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僑侯加昌:世界冠軍期盼家鄉青年,更熱愛羽毛球運動

“我的祖籍是廣東省梅縣,出生於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在中爪哇的一隅,有一小塊安全綠土——那就是備受上蒼庇佑、歷經劫難的三寶壟室。”在由侯加昌口述、他的妻子黃薇整理的《摯愛——侯加昌回憶錄》開頭如是寫到。

無論是在侯加昌的回憶錄裡,還是在諸如《就想代表中國打比賽》等自述文章中,開頭的首句總是“我的祖籍是廣東省梅縣”。受父親的感染,侯加昌從小愛打羽毛球。10歲開始學習羽毛球的他,於1960年剛成年時踏上回國航班,考上廣州體育學院運動系,並於30歲時加入國家隊。

在1960年至1979年的運動員生涯中,他是當時中國乃至國際羽壇當之無愧的男一號種子選手。他創造性地發展了獨具一格的快拉、快吊結合突擊的打法以及技術全面、快攻凶狠、防守移動快、擊球準確的特點,成為中國羽毛球隊叱吒風雲的領軍人物。1979年,擔任中國國家隊教練,培養出眾多優秀球員,為祖國羽毛球運動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作出了突出貢獻。

客僑侯加昌:世界冠軍期盼家鄉青年,更熱愛羽毛球運動

擁有過人運動天賦 年少立志為國爭光

侯加昌的祖屋在梅州市梅江區金山街道藍塘村,他曾多次回到故鄉祭祖,看望故鄉親人。

在梅州侯氏宗親會成員的帶領下,筆者一行來到侯加昌的祖屋,這個白牆灰瓦、擁有二堂二橫一圍的圍龍屋現已無人居住。屋子正門的右側掛著一個黃色的牌子,上面寫著“侯加昌祖屋”及侯加昌簡介。

侯加昌的父親在這裡出生並度過了童年時光。年輕時,侯加昌的父親來到南洋在印度尼西亞定居。1942年8月的一天,正值炎熱的夏天,侯加昌出生在這個印尼華僑家庭裡。侯加昌在九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

他天性好動,但凡小男孩喜歡的遊戲,如放風箏、打彈子、賽單車、鬥蟋蟀,他全都在行。其他如踢足球、籃球、游泳、乒乓球等運動,他也得心應手。

在印尼,羽毛球運動十分普及,人們時常在午後休閒時開始打羽毛球放鬆身心。侯加昌的父親就是一名羽毛球愛好者,並帶動了他的子女也熱愛羽毛球。

“我和其他在熱帶長大的孩子一樣,整天光著腳跑來跑去,腳板底常被沙土地磨出大水泡,一跑一跳痛得夠嗆。但我就是捨不得離開球場。”侯加昌在回憶錄裡寫到。他說,那時候學習打羽毛球條件很差,沒有室內場地,也沒有教練,全靠模仿和自己琢磨。

物質條件不足,可以靠勤奮來彌補。他每天滿腦子在琢磨如何提高羽毛球技藝。善於觀察的他通過觀察他人的技巧來不斷模仿。等到他的技術漸長,開始參加當地球會組織的比賽、中爪哇地區少年比賽等,在比賽中有輸有贏,增長經驗,並逐漸成為當地知名的少年羽毛球運動員。

1957年,中國羽毛球隊訪問印尼,與印尼羽毛球隊舉行了一場友誼賽。身為中國人,又是資深球迷,當時15歲的侯加昌興致沖沖地趕往賽場觀看比賽,但這場比賽中國羽毛球隊輸了。“球賽結束後,我靜靜地站在球場邊,父親問我‘怎麼樣,你行嗎?以後能代表國家參加國際球賽嗎?’當時我沒有吭聲,但心裡想我一定要回到祖國,希望有朝一日代表國家參加比賽,為國爭光。”後來侯加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次比賽經歷讓“為國爭光”的信念埋在了這位少年心中。2年後,印尼羽協準備選拔一批青少年集訓,本來有機會參加集訓的侯加昌,因為是中國國籍,被拒之門外。當時的侯加昌意識到,只有回到祖國,才有機會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羽毛球技能水平,於是他跟隨哥哥們的步伐回國。“當時我大哥二哥已經回到國內,他告訴我國內對運動員很重視,他也鼓勵我回國。”

1960年,回國後的侯加昌考上了廣州體育學院運動系,不久後加入廣東省羽毛球隊,在系統的訓練中,他的打法更加穩定,技術更加成熟。

1963年7月,他參加華東區六省市羽毛球邀請賽,一路過關斬將,戰勝了湯仙虎、林建成等強手,第一次獲得單打冠軍,這次勝利使得歸國不久的他令大家刮目相看,並順利加入國家羽毛球隊。

客僑侯加昌:世界冠軍期盼家鄉青年,更熱愛羽毛球運動

培養諸多世界冠軍 被稱為“鬼才教練”

如今,中國羽毛球隊傲視群雄,可在上世紀50年代,技術水平還十分落後。1953年,印尼華僑王文教、陳福壽、黃世明代表印尼華人羽毛球隊來到中國訪問,在與中國的羽毛球隊員比賽時,均以大比分獲勝,於是他們覺得應該要為中國羽毛球事業作出貢獻。第二年,他們回到祖國,成為中國羽毛球隊的第一批成員。

1963年,技術已經逐漸嫻熟的侯加昌加入了中國羽毛球隊。剛進入國家隊,他就代表中國參加與頭頂著“湯姆斯”杯冠軍光環的印尼隊對戰。“我是第二個上場,迎戰印尼的全國冠軍翁振祥。”做好充足準備的侯加昌以2:1戰勝對手。而那一次,中國隊也以4:1首次擊敗了印尼隊。“當時我很興奮,終於實現了兒時立下的心願。”

侯加昌有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他步法靈活、移動快速、善於突擊、防守穩健。這個時期,侯加昌與隊友湯仙虎技術不分伯仲,兩人輪流摘取國內男子單打桂冠長達十四年之久,人們取兩人的名字,以“虎猴之爭”稱讚他們的技藝。兩人也聯合組成男雙組合,更是創造了十多年外戰紀錄全勝的奇蹟,這個時期也被人們稱為“湯侯時代”。

在侯加昌的運動生涯裡,這場比賽意義重大。1976年亞洲錦標賽決賽上,已經34歲的侯加昌對戰當時年方20的印尼“天王巨星”林水鏡。賽前,表示“並沒有把握”的侯加昌通過觀看林水鏡的比賽,分析出他的優缺點。“他的優點是進攻凶狠、速度快,而缺點是打多拍會沒有耐心。”於是,侯加昌在場上採取多打多拍,儘量不給對手快攻的策略,獲得男單冠軍。

1979年,37歲的侯加昌從運動員生涯退役,成為中國羽毛球隊男隊主教練。在當教練的14年歲月裡,他和當運動員時沒有區別,依舊每天早晨6點一刻和隊員一起出操,到了晚上10點,運動員睡了,才蹬著自行車回家。他培養了陳昌傑、韓健、欒勁、楊陽、趙劍華等世界冠軍。

侯加昌每天觀察隊員們的動作,指出他們的優缺點,並“對症下藥”。“對每個運動員的訓練都有所區別。比如說被人稱為‘牛皮糖’打不死的韓健,他的打法是以守為主,他的防守好、步伐好、體力好,但進攻不好,針對他的訓練,一方面鞏固他的優點,另一方面加強他的進攻訓練。”

在運動員生涯時,侯加昌一直有個遺憾。當時中國被排除在國際羽聯之外,許多國際賽事不能參加。被稱為“無冕之王”的侯加昌因此從未參加過“湯姆斯”杯。隨著中國恢復奧委會的席位,中國隊終於獲得了參賽資格。

1982年,侯加昌率領中國隊參加“湯姆斯”杯。在這次比賽中,中國隊最大的對手還是宿敵印尼隊。在第一天的比賽裡,印尼隊以3:1的成績暫時贏中國隊。第二天比賽進入賽場時,中國隊隊員看到印尼隊隊員已經在跟湯姆斯杯合影。“他們當時已覺得勢在必得,我心裡很不好受。”侯加昌鼓勵弟子們放下包袱,放手一搏。

最終中國隊以5:4打敗印尼隊,成為中國羽毛球隊在國際賽事上一次精彩絕倫的亮相,從此中國隊攀上一個又一個高峰,名震世界羽壇。

在侯加昌任主教練期間,中國羽毛球男隊四次奪得“湯姆斯”杯團體冠軍,多次獲得世界錦標賽、世界盃等國際賽事冠軍,人們稱他為“鬼才教練”。1986年,國際羽聯向他頒發了“卓越貢獻獎”;2002年,他獲得了進入“國際羽聯名人堂”的崇高榮譽。

客僑侯加昌:世界冠軍期盼家鄉青年,更熱愛羽毛球運動

期望更多青年 熱愛羽毛球運動

2017年9月12日,侯加昌與妻子黃薇及他的兩個妹妹一同回到故鄉梅州。在鄉親們的陪同下,一行人來到藍塘上侯屋廷蘭公堂拜祖,與祖母家親人會面,參觀中國客家博物館等景區,並應邀到梅師附小座談指導。

“這是我時隔20年再次回故鄉,故鄉變化大,越來越美了。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孩子喜歡運動,喜歡羽毛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侯加昌說。

雖然父親在早年間遠遷印尼定居,但奶奶一直在梅州居住。1971年,侯加昌剛從加拿大參加完巡迴比賽表演回到祖國,他立即趕回梅州,想去見思念著的祖母。當時從廣州到梅州的路不好走,顛簸了8、9個小時後,來到梅州,卻未見到90歲祖母的最後一面。

1979年,年事已高的侯加昌父親打算到澳門,跟他未曾謀面的孫女、侯加昌的女兒侯育新見一面,卻因勞累過度在香港突發腦溢血病倒。等到侯加昌一家人趕到老人病床前時,他已不省人事,幾天後便與世長辭。1997年,同屬印尼歸僑的第一任妻子、在北京師大附中任教的張明珠女士,不幸因病去世……

親人相繼去世,讓侯加昌內心傷痛且深感負疚,他認為是自己忙於事業而疏忽了對家人的陪伴。“這麼多年來,因為在世界各地比賽,陪伴家人的時間不多,未能盡應盡的家庭責任,這讓我感到愧疚,謝謝親人們對我事業的支持。”

無論是在他的回憶錄《摯愛——侯加昌回憶錄》,還是他的自述文章中,開頭第一句總是:“我的祖籍是廣東省梅縣”,字裡行間也透露著他對故鄉的熱愛。

現年77歲的他常年居住在北京,身體康健,仍舊以指導孩子打羽毛球為樂。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能喜愛羽毛球,加入羽毛球隊員的隊伍。他說:“青少年時期的訓練,是成長為優秀選手的關鍵環節。”

他認為,一個天真少年,從愛上羽毛球開始入門,要有逐步建立起為這項運動奮鬥的決心。把打球作為一項事業對待,要樹立雄心壯志。“就像拿破崙說的那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

既然要做到“最好的”,就要付出艱苦的勞動。無論你是不是天才,勤奮必不可缺。“圓夢的路曲折又漫長,決心、信心、恆心缺一不可。”侯加昌說,最難的是日復一日,單調又疲憊。他笑稱看到朋友們聚在一起“泡吧”“K歌”,要“硬著心腸”說“再見”,因為明天要訓練。“這就是自律”。

他說一名年輕人在走上羽毛球事業之路時,要做好應對輸了比賽、受傷、被人誤會、一段時間看不到成績等挫折,也決不放棄的準備。“只要努力,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勞動,沒有邁不過去的坎。”侯加昌說,個人的能力有所不同,但絕不是無限的。就像一滴水,當它以全身心融入到一項事業的歷史長河裡,這滴水才不會枯竭。

侯加昌建議,想要從事羽毛球運動員事業的青少年,要多看優秀選手比賽,有意識觀摩學習或模仿他們的技術和打法,吸取營養。豐富自己的想象力。“我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侯加昌笑著說。

他殷切希望更多孩子愛上羽毛球,期望更多中國選手在國際羽壇上雄踞首位,也祝願更多羽毛球愛好者享受這項運動的樂趣。“我的故鄉是足球之鄉,但也湧現過許多羽毛球好手,希望故鄉更多的孩子,更多的群眾能熱愛羽毛球,加入到羽毛球隊伍中。”

客僑侯加昌:世界冠軍期盼家鄉青年,更熱愛羽毛球運動

鏈接

侯加昌與林水鏡的交鋒

林水鏡是印尼的“國寶”,1956年2月28日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一個羽毛球世家。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他揚威世界羽壇,被譽為“世界羽壇上的天皇巨星”。

在1974年的亞運會羽毛球單打半決賽中,作為印尼隊的一名新秀,林水鏡引起了侯加昌的注意。他體格健壯有力,當時已掌握了用雙腳起跳空中猛力扣殺的技術。這種扣殺技術,對身體素質要求高,體力消耗大。

當時林水鏡年僅十八歲,雖然侯加昌在比賽中獲得勝利,但這個年輕人身上隱藏的巨大潛力,引起了侯加昌的深切關注。

果然,亞運之後的幾年間,他以銳不可當的氣勢橫掃印尼、丹麥眾多好手。他球風凶猛卻個性安穩,不張揚,加上外形英俊,備受球迷擁戴。

1976年10月的亞洲錦標賽上,林水鏡先後淘汰了中國羽毛球隊的方凱祥和湯仙虎,將在男單決賽中與侯加昌爭冠。

決賽前,所有媒體都一邊倒看好林水鏡。確實,他年方二十,技術、鬥志、體力正值巔峰狀態。當時,還沒有人能對他構成威脅。信心滿滿的印尼隊,很傲慢地對香港隊挑明:“敢不敢賭?押侯加昌,一賠三!”當時34歲的侯加昌對自己也沒有信心。

為了贏得比賽,侯加昌非常用心地觀摩他與他人的比賽。發現他雖然很強,但也有弱點,他的薄弱環節就是處理正手下手的失誤較多。心理上期望自己一板將對手殺死。如果凶狠的扣殺不能奏效,心理上就有起伏。同時,他並不善於打多拍,第二局往往不如第一局……

依照經過深思熟慮制定的戰術,侯加昌上場比賽了。第一局打到14比14,加分之後,林水鏡連得兩分以16:14領先。勝利在望之際,只見林水鏡雙腳起跳,準備使出“殺手鐗”,躍起在空中猛力扣殺。侯加昌本能地做出防守動作,卻看見球出界了。

侯加昌得到了發球權,接著,他連得三分,以17比16轉敗為勝,驚險地拿下了第一局。第一局輸了之後,林水鏡的銳氣受挫,還沒有緩過來,就以9比15輸了第二局。侯加昌贏得了比賽。

在侯加昌退役擔任中國羽毛球隊男單教練期間,他的弟子韓健、欒勁、趙劍華、熊國寶、庾耀東和丁其慶,都先後在國際大賽中擊敗了林水鏡。

有人問侯加昌有什麼“祕密武器”,讓他和他的高徒一次又一次擊敗林水鏡?侯加昌的回答是:祕密武器是沒有的,成功在於根據個人特點,運用正確的戰術,破除對“天王巨星”的盲目迷信。

比如在1985年全英錦標賽的半決賽,趙劍華和林水鏡對戰。趙劍華絕好的手感和刁鑽的角度以及變幻莫測的球路,令林水鏡無從判斷,難以破解,場上完全處於被動。賽後,媒體報道:“此為林水鏡輸得最狼狽的一場比賽”。

【來源】南方日報 梅江視窗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 梅江視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