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屯清嘉慶年間《重修白衣廟碑記》'

"


官屯清嘉慶年間《重修白衣廟碑記》

碑文:

山東東昌府臨清衛張汶屯系鄆城縣魯稻集地方重修白衣廟碑記

蓋自神道設教,廟宇繁興,無論通都大邑,窮鄉僻壤,所在多有。餘屯素號名區,屯之中間,有白衣廟一座,為合屯巨鎮,由來舊矣。近年來風雨剝蝕,鳥鼠穿毀,廟貌日以傾圯,神像日以殘缺。倘無人焉。過而問之,迨遲遲又久,故址廢為丘墟,蕩然無存。人且出,餘屯之羞而傳笑於四方耶。幸有李君喬遷、李君文彩等,不忍坐視,倡議邀社,共成善事。歲在四甲子,鳩工庇材,重修廟宇,金塑神像,規模宏整,景色輝煌,一二年間告厥成功。乃今喬遷、文彩二君俱已物故,而四方善男信女捐資助成之力,尤不可聽其湮沒也。同社諸君公議鐫石,備列名氏,永垂不朽,囑餘作記以□碑端。餘硯田久疏, 愧弗勝任,特以義不容辭,寥寥數語以蘄塞責而已。至於大結因果,廣種福田,一切祈禱,謬悠之詞,俱略而弗祥,懼瀆也。

邑庠生王德瑋撰文 邑庠生德明書丹

庠生孫協唐、李進才、劉炳西、姚東舜、戴疑□、韓希九、戴懷宗、王國珍、樑友會……

嘉慶拾三年歲次戊戌三月吉日

註釋:

東昌府:明、清兩代行政區域,在聊城一帶。

臨清衛:明清時期在臨清設置的軍事機構,明景泰年間,由原濟寧左衛改建。

張汶屯:即張問屯,明初設立的軍屯,即今隨官屯鎮王官屯村。張問屯明初建立,屬濟寧左衛。景泰年間改作臨清衛。

魯稻集:明清時期鄆城縣東南部鄉級地方名稱,即今黃泥岡鎮一帶。

白衣廟:在張問屯(今王官屯)村。佛寺。

物故:此處指亡故、逝世。

分析:

此碑立於清嘉慶年間,當時便稱白衣廟“由來久矣”,並且是重修,說明此廟歷史悠久。

此碑文記載了王官屯村的歷史信息。說明它在前、清時代,確實稱“張汶(問)屯”。據鄆城古縣誌記載,張問屯是明初設立的十六個軍屯之一,因當時當頭的叫張問,也以稱“張問屯”。該屯即為軍屯,屯人便隸軍籍,世代承襲。屯雖在鄆城縣境內,但卻屬衛所管理。所以,該碑中,開頭便說:“山東東昌府臨清衛張汶屯系鄆城縣魯稻集地方。”這有利於我們找清當時的隸屬關係。白衣廟的存在,對於研究鄆城南部民間信仰,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官屯清嘉慶年間《重修白衣廟碑記》

碑文:

山東東昌府臨清衛張汶屯系鄆城縣魯稻集地方重修白衣廟碑記

蓋自神道設教,廟宇繁興,無論通都大邑,窮鄉僻壤,所在多有。餘屯素號名區,屯之中間,有白衣廟一座,為合屯巨鎮,由來舊矣。近年來風雨剝蝕,鳥鼠穿毀,廟貌日以傾圯,神像日以殘缺。倘無人焉。過而問之,迨遲遲又久,故址廢為丘墟,蕩然無存。人且出,餘屯之羞而傳笑於四方耶。幸有李君喬遷、李君文彩等,不忍坐視,倡議邀社,共成善事。歲在四甲子,鳩工庇材,重修廟宇,金塑神像,規模宏整,景色輝煌,一二年間告厥成功。乃今喬遷、文彩二君俱已物故,而四方善男信女捐資助成之力,尤不可聽其湮沒也。同社諸君公議鐫石,備列名氏,永垂不朽,囑餘作記以□碑端。餘硯田久疏, 愧弗勝任,特以義不容辭,寥寥數語以蘄塞責而已。至於大結因果,廣種福田,一切祈禱,謬悠之詞,俱略而弗祥,懼瀆也。

邑庠生王德瑋撰文 邑庠生德明書丹

庠生孫協唐、李進才、劉炳西、姚東舜、戴疑□、韓希九、戴懷宗、王國珍、樑友會……

嘉慶拾三年歲次戊戌三月吉日

註釋:

東昌府:明、清兩代行政區域,在聊城一帶。

臨清衛:明清時期在臨清設置的軍事機構,明景泰年間,由原濟寧左衛改建。

張汶屯:即張問屯,明初設立的軍屯,即今隨官屯鎮王官屯村。張問屯明初建立,屬濟寧左衛。景泰年間改作臨清衛。

魯稻集:明清時期鄆城縣東南部鄉級地方名稱,即今黃泥岡鎮一帶。

白衣廟:在張問屯(今王官屯)村。佛寺。

物故:此處指亡故、逝世。

分析:

此碑立於清嘉慶年間,當時便稱白衣廟“由來久矣”,並且是重修,說明此廟歷史悠久。

此碑文記載了王官屯村的歷史信息。說明它在前、清時代,確實稱“張汶(問)屯”。據鄆城古縣誌記載,張問屯是明初設立的十六個軍屯之一,因當時當頭的叫張問,也以稱“張問屯”。該屯即為軍屯,屯人便隸軍籍,世代承襲。屯雖在鄆城縣境內,但卻屬衛所管理。所以,該碑中,開頭便說:“山東東昌府臨清衛張汶屯系鄆城縣魯稻集地方。”這有利於我們找清當時的隸屬關係。白衣廟的存在,對於研究鄆城南部民間信仰,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王官屯清嘉慶年間《重修白衣廟碑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