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
"
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影視劇史上最牛的宮鬥劇《甄嬛傳》已經是好多年前的故事了,劇中甄嬛與雍正之間的相愛相殺讓人輾轉反側。

"
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影視劇史上最牛的宮鬥劇《甄嬛傳》已經是好多年前的故事了,劇中甄嬛與雍正之間的相愛相殺讓人輾轉反側。

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除了皇后、年妃、安陵容等鮮活的人物形象外,還有一個人物刻畫的極其生動,讓人記憶尤深。

此人在劇中文武雙全、儒雅博聞、用情至深,直接俘獲了無數的女性觀眾,這個劇中的人物就是果郡王允禮。今天,我們跳出《甄嬛傳》,一起來探尋歷史上最真實的果郡王。

"
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影視劇史上最牛的宮鬥劇《甄嬛傳》已經是好多年前的故事了,劇中甄嬛與雍正之間的相愛相殺讓人輾轉反側。

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除了皇后、年妃、安陵容等鮮活的人物形象外,還有一個人物刻畫的極其生動,讓人記憶尤深。

此人在劇中文武雙全、儒雅博聞、用情至深,直接俘獲了無數的女性觀眾,這個劇中的人物就是果郡王允禮。今天,我們跳出《甄嬛傳》,一起來探尋歷史上最真實的果郡王。

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愛新覺羅·胤禮(1697年——1738年), 清聖祖康熙帝的第十七子,雍正帝的異母弟弟。雍正即位後,胤禮為避雍正皇帝的名諱,改名為允禮。

在早年間的“九子奪嫡”中,允禮與皇十三子允祥一起力保四哥雍正上位,是“四爺黨”的成員。因此,雍正登基後,在對其他皇子們痛下狠手的同時,唯獨對老十三允祥和老十七允禮格外關照。

雍正元年,剛剛即位的雍正就下旨加封十七弟允禮為果郡王,署理理藩院的一應事宜。以此可見,政治站隊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成敗都在此一舉。

雍正三年,允禮因為實心用事,公忠體國,被雍正帝下旨嘉獎,準其食親王俸祿,班在順承郡王之上。

雍正六年,允禮被加封為果親王,兼管工部事務和戶部事務。他與皇十三子允祥一道,成為最受雍正重用的宗室子弟。

雍正十三年,在雍正皇帝病危之際,允禮受詔輔政,成為乾隆的顧命輔政大臣。

乾隆即位後,果親王允禮受命總理軍政事務,並且賜食親王雙俸和宴見免叩拜的尊禮,竭力輔保乾隆帝順利完成交接。

乾隆三年,允禮病逝,享年才42歲。乾隆帝念其輔佐兩代帝王,賜諡號“毅”,後世稱為“果毅親王”。

胤禮出生於康熙三十六年,對於多子的康熙來說,當時已經有十六位皇子誕生。而且,他的生母純裕勤妃陳氏是一名漢族女子,在子憑母貴的後宮中,十七子胤禮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阿哥而已,並沒有受到康熙的特別重視。

正是由於這種不重視,反而養成了胤禮低調穩重和內斂豁達的秉性。為了避免涉足政治,胤禮自小便開始吟詩作賦,唱樂譜曲,只與墨客騷人多有往來,從不與朝臣私下交往。

康熙四十七年時,隨著太子胤礽被廢,康熙的眾多皇子們開始公開謀奪儲位,爆發了影響深遠的“九子奪嫡”。

在這次事件中,所有的皇子們都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站隊,要麼自己直接上陣,要麼選擇明確的陣營。在這種背景下,皇十七子胤禮傾向於支持同樣內斂含蓄的四哥胤禛,成為了當時“四爺黨”的成員。

雍正繼位後,允禮雖然爵位步步高昇,但對於雍正帝交代的一應事務都親力親為,而且事無鉅細的處理得當。在深得雍正信賴和器重的同時,繼續著他的低調和含蓄。

我們都清楚,雍正皇帝為人嚴苛,而且經歷過“九子奪嫡”的慘烈,所以他對於皇子和朝臣們拉幫結派極為敏感。而允禮最讓他放心之處,就在於從不與朝臣私下接觸,絕無“朋黨”的嫌疑。

雍正八年,最得雍正帝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因操勞過度而早亡。這樣,十七弟允禮就成為了雍正最信任的皇弟,擔負起了更多的責任和事務。

允禮本就不是軍旅之人,身體一向孱弱,加之肩負了更多的重擔,所以身體很快就出現了不支。雍正帝擔心十七弟允禮重蹈允祥的覆轍,也被早早累垮。所以,特旨他可以在私邸中署理公務,一般事務可以幾日進宮覲見一次奏報,減少身體的操勞。

雍正去世後,皇子弘曆遵照遺詔承繼大統,是為乾隆皇帝。作為雍正生前最信任的允禮,也以皇叔之尊成為了顧命大臣,協助乾隆處理朝政事務。

乾隆二年,順利完成權力過度的乾隆帝,為了消除父親雍正的影響力,強化自身的皇權統治,迫不及待地下令撤銷原先的總理事務處,恢復之前的軍機處,乘機將果親王允禮請出了權力中樞,以消除對皇權的隱患。

允禮此後更加的循規蹈矩,幾乎成了一個不問時事的富貴王爺,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

允禮過世後,乾隆皇帝悲痛不已,做足了事後的文章,不僅親自前往允禮的府邸弔孝並以親王的超高規格厚葬了允禮,御賜諡號“毅”並準其永享太廟的供奉。

"
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影視劇史上最牛的宮鬥劇《甄嬛傳》已經是好多年前的故事了,劇中甄嬛與雍正之間的相愛相殺讓人輾轉反側。

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除了皇后、年妃、安陵容等鮮活的人物形象外,還有一個人物刻畫的極其生動,讓人記憶尤深。

此人在劇中文武雙全、儒雅博聞、用情至深,直接俘獲了無數的女性觀眾,這個劇中的人物就是果郡王允禮。今天,我們跳出《甄嬛傳》,一起來探尋歷史上最真實的果郡王。

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愛新覺羅·胤禮(1697年——1738年), 清聖祖康熙帝的第十七子,雍正帝的異母弟弟。雍正即位後,胤禮為避雍正皇帝的名諱,改名為允禮。

在早年間的“九子奪嫡”中,允禮與皇十三子允祥一起力保四哥雍正上位,是“四爺黨”的成員。因此,雍正登基後,在對其他皇子們痛下狠手的同時,唯獨對老十三允祥和老十七允禮格外關照。

雍正元年,剛剛即位的雍正就下旨加封十七弟允禮為果郡王,署理理藩院的一應事宜。以此可見,政治站隊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成敗都在此一舉。

雍正三年,允禮因為實心用事,公忠體國,被雍正帝下旨嘉獎,準其食親王俸祿,班在順承郡王之上。

雍正六年,允禮被加封為果親王,兼管工部事務和戶部事務。他與皇十三子允祥一道,成為最受雍正重用的宗室子弟。

雍正十三年,在雍正皇帝病危之際,允禮受詔輔政,成為乾隆的顧命輔政大臣。

乾隆即位後,果親王允禮受命總理軍政事務,並且賜食親王雙俸和宴見免叩拜的尊禮,竭力輔保乾隆帝順利完成交接。

乾隆三年,允禮病逝,享年才42歲。乾隆帝念其輔佐兩代帝王,賜諡號“毅”,後世稱為“果毅親王”。

胤禮出生於康熙三十六年,對於多子的康熙來說,當時已經有十六位皇子誕生。而且,他的生母純裕勤妃陳氏是一名漢族女子,在子憑母貴的後宮中,十七子胤禮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阿哥而已,並沒有受到康熙的特別重視。

正是由於這種不重視,反而養成了胤禮低調穩重和內斂豁達的秉性。為了避免涉足政治,胤禮自小便開始吟詩作賦,唱樂譜曲,只與墨客騷人多有往來,從不與朝臣私下交往。

康熙四十七年時,隨著太子胤礽被廢,康熙的眾多皇子們開始公開謀奪儲位,爆發了影響深遠的“九子奪嫡”。

在這次事件中,所有的皇子們都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站隊,要麼自己直接上陣,要麼選擇明確的陣營。在這種背景下,皇十七子胤禮傾向於支持同樣內斂含蓄的四哥胤禛,成為了當時“四爺黨”的成員。

雍正繼位後,允禮雖然爵位步步高昇,但對於雍正帝交代的一應事務都親力親為,而且事無鉅細的處理得當。在深得雍正信賴和器重的同時,繼續著他的低調和含蓄。

我們都清楚,雍正皇帝為人嚴苛,而且經歷過“九子奪嫡”的慘烈,所以他對於皇子和朝臣們拉幫結派極為敏感。而允禮最讓他放心之處,就在於從不與朝臣私下接觸,絕無“朋黨”的嫌疑。

雍正八年,最得雍正帝信任的十三弟允祥因操勞過度而早亡。這樣,十七弟允禮就成為了雍正最信任的皇弟,擔負起了更多的責任和事務。

允禮本就不是軍旅之人,身體一向孱弱,加之肩負了更多的重擔,所以身體很快就出現了不支。雍正帝擔心十七弟允禮重蹈允祥的覆轍,也被早早累垮。所以,特旨他可以在私邸中署理公務,一般事務可以幾日進宮覲見一次奏報,減少身體的操勞。

雍正去世後,皇子弘曆遵照遺詔承繼大統,是為乾隆皇帝。作為雍正生前最信任的允禮,也以皇叔之尊成為了顧命大臣,協助乾隆處理朝政事務。

乾隆二年,順利完成權力過度的乾隆帝,為了消除父親雍正的影響力,強化自身的皇權統治,迫不及待地下令撤銷原先的總理事務處,恢復之前的軍機處,乘機將果親王允禮請出了權力中樞,以消除對皇權的隱患。

允禮此後更加的循規蹈矩,幾乎成了一個不問時事的富貴王爺,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

允禮過世後,乾隆皇帝悲痛不已,做足了事後的文章,不僅親自前往允禮的府邸弔孝並以親王的超高規格厚葬了允禮,御賜諡號“毅”並準其永享太廟的供奉。

從《甄嬛傳》來看歷史上真實的果親王允禮

這就是果親王允禮矜矜業業的一生,和影視劇《甄嬛傳》中的情節不同,允禮沒有那麼多風花雪夜的故事,更沒有和甄嬛有過任何的過密交往。唯一和《甄嬛傳》的相同之處,就是果親王允禮的確沒有子嗣留存。乾隆帝為了延續果親王這一支脈的,將自己的六弟弘適過繼給了果親王允禮為嗣。

歡迎關注:文史不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