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和村民們既種地又演出,一場兩三千元每個人分200塊
六旬老人和村民們既種地又演出,一場兩三千元每個人分200塊
六旬老人和村民們既種地又演出,一場兩三千元每個人分200塊
六旬老人和村民們既種地又演出,一場兩三千元每個人分200塊
六旬老人和村民們既種地又演出,一場兩三千元每個人分200塊
六旬老人和村民們既種地又演出,一場兩三千元每個人分200塊
六旬老人和村民們既種地又演出,一場兩三千元每個人分200塊
六旬老人和村民們既種地又演出,一場兩三千元每個人分200塊
六旬老人和村民們既種地又演出,一場兩三千元每個人分200塊
六旬老人和村民們既種地又演出,一場兩三千元每個人分200塊
圖說江淮
1/9 今年65歲的張安道帶領著一支本村村民組成的民間演出隊伍,活躍在十里八村的紅白喜事、開業慶典現場。大家的本職都還是農民,農忙結束,他們拾起村子裡古老的傳統技藝,花鼓燈、踩高蹺、劃旱船、舞龍舞獅一邊學習一邊表演了起來,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沒有活動經費,全靠自己的樂趣和微薄的收入,支撐起他們的興趣愛好。
2/9 這間小房子,是村裡幫他們爭取的道具存放室。平時演出一場大概在兩三千元,但是演出的人員比較多,分到大家手裡的,每個人也就兩百元左右,而且,這樣的演出機會也不是天天有。
3/9 現在,張安道表演的節目,有4項是當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4/9 張安道出生於1952年,祖輩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幼年生活單調,家庭也比較貧困。說起舞獅,他一言難盡。作為農民,本來與這些東西是沒有直接關係的。但在家鄉,舞獅、花車、旱船、雜技這些民間的雜耍,一直有這個傳統,從解放前就有老輩喜好這些,它是家鄉人們枯燥生活裡的快樂。他自小受著影響,因此也學成了這個技藝。沒承想,這一喜歡就是大半輩子。
5/9 童年的學藝充滿艱苦,那時候沒有人鼓勵,也沒有人抽出專門的時間培養。平時跟著大人看,人家忙完了他就去摸摸那些獅子頭什麼的,幫著搬搬道具,清理場子。時間長了,大人問“可想學?”他回答“想學”。於是就按大人的指點練些基本功。因經常掌握不好要領,胳膊腿好一時、酸一時的,有時候還會摔傷,回家還不敢跟大人說。就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還真學得有模有樣了。
6/9 上世紀80年代以後,整個社會都在忙生產、忙掙錢,舞獅的表演相對冷清了一個時期。但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舞獅、舞龍、雜技等不再是困難時期的賣藝。村裡的人也有這個需求了,於是他又把舞獅、旱船、高蹺、雜技、二貴扳跤等鬧騰起來,走村串巷去演出,顯得很有生氣。一些老人、兒童把舞獅隊圍得密不透風。
7/9 這些年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舞獅、花車、旱船、高蹺、雜技、二鬼扳跤等這些民間的雜耍得到了傳承,其中舞獅、花車、二貴扳跤被列入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他成了舞獅傳承人,同時還培養了一批新人,組建了團隊,經常性組織活動搞展演,給群眾帶來快樂。 
8/9 近年來,張安道雖然年齡大了不能演了,但他培養的徒弟已經成熟了,挑起了重擔。村子附近又有一批新人加入到演出隊裡,還添置了新的演出服和道具。四鄰八村的農家有紅白喜事,也經常請他們去演,演出任務一天天增加,大家覺得很有奔頭。
9/9 在演出的過程中,他看到身邊那些孩子,就看到了自己的少年時代,通過那些眼神,他覺得自己所走過的路都是值得的,因為農村需要這些東西,是家鄉的鄉親需要他們演。“文化需要傳承,只要我還能舞動一天,我就給鄉親帶去一份快樂。”張安道時常這樣說。更多原創圖集和深度人物故事,請點擊關注頭條號圖說江淮,帶給你有溫度的視覺人生。
2017-09-30

相關推薦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