥爭。張華的兒子和朋友都勸他激流勇退,不要在這種危機四伏的環境中工作。

但張華並沒有聽從這些勸告,因為張華並不是很擔心自己的安危。張華是士族的代表人物,從博弈的角度來看,任何一位執政官都不太敢殺張華。如果殺了張華,整個士族有可能會失控。

這才是張華敢於屢次表態堅守中立的底氣所在,而張華的中立舉動又能很好地安撫執政官,表明士族不願爭鋒相對的態度。

可司馬倫的目光一直對準那些地方上的強勢諸侯王,所以急於收回中央政府的權力,於是他找了個莫須有的理由,就把張華殺了。

司馬家的子孫有多不爭氣?擅殺名臣張華,局勢徹底失控


殺掉張華的後遺症很嚴重,因為整個士族都面臨著失控的危險。而司馬倫在殺死張華之後,又極力拉攏士族。他到處封官許願,幾乎花掉了國庫的所有財物。由於官員封得太濫,以至官員帽子上的貂尾不夠用,只能用狗尾代替,這也是成語“狗尾續貂”的由來。

但司馬倫的做法似乎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他用莫須有的罪名殺死張華,整個士族都感受到了威脅。

在我看來,張華的設想是正確的。如果司馬倫有一點理性,他就會跟張華合作,雙方共同掌權,共同應對地方上的強勢諸侯王。

司馬家的子孫有多不爭氣?擅殺名臣張華,局勢徹底失控


可司馬倫既沒有信心能夠在中央站穩腳跟,又沒有信心能夠壓制士族,所以只能手舉屠刀殺死張華。

看到太子司馬遹的死和張華的死,都能感受到趙王司馬倫的色厲內荏和莽撞無腦。死在這樣的傢伙手中,司馬遹和張華真是命運不濟。

司馬家的子孫有多不爭氣?擅殺名臣張華,局勢徹底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