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金貝”3年掘金超30億

漁業 汕頭大學 農業 畜牧業 汕頭-大華網 2017-05-19
“南澳金貝”3年掘金超30億

記者在臨海實驗站約150畝的專用試驗海域採訪

在南澳,龍鬚菜和華貴櫛孔扇貝成為“寶貝”,龍鬚菜的栽培已成為漁民轉產致富的海水養殖支柱產業之一,近三年來,華貴櫛孔扇貝已推廣養殖總面積超過10萬畝,經濟效益累計超過30億元。日前,記者探訪創造這些奇蹟的廣東省首個海洋科學類的省級重點實驗室——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南澳臨海實驗站。

首個走出國門的貝類新品種

在南澳島,有一群長年累月在艱苦枯燥的環境中耐得住寂寞、埋頭工作的汕大專家,他們立足粵東海洋基礎產業,重點研究海洋生物良種繁育與健康養殖、海產品高值化利用、海洋新能源與環境保護等。華貴櫛孔扇貝,這種高顏值的“南澳金貝”是國家級水產新品種,新品種的培育每年能提供1萬多個就業機會。

鄭懷平教授告訴記者,2015年,經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的華貴櫛孔扇貝俗稱“南澳金貝”,是汕頭大學首個自主培育的國家級水產新品種,也是廣東省第一個國家級貝類新品種,更是我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貝類新品種。

記者來到臨海實驗站約150畝的專用試驗海域,這裡水質清澈,水中水草清晰可見,海面上漂浮著的黑色浮球密集而有規律,每個黑色浮球下面都掛著一個養殖“南澳金貝”的籠子,每個分成10層各約15至30個,養殖的金貝僅有一分錢硬幣大小。鄭教授說,“由於金貝處於稚貝期,尚需要12至15個月的時間成長方可上市,隨著金貝逐漸長大,就要慢慢給他們分開籠子,以便有更大的生長空間。”

“南澳金貝”經6年選育成功

據悉,2015年7月,汕頭大學“化學與材料學”“感染性疾病研究與防治”“綠色海洋產業技術學科群”入選廣東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成為粵東地區的唯一入選高校。“綠色海洋產業技術學科群”主要依託汕大海洋生物學科,同時整合藥理學、機械工程等廣東省重點學科的力量。

以品種促轉型升級。華貴櫛孔扇貝是由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鄭懷平教授率領的科研團隊,經過6年的選育和示範養殖培育成功的。

“富含天然類胡蘿蔔素的華貴櫛孔扇貝金黃色新品系的培育方法,於2015年和2017年分別榮獲汕頭市專利獎金獎和廣東省專利優秀獎,均是專利獎中唯一的海水農業項目。”2016年,鄭懷平教授也因這些專利成果榮獲汕頭市專利優秀髮明人獎。

“南澳金貝”除了在南澳養殖,還在潮州、汕尾、深圳、湛江,福建的東山、漳浦、龍海、石獅以及海南的三亞等地養殖。同時,研究團隊還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將“南澳金貝”推廣到馬來西亞沙巴州,成為該地扇貝公司的主養品種。據統計,近三年來“南澳金貝”已推廣養殖總面積超過10萬畝,經濟效益累計超過30億元。

龍鬚菜帶動當地漁民致富

據瞭解,龍鬚菜是南澳島的海水養殖品種,在南澳島大量栽培並已形成產業化。原來該品種是由南澳臨海實驗站的專家把遠在山東的龍鬚菜引入南澳島栽培試驗併成功推廣的,帶動了南澳當地的漁民轉產致富。

說到龍鬚菜,就不得不提及汕頭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南澳臨海實驗站陳偉洲教授,1999年,他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龍鬚菜種苗從青島帶到南澳,2000年獲得栽培成功,從此平衡了海洋的生態,讓海水不再產生赤潮。紮根海島20多年來,為解決龍鬚菜栽培產業中的優良苗種供應和瓊膠原料質量問題,經過6年的選育和示範應用,於2013年培育出國家級水產新品種——龍鬚菜“2007”新品種,解決現有龍鬚菜栽培生產中的耐高溫性能差、敵害生物抗逆性差和含膠量較低的問題,提升了栽培的產量和質量,具有現實的推廣應用價值。如今,龍鬚菜栽培成為南澳島的海水養殖支柱產業之一,收割後的龍鬚菜除了烹飪食用,也可晒乾後銷至粵東乃至福建、海南等地的瓊膠廠作為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用於果凍、牙膏和冰淇淋等,由於銷路好,漁民都願意轉產栽培龍鬚菜致富。

本報記者 陳文惠 攝影報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