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今天和大家分享轉自芥末堆田園的一篇文章

作業類產品大概是教育行業變化節奏最快、獨角獸最擁擠,同時也是燒錢最多的賽道。

自2012年起,他們從作業/題庫/拍搜/答疑/輔導等場景切入,以學生為核心,以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賽道發展鼎盛時,數量高達幾十家,比如一起作業、猿題庫、問他作業、快樂學、菁優網、學霸君、作業幫等品牌。

可僅僅一兩年之後,大批作業類產品在燒掉資本數十億美金後死掉,唯有幾家頭部企業跑出。

經歷了2014年的競品廝殺、2015年的資本寒冬、2016年的變現窘境,直到2017年、2018年,這些作業類產品紛紛長成獨角獸,講起AI的故事。最後,在變現要求和政策監管之下,這些頭部作業類產品演變成和互聯網巨頭、傳統教育公司並驅爭先的K12輔導大玩家。

無論是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網)、猿輔導、作業幫還是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學霸君,躋身K12輔導戰場,既是命運使然,也是無奈之舉。

近兩年來,這些作業類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工具”屬性,摘到“作業”“題庫”標籤,轉而聚焦輔導本身,探索1對1和班課哪種模型更優、如何獲取流量並提高轉化率、如何扭虧轉盈。

2013-2014:集中爆發,跑馬圈地

2012年前後,在線教育創業潮風起雲湧,名人紛紛出走大廠,掘金“互聯網+教育”,劉暢和李勇就是早期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2011年5月,時任新東方集團助理副總裁兼瀋陽新東方校長的劉暢離開新東方,想做在線教育相關的創業項目。同年10月,在真格基金王強和徐小平的支持下,含著“金湯匙”的一起作業(現“一起教育科技”)出生了。

一起作業通過免費互聯網工具與服務切入公立教育,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佈置作業,家長定期查看孩子的學習進度及報告,藉此實現對老師、學生、家長的綁定。

“從投資量來說,一起作業是最大的,因為這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再做一個新東方不可能,能不能打造一個在體量更接近甚至超越新東方的公司?”王強曾表示,真格基金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他只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一起作業是其中之一。

"

今天和大家分享轉自芥末堆田園的一篇文章

作業類產品大概是教育行業變化節奏最快、獨角獸最擁擠,同時也是燒錢最多的賽道。

自2012年起,他們從作業/題庫/拍搜/答疑/輔導等場景切入,以學生為核心,以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賽道發展鼎盛時,數量高達幾十家,比如一起作業、猿題庫、問他作業、快樂學、菁優網、學霸君、作業幫等品牌。

可僅僅一兩年之後,大批作業類產品在燒掉資本數十億美金後死掉,唯有幾家頭部企業跑出。

經歷了2014年的競品廝殺、2015年的資本寒冬、2016年的變現窘境,直到2017年、2018年,這些作業類產品紛紛長成獨角獸,講起AI的故事。最後,在變現要求和政策監管之下,這些頭部作業類產品演變成和互聯網巨頭、傳統教育公司並驅爭先的K12輔導大玩家。

無論是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網)、猿輔導、作業幫還是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學霸君,躋身K12輔導戰場,既是命運使然,也是無奈之舉。

近兩年來,這些作業類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工具”屬性,摘到“作業”“題庫”標籤,轉而聚焦輔導本身,探索1對1和班課哪種模型更優、如何獲取流量並提高轉化率、如何扭虧轉盈。

2013-2014:集中爆發,跑馬圈地

2012年前後,在線教育創業潮風起雲湧,名人紛紛出走大廠,掘金“互聯網+教育”,劉暢和李勇就是早期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2011年5月,時任新東方集團助理副總裁兼瀋陽新東方校長的劉暢離開新東方,想做在線教育相關的創業項目。同年10月,在真格基金王強和徐小平的支持下,含著“金湯匙”的一起作業(現“一起教育科技”)出生了。

一起作業通過免費互聯網工具與服務切入公立教育,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佈置作業,家長定期查看孩子的學習進度及報告,藉此實現對老師、學生、家長的綁定。

“從投資量來說,一起作業是最大的,因為這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再做一個新東方不可能,能不能打造一個在體量更接近甚至超越新東方的公司?”王強曾表示,真格基金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他只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一起作業是其中之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4年7月,一起作業召開首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約1億美元。圖源:騰訊教育

與劉暢類似,2012年4月,李勇辭去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一職,與同為網易系的李勇、李鑫、帥科,打造“粉筆網”。作為典型的明星公司,產品還未上線,李勇就收穫了IDG千萬元融資。一年之後,李勇推出首個題庫類產品“猿題庫”。

雖然劉暢和李勇的切入角度不同,但這兩家企業有許多相似之處:受資本青睞、以輕快的工具切入在線教育、長大後變成獨角獸,在K12課後輔導戰場相遇。

除了一起作業和猿題庫,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作業類產品集中爆發。

侯建彬在百度內部孵化作業幫,互聯網連續創業者劉夜決心切入教育行業,創辦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做過一對一培訓、深諳資本之道的張凱磊也按耐不住,親自上陣創辦了學霸君。

還有學習寶、阿凡題、快樂學、愛考拉、聞題鳥、答疑君、優答……一時間,數十家作業類產品大批湧現,行業競爭快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

今天和大家分享轉自芥末堆田園的一篇文章

作業類產品大概是教育行業變化節奏最快、獨角獸最擁擠,同時也是燒錢最多的賽道。

自2012年起,他們從作業/題庫/拍搜/答疑/輔導等場景切入,以學生為核心,以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賽道發展鼎盛時,數量高達幾十家,比如一起作業、猿題庫、問他作業、快樂學、菁優網、學霸君、作業幫等品牌。

可僅僅一兩年之後,大批作業類產品在燒掉資本數十億美金後死掉,唯有幾家頭部企業跑出。

經歷了2014年的競品廝殺、2015年的資本寒冬、2016年的變現窘境,直到2017年、2018年,這些作業類產品紛紛長成獨角獸,講起AI的故事。最後,在變現要求和政策監管之下,這些頭部作業類產品演變成和互聯網巨頭、傳統教育公司並驅爭先的K12輔導大玩家。

無論是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網)、猿輔導、作業幫還是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學霸君,躋身K12輔導戰場,既是命運使然,也是無奈之舉。

近兩年來,這些作業類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工具”屬性,摘到“作業”“題庫”標籤,轉而聚焦輔導本身,探索1對1和班課哪種模型更優、如何獲取流量並提高轉化率、如何扭虧轉盈。

2013-2014:集中爆發,跑馬圈地

2012年前後,在線教育創業潮風起雲湧,名人紛紛出走大廠,掘金“互聯網+教育”,劉暢和李勇就是早期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2011年5月,時任新東方集團助理副總裁兼瀋陽新東方校長的劉暢離開新東方,想做在線教育相關的創業項目。同年10月,在真格基金王強和徐小平的支持下,含著“金湯匙”的一起作業(現“一起教育科技”)出生了。

一起作業通過免費互聯網工具與服務切入公立教育,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佈置作業,家長定期查看孩子的學習進度及報告,藉此實現對老師、學生、家長的綁定。

“從投資量來說,一起作業是最大的,因為這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再做一個新東方不可能,能不能打造一個在體量更接近甚至超越新東方的公司?”王強曾表示,真格基金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他只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一起作業是其中之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4年7月,一起作業召開首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約1億美元。圖源:騰訊教育

與劉暢類似,2012年4月,李勇辭去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一職,與同為網易系的李勇、李鑫、帥科,打造“粉筆網”。作為典型的明星公司,產品還未上線,李勇就收穫了IDG千萬元融資。一年之後,李勇推出首個題庫類產品“猿題庫”。

雖然劉暢和李勇的切入角度不同,但這兩家企業有許多相似之處:受資本青睞、以輕快的工具切入在線教育、長大後變成獨角獸,在K12課後輔導戰場相遇。

除了一起作業和猿題庫,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作業類產品集中爆發。

侯建彬在百度內部孵化作業幫,互聯網連續創業者劉夜決心切入教育行業,創辦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做過一對一培訓、深諳資本之道的張凱磊也按耐不住,親自上陣創辦了學霸君。

還有學習寶、阿凡題、快樂學、愛考拉、聞題鳥、答疑君、優答……一時間,數十家作業類產品大批湧現,行業競爭快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1-2015年出現的作業類產品

有媒體統計,自2013年年初以來,平均每天有2.6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

至此,在拍照答疑還被稱為“黑科技”的2014年,作業類產品劃分為幾大陣局:

  • 題庫類。以猿題庫、菁優網、天天練、快樂學、易題庫為例,他們從題庫的容量和結構體系入手,加以自適應學習,幫助教師在線組卷/考試,應用場景是從刷題、練習,延展到測評。
  • 拍照答疑類。以作業幫、小猿搜題、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為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把學生拍的照片轉換為題目,再搜索到答案,積累用戶,形成一定活躍度的社區,然後再通過答疑進行商業變現。
  • 作業佈置類。以一起教育科技、小盒科技為例,通過給體制內老師提供作業佈置、批改和答疑的解決方案,獲得海量校內流量。

其實作業類產品,並非一出現時就受市場認可。經緯中國投資董事牛立雄曾表示,2013年猿輔導的題庫App功能剛上線時,存在很大爭議。他分享了一個細節,“我們投了猿輔導後,跟一個教育行業的大佬交流,他不看好猿輔導,說題庫不是學生的需求,外面能買的題多的很,題都做不完。”

直到2014年6月底,猿輔導的用戶數超過150萬,相當於2014年全國高考學生人數的六分之一。同年年底,一起作業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才讓市場認識到作業類產品的可拓展性。

因此,在行業高喊“在線教育元年“的2014年,資本的熱情被點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9月,獲得投資的在線教育企業已經達到60家以上,其中超過15家是2014年剛上線的項目,有的剛上線1-2個月就獲得了投資。

不過很快,劇情急轉直下。

2015-2016:行業洗牌,掙扎變現

2015年的資本寒冬,不僅讓“偽需求”的O2O現出原形,也給尚無造血能力的作業類產品造成巨大打擊。許多作業類產品的命運迎來終結,而活下來的企業不得不思考盈利模式,從工具轉為答疑變現。

2015年9月之後,作業類產品的熱度開始降低,並在2016 年之後逐漸冷卻。不少作業類產品由於融資跟不上、轉型困難、商業模式落空等被迫關閉,比如2014年號稱題庫有千萬道題的梯子網,最終以失敗收尾。愛考拉、問他作業等App自2015年中起也停止更新和運營,退出舞臺。

"

今天和大家分享轉自芥末堆田園的一篇文章

作業類產品大概是教育行業變化節奏最快、獨角獸最擁擠,同時也是燒錢最多的賽道。

自2012年起,他們從作業/題庫/拍搜/答疑/輔導等場景切入,以學生為核心,以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賽道發展鼎盛時,數量高達幾十家,比如一起作業、猿題庫、問他作業、快樂學、菁優網、學霸君、作業幫等品牌。

可僅僅一兩年之後,大批作業類產品在燒掉資本數十億美金後死掉,唯有幾家頭部企業跑出。

經歷了2014年的競品廝殺、2015年的資本寒冬、2016年的變現窘境,直到2017年、2018年,這些作業類產品紛紛長成獨角獸,講起AI的故事。最後,在變現要求和政策監管之下,這些頭部作業類產品演變成和互聯網巨頭、傳統教育公司並驅爭先的K12輔導大玩家。

無論是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網)、猿輔導、作業幫還是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學霸君,躋身K12輔導戰場,既是命運使然,也是無奈之舉。

近兩年來,這些作業類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工具”屬性,摘到“作業”“題庫”標籤,轉而聚焦輔導本身,探索1對1和班課哪種模型更優、如何獲取流量並提高轉化率、如何扭虧轉盈。

2013-2014:集中爆發,跑馬圈地

2012年前後,在線教育創業潮風起雲湧,名人紛紛出走大廠,掘金“互聯網+教育”,劉暢和李勇就是早期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2011年5月,時任新東方集團助理副總裁兼瀋陽新東方校長的劉暢離開新東方,想做在線教育相關的創業項目。同年10月,在真格基金王強和徐小平的支持下,含著“金湯匙”的一起作業(現“一起教育科技”)出生了。

一起作業通過免費互聯網工具與服務切入公立教育,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佈置作業,家長定期查看孩子的學習進度及報告,藉此實現對老師、學生、家長的綁定。

“從投資量來說,一起作業是最大的,因為這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再做一個新東方不可能,能不能打造一個在體量更接近甚至超越新東方的公司?”王強曾表示,真格基金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他只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一起作業是其中之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4年7月,一起作業召開首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約1億美元。圖源:騰訊教育

與劉暢類似,2012年4月,李勇辭去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一職,與同為網易系的李勇、李鑫、帥科,打造“粉筆網”。作為典型的明星公司,產品還未上線,李勇就收穫了IDG千萬元融資。一年之後,李勇推出首個題庫類產品“猿題庫”。

雖然劉暢和李勇的切入角度不同,但這兩家企業有許多相似之處:受資本青睞、以輕快的工具切入在線教育、長大後變成獨角獸,在K12課後輔導戰場相遇。

除了一起作業和猿題庫,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作業類產品集中爆發。

侯建彬在百度內部孵化作業幫,互聯網連續創業者劉夜決心切入教育行業,創辦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做過一對一培訓、深諳資本之道的張凱磊也按耐不住,親自上陣創辦了學霸君。

還有學習寶、阿凡題、快樂學、愛考拉、聞題鳥、答疑君、優答……一時間,數十家作業類產品大批湧現,行業競爭快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1-2015年出現的作業類產品

有媒體統計,自2013年年初以來,平均每天有2.6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

至此,在拍照答疑還被稱為“黑科技”的2014年,作業類產品劃分為幾大陣局:

  • 題庫類。以猿題庫、菁優網、天天練、快樂學、易題庫為例,他們從題庫的容量和結構體系入手,加以自適應學習,幫助教師在線組卷/考試,應用場景是從刷題、練習,延展到測評。
  • 拍照答疑類。以作業幫、小猿搜題、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為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把學生拍的照片轉換為題目,再搜索到答案,積累用戶,形成一定活躍度的社區,然後再通過答疑進行商業變現。
  • 作業佈置類。以一起教育科技、小盒科技為例,通過給體制內老師提供作業佈置、批改和答疑的解決方案,獲得海量校內流量。

其實作業類產品,並非一出現時就受市場認可。經緯中國投資董事牛立雄曾表示,2013年猿輔導的題庫App功能剛上線時,存在很大爭議。他分享了一個細節,“我們投了猿輔導後,跟一個教育行業的大佬交流,他不看好猿輔導,說題庫不是學生的需求,外面能買的題多的很,題都做不完。”

直到2014年6月底,猿輔導的用戶數超過150萬,相當於2014年全國高考學生人數的六分之一。同年年底,一起作業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才讓市場認識到作業類產品的可拓展性。

因此,在行業高喊“在線教育元年“的2014年,資本的熱情被點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9月,獲得投資的在線教育企業已經達到60家以上,其中超過15家是2014年剛上線的項目,有的剛上線1-2個月就獲得了投資。

不過很快,劇情急轉直下。

2015-2016:行業洗牌,掙扎變現

2015年的資本寒冬,不僅讓“偽需求”的O2O現出原形,也給尚無造血能力的作業類產品造成巨大打擊。許多作業類產品的命運迎來終結,而活下來的企業不得不思考盈利模式,從工具轉為答疑變現。

2015年9月之後,作業類產品的熱度開始降低,並在2016 年之後逐漸冷卻。不少作業類產品由於融資跟不上、轉型困難、商業模式落空等被迫關閉,比如2014年號稱題庫有千萬道題的梯子網,最終以失敗收尾。愛考拉、問他作業等App自2015年中起也停止更新和運營,退出舞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作業幫、小猿搜題、一起作業、學霸君百度指數(2015.09-2016.09)

還有“題庫+視頻”答疑產品題谷教育由於變現難,在2016年11月正式宣佈破產。由拍照搜題起家的快樂學被迫轉型,並於2016年11月被一起教育科技全資收購。

而活下來的產品則從單一的工具向綜合性工具演變,並嘗試在此基礎上為用戶提供答疑和輔導服務,“題庫+拍照搜題+答疑+練習”成為作業類產品的標配。

"

今天和大家分享轉自芥末堆田園的一篇文章

作業類產品大概是教育行業變化節奏最快、獨角獸最擁擠,同時也是燒錢最多的賽道。

自2012年起,他們從作業/題庫/拍搜/答疑/輔導等場景切入,以學生為核心,以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賽道發展鼎盛時,數量高達幾十家,比如一起作業、猿題庫、問他作業、快樂學、菁優網、學霸君、作業幫等品牌。

可僅僅一兩年之後,大批作業類產品在燒掉資本數十億美金後死掉,唯有幾家頭部企業跑出。

經歷了2014年的競品廝殺、2015年的資本寒冬、2016年的變現窘境,直到2017年、2018年,這些作業類產品紛紛長成獨角獸,講起AI的故事。最後,在變現要求和政策監管之下,這些頭部作業類產品演變成和互聯網巨頭、傳統教育公司並驅爭先的K12輔導大玩家。

無論是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網)、猿輔導、作業幫還是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學霸君,躋身K12輔導戰場,既是命運使然,也是無奈之舉。

近兩年來,這些作業類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工具”屬性,摘到“作業”“題庫”標籤,轉而聚焦輔導本身,探索1對1和班課哪種模型更優、如何獲取流量並提高轉化率、如何扭虧轉盈。

2013-2014:集中爆發,跑馬圈地

2012年前後,在線教育創業潮風起雲湧,名人紛紛出走大廠,掘金“互聯網+教育”,劉暢和李勇就是早期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2011年5月,時任新東方集團助理副總裁兼瀋陽新東方校長的劉暢離開新東方,想做在線教育相關的創業項目。同年10月,在真格基金王強和徐小平的支持下,含著“金湯匙”的一起作業(現“一起教育科技”)出生了。

一起作業通過免費互聯網工具與服務切入公立教育,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佈置作業,家長定期查看孩子的學習進度及報告,藉此實現對老師、學生、家長的綁定。

“從投資量來說,一起作業是最大的,因為這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再做一個新東方不可能,能不能打造一個在體量更接近甚至超越新東方的公司?”王強曾表示,真格基金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他只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一起作業是其中之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4年7月,一起作業召開首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約1億美元。圖源:騰訊教育

與劉暢類似,2012年4月,李勇辭去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一職,與同為網易系的李勇、李鑫、帥科,打造“粉筆網”。作為典型的明星公司,產品還未上線,李勇就收穫了IDG千萬元融資。一年之後,李勇推出首個題庫類產品“猿題庫”。

雖然劉暢和李勇的切入角度不同,但這兩家企業有許多相似之處:受資本青睞、以輕快的工具切入在線教育、長大後變成獨角獸,在K12課後輔導戰場相遇。

除了一起作業和猿題庫,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作業類產品集中爆發。

侯建彬在百度內部孵化作業幫,互聯網連續創業者劉夜決心切入教育行業,創辦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做過一對一培訓、深諳資本之道的張凱磊也按耐不住,親自上陣創辦了學霸君。

還有學習寶、阿凡題、快樂學、愛考拉、聞題鳥、答疑君、優答……一時間,數十家作業類產品大批湧現,行業競爭快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1-2015年出現的作業類產品

有媒體統計,自2013年年初以來,平均每天有2.6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

至此,在拍照答疑還被稱為“黑科技”的2014年,作業類產品劃分為幾大陣局:

  • 題庫類。以猿題庫、菁優網、天天練、快樂學、易題庫為例,他們從題庫的容量和結構體系入手,加以自適應學習,幫助教師在線組卷/考試,應用場景是從刷題、練習,延展到測評。
  • 拍照答疑類。以作業幫、小猿搜題、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為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把學生拍的照片轉換為題目,再搜索到答案,積累用戶,形成一定活躍度的社區,然後再通過答疑進行商業變現。
  • 作業佈置類。以一起教育科技、小盒科技為例,通過給體制內老師提供作業佈置、批改和答疑的解決方案,獲得海量校內流量。

其實作業類產品,並非一出現時就受市場認可。經緯中國投資董事牛立雄曾表示,2013年猿輔導的題庫App功能剛上線時,存在很大爭議。他分享了一個細節,“我們投了猿輔導後,跟一個教育行業的大佬交流,他不看好猿輔導,說題庫不是學生的需求,外面能買的題多的很,題都做不完。”

直到2014年6月底,猿輔導的用戶數超過150萬,相當於2014年全國高考學生人數的六分之一。同年年底,一起作業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才讓市場認識到作業類產品的可拓展性。

因此,在行業高喊“在線教育元年“的2014年,資本的熱情被點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9月,獲得投資的在線教育企業已經達到60家以上,其中超過15家是2014年剛上線的項目,有的剛上線1-2個月就獲得了投資。

不過很快,劇情急轉直下。

2015-2016:行業洗牌,掙扎變現

2015年的資本寒冬,不僅讓“偽需求”的O2O現出原形,也給尚無造血能力的作業類產品造成巨大打擊。許多作業類產品的命運迎來終結,而活下來的企業不得不思考盈利模式,從工具轉為答疑變現。

2015年9月之後,作業類產品的熱度開始降低,並在2016 年之後逐漸冷卻。不少作業類產品由於融資跟不上、轉型困難、商業模式落空等被迫關閉,比如2014年號稱題庫有千萬道題的梯子網,最終以失敗收尾。愛考拉、問他作業等App自2015年中起也停止更新和運營,退出舞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作業幫、小猿搜題、一起作業、學霸君百度指數(2015.09-2016.09)

還有“題庫+視頻”答疑產品題谷教育由於變現難,在2016年11月正式宣佈破產。由拍照搜題起家的快樂學被迫轉型,並於2016年11月被一起教育科技全資收購。

而活下來的產品則從單一的工具向綜合性工具演變,並嘗試在此基礎上為用戶提供答疑和輔導服務,“題庫+拍照搜題+答疑+練習”成為作業類產品的標配。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教育行業作業類產品融資數量、融資金額變化(2013-2019年) 來源:IT桔子

從資本市場看,進入2016年,獲得融資的作業類產品數量也大幅下降。資本冷靜的背後是其對作業類產品變現的要求。“有了海量用戶,不愁變現方式”這一說法開始被質疑。

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曾這樣描述行業競爭的殘酷,“業內的公司都融到錢就合併,融不到的就死。”

因此,在2016年前後,作業類產品都開始嘗試通過廣告電商、流量變現、工具付費、增值服務等方式變現。

流量變現方式上,一起教育科技和小盒科技都曾嘗試根據學生的學情推薦課程和機構,為線下或線上的培訓機構導流。但兩家都以草草結束收尾,劉暢做出“B端永遠免費”的決定。

工具付費方式上,猿題庫(高考版)在上線初期曾嘗試過,每月收費18元,而在用戶規模的壓力下,他們很快就改為了免費策略。

最終,以課程為主的增值服務,幾乎成為所有人的選擇。

2015年6月,猿輔導正式上線K12在線輔導平臺“猿輔導”,初高中學生可隨時向老師約課,使用手機或電腦進行在線1對1直播輔導課程,課程最低只要每小時39元。

間隔3個月,學霸君上線1對1實時答疑。2016年7月,作業幫上線“果園直播課”,主打名師牌,內嵌在作業幫App內。

緊接著,一起教育科技推出在線少兒語培產品 UsTalk,面向C端收費。此時的劉暢,在公開的分享會上,已經將一起教育科技定位為“K12在線教育平臺”。

"

今天和大家分享轉自芥末堆田園的一篇文章

作業類產品大概是教育行業變化節奏最快、獨角獸最擁擠,同時也是燒錢最多的賽道。

自2012年起,他們從作業/題庫/拍搜/答疑/輔導等場景切入,以學生為核心,以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賽道發展鼎盛時,數量高達幾十家,比如一起作業、猿題庫、問他作業、快樂學、菁優網、學霸君、作業幫等品牌。

可僅僅一兩年之後,大批作業類產品在燒掉資本數十億美金後死掉,唯有幾家頭部企業跑出。

經歷了2014年的競品廝殺、2015年的資本寒冬、2016年的變現窘境,直到2017年、2018年,這些作業類產品紛紛長成獨角獸,講起AI的故事。最後,在變現要求和政策監管之下,這些頭部作業類產品演變成和互聯網巨頭、傳統教育公司並驅爭先的K12輔導大玩家。

無論是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網)、猿輔導、作業幫還是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學霸君,躋身K12輔導戰場,既是命運使然,也是無奈之舉。

近兩年來,這些作業類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工具”屬性,摘到“作業”“題庫”標籤,轉而聚焦輔導本身,探索1對1和班課哪種模型更優、如何獲取流量並提高轉化率、如何扭虧轉盈。

2013-2014:集中爆發,跑馬圈地

2012年前後,在線教育創業潮風起雲湧,名人紛紛出走大廠,掘金“互聯網+教育”,劉暢和李勇就是早期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2011年5月,時任新東方集團助理副總裁兼瀋陽新東方校長的劉暢離開新東方,想做在線教育相關的創業項目。同年10月,在真格基金王強和徐小平的支持下,含著“金湯匙”的一起作業(現“一起教育科技”)出生了。

一起作業通過免費互聯網工具與服務切入公立教育,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佈置作業,家長定期查看孩子的學習進度及報告,藉此實現對老師、學生、家長的綁定。

“從投資量來說,一起作業是最大的,因為這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再做一個新東方不可能,能不能打造一個在體量更接近甚至超越新東方的公司?”王強曾表示,真格基金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他只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一起作業是其中之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4年7月,一起作業召開首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約1億美元。圖源:騰訊教育

與劉暢類似,2012年4月,李勇辭去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一職,與同為網易系的李勇、李鑫、帥科,打造“粉筆網”。作為典型的明星公司,產品還未上線,李勇就收穫了IDG千萬元融資。一年之後,李勇推出首個題庫類產品“猿題庫”。

雖然劉暢和李勇的切入角度不同,但這兩家企業有許多相似之處:受資本青睞、以輕快的工具切入在線教育、長大後變成獨角獸,在K12課後輔導戰場相遇。

除了一起作業和猿題庫,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作業類產品集中爆發。

侯建彬在百度內部孵化作業幫,互聯網連續創業者劉夜決心切入教育行業,創辦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做過一對一培訓、深諳資本之道的張凱磊也按耐不住,親自上陣創辦了學霸君。

還有學習寶、阿凡題、快樂學、愛考拉、聞題鳥、答疑君、優答……一時間,數十家作業類產品大批湧現,行業競爭快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1-2015年出現的作業類產品

有媒體統計,自2013年年初以來,平均每天有2.6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

至此,在拍照答疑還被稱為“黑科技”的2014年,作業類產品劃分為幾大陣局:

  • 題庫類。以猿題庫、菁優網、天天練、快樂學、易題庫為例,他們從題庫的容量和結構體系入手,加以自適應學習,幫助教師在線組卷/考試,應用場景是從刷題、練習,延展到測評。
  • 拍照答疑類。以作業幫、小猿搜題、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為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把學生拍的照片轉換為題目,再搜索到答案,積累用戶,形成一定活躍度的社區,然後再通過答疑進行商業變現。
  • 作業佈置類。以一起教育科技、小盒科技為例,通過給體制內老師提供作業佈置、批改和答疑的解決方案,獲得海量校內流量。

其實作業類產品,並非一出現時就受市場認可。經緯中國投資董事牛立雄曾表示,2013年猿輔導的題庫App功能剛上線時,存在很大爭議。他分享了一個細節,“我們投了猿輔導後,跟一個教育行業的大佬交流,他不看好猿輔導,說題庫不是學生的需求,外面能買的題多的很,題都做不完。”

直到2014年6月底,猿輔導的用戶數超過150萬,相當於2014年全國高考學生人數的六分之一。同年年底,一起作業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才讓市場認識到作業類產品的可拓展性。

因此,在行業高喊“在線教育元年“的2014年,資本的熱情被點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9月,獲得投資的在線教育企業已經達到60家以上,其中超過15家是2014年剛上線的項目,有的剛上線1-2個月就獲得了投資。

不過很快,劇情急轉直下。

2015-2016:行業洗牌,掙扎變現

2015年的資本寒冬,不僅讓“偽需求”的O2O現出原形,也給尚無造血能力的作業類產品造成巨大打擊。許多作業類產品的命運迎來終結,而活下來的企業不得不思考盈利模式,從工具轉為答疑變現。

2015年9月之後,作業類產品的熱度開始降低,並在2016 年之後逐漸冷卻。不少作業類產品由於融資跟不上、轉型困難、商業模式落空等被迫關閉,比如2014年號稱題庫有千萬道題的梯子網,最終以失敗收尾。愛考拉、問他作業等App自2015年中起也停止更新和運營,退出舞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作業幫、小猿搜題、一起作業、學霸君百度指數(2015.09-2016.09)

還有“題庫+視頻”答疑產品題谷教育由於變現難,在2016年11月正式宣佈破產。由拍照搜題起家的快樂學被迫轉型,並於2016年11月被一起教育科技全資收購。

而活下來的產品則從單一的工具向綜合性工具演變,並嘗試在此基礎上為用戶提供答疑和輔導服務,“題庫+拍照搜題+答疑+練習”成為作業類產品的標配。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教育行業作業類產品融資數量、融資金額變化(2013-2019年) 來源:IT桔子

從資本市場看,進入2016年,獲得融資的作業類產品數量也大幅下降。資本冷靜的背後是其對作業類產品變現的要求。“有了海量用戶,不愁變現方式”這一說法開始被質疑。

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曾這樣描述行業競爭的殘酷,“業內的公司都融到錢就合併,融不到的就死。”

因此,在2016年前後,作業類產品都開始嘗試通過廣告電商、流量變現、工具付費、增值服務等方式變現。

流量變現方式上,一起教育科技和小盒科技都曾嘗試根據學生的學情推薦課程和機構,為線下或線上的培訓機構導流。但兩家都以草草結束收尾,劉暢做出“B端永遠免費”的決定。

工具付費方式上,猿題庫(高考版)在上線初期曾嘗試過,每月收費18元,而在用戶規模的壓力下,他們很快就改為了免費策略。

最終,以課程為主的增值服務,幾乎成為所有人的選擇。

2015年6月,猿輔導正式上線K12在線輔導平臺“猿輔導”,初高中學生可隨時向老師約課,使用手機或電腦進行在線1對1直播輔導課程,課程最低只要每小時39元。

間隔3個月,學霸君上線1對1實時答疑。2016年7月,作業幫上線“果園直播課”,主打名師牌,內嵌在作業幫App內。

緊接著,一起教育科技推出在線少兒語培產品 UsTalk,面向C端收費。此時的劉暢,在公開的分享會上,已經將一起教育科技定位為“K12在線教育平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6年頭部作業類產品融資進展,來源:天眼查

在行業洗牌的2016年,直播答疑的變現方式給資本帶來希望,使得幾家頭部作業類產品基本都拿到近億元融資。不過,大家也都試錯出一個道理:“在教育行業,輕模式走不通,重模式是唯一選擇。”

2017-2018:獨角獸跑出,AI故事興起

2017年5月,猿輔導宣佈完成E輪1.2億美元融資,這是彼時中國K12在線教育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將猿輔導推向獨角獸行列。

這條消息就像一聲春雷,行業開始復甦。此後,從2017年到2018年,作業幫、小盒科技、一起教育科技、學霸君紛紛長成獨角獸,行業趨近成熟期,很難有新的公司進入。

除了幾家獨角獸,目前發展速度較快的還有愛作業和阿凡題。愛作業近一年來更新15次,半年內更新4箇中版本,產品處於高速發展、快速迭代的階段。阿凡題在今年推出了新產品“名師AI課”。

"

今天和大家分享轉自芥末堆田園的一篇文章

作業類產品大概是教育行業變化節奏最快、獨角獸最擁擠,同時也是燒錢最多的賽道。

自2012年起,他們從作業/題庫/拍搜/答疑/輔導等場景切入,以學生為核心,以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賽道發展鼎盛時,數量高達幾十家,比如一起作業、猿題庫、問他作業、快樂學、菁優網、學霸君、作業幫等品牌。

可僅僅一兩年之後,大批作業類產品在燒掉資本數十億美金後死掉,唯有幾家頭部企業跑出。

經歷了2014年的競品廝殺、2015年的資本寒冬、2016年的變現窘境,直到2017年、2018年,這些作業類產品紛紛長成獨角獸,講起AI的故事。最後,在變現要求和政策監管之下,這些頭部作業類產品演變成和互聯網巨頭、傳統教育公司並驅爭先的K12輔導大玩家。

無論是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網)、猿輔導、作業幫還是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學霸君,躋身K12輔導戰場,既是命運使然,也是無奈之舉。

近兩年來,這些作業類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工具”屬性,摘到“作業”“題庫”標籤,轉而聚焦輔導本身,探索1對1和班課哪種模型更優、如何獲取流量並提高轉化率、如何扭虧轉盈。

2013-2014:集中爆發,跑馬圈地

2012年前後,在線教育創業潮風起雲湧,名人紛紛出走大廠,掘金“互聯網+教育”,劉暢和李勇就是早期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2011年5月,時任新東方集團助理副總裁兼瀋陽新東方校長的劉暢離開新東方,想做在線教育相關的創業項目。同年10月,在真格基金王強和徐小平的支持下,含著“金湯匙”的一起作業(現“一起教育科技”)出生了。

一起作業通過免費互聯網工具與服務切入公立教育,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佈置作業,家長定期查看孩子的學習進度及報告,藉此實現對老師、學生、家長的綁定。

“從投資量來說,一起作業是最大的,因為這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再做一個新東方不可能,能不能打造一個在體量更接近甚至超越新東方的公司?”王強曾表示,真格基金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他只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一起作業是其中之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4年7月,一起作業召開首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約1億美元。圖源:騰訊教育

與劉暢類似,2012年4月,李勇辭去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一職,與同為網易系的李勇、李鑫、帥科,打造“粉筆網”。作為典型的明星公司,產品還未上線,李勇就收穫了IDG千萬元融資。一年之後,李勇推出首個題庫類產品“猿題庫”。

雖然劉暢和李勇的切入角度不同,但這兩家企業有許多相似之處:受資本青睞、以輕快的工具切入在線教育、長大後變成獨角獸,在K12課後輔導戰場相遇。

除了一起作業和猿題庫,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作業類產品集中爆發。

侯建彬在百度內部孵化作業幫,互聯網連續創業者劉夜決心切入教育行業,創辦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做過一對一培訓、深諳資本之道的張凱磊也按耐不住,親自上陣創辦了學霸君。

還有學習寶、阿凡題、快樂學、愛考拉、聞題鳥、答疑君、優答……一時間,數十家作業類產品大批湧現,行業競爭快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1-2015年出現的作業類產品

有媒體統計,自2013年年初以來,平均每天有2.6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

至此,在拍照答疑還被稱為“黑科技”的2014年,作業類產品劃分為幾大陣局:

  • 題庫類。以猿題庫、菁優網、天天練、快樂學、易題庫為例,他們從題庫的容量和結構體系入手,加以自適應學習,幫助教師在線組卷/考試,應用場景是從刷題、練習,延展到測評。
  • 拍照答疑類。以作業幫、小猿搜題、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為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把學生拍的照片轉換為題目,再搜索到答案,積累用戶,形成一定活躍度的社區,然後再通過答疑進行商業變現。
  • 作業佈置類。以一起教育科技、小盒科技為例,通過給體制內老師提供作業佈置、批改和答疑的解決方案,獲得海量校內流量。

其實作業類產品,並非一出現時就受市場認可。經緯中國投資董事牛立雄曾表示,2013年猿輔導的題庫App功能剛上線時,存在很大爭議。他分享了一個細節,“我們投了猿輔導後,跟一個教育行業的大佬交流,他不看好猿輔導,說題庫不是學生的需求,外面能買的題多的很,題都做不完。”

直到2014年6月底,猿輔導的用戶數超過150萬,相當於2014年全國高考學生人數的六分之一。同年年底,一起作業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才讓市場認識到作業類產品的可拓展性。

因此,在行業高喊“在線教育元年“的2014年,資本的熱情被點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9月,獲得投資的在線教育企業已經達到60家以上,其中超過15家是2014年剛上線的項目,有的剛上線1-2個月就獲得了投資。

不過很快,劇情急轉直下。

2015-2016:行業洗牌,掙扎變現

2015年的資本寒冬,不僅讓“偽需求”的O2O現出原形,也給尚無造血能力的作業類產品造成巨大打擊。許多作業類產品的命運迎來終結,而活下來的企業不得不思考盈利模式,從工具轉為答疑變現。

2015年9月之後,作業類產品的熱度開始降低,並在2016 年之後逐漸冷卻。不少作業類產品由於融資跟不上、轉型困難、商業模式落空等被迫關閉,比如2014年號稱題庫有千萬道題的梯子網,最終以失敗收尾。愛考拉、問他作業等App自2015年中起也停止更新和運營,退出舞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作業幫、小猿搜題、一起作業、學霸君百度指數(2015.09-2016.09)

還有“題庫+視頻”答疑產品題谷教育由於變現難,在2016年11月正式宣佈破產。由拍照搜題起家的快樂學被迫轉型,並於2016年11月被一起教育科技全資收購。

而活下來的產品則從單一的工具向綜合性工具演變,並嘗試在此基礎上為用戶提供答疑和輔導服務,“題庫+拍照搜題+答疑+練習”成為作業類產品的標配。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教育行業作業類產品融資數量、融資金額變化(2013-2019年) 來源:IT桔子

從資本市場看,進入2016年,獲得融資的作業類產品數量也大幅下降。資本冷靜的背後是其對作業類產品變現的要求。“有了海量用戶,不愁變現方式”這一說法開始被質疑。

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曾這樣描述行業競爭的殘酷,“業內的公司都融到錢就合併,融不到的就死。”

因此,在2016年前後,作業類產品都開始嘗試通過廣告電商、流量變現、工具付費、增值服務等方式變現。

流量變現方式上,一起教育科技和小盒科技都曾嘗試根據學生的學情推薦課程和機構,為線下或線上的培訓機構導流。但兩家都以草草結束收尾,劉暢做出“B端永遠免費”的決定。

工具付費方式上,猿題庫(高考版)在上線初期曾嘗試過,每月收費18元,而在用戶規模的壓力下,他們很快就改為了免費策略。

最終,以課程為主的增值服務,幾乎成為所有人的選擇。

2015年6月,猿輔導正式上線K12在線輔導平臺“猿輔導”,初高中學生可隨時向老師約課,使用手機或電腦進行在線1對1直播輔導課程,課程最低只要每小時39元。

間隔3個月,學霸君上線1對1實時答疑。2016年7月,作業幫上線“果園直播課”,主打名師牌,內嵌在作業幫App內。

緊接著,一起教育科技推出在線少兒語培產品 UsTalk,面向C端收費。此時的劉暢,在公開的分享會上,已經將一起教育科技定位為“K12在線教育平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6年頭部作業類產品融資進展,來源:天眼查

在行業洗牌的2016年,直播答疑的變現方式給資本帶來希望,使得幾家頭部作業類產品基本都拿到近億元融資。不過,大家也都試錯出一個道理:“在教育行業,輕模式走不通,重模式是唯一選擇。”

2017-2018:獨角獸跑出,AI故事興起

2017年5月,猿輔導宣佈完成E輪1.2億美元融資,這是彼時中國K12在線教育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將猿輔導推向獨角獸行列。

這條消息就像一聲春雷,行業開始復甦。此後,從2017年到2018年,作業幫、小盒科技、一起教育科技、學霸君紛紛長成獨角獸,行業趨近成熟期,很難有新的公司進入。

除了幾家獨角獸,目前發展速度較快的還有愛作業和阿凡題。愛作業近一年來更新15次,半年內更新4箇中版本,產品處於高速發展、快速迭代的階段。阿凡題在今年推出了新產品“名師AI課”。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截止2019年8月,幾家頭部作業類企業融資總額,單位:億美元

自2017年開始,不論是題庫,還是作業,雖然兩者演化的順序不同,但最終都走到了“輔導”這個“戰點”上。

  • 2016年12月,學霸君上線“君君輔導”,從學習工具到在線答疑,再到在線1對1輔導。
  • 2017年8月,作業幫上線“作業幫一課”,課程涵蓋小初高所有學部。作業幫CEO侯建彬表示,C輪1.5億美金都將投入到教學和教研當中,打磨作業幫一課。
  • 2017年10月,小盒科技推出在線學習品牌“布克學院”,發佈“AIOC戰略”,從工具到做內容。

與此同時,2014年的混戰局面情景再現。比如2017年下半年,作業幫和小猿搜題身陷涉黃“羅生門”,友商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2017年到2018年,最明顯的是,大家都開始講AI的故事。

中國首次高考版人機大戰打響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概念。2017年,學霸君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與6名高考狀元同臺PK,解答數學高考試題。最終,Aidam僅耗時不到10分鐘就完成了所有的答題,而高考狀元們則花了整整1個小時。

到了2018年,“AI+教育”的熱度只增不減,大家開始討論“人工智能能否代替教師、人工智能的課堂應用場景”等更深入的話題。

據《2018教育行業年度投融資報告》顯示,2018年“AI +教育”領域80%的融資金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大部分的融資金額集中在1億至5億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AI+教育”賽道,共有44家資本/產業參與了投資。

2018年4月,小盒科技宣佈完成C輪一億美元融資,距離上次融資僅間隔4個月。小盒科技創始人劉夜告訴芥末堆,之所以兩輪融資間隔較短,除了資本市場對作業盒子的認可,此前在研發上的巨大投入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AI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到底有多大?目前來看,尚且沒有成熟的、經過市場驗證的AI產品出現,AI教育的故事還在進行中。上文中提到的學霸君機器人Aidam,在答題一週後,在天涯社區有人發文質疑Aidam在答題過程中,存在題目錄入錯誤、推導結論與題幹不符等問題。

同時,業內也在流行一句話,沒有教研和數據的“AI+教育”企業都是耍流氓。所以根源上,大家的競爭重點還是教研和服務。

因此,這些以“小而美”的工具為起點的作業類產品做得越來越重,搶名師、鑽教研、做服務,從單純地用技術手段解決答疑問題,到依賴師資、教研等重人力的服務,原本幾十人的互聯網團隊也擴張到了數百人,發展為一個模式更重的教育公司。

2019:1對1VS班課,K12輔導之戰

今年的暑期招生戰空前激烈,互聯網巨頭、在線教育公司、傳統教育公司三方混戰,高達30-40億元的廣告投放震驚業內,而這投放戰的背後是大家對家長流量和品牌認知的爭奪。

2012年發展至今,作業類產品呈現出幾個大趨勢的變化。受國家素質教育大方向影響,大家從數學、英語學科,逐步增加大語文、編程、科學等素質類科目,加大對家庭教育內容的佈局。

"

今天和大家分享轉自芥末堆田園的一篇文章

作業類產品大概是教育行業變化節奏最快、獨角獸最擁擠,同時也是燒錢最多的賽道。

自2012年起,他們從作業/題庫/拍搜/答疑/輔導等場景切入,以學生為核心,以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賽道發展鼎盛時,數量高達幾十家,比如一起作業、猿題庫、問他作業、快樂學、菁優網、學霸君、作業幫等品牌。

可僅僅一兩年之後,大批作業類產品在燒掉資本數十億美金後死掉,唯有幾家頭部企業跑出。

經歷了2014年的競品廝殺、2015年的資本寒冬、2016年的變現窘境,直到2017年、2018年,這些作業類產品紛紛長成獨角獸,講起AI的故事。最後,在變現要求和政策監管之下,這些頭部作業類產品演變成和互聯網巨頭、傳統教育公司並驅爭先的K12輔導大玩家。

無論是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網)、猿輔導、作業幫還是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學霸君,躋身K12輔導戰場,既是命運使然,也是無奈之舉。

近兩年來,這些作業類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工具”屬性,摘到“作業”“題庫”標籤,轉而聚焦輔導本身,探索1對1和班課哪種模型更優、如何獲取流量並提高轉化率、如何扭虧轉盈。

2013-2014:集中爆發,跑馬圈地

2012年前後,在線教育創業潮風起雲湧,名人紛紛出走大廠,掘金“互聯網+教育”,劉暢和李勇就是早期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2011年5月,時任新東方集團助理副總裁兼瀋陽新東方校長的劉暢離開新東方,想做在線教育相關的創業項目。同年10月,在真格基金王強和徐小平的支持下,含著“金湯匙”的一起作業(現“一起教育科技”)出生了。

一起作業通過免費互聯網工具與服務切入公立教育,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佈置作業,家長定期查看孩子的學習進度及報告,藉此實現對老師、學生、家長的綁定。

“從投資量來說,一起作業是最大的,因為這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再做一個新東方不可能,能不能打造一個在體量更接近甚至超越新東方的公司?”王強曾表示,真格基金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他只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一起作業是其中之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4年7月,一起作業召開首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約1億美元。圖源:騰訊教育

與劉暢類似,2012年4月,李勇辭去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一職,與同為網易系的李勇、李鑫、帥科,打造“粉筆網”。作為典型的明星公司,產品還未上線,李勇就收穫了IDG千萬元融資。一年之後,李勇推出首個題庫類產品“猿題庫”。

雖然劉暢和李勇的切入角度不同,但這兩家企業有許多相似之處:受資本青睞、以輕快的工具切入在線教育、長大後變成獨角獸,在K12課後輔導戰場相遇。

除了一起作業和猿題庫,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作業類產品集中爆發。

侯建彬在百度內部孵化作業幫,互聯網連續創業者劉夜決心切入教育行業,創辦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做過一對一培訓、深諳資本之道的張凱磊也按耐不住,親自上陣創辦了學霸君。

還有學習寶、阿凡題、快樂學、愛考拉、聞題鳥、答疑君、優答……一時間,數十家作業類產品大批湧現,行業競爭快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1-2015年出現的作業類產品

有媒體統計,自2013年年初以來,平均每天有2.6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

至此,在拍照答疑還被稱為“黑科技”的2014年,作業類產品劃分為幾大陣局:

  • 題庫類。以猿題庫、菁優網、天天練、快樂學、易題庫為例,他們從題庫的容量和結構體系入手,加以自適應學習,幫助教師在線組卷/考試,應用場景是從刷題、練習,延展到測評。
  • 拍照答疑類。以作業幫、小猿搜題、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為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把學生拍的照片轉換為題目,再搜索到答案,積累用戶,形成一定活躍度的社區,然後再通過答疑進行商業變現。
  • 作業佈置類。以一起教育科技、小盒科技為例,通過給體制內老師提供作業佈置、批改和答疑的解決方案,獲得海量校內流量。

其實作業類產品,並非一出現時就受市場認可。經緯中國投資董事牛立雄曾表示,2013年猿輔導的題庫App功能剛上線時,存在很大爭議。他分享了一個細節,“我們投了猿輔導後,跟一個教育行業的大佬交流,他不看好猿輔導,說題庫不是學生的需求,外面能買的題多的很,題都做不完。”

直到2014年6月底,猿輔導的用戶數超過150萬,相當於2014年全國高考學生人數的六分之一。同年年底,一起作業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才讓市場認識到作業類產品的可拓展性。

因此,在行業高喊“在線教育元年“的2014年,資本的熱情被點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9月,獲得投資的在線教育企業已經達到60家以上,其中超過15家是2014年剛上線的項目,有的剛上線1-2個月就獲得了投資。

不過很快,劇情急轉直下。

2015-2016:行業洗牌,掙扎變現

2015年的資本寒冬,不僅讓“偽需求”的O2O現出原形,也給尚無造血能力的作業類產品造成巨大打擊。許多作業類產品的命運迎來終結,而活下來的企業不得不思考盈利模式,從工具轉為答疑變現。

2015年9月之後,作業類產品的熱度開始降低,並在2016 年之後逐漸冷卻。不少作業類產品由於融資跟不上、轉型困難、商業模式落空等被迫關閉,比如2014年號稱題庫有千萬道題的梯子網,最終以失敗收尾。愛考拉、問他作業等App自2015年中起也停止更新和運營,退出舞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作業幫、小猿搜題、一起作業、學霸君百度指數(2015.09-2016.09)

還有“題庫+視頻”答疑產品題谷教育由於變現難,在2016年11月正式宣佈破產。由拍照搜題起家的快樂學被迫轉型,並於2016年11月被一起教育科技全資收購。

而活下來的產品則從單一的工具向綜合性工具演變,並嘗試在此基礎上為用戶提供答疑和輔導服務,“題庫+拍照搜題+答疑+練習”成為作業類產品的標配。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教育行業作業類產品融資數量、融資金額變化(2013-2019年) 來源:IT桔子

從資本市場看,進入2016年,獲得融資的作業類產品數量也大幅下降。資本冷靜的背後是其對作業類產品變現的要求。“有了海量用戶,不愁變現方式”這一說法開始被質疑。

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曾這樣描述行業競爭的殘酷,“業內的公司都融到錢就合併,融不到的就死。”

因此,在2016年前後,作業類產品都開始嘗試通過廣告電商、流量變現、工具付費、增值服務等方式變現。

流量變現方式上,一起教育科技和小盒科技都曾嘗試根據學生的學情推薦課程和機構,為線下或線上的培訓機構導流。但兩家都以草草結束收尾,劉暢做出“B端永遠免費”的決定。

工具付費方式上,猿題庫(高考版)在上線初期曾嘗試過,每月收費18元,而在用戶規模的壓力下,他們很快就改為了免費策略。

最終,以課程為主的增值服務,幾乎成為所有人的選擇。

2015年6月,猿輔導正式上線K12在線輔導平臺“猿輔導”,初高中學生可隨時向老師約課,使用手機或電腦進行在線1對1直播輔導課程,課程最低只要每小時39元。

間隔3個月,學霸君上線1對1實時答疑。2016年7月,作業幫上線“果園直播課”,主打名師牌,內嵌在作業幫App內。

緊接著,一起教育科技推出在線少兒語培產品 UsTalk,面向C端收費。此時的劉暢,在公開的分享會上,已經將一起教育科技定位為“K12在線教育平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6年頭部作業類產品融資進展,來源:天眼查

在行業洗牌的2016年,直播答疑的變現方式給資本帶來希望,使得幾家頭部作業類產品基本都拿到近億元融資。不過,大家也都試錯出一個道理:“在教育行業,輕模式走不通,重模式是唯一選擇。”

2017-2018:獨角獸跑出,AI故事興起

2017年5月,猿輔導宣佈完成E輪1.2億美元融資,這是彼時中國K12在線教育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將猿輔導推向獨角獸行列。

這條消息就像一聲春雷,行業開始復甦。此後,從2017年到2018年,作業幫、小盒科技、一起教育科技、學霸君紛紛長成獨角獸,行業趨近成熟期,很難有新的公司進入。

除了幾家獨角獸,目前發展速度較快的還有愛作業和阿凡題。愛作業近一年來更新15次,半年內更新4箇中版本,產品處於高速發展、快速迭代的階段。阿凡題在今年推出了新產品“名師AI課”。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截止2019年8月,幾家頭部作業類企業融資總額,單位:億美元

自2017年開始,不論是題庫,還是作業,雖然兩者演化的順序不同,但最終都走到了“輔導”這個“戰點”上。

  • 2016年12月,學霸君上線“君君輔導”,從學習工具到在線答疑,再到在線1對1輔導。
  • 2017年8月,作業幫上線“作業幫一課”,課程涵蓋小初高所有學部。作業幫CEO侯建彬表示,C輪1.5億美金都將投入到教學和教研當中,打磨作業幫一課。
  • 2017年10月,小盒科技推出在線學習品牌“布克學院”,發佈“AIOC戰略”,從工具到做內容。

與此同時,2014年的混戰局面情景再現。比如2017年下半年,作業幫和小猿搜題身陷涉黃“羅生門”,友商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2017年到2018年,最明顯的是,大家都開始講AI的故事。

中國首次高考版人機大戰打響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概念。2017年,學霸君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與6名高考狀元同臺PK,解答數學高考試題。最終,Aidam僅耗時不到10分鐘就完成了所有的答題,而高考狀元們則花了整整1個小時。

到了2018年,“AI+教育”的熱度只增不減,大家開始討論“人工智能能否代替教師、人工智能的課堂應用場景”等更深入的話題。

據《2018教育行業年度投融資報告》顯示,2018年“AI +教育”領域80%的融資金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大部分的融資金額集中在1億至5億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AI+教育”賽道,共有44家資本/產業參與了投資。

2018年4月,小盒科技宣佈完成C輪一億美元融資,距離上次融資僅間隔4個月。小盒科技創始人劉夜告訴芥末堆,之所以兩輪融資間隔較短,除了資本市場對作業盒子的認可,此前在研發上的巨大投入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AI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到底有多大?目前來看,尚且沒有成熟的、經過市場驗證的AI產品出現,AI教育的故事還在進行中。上文中提到的學霸君機器人Aidam,在答題一週後,在天涯社區有人發文質疑Aidam在答題過程中,存在題目錄入錯誤、推導結論與題幹不符等問題。

同時,業內也在流行一句話,沒有教研和數據的“AI+教育”企業都是耍流氓。所以根源上,大家的競爭重點還是教研和服務。

因此,這些以“小而美”的工具為起點的作業類產品做得越來越重,搶名師、鑽教研、做服務,從單純地用技術手段解決答疑問題,到依賴師資、教研等重人力的服務,原本幾十人的互聯網團隊也擴張到了數百人,發展為一個模式更重的教育公司。

2019:1對1VS班課,K12輔導之戰

今年的暑期招生戰空前激烈,互聯網巨頭、在線教育公司、傳統教育公司三方混戰,高達30-40億元的廣告投放震驚業內,而這投放戰的背後是大家對家長流量和品牌認知的爭奪。

2012年發展至今,作業類產品呈現出幾個大趨勢的變化。受國家素質教育大方向影響,大家從數學、英語學科,逐步增加大語文、編程、科學等素質類科目,加大對家庭教育內容的佈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頭部作業類企業的產品體系

同時,目前多數在線教育平臺的教學模式已經基本覆蓋拍照搜題、答疑、錄播、一對一在線答疑、直播課、同步練習等教、學、測、練、評的各種模式。場景上,大家由校內轉向校外,從學校(B端)轉向家庭輔導(C端)。

授課模式上,目前大家比較爭議的是“一對一和班課兩種授課模式哪個是更優解”,從這幾家頭部產品來看,猿輔導在去年年底關閉了1對1業務,目前只有學霸君一直在堅守1對1,絕大多數都選擇了班課模式。

"

今天和大家分享轉自芥末堆田園的一篇文章

作業類產品大概是教育行業變化節奏最快、獨角獸最擁擠,同時也是燒錢最多的賽道。

自2012年起,他們從作業/題庫/拍搜/答疑/輔導等場景切入,以學生為核心,以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賽道發展鼎盛時,數量高達幾十家,比如一起作業、猿題庫、問他作業、快樂學、菁優網、學霸君、作業幫等品牌。

可僅僅一兩年之後,大批作業類產品在燒掉資本數十億美金後死掉,唯有幾家頭部企業跑出。

經歷了2014年的競品廝殺、2015年的資本寒冬、2016年的變現窘境,直到2017年、2018年,這些作業類產品紛紛長成獨角獸,講起AI的故事。最後,在變現要求和政策監管之下,這些頭部作業類產品演變成和互聯網巨頭、傳統教育公司並驅爭先的K12輔導大玩家。

無論是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網)、猿輔導、作業幫還是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學霸君,躋身K12輔導戰場,既是命運使然,也是無奈之舉。

近兩年來,這些作業類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工具”屬性,摘到“作業”“題庫”標籤,轉而聚焦輔導本身,探索1對1和班課哪種模型更優、如何獲取流量並提高轉化率、如何扭虧轉盈。

2013-2014:集中爆發,跑馬圈地

2012年前後,在線教育創業潮風起雲湧,名人紛紛出走大廠,掘金“互聯網+教育”,劉暢和李勇就是早期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2011年5月,時任新東方集團助理副總裁兼瀋陽新東方校長的劉暢離開新東方,想做在線教育相關的創業項目。同年10月,在真格基金王強和徐小平的支持下,含著“金湯匙”的一起作業(現“一起教育科技”)出生了。

一起作業通過免費互聯網工具與服務切入公立教育,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佈置作業,家長定期查看孩子的學習進度及報告,藉此實現對老師、學生、家長的綁定。

“從投資量來說,一起作業是最大的,因為這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再做一個新東方不可能,能不能打造一個在體量更接近甚至超越新東方的公司?”王強曾表示,真格基金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他只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一起作業是其中之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4年7月,一起作業召開首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約1億美元。圖源:騰訊教育

與劉暢類似,2012年4月,李勇辭去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一職,與同為網易系的李勇、李鑫、帥科,打造“粉筆網”。作為典型的明星公司,產品還未上線,李勇就收穫了IDG千萬元融資。一年之後,李勇推出首個題庫類產品“猿題庫”。

雖然劉暢和李勇的切入角度不同,但這兩家企業有許多相似之處:受資本青睞、以輕快的工具切入在線教育、長大後變成獨角獸,在K12課後輔導戰場相遇。

除了一起作業和猿題庫,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作業類產品集中爆發。

侯建彬在百度內部孵化作業幫,互聯網連續創業者劉夜決心切入教育行業,創辦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做過一對一培訓、深諳資本之道的張凱磊也按耐不住,親自上陣創辦了學霸君。

還有學習寶、阿凡題、快樂學、愛考拉、聞題鳥、答疑君、優答……一時間,數十家作業類產品大批湧現,行業競爭快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1-2015年出現的作業類產品

有媒體統計,自2013年年初以來,平均每天有2.6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

至此,在拍照答疑還被稱為“黑科技”的2014年,作業類產品劃分為幾大陣局:

  • 題庫類。以猿題庫、菁優網、天天練、快樂學、易題庫為例,他們從題庫的容量和結構體系入手,加以自適應學習,幫助教師在線組卷/考試,應用場景是從刷題、練習,延展到測評。
  • 拍照答疑類。以作業幫、小猿搜題、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為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把學生拍的照片轉換為題目,再搜索到答案,積累用戶,形成一定活躍度的社區,然後再通過答疑進行商業變現。
  • 作業佈置類。以一起教育科技、小盒科技為例,通過給體制內老師提供作業佈置、批改和答疑的解決方案,獲得海量校內流量。

其實作業類產品,並非一出現時就受市場認可。經緯中國投資董事牛立雄曾表示,2013年猿輔導的題庫App功能剛上線時,存在很大爭議。他分享了一個細節,“我們投了猿輔導後,跟一個教育行業的大佬交流,他不看好猿輔導,說題庫不是學生的需求,外面能買的題多的很,題都做不完。”

直到2014年6月底,猿輔導的用戶數超過150萬,相當於2014年全國高考學生人數的六分之一。同年年底,一起作業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才讓市場認識到作業類產品的可拓展性。

因此,在行業高喊“在線教育元年“的2014年,資本的熱情被點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9月,獲得投資的在線教育企業已經達到60家以上,其中超過15家是2014年剛上線的項目,有的剛上線1-2個月就獲得了投資。

不過很快,劇情急轉直下。

2015-2016:行業洗牌,掙扎變現

2015年的資本寒冬,不僅讓“偽需求”的O2O現出原形,也給尚無造血能力的作業類產品造成巨大打擊。許多作業類產品的命運迎來終結,而活下來的企業不得不思考盈利模式,從工具轉為答疑變現。

2015年9月之後,作業類產品的熱度開始降低,並在2016 年之後逐漸冷卻。不少作業類產品由於融資跟不上、轉型困難、商業模式落空等被迫關閉,比如2014年號稱題庫有千萬道題的梯子網,最終以失敗收尾。愛考拉、問他作業等App自2015年中起也停止更新和運營,退出舞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作業幫、小猿搜題、一起作業、學霸君百度指數(2015.09-2016.09)

還有“題庫+視頻”答疑產品題谷教育由於變現難,在2016年11月正式宣佈破產。由拍照搜題起家的快樂學被迫轉型,並於2016年11月被一起教育科技全資收購。

而活下來的產品則從單一的工具向綜合性工具演變,並嘗試在此基礎上為用戶提供答疑和輔導服務,“題庫+拍照搜題+答疑+練習”成為作業類產品的標配。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教育行業作業類產品融資數量、融資金額變化(2013-2019年) 來源:IT桔子

從資本市場看,進入2016年,獲得融資的作業類產品數量也大幅下降。資本冷靜的背後是其對作業類產品變現的要求。“有了海量用戶,不愁變現方式”這一說法開始被質疑。

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曾這樣描述行業競爭的殘酷,“業內的公司都融到錢就合併,融不到的就死。”

因此,在2016年前後,作業類產品都開始嘗試通過廣告電商、流量變現、工具付費、增值服務等方式變現。

流量變現方式上,一起教育科技和小盒科技都曾嘗試根據學生的學情推薦課程和機構,為線下或線上的培訓機構導流。但兩家都以草草結束收尾,劉暢做出“B端永遠免費”的決定。

工具付費方式上,猿題庫(高考版)在上線初期曾嘗試過,每月收費18元,而在用戶規模的壓力下,他們很快就改為了免費策略。

最終,以課程為主的增值服務,幾乎成為所有人的選擇。

2015年6月,猿輔導正式上線K12在線輔導平臺“猿輔導”,初高中學生可隨時向老師約課,使用手機或電腦進行在線1對1直播輔導課程,課程最低只要每小時39元。

間隔3個月,學霸君上線1對1實時答疑。2016年7月,作業幫上線“果園直播課”,主打名師牌,內嵌在作業幫App內。

緊接著,一起教育科技推出在線少兒語培產品 UsTalk,面向C端收費。此時的劉暢,在公開的分享會上,已經將一起教育科技定位為“K12在線教育平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6年頭部作業類產品融資進展,來源:天眼查

在行業洗牌的2016年,直播答疑的變現方式給資本帶來希望,使得幾家頭部作業類產品基本都拿到近億元融資。不過,大家也都試錯出一個道理:“在教育行業,輕模式走不通,重模式是唯一選擇。”

2017-2018:獨角獸跑出,AI故事興起

2017年5月,猿輔導宣佈完成E輪1.2億美元融資,這是彼時中國K12在線教育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將猿輔導推向獨角獸行列。

這條消息就像一聲春雷,行業開始復甦。此後,從2017年到2018年,作業幫、小盒科技、一起教育科技、學霸君紛紛長成獨角獸,行業趨近成熟期,很難有新的公司進入。

除了幾家獨角獸,目前發展速度較快的還有愛作業和阿凡題。愛作業近一年來更新15次,半年內更新4箇中版本,產品處於高速發展、快速迭代的階段。阿凡題在今年推出了新產品“名師AI課”。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截止2019年8月,幾家頭部作業類企業融資總額,單位:億美元

自2017年開始,不論是題庫,還是作業,雖然兩者演化的順序不同,但最終都走到了“輔導”這個“戰點”上。

  • 2016年12月,學霸君上線“君君輔導”,從學習工具到在線答疑,再到在線1對1輔導。
  • 2017年8月,作業幫上線“作業幫一課”,課程涵蓋小初高所有學部。作業幫CEO侯建彬表示,C輪1.5億美金都將投入到教學和教研當中,打磨作業幫一課。
  • 2017年10月,小盒科技推出在線學習品牌“布克學院”,發佈“AIOC戰略”,從工具到做內容。

與此同時,2014年的混戰局面情景再現。比如2017年下半年,作業幫和小猿搜題身陷涉黃“羅生門”,友商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2017年到2018年,最明顯的是,大家都開始講AI的故事。

中國首次高考版人機大戰打響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概念。2017年,學霸君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與6名高考狀元同臺PK,解答數學高考試題。最終,Aidam僅耗時不到10分鐘就完成了所有的答題,而高考狀元們則花了整整1個小時。

到了2018年,“AI+教育”的熱度只增不減,大家開始討論“人工智能能否代替教師、人工智能的課堂應用場景”等更深入的話題。

據《2018教育行業年度投融資報告》顯示,2018年“AI +教育”領域80%的融資金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大部分的融資金額集中在1億至5億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AI+教育”賽道,共有44家資本/產業參與了投資。

2018年4月,小盒科技宣佈完成C輪一億美元融資,距離上次融資僅間隔4個月。小盒科技創始人劉夜告訴芥末堆,之所以兩輪融資間隔較短,除了資本市場對作業盒子的認可,此前在研發上的巨大投入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AI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到底有多大?目前來看,尚且沒有成熟的、經過市場驗證的AI產品出現,AI教育的故事還在進行中。上文中提到的學霸君機器人Aidam,在答題一週後,在天涯社區有人發文質疑Aidam在答題過程中,存在題目錄入錯誤、推導結論與題幹不符等問題。

同時,業內也在流行一句話,沒有教研和數據的“AI+教育”企業都是耍流氓。所以根源上,大家的競爭重點還是教研和服務。

因此,這些以“小而美”的工具為起點的作業類產品做得越來越重,搶名師、鑽教研、做服務,從單純地用技術手段解決答疑問題,到依賴師資、教研等重人力的服務,原本幾十人的互聯網團隊也擴張到了數百人,發展為一個模式更重的教育公司。

2019:1對1VS班課,K12輔導之戰

今年的暑期招生戰空前激烈,互聯網巨頭、在線教育公司、傳統教育公司三方混戰,高達30-40億元的廣告投放震驚業內,而這投放戰的背後是大家對家長流量和品牌認知的爭奪。

2012年發展至今,作業類產品呈現出幾個大趨勢的變化。受國家素質教育大方向影響,大家從數學、英語學科,逐步增加大語文、編程、科學等素質類科目,加大對家庭教育內容的佈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頭部作業類企業的產品體系

同時,目前多數在線教育平臺的教學模式已經基本覆蓋拍照搜題、答疑、錄播、一對一在線答疑、直播課、同步練習等教、學、測、練、評的各種模式。場景上,大家由校內轉向校外,從學校(B端)轉向家庭輔導(C端)。

授課模式上,目前大家比較爭議的是“一對一和班課兩種授課模式哪個是更優解”,從這幾家頭部產品來看,猿輔導在去年年底關閉了1對1業務,目前只有學霸君一直在堅守1對1,絕大多數都選擇了班課模式。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頭部作業類企業在輔導上的課程及收費

不過,無論是1對1,還是班課,目前上述幾家在線教育公司均處於虧損狀態,都比較依賴鋪廣告、燒流量獲客來維持運營。至於作業類產品此前積累的流量優勢,現在看來轉化效果並不樂觀。

從模式本身來看,雖然由於預收費模式、現金流較好、易規模化擴大的原因,資本曾不斷加持押注1對1,但1對1模式的隱憂在於,需要依賴龐大的師資力量,這意味著巨大的授課成本和管理成本。

對此,學霸君相關負責人表示,學霸君也曾內測大班直播,但不久之後便暫停了,核心原因是上課效果、到課率無法達到預期。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是做大班課的合適時間。反而在線1對1是基於教學效果和用戶接受度之間的平衡,也是最容易“跑起來”的模式。

截至目前,學霸君1對1付費用戶5萬餘名,簽約續費率達87%。2018年實現單月營收破億,2018年流水總額超過10億元。

海風教育創始人鄭文丞曾表示,新東方和好未來的核心業務是一對多的班課,優勢是毛利高、成本結構好。但班課需要具備一個前提條件——它需要湊齊水平相當、目標相近的學生,否則體驗就很糟糕。

關於班課,作業幫相關負責人則認為,直播班課相較於一對一模式,投入教學教研的時間和精力會更多,能從源頭上保證課堂是高品質的。此外,直播班課的學習氣氛熱烈,學生不會覺得是自己一個人在學習,反而會感覺是和一群優秀的同學在學習。

無論是哪種模式,在融資潮的浮躁背景下,資本的耐心和金錢都是有限的,如果在教學質量、師資力量、提分成效層面沒有做出穩定的跑通的模式,這種急功近利的模式背後,還是難逃燒錢續命的怪圈。

而對於這些作業類產品自身來說,如何從一個輕量級的“以產品技術為驅動”的公司,成長為一個運營級的“業務驅動型”重公司,推出優質和規模化的產品和服務,一定是大家近兩年的挑戰。

"

今天和大家分享轉自芥末堆田園的一篇文章

作業類產品大概是教育行業變化節奏最快、獨角獸最擁擠,同時也是燒錢最多的賽道。

自2012年起,他們從作業/題庫/拍搜/答疑/輔導等場景切入,以學生為核心,以提高學習效率為目的。賽道發展鼎盛時,數量高達幾十家,比如一起作業、猿題庫、問他作業、快樂學、菁優網、學霸君、作業幫等品牌。

可僅僅一兩年之後,大批作業類產品在燒掉資本數十億美金後死掉,唯有幾家頭部企業跑出。

經歷了2014年的競品廝殺、2015年的資本寒冬、2016年的變現窘境,直到2017年、2018年,這些作業類產品紛紛長成獨角獸,講起AI的故事。最後,在變現要求和政策監管之下,這些頭部作業類產品演變成和互聯網巨頭、傳統教育公司並驅爭先的K12輔導大玩家。

無論是一起教育科技(原一起作業網)、猿輔導、作業幫還是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學霸君,躋身K12輔導戰場,既是命運使然,也是無奈之舉。

近兩年來,這些作業類企業開始有意識地打破“工具”屬性,摘到“作業”“題庫”標籤,轉而聚焦輔導本身,探索1對1和班課哪種模型更優、如何獲取流量並提高轉化率、如何扭虧轉盈。

2013-2014:集中爆發,跑馬圈地

2012年前後,在線教育創業潮風起雲湧,名人紛紛出走大廠,掘金“互聯網+教育”,劉暢和李勇就是早期創業大軍中的一員。

2011年5月,時任新東方集團助理副總裁兼瀋陽新東方校長的劉暢離開新東方,想做在線教育相關的創業項目。同年10月,在真格基金王強和徐小平的支持下,含著“金湯匙”的一起作業(現“一起教育科技”)出生了。

一起作業通過免費互聯網工具與服務切入公立教育,老師可以通過平臺佈置作業,家長定期查看孩子的學習進度及報告,藉此實現對老師、學生、家長的綁定。

“從投資量來說,一起作業是最大的,因為這承載著我們的夢想。再做一個新東方不可能,能不能打造一個在體量更接近甚至超越新東方的公司?”王強曾表示,真格基金投資了幾百家公司,他只擔任兩家公司董事長,一起作業是其中之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4年7月,一起作業召開首次新聞發佈會,宣佈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市場估值達到約1億美元。圖源:騰訊教育

與劉暢類似,2012年4月,李勇辭去網易門戶事業部總裁一職,與同為網易系的李勇、李鑫、帥科,打造“粉筆網”。作為典型的明星公司,產品還未上線,李勇就收穫了IDG千萬元融資。一年之後,李勇推出首個題庫類產品“猿題庫”。

雖然劉暢和李勇的切入角度不同,但這兩家企業有許多相似之處:受資本青睞、以輕快的工具切入在線教育、長大後變成獨角獸,在K12課後輔導戰場相遇。

除了一起作業和猿題庫,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作業類產品集中爆發。

侯建彬在百度內部孵化作業幫,互聯網連續創業者劉夜決心切入教育行業,創辦小盒科技(原“作業盒子”)。做過一對一培訓、深諳資本之道的張凱磊也按耐不住,親自上陣創辦了學霸君。

還有學習寶、阿凡題、快樂學、愛考拉、聞題鳥、答疑君、優答……一時間,數十家作業類產品大批湧現,行業競爭快速進入白熱化階段。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1-2015年出現的作業類產品

有媒體統計,自2013年年初以來,平均每天有2.6家在線教育公司誕生。

至此,在拍照答疑還被稱為“黑科技”的2014年,作業類產品劃分為幾大陣局:

  • 題庫類。以猿題庫、菁優網、天天練、快樂學、易題庫為例,他們從題庫的容量和結構體系入手,加以自適應學習,幫助教師在線組卷/考試,應用場景是從刷題、練習,延展到測評。
  • 拍照答疑類。以作業幫、小猿搜題、學霸君、學習寶、阿凡題為例,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把學生拍的照片轉換為題目,再搜索到答案,積累用戶,形成一定活躍度的社區,然後再通過答疑進行商業變現。
  • 作業佈置類。以一起教育科技、小盒科技為例,通過給體制內老師提供作業佈置、批改和答疑的解決方案,獲得海量校內流量。

其實作業類產品,並非一出現時就受市場認可。經緯中國投資董事牛立雄曾表示,2013年猿輔導的題庫App功能剛上線時,存在很大爭議。他分享了一個細節,“我們投了猿輔導後,跟一個教育行業的大佬交流,他不看好猿輔導,說題庫不是學生的需求,外面能買的題多的很,題都做不完。”

直到2014年6月底,猿輔導的用戶數超過150萬,相當於2014年全國高考學生人數的六分之一。同年年底,一起作業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才讓市場認識到作業類產品的可拓展性。

因此,在行業高喊“在線教育元年“的2014年,資本的熱情被點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9月,獲得投資的在線教育企業已經達到60家以上,其中超過15家是2014年剛上線的項目,有的剛上線1-2個月就獲得了投資。

不過很快,劇情急轉直下。

2015-2016:行業洗牌,掙扎變現

2015年的資本寒冬,不僅讓“偽需求”的O2O現出原形,也給尚無造血能力的作業類產品造成巨大打擊。許多作業類產品的命運迎來終結,而活下來的企業不得不思考盈利模式,從工具轉為答疑變現。

2015年9月之後,作業類產品的熱度開始降低,並在2016 年之後逐漸冷卻。不少作業類產品由於融資跟不上、轉型困難、商業模式落空等被迫關閉,比如2014年號稱題庫有千萬道題的梯子網,最終以失敗收尾。愛考拉、問他作業等App自2015年中起也停止更新和運營,退出舞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作業幫、小猿搜題、一起作業、學霸君百度指數(2015.09-2016.09)

還有“題庫+視頻”答疑產品題谷教育由於變現難,在2016年11月正式宣佈破產。由拍照搜題起家的快樂學被迫轉型,並於2016年11月被一起教育科技全資收購。

而活下來的產品則從單一的工具向綜合性工具演變,並嘗試在此基礎上為用戶提供答疑和輔導服務,“題庫+拍照搜題+答疑+練習”成為作業類產品的標配。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教育行業作業類產品融資數量、融資金額變化(2013-2019年) 來源:IT桔子

從資本市場看,進入2016年,獲得融資的作業類產品數量也大幅下降。資本冷靜的背後是其對作業類產品變現的要求。“有了海量用戶,不愁變現方式”這一說法開始被質疑。

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曾這樣描述行業競爭的殘酷,“業內的公司都融到錢就合併,融不到的就死。”

因此,在2016年前後,作業類產品都開始嘗試通過廣告電商、流量變現、工具付費、增值服務等方式變現。

流量變現方式上,一起教育科技和小盒科技都曾嘗試根據學生的學情推薦課程和機構,為線下或線上的培訓機構導流。但兩家都以草草結束收尾,劉暢做出“B端永遠免費”的決定。

工具付費方式上,猿題庫(高考版)在上線初期曾嘗試過,每月收費18元,而在用戶規模的壓力下,他們很快就改為了免費策略。

最終,以課程為主的增值服務,幾乎成為所有人的選擇。

2015年6月,猿輔導正式上線K12在線輔導平臺“猿輔導”,初高中學生可隨時向老師約課,使用手機或電腦進行在線1對1直播輔導課程,課程最低只要每小時39元。

間隔3個月,學霸君上線1對1實時答疑。2016年7月,作業幫上線“果園直播課”,主打名師牌,內嵌在作業幫App內。

緊接著,一起教育科技推出在線少兒語培產品 UsTalk,面向C端收費。此時的劉暢,在公開的分享會上,已經將一起教育科技定位為“K12在線教育平臺”。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2016年頭部作業類產品融資進展,來源:天眼查

在行業洗牌的2016年,直播答疑的變現方式給資本帶來希望,使得幾家頭部作業類產品基本都拿到近億元融資。不過,大家也都試錯出一個道理:“在教育行業,輕模式走不通,重模式是唯一選擇。”

2017-2018:獨角獸跑出,AI故事興起

2017年5月,猿輔導宣佈完成E輪1.2億美元融資,這是彼時中國K12在線教育領域最大的一筆融資,將猿輔導推向獨角獸行列。

這條消息就像一聲春雷,行業開始復甦。此後,從2017年到2018年,作業幫、小盒科技、一起教育科技、學霸君紛紛長成獨角獸,行業趨近成熟期,很難有新的公司進入。

除了幾家獨角獸,目前發展速度較快的還有愛作業和阿凡題。愛作業近一年來更新15次,半年內更新4箇中版本,產品處於高速發展、快速迭代的階段。阿凡題在今年推出了新產品“名師AI課”。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截止2019年8月,幾家頭部作業類企業融資總額,單位:億美元

自2017年開始,不論是題庫,還是作業,雖然兩者演化的順序不同,但最終都走到了“輔導”這個“戰點”上。

  • 2016年12月,學霸君上線“君君輔導”,從學習工具到在線答疑,再到在線1對1輔導。
  • 2017年8月,作業幫上線“作業幫一課”,課程涵蓋小初高所有學部。作業幫CEO侯建彬表示,C輪1.5億美金都將投入到教學和教研當中,打磨作業幫一課。
  • 2017年10月,小盒科技推出在線學習品牌“布克學院”,發佈“AIOC戰略”,從工具到做內容。

與此同時,2014年的混戰局面情景再現。比如2017年下半年,作業幫和小猿搜題身陷涉黃“羅生門”,友商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此外,2017年到2018年,最明顯的是,大家都開始講AI的故事。

中國首次高考版人機大戰打響了“人工智能+教育”的概念。2017年,學霸君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與6名高考狀元同臺PK,解答數學高考試題。最終,Aidam僅耗時不到10分鐘就完成了所有的答題,而高考狀元們則花了整整1個小時。

到了2018年,“AI+教育”的熱度只增不減,大家開始討論“人工智能能否代替教師、人工智能的課堂應用場景”等更深入的話題。

據《2018教育行業年度投融資報告》顯示,2018年“AI +教育”領域80%的融資金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大部分的融資金額集中在1億至5億元人民幣。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AI+教育”賽道,共有44家資本/產業參與了投資。

2018年4月,小盒科技宣佈完成C輪一億美元融資,距離上次融資僅間隔4個月。小盒科技創始人劉夜告訴芥末堆,之所以兩輪融資間隔較短,除了資本市場對作業盒子的認可,此前在研發上的巨大投入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AI在教育行業的應用到底有多大?目前來看,尚且沒有成熟的、經過市場驗證的AI產品出現,AI教育的故事還在進行中。上文中提到的學霸君機器人Aidam,在答題一週後,在天涯社區有人發文質疑Aidam在答題過程中,存在題目錄入錯誤、推導結論與題幹不符等問題。

同時,業內也在流行一句話,沒有教研和數據的“AI+教育”企業都是耍流氓。所以根源上,大家的競爭重點還是教研和服務。

因此,這些以“小而美”的工具為起點的作業類產品做得越來越重,搶名師、鑽教研、做服務,從單純地用技術手段解決答疑問題,到依賴師資、教研等重人力的服務,原本幾十人的互聯網團隊也擴張到了數百人,發展為一個模式更重的教育公司。

2019:1對1VS班課,K12輔導之戰

今年的暑期招生戰空前激烈,互聯網巨頭、在線教育公司、傳統教育公司三方混戰,高達30-40億元的廣告投放震驚業內,而這投放戰的背後是大家對家長流量和品牌認知的爭奪。

2012年發展至今,作業類產品呈現出幾個大趨勢的變化。受國家素質教育大方向影響,大家從數學、英語學科,逐步增加大語文、編程、科學等素質類科目,加大對家庭教育內容的佈局。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頭部作業類企業的產品體系

同時,目前多數在線教育平臺的教學模式已經基本覆蓋拍照搜題、答疑、錄播、一對一在線答疑、直播課、同步練習等教、學、測、練、評的各種模式。場景上,大家由校內轉向校外,從學校(B端)轉向家庭輔導(C端)。

授課模式上,目前大家比較爭議的是“一對一和班課兩種授課模式哪個是更優解”,從這幾家頭部產品來看,猿輔導在去年年底關閉了1對1業務,目前只有學霸君一直在堅守1對1,絕大多數都選擇了班課模式。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頭部作業類企業在輔導上的課程及收費

不過,無論是1對1,還是班課,目前上述幾家在線教育公司均處於虧損狀態,都比較依賴鋪廣告、燒流量獲客來維持運營。至於作業類產品此前積累的流量優勢,現在看來轉化效果並不樂觀。

從模式本身來看,雖然由於預收費模式、現金流較好、易規模化擴大的原因,資本曾不斷加持押注1對1,但1對1模式的隱憂在於,需要依賴龐大的師資力量,這意味著巨大的授課成本和管理成本。

對此,學霸君相關負責人表示,學霸君也曾內測大班直播,但不久之後便暫停了,核心原因是上課效果、到課率無法達到預期。在當時的情況下,不是做大班課的合適時間。反而在線1對1是基於教學效果和用戶接受度之間的平衡,也是最容易“跑起來”的模式。

截至目前,學霸君1對1付費用戶5萬餘名,簽約續費率達87%。2018年實現單月營收破億,2018年流水總額超過10億元。

海風教育創始人鄭文丞曾表示,新東方和好未來的核心業務是一對多的班課,優勢是毛利高、成本結構好。但班課需要具備一個前提條件——它需要湊齊水平相當、目標相近的學生,否則體驗就很糟糕。

關於班課,作業幫相關負責人則認為,直播班課相較於一對一模式,投入教學教研的時間和精力會更多,能從源頭上保證課堂是高品質的。此外,直播班課的學習氣氛熱烈,學生不會覺得是自己一個人在學習,反而會感覺是和一群優秀的同學在學習。

無論是哪種模式,在融資潮的浮躁背景下,資本的耐心和金錢都是有限的,如果在教學質量、師資力量、提分成效層面沒有做出穩定的跑通的模式,這種急功近利的模式背後,還是難逃燒錢續命的怪圈。

而對於這些作業類產品自身來說,如何從一個輕量級的“以產品技術為驅動”的公司,成長為一個運營級的“業務驅動型”重公司,推出優質和規模化的產品和服務,一定是大家近兩年的挑戰。

在線教育燒掉數十億美金之後,作業類的產品還剩下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