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推進科技應用 打造全國最安全城市——訪湘潭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戴德清

雲計算 大數據 法律 時政 華聲在線 2017-06-18
大格局推進科技應用 打造全國最安全城市——訪湘潭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戴德清

華聲在線訊(記者 張建平 歐陽鐵強 通訊員楊智)近年來, 湘潭整個社會治安環境和社會秩序持續好轉,刑事類案件大幅度下降,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升。湘潭市獲評2016年全國十大最安全城市,是湖南省唯一入選的城市。湘潭是從哪裡入手、又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近日,記者專程採訪了湘潭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戴德清。

立體化防控夯實治安基礎

“社會治安重在預防,要用長效機制實行常態化管理,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戴德清這樣說。

堅持“平安是最大的民生”工作理念,湘潭市著力建設社會防控“五網四控”,即架設公開巡邏、便衣祕控、電子監控、安保服務、社區聯防為內容的“五張網”,採取專群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公祕結合進行“四控”。固化民警、特警、武警、專職、義務巡邏隊、物業保安隊等“八位一體”街面常態化防控力量,實行公安、武警聯合武裝巡邏,全面制定啟動了“五分鐘關城門”警務防控戰略,實行交警、巡警、社區民警職能融合,動中備勤,提高了見警率、管事率和查控率。核心表現為警力下沉,壓縮機關,充實基層,近60%的警力都放在基層;成立21個街頭警務站,每個警務站都裝備齊全,24小時值班;設立157個社區警務室,把警力聚集在街頭和社區,機關民警全部參加街面治安巡邏,充分擠壓犯罪空間。近三年,湘潭市各類刑事案件連續下降,幅度達30%以上,老百姓安全感明顯增強。

信息化支撐提高現代水平

湘潭市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進程中,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科技防控,大力推動天網工程(雪亮工程)建設,努力做到2017年市城區全覆蓋。

戴德清說:“互聯網時代的社會綜合治理和平安建設,必須善於運用信息化手段的新動能。”

為優化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湘潭市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公開招標邀請中科院雲計算中心進行總體規劃,形成了具有湘潭特色的“1+4+6+N”(即建設1個雲計算數據中心、4個基礎性保障平臺、6個綜合性應用平臺、N個業務警種應用系統)的信息化建設思路;同時,瞄準“全國先進,全省一流”的建設標準,引進了雲計算、虛擬化、大數據等諸多頂尖的前沿技術,在省內第一個建成了地市級“大數據”,第一個建成地市級安全接入平臺,全面實現視頻網與公安網的安全接入。

“如何將日常報警納入智慧城市建設,並整合政府資源,與市政府應急管理平臺聯動運營,是一個擺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戴德清告訴記者,湘潭為此投入一億多元,在省內地市州級中率先整合了三臺合一的報警求助電話(119、112、110)、市政府的12345市長熱線及市政府應急管理平臺,成為全省“第一朵警務雲”。

如今,平臺內部運營有完整的運行機制,警務類信息指揮中心能迅速調動單位處置;非警務類信息,由指揮中心下達指令,快速分流到相關部門。同時,湘潭市政府出臺包括工作制度、責任規定、考核辦法、日常調動機制等在內的4個文件,確保各部門迅速行動,落實到位。

網格化管理創新治理模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明確了“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的社會治理新思路。

“只有做好、服務好最小的社會單元,才能讓網格里的老百姓滿意”戴德清這樣說。

2012年開始,湘潭市圍繞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機制,以城鄉一體網格化管理為抓手,著力夯實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基礎。

目前,湘潭市的縣市區均建立了相對成熟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成立了區、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建立了區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平臺包括基礎數據、重點人員、矛盾糾紛、事件處置、研判分析、督查考核等模塊,並延伸到了街道(鄉鎮)、社區(村)、網格,藉助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系統,網格員即時採集錄入網格內人、地、事、情、物、組織等基礎信息,即時將現場調解不了的矛盾糾紛、消除不了的安全隱患、解決不了城管問題、居民群眾反映相關訴求等上報區、街信息平臺,區、街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及時接收、甄別、分流、交辦、督辦、評價,系統定期對承辦單位辦理情況考核打分,基本實現了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化。

戴德清最後表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湘潭,打造全國最安全城市,既是目標也是使命。下一步,湘潭政法機關將充分利用推進新型智慧城市的契機,打造智慧警務、智慧審判;利用智慧手段,提升執法、司法能力水平,適應新的信息化社會,為建設“偉人故里、大美湘潭”創造更加安全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