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護士滑倒,早產兒頭部著地摔死, 如何防止嬰兒意外發生?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在韓國發生了這樣一個悲劇:韓國一家婦科醫院,3年前一名醫師為產婦接生時,不慎將剛來到世界上的新生兒摔落在地,造成頭蓋骨骨折,幾小時後不幸夭折,卻謊稱嬰兒是“病死”,直到事發3年後的現在才被發現。

2016年8月,一名產婦在這家醫院剖腹產,參與手術的其中一名醫師接過嬰兒時不慎腳滑摔倒在地,嬰兒身體部分雖還被抱在醫生懷裡,頭部卻重重撞到地板。嬰兒隨後被轉送至小兒科接受治療,幾小時後不治夭折。

然而,院方向產母隱匿醫生的過失,僅在死亡證明上的死因欄位標記“病死”。 目前醫院已經承認有醫療過失,相關人士辯解說:“當時,因為是懷孕僅7個月的高危險早產兒,後續搶救措施必須快速進行,才會在過程中發生抱著孩子摔倒的意外。並未向父母說明此一事實的確是院方的錯誤。”

至於為什麼在病例上寫上病亡,是因為當時主治醫師判斷,摔倒意外並非嬰兒死亡的主因。因為原先就是高風險新生兒,再加上呼吸困難及凝血問題,才會發生悲劇。

婦產科護士滑倒,早產兒頭部著地摔死, 如何防止嬰兒意外發生?

在這裡,小紅姐想說的,這就是為什麼婦產科嚴禁醫護人員快跑的原因,我們也曾經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剖腹產,胎兒危急,必須爭分奪秒,再危急,也要在保障嬰兒生命安全下進行轉運,否則,就會出現悲劇。而且,在婦產科裡快跑,也容易撞上大肚子的孕婦。

除了醫護人員的責任心,現在如果發現新生兒有危急情況,需要轉兒科緊急治療處理,或者轉運到外院,我們都使用新生兒搶救車,不會用手抱著新生兒轉運。一方面防止出現意外,另外一方面,新生兒搶救車上的設備,也能對新生兒有好的保護。

新生兒搶救車,實際上是一個移動的轉運箱,這種透明的新生兒轉運箱,長約80釐米,高約50釐米,裡面有新生兒的輸氧器等設備。

婦產科護士滑倒,早產兒頭部著地摔死, 如何防止嬰兒意外發生?

在我們產房,我們稱之為寶馬車,價值百萬元,和高檔的寶馬車一個價格。可是,它起的作用,要比任何寶馬都重要的多。

在醫院,如果遇到危急的新生兒、早產兒,從產房轉運到兒科。都需要這輛車來轉運。在這輛新生兒搶救車中,車內的轉運箱溫度、溼度模擬母親子宮。裡面的溫度恆溫在28攝氏度,溼度也是最適合新生兒的,就算有顛簸,新生兒也不會受到大的傷害。

搶救車上還配備了車載呼吸機、多功能監護儀、新生兒除顫儀、微量輸液泵、血糖儀、T組合復甦器、負壓吸引器等專用急救設備。這些設備和成人的相比,要細、要小。

新生兒患病的特點往往是急、凶、險,且變化很快。新生兒急救車上的這些監護設備能隨時密切觀察孩子的呼吸、心跳等細微變化。更重要的是,病情危重的新生兒(如早產兒、低體重兒)在轉運途中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馬上對其施行鍼對性救治。此外,新生兒急救車還具備自動消毒功能,緊急情況下甚至可以在車上進行小型外科手術。

婦產科護士滑倒,早產兒頭部著地摔死, 如何防止嬰兒意外發生?

在以前,沒有這種專業的轉運車,在轉運一些早產兒和低體重兒時,不得不使用醫院產房的暖箱,都是臨時拼湊的設備,不方便轉運。也無法對新生兒進行及時的搶救。所以說,現在的孕產婦生孩子,高科技助力下,要比過去安全的多。說到“福報”,這才是貨真價實的。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馬上刪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