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123型魚雷艇


蘇聯海軍早期實踐,主要包括1925年-1931年建造的AHT-3和AHT-4型小型(微型)魚雷艇。後來至1934年8月,服役了採用特異設計的Г-5型小型魚雷艇,其魚雷裝在艇體內部,從尾部後推入水,就像美國A-5型攻擊機投彈一樣;魚雷入水後,再自啟動發動機向前疾馳。其後則是1939年全木結構無斷階設計的Д-3型魚雷艇,該艇魚雷也並不是後來的魚雷前射式設計,而是採用側拋式,從舷側向外拋投,魚雷入水後啟動發動機……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奇異而且花樣百出的魚雷發射方式,多半是針對當年的魚雷艇規格過小所必須採取的措施。直接在魚雷管中使用壓縮氣體,去拋射重達1噸或更大的魚雷,對於排水量過小的艇來說安全上會有致命問題,很容易引起艇的傾覆或翻沉,落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未出師即死”的尷尬地步。

以上魚雷艇都進行一定量的生產,並參加了衛國戰爭。其中的Г-5和Д-3型魚雷艇產量巨大,它們在二戰中除了突擊敵水面艦艇之外,也盡全力實施了航道佈雷、近海護航和救援等任務。其戰果很豐富,先後擊沉了100多艘德艦,在蘇聯海軍損失較大、且大艦往往遭到封鎖的時期,魚雷艇稱得上是海上中流砥柱。

雖然有一系列缺陷,但魚雷恐怖的威力還是頗有誘惑力的,畢竟如果擊中,則對目標會產生巨大毀傷效果;而另外,魚雷艇的伏擊、突擊造成的突然性確可期待。對於海軍依然屬於“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123型魚雷艇


蘇聯海軍早期實踐,主要包括1925年-1931年建造的AHT-3和AHT-4型小型(微型)魚雷艇。後來至1934年8月,服役了採用特異設計的Г-5型小型魚雷艇,其魚雷裝在艇體內部,從尾部後推入水,就像美國A-5型攻擊機投彈一樣;魚雷入水後,再自啟動發動機向前疾馳。其後則是1939年全木結構無斷階設計的Д-3型魚雷艇,該艇魚雷也並不是後來的魚雷前射式設計,而是採用側拋式,從舷側向外拋投,魚雷入水後啟動發動機……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奇異而且花樣百出的魚雷發射方式,多半是針對當年的魚雷艇規格過小所必須採取的措施。直接在魚雷管中使用壓縮氣體,去拋射重達1噸或更大的魚雷,對於排水量過小的艇來說安全上會有致命問題,很容易引起艇的傾覆或翻沉,落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未出師即死”的尷尬地步。

以上魚雷艇都進行一定量的生產,並參加了衛國戰爭。其中的Г-5和Д-3型魚雷艇產量巨大,它們在二戰中除了突擊敵水面艦艇之外,也盡全力實施了航道佈雷、近海護航和救援等任務。其戰果很豐富,先後擊沉了100多艘德艦,在蘇聯海軍損失較大、且大艦往往遭到封鎖的時期,魚雷艇稱得上是海上中流砥柱。

雖然有一系列缺陷,但魚雷恐怖的威力還是頗有誘惑力的,畢竟如果擊中,則對目標會產生巨大毀傷效果;而另外,魚雷艇的伏擊、突擊造成的突然性確可期待。對於海軍依然屬於“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二戰小型魚雷艇

大塊頭釣絲”的蘇聯而言,在大戰後期和戰後繼續發展魚雷艇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小不點123系列魚雷艇

蘇聯在二戰時期中以及戰後使用的123系列型魚雷艇,絕對是世界魚雷艇歷史上的“爆款”。蘇聯稱123型為“共青團”級,分別有基本型、123比斯(БИC)型、M-123比斯(БИC)型、123K型等。西方將早期的123系列稱之為P-2型,M-123БИC型和123K型合稱之為P-4型。

作為戰爭後期至戰後最經典的小型魚雷艇,123系列擁有巨大的建造數量和廣泛的適用範圍。戰時1943年起,由秋明州639廠生產123比斯型魚雷艇。從1951年開始,又有至少205艘該系列艇後期型號完成。該艇不僅裝備了蘇聯,很快就成為大量批發第三世界國家的熱銷商品,面對同樣銷售數量巨大的美製二戰淘汰艦艇,比如護航驅逐艦、巡邏艦、獵潛艇和其他小艇,小型魚雷艇成為最最簡單但也行之有效的對抗武器。可以想象,如果把蘇聯海軍比作一名步兵的話,他手中的“莫辛納甘步槍”或“波波莎衝鋒槍”,等同於同時期122比斯這樣的小型反潛艦(其他國家的大型獵潛艇);而他武裝帶上掛著的大串 “PГД或Ф-1型手榴彈”,則可以比擬123系列這樣的魚雷艇。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123型魚雷艇


蘇聯海軍早期實踐,主要包括1925年-1931年建造的AHT-3和AHT-4型小型(微型)魚雷艇。後來至1934年8月,服役了採用特異設計的Г-5型小型魚雷艇,其魚雷裝在艇體內部,從尾部後推入水,就像美國A-5型攻擊機投彈一樣;魚雷入水後,再自啟動發動機向前疾馳。其後則是1939年全木結構無斷階設計的Д-3型魚雷艇,該艇魚雷也並不是後來的魚雷前射式設計,而是採用側拋式,從舷側向外拋投,魚雷入水後啟動發動機……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奇異而且花樣百出的魚雷發射方式,多半是針對當年的魚雷艇規格過小所必須採取的措施。直接在魚雷管中使用壓縮氣體,去拋射重達1噸或更大的魚雷,對於排水量過小的艇來說安全上會有致命問題,很容易引起艇的傾覆或翻沉,落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未出師即死”的尷尬地步。

以上魚雷艇都進行一定量的生產,並參加了衛國戰爭。其中的Г-5和Д-3型魚雷艇產量巨大,它們在二戰中除了突擊敵水面艦艇之外,也盡全力實施了航道佈雷、近海護航和救援等任務。其戰果很豐富,先後擊沉了100多艘德艦,在蘇聯海軍損失較大、且大艦往往遭到封鎖的時期,魚雷艇稱得上是海上中流砥柱。

雖然有一系列缺陷,但魚雷恐怖的威力還是頗有誘惑力的,畢竟如果擊中,則對目標會產生巨大毀傷效果;而另外,魚雷艇的伏擊、突擊造成的突然性確可期待。對於海軍依然屬於“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二戰小型魚雷艇

大塊頭釣絲”的蘇聯而言,在大戰後期和戰後繼續發展魚雷艇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小不點123系列魚雷艇

蘇聯在二戰時期中以及戰後使用的123系列型魚雷艇,絕對是世界魚雷艇歷史上的“爆款”。蘇聯稱123型為“共青團”級,分別有基本型、123比斯(БИC)型、M-123比斯(БИC)型、123K型等。西方將早期的123系列稱之為P-2型,M-123БИC型和123K型合稱之為P-4型。

作為戰爭後期至戰後最經典的小型魚雷艇,123系列擁有巨大的建造數量和廣泛的適用範圍。戰時1943年起,由秋明州639廠生產123比斯型魚雷艇。從1951年開始,又有至少205艘該系列艇後期型號完成。該艇不僅裝備了蘇聯,很快就成為大量批發第三世界國家的熱銷商品,面對同樣銷售數量巨大的美製二戰淘汰艦艇,比如護航驅逐艦、巡邏艦、獵潛艇和其他小艇,小型魚雷艇成為最最簡單但也行之有效的對抗武器。可以想象,如果把蘇聯海軍比作一名步兵的話,他手中的“莫辛納甘步槍”或“波波莎衝鋒槍”,等同於同時期122比斯這樣的小型反潛艦(其他國家的大型獵潛艇);而他武裝帶上掛著的大串 “PГД或Ф-1型手榴彈”,則可以比擬123系列這樣的魚雷艇。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系列採用鋁合金輕艇體,其設計指導思想就是不顧一切地減重,以滿足作為“最輕量級”選手的速度和載重需要。其基本型標準排水量僅為19.2噸。而戰後改進生產的123比斯型魚雷艇,標準排水量也不過20.74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其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保持這麼小的規格,並非僅為突擊或者便宜。實際上,123型魚雷艇在蘇聯屬於“小型魚雷快艇”。而何謂“小型魚雷快艇”,最重要的指標是“可以使用鐵路方式運送艇體”。蘇聯地幅遼闊,但四大艦隊轄區實際被分割,無法集中力量作戰。建立北方、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有限聯繫的,僅能依靠一些運河,這種軍用交通狀況是不能滿足要求的。所以還得依靠鐵路。在衛國戰爭及之前,蘇俄海軍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鐵路輸送魚雷艇的模式。大型平板貨車可以裝運數十噸的艇體,而沿線橋樑、隧道是可以滿足運輸要求的。而戰後蘇聯海軍根據其經驗,繼續維持小型魚雷艇生產,以保證其能夠在多個方向和海區變更部署。

123基本型號使用的動力系為簡單的2軸全柴動力系(ДУ),持續功率為2000馬力。而123比斯型最初安裝的發動機為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的2臺普惠公司“派卡特”型航空汽油發動機,2臺總功率2400馬力。但是使用別人的動力系,只是蘇聯在戰爭中間較困難時期的過渡狀態,並非長久之計,而且汽油機還是有易燃等缺陷。很快蘇聯將自己開發的M-50型高速柴油發動機安裝在123系列上,這就形成了M-123БИC型魚雷艇,實際上算得上是123比斯型魚雷艇的“完成體”。由於艇進一步改進了水動力線型,並盡力減重拿掉了之前艇上6枚深水炸彈,在總功率下降400馬力的情況下,魚雷艇全速反倒提高至50節。當然考慮到海況和保障方面的問題,一般達不到這個速度——北方海區(主要包括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的沿岸海區)海況惡劣,風浪往往較大,小型單位難以經常高速行動。這些艇拿到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用的南方海區,也面臨許多困難。首先就是溫暖的海水中貝類附著物太多,必須經常性地清理船底。只是溫帶海水之中,往往1-2個月時間內,各種牡蠣等水產品就“長勢喜人”了。這些水產品會顯著拖慢艦船速度,我國海軍在引進蘇聯魚雷艇時,就經常遇到這種問題。另外,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有效保障高速輪機的工況從來都是嚴峻挑戰,所以魚雷艇速度性能實際上就更差了。因此,也只有波羅的海和黑海等封閉、海況較好且溫度適中的海區易於發揮魚雷艇速度能力。

在續航力方面,123系列魚雷艇戰鬥航速35節時續航力達到450海里。這一指標看上去的確很美,但對於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一般都是獵潛艇或其他艦艇拖帶進入戰場附近海區待機,指揮員絕對不會隨意浪費艇寶貴而有限的輪機壽命。在自持力方面的指標間接印證了這點,僅為1.5晝夜而已。顯然蘇聯海軍是完全不打算讓艇保持多長時間海上存在的。當然,其他在裝備上顯得更為“釣絲”的國家,就不一定如此使用了。特別是經常在近海地區使用魚雷艇搞伏擊的海軍,在使用123系列魚雷艇時,必須克服巨大魚雷艇上生活條件和維持保障上的巨大困難,在臨時泊場和伏擊陣地上埋伏相當長的時間。這種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著實可歌可泣。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123型魚雷艇


蘇聯海軍早期實踐,主要包括1925年-1931年建造的AHT-3和AHT-4型小型(微型)魚雷艇。後來至1934年8月,服役了採用特異設計的Г-5型小型魚雷艇,其魚雷裝在艇體內部,從尾部後推入水,就像美國A-5型攻擊機投彈一樣;魚雷入水後,再自啟動發動機向前疾馳。其後則是1939年全木結構無斷階設計的Д-3型魚雷艇,該艇魚雷也並不是後來的魚雷前射式設計,而是採用側拋式,從舷側向外拋投,魚雷入水後啟動發動機……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奇異而且花樣百出的魚雷發射方式,多半是針對當年的魚雷艇規格過小所必須採取的措施。直接在魚雷管中使用壓縮氣體,去拋射重達1噸或更大的魚雷,對於排水量過小的艇來說安全上會有致命問題,很容易引起艇的傾覆或翻沉,落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未出師即死”的尷尬地步。

以上魚雷艇都進行一定量的生產,並參加了衛國戰爭。其中的Г-5和Д-3型魚雷艇產量巨大,它們在二戰中除了突擊敵水面艦艇之外,也盡全力實施了航道佈雷、近海護航和救援等任務。其戰果很豐富,先後擊沉了100多艘德艦,在蘇聯海軍損失較大、且大艦往往遭到封鎖的時期,魚雷艇稱得上是海上中流砥柱。

雖然有一系列缺陷,但魚雷恐怖的威力還是頗有誘惑力的,畢竟如果擊中,則對目標會產生巨大毀傷效果;而另外,魚雷艇的伏擊、突擊造成的突然性確可期待。對於海軍依然屬於“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二戰小型魚雷艇

大塊頭釣絲”的蘇聯而言,在大戰後期和戰後繼續發展魚雷艇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小不點123系列魚雷艇

蘇聯在二戰時期中以及戰後使用的123系列型魚雷艇,絕對是世界魚雷艇歷史上的“爆款”。蘇聯稱123型為“共青團”級,分別有基本型、123比斯(БИC)型、M-123比斯(БИC)型、123K型等。西方將早期的123系列稱之為P-2型,M-123БИC型和123K型合稱之為P-4型。

作為戰爭後期至戰後最經典的小型魚雷艇,123系列擁有巨大的建造數量和廣泛的適用範圍。戰時1943年起,由秋明州639廠生產123比斯型魚雷艇。從1951年開始,又有至少205艘該系列艇後期型號完成。該艇不僅裝備了蘇聯,很快就成為大量批發第三世界國家的熱銷商品,面對同樣銷售數量巨大的美製二戰淘汰艦艇,比如護航驅逐艦、巡邏艦、獵潛艇和其他小艇,小型魚雷艇成為最最簡單但也行之有效的對抗武器。可以想象,如果把蘇聯海軍比作一名步兵的話,他手中的“莫辛納甘步槍”或“波波莎衝鋒槍”,等同於同時期122比斯這樣的小型反潛艦(其他國家的大型獵潛艇);而他武裝帶上掛著的大串 “PГД或Ф-1型手榴彈”,則可以比擬123系列這樣的魚雷艇。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系列採用鋁合金輕艇體,其設計指導思想就是不顧一切地減重,以滿足作為“最輕量級”選手的速度和載重需要。其基本型標準排水量僅為19.2噸。而戰後改進生產的123比斯型魚雷艇,標準排水量也不過20.74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其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保持這麼小的規格,並非僅為突擊或者便宜。實際上,123型魚雷艇在蘇聯屬於“小型魚雷快艇”。而何謂“小型魚雷快艇”,最重要的指標是“可以使用鐵路方式運送艇體”。蘇聯地幅遼闊,但四大艦隊轄區實際被分割,無法集中力量作戰。建立北方、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有限聯繫的,僅能依靠一些運河,這種軍用交通狀況是不能滿足要求的。所以還得依靠鐵路。在衛國戰爭及之前,蘇俄海軍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鐵路輸送魚雷艇的模式。大型平板貨車可以裝運數十噸的艇體,而沿線橋樑、隧道是可以滿足運輸要求的。而戰後蘇聯海軍根據其經驗,繼續維持小型魚雷艇生產,以保證其能夠在多個方向和海區變更部署。

123基本型號使用的動力系為簡單的2軸全柴動力系(ДУ),持續功率為2000馬力。而123比斯型最初安裝的發動機為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的2臺普惠公司“派卡特”型航空汽油發動機,2臺總功率2400馬力。但是使用別人的動力系,只是蘇聯在戰爭中間較困難時期的過渡狀態,並非長久之計,而且汽油機還是有易燃等缺陷。很快蘇聯將自己開發的M-50型高速柴油發動機安裝在123系列上,這就形成了M-123БИC型魚雷艇,實際上算得上是123比斯型魚雷艇的“完成體”。由於艇進一步改進了水動力線型,並盡力減重拿掉了之前艇上6枚深水炸彈,在總功率下降400馬力的情況下,魚雷艇全速反倒提高至50節。當然考慮到海況和保障方面的問題,一般達不到這個速度——北方海區(主要包括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的沿岸海區)海況惡劣,風浪往往較大,小型單位難以經常高速行動。這些艇拿到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用的南方海區,也面臨許多困難。首先就是溫暖的海水中貝類附著物太多,必須經常性地清理船底。只是溫帶海水之中,往往1-2個月時間內,各種牡蠣等水產品就“長勢喜人”了。這些水產品會顯著拖慢艦船速度,我國海軍在引進蘇聯魚雷艇時,就經常遇到這種問題。另外,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有效保障高速輪機的工況從來都是嚴峻挑戰,所以魚雷艇速度性能實際上就更差了。因此,也只有波羅的海和黑海等封閉、海況較好且溫度適中的海區易於發揮魚雷艇速度能力。

在續航力方面,123系列魚雷艇戰鬥航速35節時續航力達到450海里。這一指標看上去的確很美,但對於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一般都是獵潛艇或其他艦艇拖帶進入戰場附近海區待機,指揮員絕對不會隨意浪費艇寶貴而有限的輪機壽命。在自持力方面的指標間接印證了這點,僅為1.5晝夜而已。顯然蘇聯海軍是完全不打算讓艇保持多長時間海上存在的。當然,其他在裝備上顯得更為“釣絲”的國家,就不一定如此使用了。特別是經常在近海地區使用魚雷艇搞伏擊的海軍,在使用123系列魚雷艇時,必須克服巨大魚雷艇上生活條件和維持保障上的巨大困難,在臨時泊場和伏擊陣地上埋伏相當長的時間。這種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著實可歌可泣。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對於“屌絲”而言,小型魚雷艇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武器。遠遠不僅是艇小、便宜、量足這麼簡單,也在於使用成本低。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這種成本往往不在於維護保障上,而在於人員配置上。123基本型魚雷艇只需要1名軍官和6名士兵即可操作。123比斯也不過9名成員。艇長又是指揮員,又是駕駛員和魚雷射手,可謂兼艇上重要職務於一身。由於艇上沒有雷達裝置,連可靠地確認和識別目標都有極大困難,只能依賴艇上人員目視識別確認目標。因此對於艇長的培養非常重要,既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業務素質,又必須沉著冷靜,善於利用簡陋條件指揮艇作戰。但除艇長和一名副手以外,123系列艇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就不高了。這種人員配置成本絕對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接受的。

123基本型魚雷艇主要武器是2枚450毫米口徑輕型魚雷,而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УK-2型雙聯裝機槍。魚雷主要使用45-36H/HУ型蒸汽瓦斯魚雷,安裝在艇中後部兩側。該魚雷1936年即定型,總重918公斤,戰鬥部裝藥150公斤TNT,命中後1-2枚魚雷可確保擊沉2000噸及以下艦隻。123比斯型魚雷艇主要武器不變,而輔助武器更改為兩挺УK-2型雙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安裝在指揮台後部和艇後部。這也意味著在航行和作戰時,指揮台之前的甲板上是沒有任何戰位的,自然也不會有任何人值守。艇後部兩側各安裝2個發煙罐,另外艇尾還裝備帶噴口的固定式煙霧釋放器,用於在激烈的戰鬥中放出煙霧,及時掩護小艇機動和作戰。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123型魚雷艇


蘇聯海軍早期實踐,主要包括1925年-1931年建造的AHT-3和AHT-4型小型(微型)魚雷艇。後來至1934年8月,服役了採用特異設計的Г-5型小型魚雷艇,其魚雷裝在艇體內部,從尾部後推入水,就像美國A-5型攻擊機投彈一樣;魚雷入水後,再自啟動發動機向前疾馳。其後則是1939年全木結構無斷階設計的Д-3型魚雷艇,該艇魚雷也並不是後來的魚雷前射式設計,而是採用側拋式,從舷側向外拋投,魚雷入水後啟動發動機……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奇異而且花樣百出的魚雷發射方式,多半是針對當年的魚雷艇規格過小所必須採取的措施。直接在魚雷管中使用壓縮氣體,去拋射重達1噸或更大的魚雷,對於排水量過小的艇來說安全上會有致命問題,很容易引起艇的傾覆或翻沉,落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未出師即死”的尷尬地步。

以上魚雷艇都進行一定量的生產,並參加了衛國戰爭。其中的Г-5和Д-3型魚雷艇產量巨大,它們在二戰中除了突擊敵水面艦艇之外,也盡全力實施了航道佈雷、近海護航和救援等任務。其戰果很豐富,先後擊沉了100多艘德艦,在蘇聯海軍損失較大、且大艦往往遭到封鎖的時期,魚雷艇稱得上是海上中流砥柱。

雖然有一系列缺陷,但魚雷恐怖的威力還是頗有誘惑力的,畢竟如果擊中,則對目標會產生巨大毀傷效果;而另外,魚雷艇的伏擊、突擊造成的突然性確可期待。對於海軍依然屬於“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二戰小型魚雷艇

大塊頭釣絲”的蘇聯而言,在大戰後期和戰後繼續發展魚雷艇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小不點123系列魚雷艇

蘇聯在二戰時期中以及戰後使用的123系列型魚雷艇,絕對是世界魚雷艇歷史上的“爆款”。蘇聯稱123型為“共青團”級,分別有基本型、123比斯(БИC)型、M-123比斯(БИC)型、123K型等。西方將早期的123系列稱之為P-2型,M-123БИC型和123K型合稱之為P-4型。

作為戰爭後期至戰後最經典的小型魚雷艇,123系列擁有巨大的建造數量和廣泛的適用範圍。戰時1943年起,由秋明州639廠生產123比斯型魚雷艇。從1951年開始,又有至少205艘該系列艇後期型號完成。該艇不僅裝備了蘇聯,很快就成為大量批發第三世界國家的熱銷商品,面對同樣銷售數量巨大的美製二戰淘汰艦艇,比如護航驅逐艦、巡邏艦、獵潛艇和其他小艇,小型魚雷艇成為最最簡單但也行之有效的對抗武器。可以想象,如果把蘇聯海軍比作一名步兵的話,他手中的“莫辛納甘步槍”或“波波莎衝鋒槍”,等同於同時期122比斯這樣的小型反潛艦(其他國家的大型獵潛艇);而他武裝帶上掛著的大串 “PГД或Ф-1型手榴彈”,則可以比擬123系列這樣的魚雷艇。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系列採用鋁合金輕艇體,其設計指導思想就是不顧一切地減重,以滿足作為“最輕量級”選手的速度和載重需要。其基本型標準排水量僅為19.2噸。而戰後改進生產的123比斯型魚雷艇,標準排水量也不過20.74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其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保持這麼小的規格,並非僅為突擊或者便宜。實際上,123型魚雷艇在蘇聯屬於“小型魚雷快艇”。而何謂“小型魚雷快艇”,最重要的指標是“可以使用鐵路方式運送艇體”。蘇聯地幅遼闊,但四大艦隊轄區實際被分割,無法集中力量作戰。建立北方、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有限聯繫的,僅能依靠一些運河,這種軍用交通狀況是不能滿足要求的。所以還得依靠鐵路。在衛國戰爭及之前,蘇俄海軍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鐵路輸送魚雷艇的模式。大型平板貨車可以裝運數十噸的艇體,而沿線橋樑、隧道是可以滿足運輸要求的。而戰後蘇聯海軍根據其經驗,繼續維持小型魚雷艇生產,以保證其能夠在多個方向和海區變更部署。

123基本型號使用的動力系為簡單的2軸全柴動力系(ДУ),持續功率為2000馬力。而123比斯型最初安裝的發動機為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的2臺普惠公司“派卡特”型航空汽油發動機,2臺總功率2400馬力。但是使用別人的動力系,只是蘇聯在戰爭中間較困難時期的過渡狀態,並非長久之計,而且汽油機還是有易燃等缺陷。很快蘇聯將自己開發的M-50型高速柴油發動機安裝在123系列上,這就形成了M-123БИC型魚雷艇,實際上算得上是123比斯型魚雷艇的“完成體”。由於艇進一步改進了水動力線型,並盡力減重拿掉了之前艇上6枚深水炸彈,在總功率下降400馬力的情況下,魚雷艇全速反倒提高至50節。當然考慮到海況和保障方面的問題,一般達不到這個速度——北方海區(主要包括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的沿岸海區)海況惡劣,風浪往往較大,小型單位難以經常高速行動。這些艇拿到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用的南方海區,也面臨許多困難。首先就是溫暖的海水中貝類附著物太多,必須經常性地清理船底。只是溫帶海水之中,往往1-2個月時間內,各種牡蠣等水產品就“長勢喜人”了。這些水產品會顯著拖慢艦船速度,我國海軍在引進蘇聯魚雷艇時,就經常遇到這種問題。另外,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有效保障高速輪機的工況從來都是嚴峻挑戰,所以魚雷艇速度性能實際上就更差了。因此,也只有波羅的海和黑海等封閉、海況較好且溫度適中的海區易於發揮魚雷艇速度能力。

在續航力方面,123系列魚雷艇戰鬥航速35節時續航力達到450海里。這一指標看上去的確很美,但對於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一般都是獵潛艇或其他艦艇拖帶進入戰場附近海區待機,指揮員絕對不會隨意浪費艇寶貴而有限的輪機壽命。在自持力方面的指標間接印證了這點,僅為1.5晝夜而已。顯然蘇聯海軍是完全不打算讓艇保持多長時間海上存在的。當然,其他在裝備上顯得更為“釣絲”的國家,就不一定如此使用了。特別是經常在近海地區使用魚雷艇搞伏擊的海軍,在使用123系列魚雷艇時,必須克服巨大魚雷艇上生活條件和維持保障上的巨大困難,在臨時泊場和伏擊陣地上埋伏相當長的時間。這種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著實可歌可泣。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對於“屌絲”而言,小型魚雷艇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武器。遠遠不僅是艇小、便宜、量足這麼簡單,也在於使用成本低。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這種成本往往不在於維護保障上,而在於人員配置上。123基本型魚雷艇只需要1名軍官和6名士兵即可操作。123比斯也不過9名成員。艇長又是指揮員,又是駕駛員和魚雷射手,可謂兼艇上重要職務於一身。由於艇上沒有雷達裝置,連可靠地確認和識別目標都有極大困難,只能依賴艇上人員目視識別確認目標。因此對於艇長的培養非常重要,既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業務素質,又必須沉著冷靜,善於利用簡陋條件指揮艇作戰。但除艇長和一名副手以外,123系列艇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就不高了。這種人員配置成本絕對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接受的。

123基本型魚雷艇主要武器是2枚450毫米口徑輕型魚雷,而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УK-2型雙聯裝機槍。魚雷主要使用45-36H/HУ型蒸汽瓦斯魚雷,安裝在艇中後部兩側。該魚雷1936年即定型,總重918公斤,戰鬥部裝藥150公斤TNT,命中後1-2枚魚雷可確保擊沉2000噸及以下艦隻。123比斯型魚雷艇主要武器不變,而輔助武器更改為兩挺УK-2型雙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安裝在指揮台後部和艇後部。這也意味著在航行和作戰時,指揮台之前的甲板上是沒有任何戰位的,自然也不會有任何人值守。艇後部兩側各安裝2個發煙罐,另外艇尾還裝備帶噴口的固定式煙霧釋放器,用於在激烈的戰鬥中放出煙霧,及時掩護小艇機動和作戰。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123比斯型魚雷艇總製造數量為120艘,蘇聯海軍自己留用了89艘(但隨著魚雷艇作用式微,這些艇也逐漸轉交給蘇聯盟國),而M-123比斯型魚雷艇也製造了50艘,蘇軍自己留用42艘。

123K型是123系列中較新型號,其標準排水量為19.2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其續航力在35節戰鬥航速條件下達到450海里,自持力為1.5晝夜。123K擁有一系列特點,首先在於該艇將封閉式指揮台改為露天駕駛室臺。其次在於安裝了MP-253型(“閃光”Зapница,北約稱之為“皮頭”)小型搜索雷達,其整流罩架設在指揮台後方的桅杆上。該雷達只有最基礎的輔助航行和搜索能力,主要使用電子管並且由於規格小,無法長時間工作,且易受干擾。其最大探測距離為15海里,條件是必須在氣象條件非常好的情況下。而指揮台頂部也架設了一個小型桅杆,用於安裝新型“火炬”M(Факел)型敵我識別天線。再次是指揮台中安裝了電羅經,使艇的導航有了更好保證。兩部小型桅杆大幅度提升了艇的重心,為此將原來艇上的兩部12.7毫米雙聯機槍,改為1部14.5毫米雙聯機槍,並置於艇尾。

123K系列艇共生產了205艘之多。作為第一種真正以大戰後標準制造的,擁有雷達和電羅經等先進設備的小型魚雷艇,123K不僅在蘇聯,也在出口許多第二和第三世界國家。例如羅馬尼亞引進過6艘,而保加利亞得到12艘;朝鮮引進和仿製了40餘艘;我國是其中最大用戶,就曾引進和仿製了90艘該系列艇,並將之命名為6602型魚雷艇。以123系列艇為主要裝備之一,我人民海軍先後建立青島基地快艇1支隊、旅順基地快艇16支隊、東海艦隊快艇6支隊和南海艦隊快艇11支隊的龐大編制。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123型魚雷艇


蘇聯海軍早期實踐,主要包括1925年-1931年建造的AHT-3和AHT-4型小型(微型)魚雷艇。後來至1934年8月,服役了採用特異設計的Г-5型小型魚雷艇,其魚雷裝在艇體內部,從尾部後推入水,就像美國A-5型攻擊機投彈一樣;魚雷入水後,再自啟動發動機向前疾馳。其後則是1939年全木結構無斷階設計的Д-3型魚雷艇,該艇魚雷也並不是後來的魚雷前射式設計,而是採用側拋式,從舷側向外拋投,魚雷入水後啟動發動機……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奇異而且花樣百出的魚雷發射方式,多半是針對當年的魚雷艇規格過小所必須採取的措施。直接在魚雷管中使用壓縮氣體,去拋射重達1噸或更大的魚雷,對於排水量過小的艇來說安全上會有致命問題,很容易引起艇的傾覆或翻沉,落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未出師即死”的尷尬地步。

以上魚雷艇都進行一定量的生產,並參加了衛國戰爭。其中的Г-5和Д-3型魚雷艇產量巨大,它們在二戰中除了突擊敵水面艦艇之外,也盡全力實施了航道佈雷、近海護航和救援等任務。其戰果很豐富,先後擊沉了100多艘德艦,在蘇聯海軍損失較大、且大艦往往遭到封鎖的時期,魚雷艇稱得上是海上中流砥柱。

雖然有一系列缺陷,但魚雷恐怖的威力還是頗有誘惑力的,畢竟如果擊中,則對目標會產生巨大毀傷效果;而另外,魚雷艇的伏擊、突擊造成的突然性確可期待。對於海軍依然屬於“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二戰小型魚雷艇

大塊頭釣絲”的蘇聯而言,在大戰後期和戰後繼續發展魚雷艇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小不點123系列魚雷艇

蘇聯在二戰時期中以及戰後使用的123系列型魚雷艇,絕對是世界魚雷艇歷史上的“爆款”。蘇聯稱123型為“共青團”級,分別有基本型、123比斯(БИC)型、M-123比斯(БИC)型、123K型等。西方將早期的123系列稱之為P-2型,M-123БИC型和123K型合稱之為P-4型。

作為戰爭後期至戰後最經典的小型魚雷艇,123系列擁有巨大的建造數量和廣泛的適用範圍。戰時1943年起,由秋明州639廠生產123比斯型魚雷艇。從1951年開始,又有至少205艘該系列艇後期型號完成。該艇不僅裝備了蘇聯,很快就成為大量批發第三世界國家的熱銷商品,面對同樣銷售數量巨大的美製二戰淘汰艦艇,比如護航驅逐艦、巡邏艦、獵潛艇和其他小艇,小型魚雷艇成為最最簡單但也行之有效的對抗武器。可以想象,如果把蘇聯海軍比作一名步兵的話,他手中的“莫辛納甘步槍”或“波波莎衝鋒槍”,等同於同時期122比斯這樣的小型反潛艦(其他國家的大型獵潛艇);而他武裝帶上掛著的大串 “PГД或Ф-1型手榴彈”,則可以比擬123系列這樣的魚雷艇。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系列採用鋁合金輕艇體,其設計指導思想就是不顧一切地減重,以滿足作為“最輕量級”選手的速度和載重需要。其基本型標準排水量僅為19.2噸。而戰後改進生產的123比斯型魚雷艇,標準排水量也不過20.74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其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保持這麼小的規格,並非僅為突擊或者便宜。實際上,123型魚雷艇在蘇聯屬於“小型魚雷快艇”。而何謂“小型魚雷快艇”,最重要的指標是“可以使用鐵路方式運送艇體”。蘇聯地幅遼闊,但四大艦隊轄區實際被分割,無法集中力量作戰。建立北方、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有限聯繫的,僅能依靠一些運河,這種軍用交通狀況是不能滿足要求的。所以還得依靠鐵路。在衛國戰爭及之前,蘇俄海軍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鐵路輸送魚雷艇的模式。大型平板貨車可以裝運數十噸的艇體,而沿線橋樑、隧道是可以滿足運輸要求的。而戰後蘇聯海軍根據其經驗,繼續維持小型魚雷艇生產,以保證其能夠在多個方向和海區變更部署。

123基本型號使用的動力系為簡單的2軸全柴動力系(ДУ),持續功率為2000馬力。而123比斯型最初安裝的發動機為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的2臺普惠公司“派卡特”型航空汽油發動機,2臺總功率2400馬力。但是使用別人的動力系,只是蘇聯在戰爭中間較困難時期的過渡狀態,並非長久之計,而且汽油機還是有易燃等缺陷。很快蘇聯將自己開發的M-50型高速柴油發動機安裝在123系列上,這就形成了M-123БИC型魚雷艇,實際上算得上是123比斯型魚雷艇的“完成體”。由於艇進一步改進了水動力線型,並盡力減重拿掉了之前艇上6枚深水炸彈,在總功率下降400馬力的情況下,魚雷艇全速反倒提高至50節。當然考慮到海況和保障方面的問題,一般達不到這個速度——北方海區(主要包括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的沿岸海區)海況惡劣,風浪往往較大,小型單位難以經常高速行動。這些艇拿到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用的南方海區,也面臨許多困難。首先就是溫暖的海水中貝類附著物太多,必須經常性地清理船底。只是溫帶海水之中,往往1-2個月時間內,各種牡蠣等水產品就“長勢喜人”了。這些水產品會顯著拖慢艦船速度,我國海軍在引進蘇聯魚雷艇時,就經常遇到這種問題。另外,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有效保障高速輪機的工況從來都是嚴峻挑戰,所以魚雷艇速度性能實際上就更差了。因此,也只有波羅的海和黑海等封閉、海況較好且溫度適中的海區易於發揮魚雷艇速度能力。

在續航力方面,123系列魚雷艇戰鬥航速35節時續航力達到450海里。這一指標看上去的確很美,但對於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一般都是獵潛艇或其他艦艇拖帶進入戰場附近海區待機,指揮員絕對不會隨意浪費艇寶貴而有限的輪機壽命。在自持力方面的指標間接印證了這點,僅為1.5晝夜而已。顯然蘇聯海軍是完全不打算讓艇保持多長時間海上存在的。當然,其他在裝備上顯得更為“釣絲”的國家,就不一定如此使用了。特別是經常在近海地區使用魚雷艇搞伏擊的海軍,在使用123系列魚雷艇時,必須克服巨大魚雷艇上生活條件和維持保障上的巨大困難,在臨時泊場和伏擊陣地上埋伏相當長的時間。這種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著實可歌可泣。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對於“屌絲”而言,小型魚雷艇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武器。遠遠不僅是艇小、便宜、量足這麼簡單,也在於使用成本低。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這種成本往往不在於維護保障上,而在於人員配置上。123基本型魚雷艇只需要1名軍官和6名士兵即可操作。123比斯也不過9名成員。艇長又是指揮員,又是駕駛員和魚雷射手,可謂兼艇上重要職務於一身。由於艇上沒有雷達裝置,連可靠地確認和識別目標都有極大困難,只能依賴艇上人員目視識別確認目標。因此對於艇長的培養非常重要,既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業務素質,又必須沉著冷靜,善於利用簡陋條件指揮艇作戰。但除艇長和一名副手以外,123系列艇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就不高了。這種人員配置成本絕對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接受的。

123基本型魚雷艇主要武器是2枚450毫米口徑輕型魚雷,而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УK-2型雙聯裝機槍。魚雷主要使用45-36H/HУ型蒸汽瓦斯魚雷,安裝在艇中後部兩側。該魚雷1936年即定型,總重918公斤,戰鬥部裝藥150公斤TNT,命中後1-2枚魚雷可確保擊沉2000噸及以下艦隻。123比斯型魚雷艇主要武器不變,而輔助武器更改為兩挺УK-2型雙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安裝在指揮台後部和艇後部。這也意味著在航行和作戰時,指揮台之前的甲板上是沒有任何戰位的,自然也不會有任何人值守。艇後部兩側各安裝2個發煙罐,另外艇尾還裝備帶噴口的固定式煙霧釋放器,用於在激烈的戰鬥中放出煙霧,及時掩護小艇機動和作戰。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123比斯型魚雷艇總製造數量為120艘,蘇聯海軍自己留用了89艘(但隨著魚雷艇作用式微,這些艇也逐漸轉交給蘇聯盟國),而M-123比斯型魚雷艇也製造了50艘,蘇軍自己留用42艘。

123K型是123系列中較新型號,其標準排水量為19.2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其續航力在35節戰鬥航速條件下達到450海里,自持力為1.5晝夜。123K擁有一系列特點,首先在於該艇將封閉式指揮台改為露天駕駛室臺。其次在於安裝了MP-253型(“閃光”Зapница,北約稱之為“皮頭”)小型搜索雷達,其整流罩架設在指揮台後方的桅杆上。該雷達只有最基礎的輔助航行和搜索能力,主要使用電子管並且由於規格小,無法長時間工作,且易受干擾。其最大探測距離為15海里,條件是必須在氣象條件非常好的情況下。而指揮台頂部也架設了一個小型桅杆,用於安裝新型“火炬”M(Факел)型敵我識別天線。再次是指揮台中安裝了電羅經,使艇的導航有了更好保證。兩部小型桅杆大幅度提升了艇的重心,為此將原來艇上的兩部12.7毫米雙聯機槍,改為1部14.5毫米雙聯機槍,並置於艇尾。

123K系列艇共生產了205艘之多。作為第一種真正以大戰後標準制造的,擁有雷達和電羅經等先進設備的小型魚雷艇,123K不僅在蘇聯,也在出口許多第二和第三世界國家。例如羅馬尼亞引進過6艘,而保加利亞得到12艘;朝鮮引進和仿製了40餘艘;我國是其中最大用戶,就曾引進和仿製了90艘該系列艇,並將之命名為6602型魚雷艇。以123系列艇為主要裝備之一,我人民海軍先後建立青島基地快艇1支隊、旅順基地快艇16支隊、東海艦隊快艇6支隊和南海艦隊快艇11支隊的龐大編制。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K型魚雷艇

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不僅在蘇聯海軍中發揮巨大作用,在第三世界爭取獨立解放的戰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例如,我國在成批進口123系列小型魚雷艇後,就擁有了沿岸海區的海上突擊兵力!我人民海軍指揮員因地制宜,沒有照搬蘇軍的戰鬥條令,而是創造出“海上拼刺刀”的戰法,與其使用蘇制小型護衛艇的原則,幾乎完全相同!我軍使用蘇制魚雷艇,高速近戰接敵,強調近距離甚至超近距離射擊,以確保魚雷的高命中率。我軍指戰員否定了蘇聯教官7-9鏈(1.3-1.7公里)的通常作戰距離,甚至不一定採用蘇聯3-5鏈(0.6-0.9公里)近距離射擊的條令,而是要求在更近距離齊射魚雷!要知道,蘇聯魚雷艇,一般都是在7-9鏈上實施齊射的。典型如1941年9月27日對達累烏灣的突擊中,4艘蘇軍魚雷艇就是在該距離上,一舉齊射擊沉了德國1艘輔助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而我國的魚雷艇,往往接近到已經清楚看到人臉五官的距離上,才實施齊射,很多時候其作戰距離甚至不到500米。這種大膽而高精度的突擊,經常將士氣低落且並不高明的敵人,嚇得魂飛魄散,並取得巨大的戰果。當然,這也與對手——蔣軍,其水平與素質不高不無關係。另外,我海軍當時掌握的魚雷彈藥價格昂貴,數量有限,因為國家尚處一窮二白的年代,能夠給海軍集中資源配置彈藥,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123型魚雷艇


蘇聯海軍早期實踐,主要包括1925年-1931年建造的AHT-3和AHT-4型小型(微型)魚雷艇。後來至1934年8月,服役了採用特異設計的Г-5型小型魚雷艇,其魚雷裝在艇體內部,從尾部後推入水,就像美國A-5型攻擊機投彈一樣;魚雷入水後,再自啟動發動機向前疾馳。其後則是1939年全木結構無斷階設計的Д-3型魚雷艇,該艇魚雷也並不是後來的魚雷前射式設計,而是採用側拋式,從舷側向外拋投,魚雷入水後啟動發動機……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奇異而且花樣百出的魚雷發射方式,多半是針對當年的魚雷艇規格過小所必須採取的措施。直接在魚雷管中使用壓縮氣體,去拋射重達1噸或更大的魚雷,對於排水量過小的艇來說安全上會有致命問題,很容易引起艇的傾覆或翻沉,落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未出師即死”的尷尬地步。

以上魚雷艇都進行一定量的生產,並參加了衛國戰爭。其中的Г-5和Д-3型魚雷艇產量巨大,它們在二戰中除了突擊敵水面艦艇之外,也盡全力實施了航道佈雷、近海護航和救援等任務。其戰果很豐富,先後擊沉了100多艘德艦,在蘇聯海軍損失較大、且大艦往往遭到封鎖的時期,魚雷艇稱得上是海上中流砥柱。

雖然有一系列缺陷,但魚雷恐怖的威力還是頗有誘惑力的,畢竟如果擊中,則對目標會產生巨大毀傷效果;而另外,魚雷艇的伏擊、突擊造成的突然性確可期待。對於海軍依然屬於“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二戰小型魚雷艇

大塊頭釣絲”的蘇聯而言,在大戰後期和戰後繼續發展魚雷艇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小不點123系列魚雷艇

蘇聯在二戰時期中以及戰後使用的123系列型魚雷艇,絕對是世界魚雷艇歷史上的“爆款”。蘇聯稱123型為“共青團”級,分別有基本型、123比斯(БИC)型、M-123比斯(БИC)型、123K型等。西方將早期的123系列稱之為P-2型,M-123БИC型和123K型合稱之為P-4型。

作為戰爭後期至戰後最經典的小型魚雷艇,123系列擁有巨大的建造數量和廣泛的適用範圍。戰時1943年起,由秋明州639廠生產123比斯型魚雷艇。從1951年開始,又有至少205艘該系列艇後期型號完成。該艇不僅裝備了蘇聯,很快就成為大量批發第三世界國家的熱銷商品,面對同樣銷售數量巨大的美製二戰淘汰艦艇,比如護航驅逐艦、巡邏艦、獵潛艇和其他小艇,小型魚雷艇成為最最簡單但也行之有效的對抗武器。可以想象,如果把蘇聯海軍比作一名步兵的話,他手中的“莫辛納甘步槍”或“波波莎衝鋒槍”,等同於同時期122比斯這樣的小型反潛艦(其他國家的大型獵潛艇);而他武裝帶上掛著的大串 “PГД或Ф-1型手榴彈”,則可以比擬123系列這樣的魚雷艇。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系列採用鋁合金輕艇體,其設計指導思想就是不顧一切地減重,以滿足作為“最輕量級”選手的速度和載重需要。其基本型標準排水量僅為19.2噸。而戰後改進生產的123比斯型魚雷艇,標準排水量也不過20.74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其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保持這麼小的規格,並非僅為突擊或者便宜。實際上,123型魚雷艇在蘇聯屬於“小型魚雷快艇”。而何謂“小型魚雷快艇”,最重要的指標是“可以使用鐵路方式運送艇體”。蘇聯地幅遼闊,但四大艦隊轄區實際被分割,無法集中力量作戰。建立北方、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有限聯繫的,僅能依靠一些運河,這種軍用交通狀況是不能滿足要求的。所以還得依靠鐵路。在衛國戰爭及之前,蘇俄海軍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鐵路輸送魚雷艇的模式。大型平板貨車可以裝運數十噸的艇體,而沿線橋樑、隧道是可以滿足運輸要求的。而戰後蘇聯海軍根據其經驗,繼續維持小型魚雷艇生產,以保證其能夠在多個方向和海區變更部署。

123基本型號使用的動力系為簡單的2軸全柴動力系(ДУ),持續功率為2000馬力。而123比斯型最初安裝的發動機為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的2臺普惠公司“派卡特”型航空汽油發動機,2臺總功率2400馬力。但是使用別人的動力系,只是蘇聯在戰爭中間較困難時期的過渡狀態,並非長久之計,而且汽油機還是有易燃等缺陷。很快蘇聯將自己開發的M-50型高速柴油發動機安裝在123系列上,這就形成了M-123БИC型魚雷艇,實際上算得上是123比斯型魚雷艇的“完成體”。由於艇進一步改進了水動力線型,並盡力減重拿掉了之前艇上6枚深水炸彈,在總功率下降400馬力的情況下,魚雷艇全速反倒提高至50節。當然考慮到海況和保障方面的問題,一般達不到這個速度——北方海區(主要包括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的沿岸海區)海況惡劣,風浪往往較大,小型單位難以經常高速行動。這些艇拿到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用的南方海區,也面臨許多困難。首先就是溫暖的海水中貝類附著物太多,必須經常性地清理船底。只是溫帶海水之中,往往1-2個月時間內,各種牡蠣等水產品就“長勢喜人”了。這些水產品會顯著拖慢艦船速度,我國海軍在引進蘇聯魚雷艇時,就經常遇到這種問題。另外,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有效保障高速輪機的工況從來都是嚴峻挑戰,所以魚雷艇速度性能實際上就更差了。因此,也只有波羅的海和黑海等封閉、海況較好且溫度適中的海區易於發揮魚雷艇速度能力。

在續航力方面,123系列魚雷艇戰鬥航速35節時續航力達到450海里。這一指標看上去的確很美,但對於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一般都是獵潛艇或其他艦艇拖帶進入戰場附近海區待機,指揮員絕對不會隨意浪費艇寶貴而有限的輪機壽命。在自持力方面的指標間接印證了這點,僅為1.5晝夜而已。顯然蘇聯海軍是完全不打算讓艇保持多長時間海上存在的。當然,其他在裝備上顯得更為“釣絲”的國家,就不一定如此使用了。特別是經常在近海地區使用魚雷艇搞伏擊的海軍,在使用123系列魚雷艇時,必須克服巨大魚雷艇上生活條件和維持保障上的巨大困難,在臨時泊場和伏擊陣地上埋伏相當長的時間。這種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著實可歌可泣。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對於“屌絲”而言,小型魚雷艇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武器。遠遠不僅是艇小、便宜、量足這麼簡單,也在於使用成本低。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這種成本往往不在於維護保障上,而在於人員配置上。123基本型魚雷艇只需要1名軍官和6名士兵即可操作。123比斯也不過9名成員。艇長又是指揮員,又是駕駛員和魚雷射手,可謂兼艇上重要職務於一身。由於艇上沒有雷達裝置,連可靠地確認和識別目標都有極大困難,只能依賴艇上人員目視識別確認目標。因此對於艇長的培養非常重要,既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業務素質,又必須沉著冷靜,善於利用簡陋條件指揮艇作戰。但除艇長和一名副手以外,123系列艇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就不高了。這種人員配置成本絕對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接受的。

123基本型魚雷艇主要武器是2枚450毫米口徑輕型魚雷,而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УK-2型雙聯裝機槍。魚雷主要使用45-36H/HУ型蒸汽瓦斯魚雷,安裝在艇中後部兩側。該魚雷1936年即定型,總重918公斤,戰鬥部裝藥150公斤TNT,命中後1-2枚魚雷可確保擊沉2000噸及以下艦隻。123比斯型魚雷艇主要武器不變,而輔助武器更改為兩挺УK-2型雙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安裝在指揮台後部和艇後部。這也意味著在航行和作戰時,指揮台之前的甲板上是沒有任何戰位的,自然也不會有任何人值守。艇後部兩側各安裝2個發煙罐,另外艇尾還裝備帶噴口的固定式煙霧釋放器,用於在激烈的戰鬥中放出煙霧,及時掩護小艇機動和作戰。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123比斯型魚雷艇總製造數量為120艘,蘇聯海軍自己留用了89艘(但隨著魚雷艇作用式微,這些艇也逐漸轉交給蘇聯盟國),而M-123比斯型魚雷艇也製造了50艘,蘇軍自己留用42艘。

123K型是123系列中較新型號,其標準排水量為19.2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其續航力在35節戰鬥航速條件下達到450海里,自持力為1.5晝夜。123K擁有一系列特點,首先在於該艇將封閉式指揮台改為露天駕駛室臺。其次在於安裝了MP-253型(“閃光”Зapница,北約稱之為“皮頭”)小型搜索雷達,其整流罩架設在指揮台後方的桅杆上。該雷達只有最基礎的輔助航行和搜索能力,主要使用電子管並且由於規格小,無法長時間工作,且易受干擾。其最大探測距離為15海里,條件是必須在氣象條件非常好的情況下。而指揮台頂部也架設了一個小型桅杆,用於安裝新型“火炬”M(Факел)型敵我識別天線。再次是指揮台中安裝了電羅經,使艇的導航有了更好保證。兩部小型桅杆大幅度提升了艇的重心,為此將原來艇上的兩部12.7毫米雙聯機槍,改為1部14.5毫米雙聯機槍,並置於艇尾。

123K系列艇共生產了205艘之多。作為第一種真正以大戰後標準制造的,擁有雷達和電羅經等先進設備的小型魚雷艇,123K不僅在蘇聯,也在出口許多第二和第三世界國家。例如羅馬尼亞引進過6艘,而保加利亞得到12艘;朝鮮引進和仿製了40餘艘;我國是其中最大用戶,就曾引進和仿製了90艘該系列艇,並將之命名為6602型魚雷艇。以123系列艇為主要裝備之一,我人民海軍先後建立青島基地快艇1支隊、旅順基地快艇16支隊、東海艦隊快艇6支隊和南海艦隊快艇11支隊的龐大編制。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K型魚雷艇

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不僅在蘇聯海軍中發揮巨大作用,在第三世界爭取獨立解放的戰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例如,我國在成批進口123系列小型魚雷艇後,就擁有了沿岸海區的海上突擊兵力!我人民海軍指揮員因地制宜,沒有照搬蘇軍的戰鬥條令,而是創造出“海上拼刺刀”的戰法,與其使用蘇制小型護衛艇的原則,幾乎完全相同!我軍使用蘇制魚雷艇,高速近戰接敵,強調近距離甚至超近距離射擊,以確保魚雷的高命中率。我軍指戰員否定了蘇聯教官7-9鏈(1.3-1.7公里)的通常作戰距離,甚至不一定採用蘇聯3-5鏈(0.6-0.9公里)近距離射擊的條令,而是要求在更近距離齊射魚雷!要知道,蘇聯魚雷艇,一般都是在7-9鏈上實施齊射的。典型如1941年9月27日對達累烏灣的突擊中,4艘蘇軍魚雷艇就是在該距離上,一舉齊射擊沉了德國1艘輔助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而我國的魚雷艇,往往接近到已經清楚看到人臉五官的距離上,才實施齊射,很多時候其作戰距離甚至不到500米。這種大膽而高精度的突擊,經常將士氣低落且並不高明的敵人,嚇得魂飛魄散,並取得巨大的戰果。當然,這也與對手——蔣軍,其水平與素質不高不無關係。另外,我海軍當時掌握的魚雷彈藥價格昂貴,數量有限,因為國家尚處一窮二白的年代,能夠給海軍集中資源配置彈藥,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K型魚雷艇的魚雷管

123型魚雷艇,在我人民海軍的新型使用方法下,同樣發揮出巨大威力。其中不乏非常成功的戰例。

1954年11月14日凌晨在浙江東磯山島以東海區,在我人民海軍擊沉敵軍“太平”艦的作戰中,123型魚雷艇大放異彩。“太平”艦是標準的美國二戰剩餘物資,系原“埃弗雷茲”級護航驅逐艦“戴克爾”號裝備3門MK-22型76毫米炮,4門40毫米“博福斯”自動炮,11門20毫米“厄利孔”速射機關炮,可謂武裝到牙齒。我軍使用的123M型魚雷艇(我軍自主在123比斯型魚雷艇基礎上,改進發動機後仿製而成的型號),面對的畢竟是標準排水量1140噸、滿載排水量1430噸的“大傢伙”。但我指戰員無所畏懼,準備充分,保障有力!在岸上高島雷達站指揮所的指揮下,以4艘123型小型魚雷艇,分成兩個突擊組,伏擊敵“太平”號。1時30分我魚雷艇開始突擊,5分鐘後4艇在1分半鐘內齊射8條魚雷,其中3艇距離目標僅5鏈(0.9公里),一舉將“太平”艦癱瘓在水上,並使其不斷嚴重進水。6個小時後,“太平”艦沉沒,我軍魚雷艇部隊拔掉了浙江東部海區敵人的一個大釘子!這是我人民海軍第一次使用魚雷艇的實戰,即通過伏擊擊沉敵當地部署最大一艘艦隻,可謂旗開得勝。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123型魚雷艇


蘇聯海軍早期實踐,主要包括1925年-1931年建造的AHT-3和AHT-4型小型(微型)魚雷艇。後來至1934年8月,服役了採用特異設計的Г-5型小型魚雷艇,其魚雷裝在艇體內部,從尾部後推入水,就像美國A-5型攻擊機投彈一樣;魚雷入水後,再自啟動發動機向前疾馳。其後則是1939年全木結構無斷階設計的Д-3型魚雷艇,該艇魚雷也並不是後來的魚雷前射式設計,而是採用側拋式,從舷側向外拋投,魚雷入水後啟動發動機……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奇異而且花樣百出的魚雷發射方式,多半是針對當年的魚雷艇規格過小所必須採取的措施。直接在魚雷管中使用壓縮氣體,去拋射重達1噸或更大的魚雷,對於排水量過小的艇來說安全上會有致命問題,很容易引起艇的傾覆或翻沉,落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未出師即死”的尷尬地步。

以上魚雷艇都進行一定量的生產,並參加了衛國戰爭。其中的Г-5和Д-3型魚雷艇產量巨大,它們在二戰中除了突擊敵水面艦艇之外,也盡全力實施了航道佈雷、近海護航和救援等任務。其戰果很豐富,先後擊沉了100多艘德艦,在蘇聯海軍損失較大、且大艦往往遭到封鎖的時期,魚雷艇稱得上是海上中流砥柱。

雖然有一系列缺陷,但魚雷恐怖的威力還是頗有誘惑力的,畢竟如果擊中,則對目標會產生巨大毀傷效果;而另外,魚雷艇的伏擊、突擊造成的突然性確可期待。對於海軍依然屬於“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二戰小型魚雷艇

大塊頭釣絲”的蘇聯而言,在大戰後期和戰後繼續發展魚雷艇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小不點123系列魚雷艇

蘇聯在二戰時期中以及戰後使用的123系列型魚雷艇,絕對是世界魚雷艇歷史上的“爆款”。蘇聯稱123型為“共青團”級,分別有基本型、123比斯(БИC)型、M-123比斯(БИC)型、123K型等。西方將早期的123系列稱之為P-2型,M-123БИC型和123K型合稱之為P-4型。

作為戰爭後期至戰後最經典的小型魚雷艇,123系列擁有巨大的建造數量和廣泛的適用範圍。戰時1943年起,由秋明州639廠生產123比斯型魚雷艇。從1951年開始,又有至少205艘該系列艇後期型號完成。該艇不僅裝備了蘇聯,很快就成為大量批發第三世界國家的熱銷商品,面對同樣銷售數量巨大的美製二戰淘汰艦艇,比如護航驅逐艦、巡邏艦、獵潛艇和其他小艇,小型魚雷艇成為最最簡單但也行之有效的對抗武器。可以想象,如果把蘇聯海軍比作一名步兵的話,他手中的“莫辛納甘步槍”或“波波莎衝鋒槍”,等同於同時期122比斯這樣的小型反潛艦(其他國家的大型獵潛艇);而他武裝帶上掛著的大串 “PГД或Ф-1型手榴彈”,則可以比擬123系列這樣的魚雷艇。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系列採用鋁合金輕艇體,其設計指導思想就是不顧一切地減重,以滿足作為“最輕量級”選手的速度和載重需要。其基本型標準排水量僅為19.2噸。而戰後改進生產的123比斯型魚雷艇,標準排水量也不過20.74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其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保持這麼小的規格,並非僅為突擊或者便宜。實際上,123型魚雷艇在蘇聯屬於“小型魚雷快艇”。而何謂“小型魚雷快艇”,最重要的指標是“可以使用鐵路方式運送艇體”。蘇聯地幅遼闊,但四大艦隊轄區實際被分割,無法集中力量作戰。建立北方、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有限聯繫的,僅能依靠一些運河,這種軍用交通狀況是不能滿足要求的。所以還得依靠鐵路。在衛國戰爭及之前,蘇俄海軍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鐵路輸送魚雷艇的模式。大型平板貨車可以裝運數十噸的艇體,而沿線橋樑、隧道是可以滿足運輸要求的。而戰後蘇聯海軍根據其經驗,繼續維持小型魚雷艇生產,以保證其能夠在多個方向和海區變更部署。

123基本型號使用的動力系為簡單的2軸全柴動力系(ДУ),持續功率為2000馬力。而123比斯型最初安裝的發動機為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的2臺普惠公司“派卡特”型航空汽油發動機,2臺總功率2400馬力。但是使用別人的動力系,只是蘇聯在戰爭中間較困難時期的過渡狀態,並非長久之計,而且汽油機還是有易燃等缺陷。很快蘇聯將自己開發的M-50型高速柴油發動機安裝在123系列上,這就形成了M-123БИC型魚雷艇,實際上算得上是123比斯型魚雷艇的“完成體”。由於艇進一步改進了水動力線型,並盡力減重拿掉了之前艇上6枚深水炸彈,在總功率下降400馬力的情況下,魚雷艇全速反倒提高至50節。當然考慮到海況和保障方面的問題,一般達不到這個速度——北方海區(主要包括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的沿岸海區)海況惡劣,風浪往往較大,小型單位難以經常高速行動。這些艇拿到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用的南方海區,也面臨許多困難。首先就是溫暖的海水中貝類附著物太多,必須經常性地清理船底。只是溫帶海水之中,往往1-2個月時間內,各種牡蠣等水產品就“長勢喜人”了。這些水產品會顯著拖慢艦船速度,我國海軍在引進蘇聯魚雷艇時,就經常遇到這種問題。另外,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有效保障高速輪機的工況從來都是嚴峻挑戰,所以魚雷艇速度性能實際上就更差了。因此,也只有波羅的海和黑海等封閉、海況較好且溫度適中的海區易於發揮魚雷艇速度能力。

在續航力方面,123系列魚雷艇戰鬥航速35節時續航力達到450海里。這一指標看上去的確很美,但對於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一般都是獵潛艇或其他艦艇拖帶進入戰場附近海區待機,指揮員絕對不會隨意浪費艇寶貴而有限的輪機壽命。在自持力方面的指標間接印證了這點,僅為1.5晝夜而已。顯然蘇聯海軍是完全不打算讓艇保持多長時間海上存在的。當然,其他在裝備上顯得更為“釣絲”的國家,就不一定如此使用了。特別是經常在近海地區使用魚雷艇搞伏擊的海軍,在使用123系列魚雷艇時,必須克服巨大魚雷艇上生活條件和維持保障上的巨大困難,在臨時泊場和伏擊陣地上埋伏相當長的時間。這種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著實可歌可泣。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對於“屌絲”而言,小型魚雷艇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武器。遠遠不僅是艇小、便宜、量足這麼簡單,也在於使用成本低。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這種成本往往不在於維護保障上,而在於人員配置上。123基本型魚雷艇只需要1名軍官和6名士兵即可操作。123比斯也不過9名成員。艇長又是指揮員,又是駕駛員和魚雷射手,可謂兼艇上重要職務於一身。由於艇上沒有雷達裝置,連可靠地確認和識別目標都有極大困難,只能依賴艇上人員目視識別確認目標。因此對於艇長的培養非常重要,既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業務素質,又必須沉著冷靜,善於利用簡陋條件指揮艇作戰。但除艇長和一名副手以外,123系列艇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就不高了。這種人員配置成本絕對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接受的。

123基本型魚雷艇主要武器是2枚450毫米口徑輕型魚雷,而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УK-2型雙聯裝機槍。魚雷主要使用45-36H/HУ型蒸汽瓦斯魚雷,安裝在艇中後部兩側。該魚雷1936年即定型,總重918公斤,戰鬥部裝藥150公斤TNT,命中後1-2枚魚雷可確保擊沉2000噸及以下艦隻。123比斯型魚雷艇主要武器不變,而輔助武器更改為兩挺УK-2型雙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安裝在指揮台後部和艇後部。這也意味著在航行和作戰時,指揮台之前的甲板上是沒有任何戰位的,自然也不會有任何人值守。艇後部兩側各安裝2個發煙罐,另外艇尾還裝備帶噴口的固定式煙霧釋放器,用於在激烈的戰鬥中放出煙霧,及時掩護小艇機動和作戰。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123比斯型魚雷艇總製造數量為120艘,蘇聯海軍自己留用了89艘(但隨著魚雷艇作用式微,這些艇也逐漸轉交給蘇聯盟國),而M-123比斯型魚雷艇也製造了50艘,蘇軍自己留用42艘。

123K型是123系列中較新型號,其標準排水量為19.2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其續航力在35節戰鬥航速條件下達到450海里,自持力為1.5晝夜。123K擁有一系列特點,首先在於該艇將封閉式指揮台改為露天駕駛室臺。其次在於安裝了MP-253型(“閃光”Зapница,北約稱之為“皮頭”)小型搜索雷達,其整流罩架設在指揮台後方的桅杆上。該雷達只有最基礎的輔助航行和搜索能力,主要使用電子管並且由於規格小,無法長時間工作,且易受干擾。其最大探測距離為15海里,條件是必須在氣象條件非常好的情況下。而指揮台頂部也架設了一個小型桅杆,用於安裝新型“火炬”M(Факел)型敵我識別天線。再次是指揮台中安裝了電羅經,使艇的導航有了更好保證。兩部小型桅杆大幅度提升了艇的重心,為此將原來艇上的兩部12.7毫米雙聯機槍,改為1部14.5毫米雙聯機槍,並置於艇尾。

123K系列艇共生產了205艘之多。作為第一種真正以大戰後標準制造的,擁有雷達和電羅經等先進設備的小型魚雷艇,123K不僅在蘇聯,也在出口許多第二和第三世界國家。例如羅馬尼亞引進過6艘,而保加利亞得到12艘;朝鮮引進和仿製了40餘艘;我國是其中最大用戶,就曾引進和仿製了90艘該系列艇,並將之命名為6602型魚雷艇。以123系列艇為主要裝備之一,我人民海軍先後建立青島基地快艇1支隊、旅順基地快艇16支隊、東海艦隊快艇6支隊和南海艦隊快艇11支隊的龐大編制。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K型魚雷艇

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不僅在蘇聯海軍中發揮巨大作用,在第三世界爭取獨立解放的戰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例如,我國在成批進口123系列小型魚雷艇後,就擁有了沿岸海區的海上突擊兵力!我人民海軍指揮員因地制宜,沒有照搬蘇軍的戰鬥條令,而是創造出“海上拼刺刀”的戰法,與其使用蘇制小型護衛艇的原則,幾乎完全相同!我軍使用蘇制魚雷艇,高速近戰接敵,強調近距離甚至超近距離射擊,以確保魚雷的高命中率。我軍指戰員否定了蘇聯教官7-9鏈(1.3-1.7公里)的通常作戰距離,甚至不一定採用蘇聯3-5鏈(0.6-0.9公里)近距離射擊的條令,而是要求在更近距離齊射魚雷!要知道,蘇聯魚雷艇,一般都是在7-9鏈上實施齊射的。典型如1941年9月27日對達累烏灣的突擊中,4艘蘇軍魚雷艇就是在該距離上,一舉齊射擊沉了德國1艘輔助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而我國的魚雷艇,往往接近到已經清楚看到人臉五官的距離上,才實施齊射,很多時候其作戰距離甚至不到500米。這種大膽而高精度的突擊,經常將士氣低落且並不高明的敵人,嚇得魂飛魄散,並取得巨大的戰果。當然,這也與對手——蔣軍,其水平與素質不高不無關係。另外,我海軍當時掌握的魚雷彈藥價格昂貴,數量有限,因為國家尚處一窮二白的年代,能夠給海軍集中資源配置彈藥,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K型魚雷艇的魚雷管

123型魚雷艇,在我人民海軍的新型使用方法下,同樣發揮出巨大威力。其中不乏非常成功的戰例。

1954年11月14日凌晨在浙江東磯山島以東海區,在我人民海軍擊沉敵軍“太平”艦的作戰中,123型魚雷艇大放異彩。“太平”艦是標準的美國二戰剩餘物資,系原“埃弗雷茲”級護航驅逐艦“戴克爾”號裝備3門MK-22型76毫米炮,4門40毫米“博福斯”自動炮,11門20毫米“厄利孔”速射機關炮,可謂武裝到牙齒。我軍使用的123M型魚雷艇(我軍自主在123比斯型魚雷艇基礎上,改進發動機後仿製而成的型號),面對的畢竟是標準排水量1140噸、滿載排水量1430噸的“大傢伙”。但我指戰員無所畏懼,準備充分,保障有力!在岸上高島雷達站指揮所的指揮下,以4艘123型小型魚雷艇,分成兩個突擊組,伏擊敵“太平”號。1時30分我魚雷艇開始突擊,5分鐘後4艇在1分半鐘內齊射8條魚雷,其中3艇距離目標僅5鏈(0.9公里),一舉將“太平”艦癱瘓在水上,並使其不斷嚴重進水。6個小時後,“太平”艦沉沒,我軍魚雷艇部隊拔掉了浙江東部海區敵人的一個大釘子!這是我人民海軍第一次使用魚雷艇的實戰,即通過伏擊擊沉敵當地部署最大一艘艦隻,可謂旗開得勝。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敵“太平”號的最後影像

1955年1月10日在積穀山東北海戰中,我軍123型魚雷艇更是創造“單艇獨雷”擊沉敵艦的奇蹟!敵“靈江”號炮艦,是二戰中廣泛使用的美製巡邏炮艦PGM,1946年5月被美軍贈送給蔣軍,當時命名為“洞庭”號。1954年4月1日又改名“靈江”號。這型艦裝備76.2毫米口徑主炮1門,40毫米“博福斯”尾炮1門,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6門。該艦最大特點,是特別小,標準排水量僅280噸,艦長50米,吃水僅2米。這麼小的長度,而且吃水特別淺,按說根本不適合使用魚雷攻擊。但是奇蹟就這麼發生了。我123型魚雷艇102號,在之前的戰鬥中有1枚魚雷故障落海,只剩下1枚魚雷在艇上,在風浪中艱難航行。在遭遇“靈江”號後,我102號魚雷艇指戰員卻創造了奇蹟!我艇在25鏈(4.6公里)距離上開管準備、定深1米、打開鎖氣閥,在3鏈(550米)距離最終校對射擊諸元,最終在僅僅距離目標1鏈(270米)半的距離上,才下達射擊口令!魚雷命中敵艦時雙方依然非常接近,爆炸後巨大的衝擊氣浪,把102艇震得幾乎無法航行,所有安全燈和玻璃均粉碎,而煙霧瀰漫了整個甲板!最終,敵“靈江”號被我軍單艇獨雷擊沉。這次作戰,真是創造了123型魚雷艇使用的多項世界紀錄!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123型魚雷艇


蘇聯海軍早期實踐,主要包括1925年-1931年建造的AHT-3和AHT-4型小型(微型)魚雷艇。後來至1934年8月,服役了採用特異設計的Г-5型小型魚雷艇,其魚雷裝在艇體內部,從尾部後推入水,就像美國A-5型攻擊機投彈一樣;魚雷入水後,再自啟動發動機向前疾馳。其後則是1939年全木結構無斷階設計的Д-3型魚雷艇,該艇魚雷也並不是後來的魚雷前射式設計,而是採用側拋式,從舷側向外拋投,魚雷入水後啟動發動機……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奇異而且花樣百出的魚雷發射方式,多半是針對當年的魚雷艇規格過小所必須採取的措施。直接在魚雷管中使用壓縮氣體,去拋射重達1噸或更大的魚雷,對於排水量過小的艇來說安全上會有致命問題,很容易引起艇的傾覆或翻沉,落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未出師即死”的尷尬地步。

以上魚雷艇都進行一定量的生產,並參加了衛國戰爭。其中的Г-5和Д-3型魚雷艇產量巨大,它們在二戰中除了突擊敵水面艦艇之外,也盡全力實施了航道佈雷、近海護航和救援等任務。其戰果很豐富,先後擊沉了100多艘德艦,在蘇聯海軍損失較大、且大艦往往遭到封鎖的時期,魚雷艇稱得上是海上中流砥柱。

雖然有一系列缺陷,但魚雷恐怖的威力還是頗有誘惑力的,畢竟如果擊中,則對目標會產生巨大毀傷效果;而另外,魚雷艇的伏擊、突擊造成的突然性確可期待。對於海軍依然屬於“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二戰小型魚雷艇

大塊頭釣絲”的蘇聯而言,在大戰後期和戰後繼續發展魚雷艇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小不點123系列魚雷艇

蘇聯在二戰時期中以及戰後使用的123系列型魚雷艇,絕對是世界魚雷艇歷史上的“爆款”。蘇聯稱123型為“共青團”級,分別有基本型、123比斯(БИC)型、M-123比斯(БИC)型、123K型等。西方將早期的123系列稱之為P-2型,M-123БИC型和123K型合稱之為P-4型。

作為戰爭後期至戰後最經典的小型魚雷艇,123系列擁有巨大的建造數量和廣泛的適用範圍。戰時1943年起,由秋明州639廠生產123比斯型魚雷艇。從1951年開始,又有至少205艘該系列艇後期型號完成。該艇不僅裝備了蘇聯,很快就成為大量批發第三世界國家的熱銷商品,面對同樣銷售數量巨大的美製二戰淘汰艦艇,比如護航驅逐艦、巡邏艦、獵潛艇和其他小艇,小型魚雷艇成為最最簡單但也行之有效的對抗武器。可以想象,如果把蘇聯海軍比作一名步兵的話,他手中的“莫辛納甘步槍”或“波波莎衝鋒槍”,等同於同時期122比斯這樣的小型反潛艦(其他國家的大型獵潛艇);而他武裝帶上掛著的大串 “PГД或Ф-1型手榴彈”,則可以比擬123系列這樣的魚雷艇。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系列採用鋁合金輕艇體,其設計指導思想就是不顧一切地減重,以滿足作為“最輕量級”選手的速度和載重需要。其基本型標準排水量僅為19.2噸。而戰後改進生產的123比斯型魚雷艇,標準排水量也不過20.74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其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保持這麼小的規格,並非僅為突擊或者便宜。實際上,123型魚雷艇在蘇聯屬於“小型魚雷快艇”。而何謂“小型魚雷快艇”,最重要的指標是“可以使用鐵路方式運送艇體”。蘇聯地幅遼闊,但四大艦隊轄區實際被分割,無法集中力量作戰。建立北方、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有限聯繫的,僅能依靠一些運河,這種軍用交通狀況是不能滿足要求的。所以還得依靠鐵路。在衛國戰爭及之前,蘇俄海軍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鐵路輸送魚雷艇的模式。大型平板貨車可以裝運數十噸的艇體,而沿線橋樑、隧道是可以滿足運輸要求的。而戰後蘇聯海軍根據其經驗,繼續維持小型魚雷艇生產,以保證其能夠在多個方向和海區變更部署。

123基本型號使用的動力系為簡單的2軸全柴動力系(ДУ),持續功率為2000馬力。而123比斯型最初安裝的發動機為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的2臺普惠公司“派卡特”型航空汽油發動機,2臺總功率2400馬力。但是使用別人的動力系,只是蘇聯在戰爭中間較困難時期的過渡狀態,並非長久之計,而且汽油機還是有易燃等缺陷。很快蘇聯將自己開發的M-50型高速柴油發動機安裝在123系列上,這就形成了M-123БИC型魚雷艇,實際上算得上是123比斯型魚雷艇的“完成體”。由於艇進一步改進了水動力線型,並盡力減重拿掉了之前艇上6枚深水炸彈,在總功率下降400馬力的情況下,魚雷艇全速反倒提高至50節。當然考慮到海況和保障方面的問題,一般達不到這個速度——北方海區(主要包括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的沿岸海區)海況惡劣,風浪往往較大,小型單位難以經常高速行動。這些艇拿到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用的南方海區,也面臨許多困難。首先就是溫暖的海水中貝類附著物太多,必須經常性地清理船底。只是溫帶海水之中,往往1-2個月時間內,各種牡蠣等水產品就“長勢喜人”了。這些水產品會顯著拖慢艦船速度,我國海軍在引進蘇聯魚雷艇時,就經常遇到這種問題。另外,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有效保障高速輪機的工況從來都是嚴峻挑戰,所以魚雷艇速度性能實際上就更差了。因此,也只有波羅的海和黑海等封閉、海況較好且溫度適中的海區易於發揮魚雷艇速度能力。

在續航力方面,123系列魚雷艇戰鬥航速35節時續航力達到450海里。這一指標看上去的確很美,但對於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一般都是獵潛艇或其他艦艇拖帶進入戰場附近海區待機,指揮員絕對不會隨意浪費艇寶貴而有限的輪機壽命。在自持力方面的指標間接印證了這點,僅為1.5晝夜而已。顯然蘇聯海軍是完全不打算讓艇保持多長時間海上存在的。當然,其他在裝備上顯得更為“釣絲”的國家,就不一定如此使用了。特別是經常在近海地區使用魚雷艇搞伏擊的海軍,在使用123系列魚雷艇時,必須克服巨大魚雷艇上生活條件和維持保障上的巨大困難,在臨時泊場和伏擊陣地上埋伏相當長的時間。這種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著實可歌可泣。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對於“屌絲”而言,小型魚雷艇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武器。遠遠不僅是艇小、便宜、量足這麼簡單,也在於使用成本低。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這種成本往往不在於維護保障上,而在於人員配置上。123基本型魚雷艇只需要1名軍官和6名士兵即可操作。123比斯也不過9名成員。艇長又是指揮員,又是駕駛員和魚雷射手,可謂兼艇上重要職務於一身。由於艇上沒有雷達裝置,連可靠地確認和識別目標都有極大困難,只能依賴艇上人員目視識別確認目標。因此對於艇長的培養非常重要,既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業務素質,又必須沉著冷靜,善於利用簡陋條件指揮艇作戰。但除艇長和一名副手以外,123系列艇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就不高了。這種人員配置成本絕對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接受的。

123基本型魚雷艇主要武器是2枚450毫米口徑輕型魚雷,而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УK-2型雙聯裝機槍。魚雷主要使用45-36H/HУ型蒸汽瓦斯魚雷,安裝在艇中後部兩側。該魚雷1936年即定型,總重918公斤,戰鬥部裝藥150公斤TNT,命中後1-2枚魚雷可確保擊沉2000噸及以下艦隻。123比斯型魚雷艇主要武器不變,而輔助武器更改為兩挺УK-2型雙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安裝在指揮台後部和艇後部。這也意味著在航行和作戰時,指揮台之前的甲板上是沒有任何戰位的,自然也不會有任何人值守。艇後部兩側各安裝2個發煙罐,另外艇尾還裝備帶噴口的固定式煙霧釋放器,用於在激烈的戰鬥中放出煙霧,及時掩護小艇機動和作戰。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123比斯型魚雷艇總製造數量為120艘,蘇聯海軍自己留用了89艘(但隨著魚雷艇作用式微,這些艇也逐漸轉交給蘇聯盟國),而M-123比斯型魚雷艇也製造了50艘,蘇軍自己留用42艘。

123K型是123系列中較新型號,其標準排水量為19.2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其續航力在35節戰鬥航速條件下達到450海里,自持力為1.5晝夜。123K擁有一系列特點,首先在於該艇將封閉式指揮台改為露天駕駛室臺。其次在於安裝了MP-253型(“閃光”Зapница,北約稱之為“皮頭”)小型搜索雷達,其整流罩架設在指揮台後方的桅杆上。該雷達只有最基礎的輔助航行和搜索能力,主要使用電子管並且由於規格小,無法長時間工作,且易受干擾。其最大探測距離為15海里,條件是必須在氣象條件非常好的情況下。而指揮台頂部也架設了一個小型桅杆,用於安裝新型“火炬”M(Факел)型敵我識別天線。再次是指揮台中安裝了電羅經,使艇的導航有了更好保證。兩部小型桅杆大幅度提升了艇的重心,為此將原來艇上的兩部12.7毫米雙聯機槍,改為1部14.5毫米雙聯機槍,並置於艇尾。

123K系列艇共生產了205艘之多。作為第一種真正以大戰後標準制造的,擁有雷達和電羅經等先進設備的小型魚雷艇,123K不僅在蘇聯,也在出口許多第二和第三世界國家。例如羅馬尼亞引進過6艘,而保加利亞得到12艘;朝鮮引進和仿製了40餘艘;我國是其中最大用戶,就曾引進和仿製了90艘該系列艇,並將之命名為6602型魚雷艇。以123系列艇為主要裝備之一,我人民海軍先後建立青島基地快艇1支隊、旅順基地快艇16支隊、東海艦隊快艇6支隊和南海艦隊快艇11支隊的龐大編制。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K型魚雷艇

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不僅在蘇聯海軍中發揮巨大作用,在第三世界爭取獨立解放的戰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例如,我國在成批進口123系列小型魚雷艇後,就擁有了沿岸海區的海上突擊兵力!我人民海軍指揮員因地制宜,沒有照搬蘇軍的戰鬥條令,而是創造出“海上拼刺刀”的戰法,與其使用蘇制小型護衛艇的原則,幾乎完全相同!我軍使用蘇制魚雷艇,高速近戰接敵,強調近距離甚至超近距離射擊,以確保魚雷的高命中率。我軍指戰員否定了蘇聯教官7-9鏈(1.3-1.7公里)的通常作戰距離,甚至不一定採用蘇聯3-5鏈(0.6-0.9公里)近距離射擊的條令,而是要求在更近距離齊射魚雷!要知道,蘇聯魚雷艇,一般都是在7-9鏈上實施齊射的。典型如1941年9月27日對達累烏灣的突擊中,4艘蘇軍魚雷艇就是在該距離上,一舉齊射擊沉了德國1艘輔助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而我國的魚雷艇,往往接近到已經清楚看到人臉五官的距離上,才實施齊射,很多時候其作戰距離甚至不到500米。這種大膽而高精度的突擊,經常將士氣低落且並不高明的敵人,嚇得魂飛魄散,並取得巨大的戰果。當然,這也與對手——蔣軍,其水平與素質不高不無關係。另外,我海軍當時掌握的魚雷彈藥價格昂貴,數量有限,因為國家尚處一窮二白的年代,能夠給海軍集中資源配置彈藥,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K型魚雷艇的魚雷管

123型魚雷艇,在我人民海軍的新型使用方法下,同樣發揮出巨大威力。其中不乏非常成功的戰例。

1954年11月14日凌晨在浙江東磯山島以東海區,在我人民海軍擊沉敵軍“太平”艦的作戰中,123型魚雷艇大放異彩。“太平”艦是標準的美國二戰剩餘物資,系原“埃弗雷茲”級護航驅逐艦“戴克爾”號裝備3門MK-22型76毫米炮,4門40毫米“博福斯”自動炮,11門20毫米“厄利孔”速射機關炮,可謂武裝到牙齒。我軍使用的123M型魚雷艇(我軍自主在123比斯型魚雷艇基礎上,改進發動機後仿製而成的型號),面對的畢竟是標準排水量1140噸、滿載排水量1430噸的“大傢伙”。但我指戰員無所畏懼,準備充分,保障有力!在岸上高島雷達站指揮所的指揮下,以4艘123型小型魚雷艇,分成兩個突擊組,伏擊敵“太平”號。1時30分我魚雷艇開始突擊,5分鐘後4艇在1分半鐘內齊射8條魚雷,其中3艇距離目標僅5鏈(0.9公里),一舉將“太平”艦癱瘓在水上,並使其不斷嚴重進水。6個小時後,“太平”艦沉沒,我軍魚雷艇部隊拔掉了浙江東部海區敵人的一個大釘子!這是我人民海軍第一次使用魚雷艇的實戰,即通過伏擊擊沉敵當地部署最大一艘艦隻,可謂旗開得勝。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敵“太平”號的最後影像

1955年1月10日在積穀山東北海戰中,我軍123型魚雷艇更是創造“單艇獨雷”擊沉敵艦的奇蹟!敵“靈江”號炮艦,是二戰中廣泛使用的美製巡邏炮艦PGM,1946年5月被美軍贈送給蔣軍,當時命名為“洞庭”號。1954年4月1日又改名“靈江”號。這型艦裝備76.2毫米口徑主炮1門,40毫米“博福斯”尾炮1門,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6門。該艦最大特點,是特別小,標準排水量僅280噸,艦長50米,吃水僅2米。這麼小的長度,而且吃水特別淺,按說根本不適合使用魚雷攻擊。但是奇蹟就這麼發生了。我123型魚雷艇102號,在之前的戰鬥中有1枚魚雷故障落海,只剩下1枚魚雷在艇上,在風浪中艱難航行。在遭遇“靈江”號後,我102號魚雷艇指戰員卻創造了奇蹟!我艇在25鏈(4.6公里)距離上開管準備、定深1米、打開鎖氣閥,在3鏈(550米)距離最終校對射擊諸元,最終在僅僅距離目標1鏈(270米)半的距離上,才下達射擊口令!魚雷命中敵艦時雙方依然非常接近,爆炸後巨大的衝擊氣浪,把102艇震得幾乎無法航行,所有安全燈和玻璃均粉碎,而煙霧瀰漫了整個甲板!最終,敵“靈江”號被我軍單艇獨雷擊沉。這次作戰,真是創造了123型魚雷艇使用的多項世界紀錄!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我魚雷艇矯健身影!


123型魚雷艇,當然不是最先進、最強大的裝備。但是自誕生以來,它就是“勇者的利器”,是看似弱小的近海海軍,抵抗強敵、保衛海疆的武器,是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爭取民族解放和發展的象徵,代表著堅強的決心和不屈的意志!

"

對二戰前後的蘇聯海軍而言,魚雷艇(ТКА-Торпедный Катер)還有著很大的戰術價值。因為該時期蘇聯海軍依然是典型的近海海軍,蘇聯自己稱為沿岸和閉海海軍。在這樣的海區環境中作戰,還是能夠充分利用島礁、峽灣等沿海複雜地形的,往往可以使用魚雷艇在不良觀測條件下進行突擊,作為航空兵和大中型艦艇的輔助力量。這也是通常的近海海軍在那時的典型經驗。

小型魚雷艇是最容易上手的武器,也是最為典型的小型突擊平臺,足夠簡單、經濟,產量巨大;但威力較小,使用上限制也多,主要包括輪機長時間工作狀況欠佳(往往需要其他艦隻牽引進行航渡),適航性差不耐風浪,續航力小僅限於在基地任務水域內活動。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123型魚雷艇


蘇聯海軍早期實踐,主要包括1925年-1931年建造的AHT-3和AHT-4型小型(微型)魚雷艇。後來至1934年8月,服役了採用特異設計的Г-5型小型魚雷艇,其魚雷裝在艇體內部,從尾部後推入水,就像美國A-5型攻擊機投彈一樣;魚雷入水後,再自啟動發動機向前疾馳。其後則是1939年全木結構無斷階設計的Д-3型魚雷艇,該艇魚雷也並不是後來的魚雷前射式設計,而是採用側拋式,從舷側向外拋投,魚雷入水後啟動發動機……這些在今天看來非常奇異而且花樣百出的魚雷發射方式,多半是針對當年的魚雷艇規格過小所必須採取的措施。直接在魚雷管中使用壓縮氣體,去拋射重達1噸或更大的魚雷,對於排水量過小的艇來說安全上會有致命問題,很容易引起艇的傾覆或翻沉,落到“出師未捷身先死”,甚至“未出師即死”的尷尬地步。

以上魚雷艇都進行一定量的生產,並參加了衛國戰爭。其中的Г-5和Д-3型魚雷艇產量巨大,它們在二戰中除了突擊敵水面艦艇之外,也盡全力實施了航道佈雷、近海護航和救援等任務。其戰果很豐富,先後擊沉了100多艘德艦,在蘇聯海軍損失較大、且大艦往往遭到封鎖的時期,魚雷艇稱得上是海上中流砥柱。

雖然有一系列缺陷,但魚雷恐怖的威力還是頗有誘惑力的,畢竟如果擊中,則對目標會產生巨大毀傷效果;而另外,魚雷艇的伏擊、突擊造成的突然性確可期待。對於海軍依然屬於“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蘇聯二戰小型魚雷艇

大塊頭釣絲”的蘇聯而言,在大戰後期和戰後繼續發展魚雷艇是非常現實的選擇。

小不點123系列魚雷艇

蘇聯在二戰時期中以及戰後使用的123系列型魚雷艇,絕對是世界魚雷艇歷史上的“爆款”。蘇聯稱123型為“共青團”級,分別有基本型、123比斯(БИC)型、M-123比斯(БИC)型、123K型等。西方將早期的123系列稱之為P-2型,M-123БИC型和123K型合稱之為P-4型。

作為戰爭後期至戰後最經典的小型魚雷艇,123系列擁有巨大的建造數量和廣泛的適用範圍。戰時1943年起,由秋明州639廠生產123比斯型魚雷艇。從1951年開始,又有至少205艘該系列艇後期型號完成。該艇不僅裝備了蘇聯,很快就成為大量批發第三世界國家的熱銷商品,面對同樣銷售數量巨大的美製二戰淘汰艦艇,比如護航驅逐艦、巡邏艦、獵潛艇和其他小艇,小型魚雷艇成為最最簡單但也行之有效的對抗武器。可以想象,如果把蘇聯海軍比作一名步兵的話,他手中的“莫辛納甘步槍”或“波波莎衝鋒槍”,等同於同時期122比斯這樣的小型反潛艦(其他國家的大型獵潛艇);而他武裝帶上掛著的大串 “PГД或Ф-1型手榴彈”,則可以比擬123系列這樣的魚雷艇。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系列採用鋁合金輕艇體,其設計指導思想就是不顧一切地減重,以滿足作為“最輕量級”選手的速度和載重需要。其基本型標準排水量僅為19.2噸。而戰後改進生產的123比斯型魚雷艇,標準排水量也不過20.74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其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保持這麼小的規格,並非僅為突擊或者便宜。實際上,123型魚雷艇在蘇聯屬於“小型魚雷快艇”。而何謂“小型魚雷快艇”,最重要的指標是“可以使用鐵路方式運送艇體”。蘇聯地幅遼闊,但四大艦隊轄區實際被分割,無法集中力量作戰。建立北方、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有限聯繫的,僅能依靠一些運河,這種軍用交通狀況是不能滿足要求的。所以還得依靠鐵路。在衛國戰爭及之前,蘇俄海軍已經建立了成熟的鐵路輸送魚雷艇的模式。大型平板貨車可以裝運數十噸的艇體,而沿線橋樑、隧道是可以滿足運輸要求的。而戰後蘇聯海軍根據其經驗,繼續維持小型魚雷艇生產,以保證其能夠在多個方向和海區變更部署。

123基本型號使用的動力系為簡單的2軸全柴動力系(ДУ),持續功率為2000馬力。而123比斯型最初安裝的發動機為美國按照《租借法案》提供的2臺普惠公司“派卡特”型航空汽油發動機,2臺總功率2400馬力。但是使用別人的動力系,只是蘇聯在戰爭中間較困難時期的過渡狀態,並非長久之計,而且汽油機還是有易燃等缺陷。很快蘇聯將自己開發的M-50型高速柴油發動機安裝在123系列上,這就形成了M-123БИC型魚雷艇,實際上算得上是123比斯型魚雷艇的“完成體”。由於艇進一步改進了水動力線型,並盡力減重拿掉了之前艇上6枚深水炸彈,在總功率下降400馬力的情況下,魚雷艇全速反倒提高至50節。當然考慮到海況和保障方面的問題,一般達不到這個速度——北方海區(主要包括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的沿岸海區)海況惡劣,風浪往往較大,小型單位難以經常高速行動。這些艇拿到廣大發展中國家使用的南方海區,也面臨許多困難。首先就是溫暖的海水中貝類附著物太多,必須經常性地清理船底。只是溫帶海水之中,往往1-2個月時間內,各種牡蠣等水產品就“長勢喜人”了。這些水產品會顯著拖慢艦船速度,我國海軍在引進蘇聯魚雷艇時,就經常遇到這種問題。另外,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有效保障高速輪機的工況從來都是嚴峻挑戰,所以魚雷艇速度性能實際上就更差了。因此,也只有波羅的海和黑海等封閉、海況較好且溫度適中的海區易於發揮魚雷艇速度能力。

在續航力方面,123系列魚雷艇戰鬥航速35節時續航力達到450海里。這一指標看上去的確很美,但對於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一般都是獵潛艇或其他艦艇拖帶進入戰場附近海區待機,指揮員絕對不會隨意浪費艇寶貴而有限的輪機壽命。在自持力方面的指標間接印證了這點,僅為1.5晝夜而已。顯然蘇聯海軍是完全不打算讓艇保持多長時間海上存在的。當然,其他在裝備上顯得更為“釣絲”的國家,就不一定如此使用了。特別是經常在近海地區使用魚雷艇搞伏擊的海軍,在使用123系列魚雷艇時,必須克服巨大魚雷艇上生活條件和維持保障上的巨大困難,在臨時泊場和伏擊陣地上埋伏相當長的時間。這種的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著實可歌可泣。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對於“屌絲”而言,小型魚雷艇是一種非常合適的武器。遠遠不僅是艇小、便宜、量足這麼簡單,也在於使用成本低。對於第三世界國家而言,這種成本往往不在於維護保障上,而在於人員配置上。123基本型魚雷艇只需要1名軍官和6名士兵即可操作。123比斯也不過9名成員。艇長又是指揮員,又是駕駛員和魚雷射手,可謂兼艇上重要職務於一身。由於艇上沒有雷達裝置,連可靠地確認和識別目標都有極大困難,只能依賴艇上人員目視識別確認目標。因此對於艇長的培養非常重要,既要具備較高的技術業務素質,又必須沉著冷靜,善於利用簡陋條件指揮艇作戰。但除艇長和一名副手以外,123系列艇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就不高了。這種人員配置成本絕對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接受的。

123基本型魚雷艇主要武器是2枚450毫米口徑輕型魚雷,而輔助武器是1挺12.7毫米УK-2型雙聯裝機槍。魚雷主要使用45-36H/HУ型蒸汽瓦斯魚雷,安裝在艇中後部兩側。該魚雷1936年即定型,總重918公斤,戰鬥部裝藥150公斤TNT,命中後1-2枚魚雷可確保擊沉2000噸及以下艦隻。123比斯型魚雷艇主要武器不變,而輔助武器更改為兩挺УK-2型雙聯裝12.7毫米高射機槍,安裝在指揮台後部和艇後部。這也意味著在航行和作戰時,指揮台之前的甲板上是沒有任何戰位的,自然也不會有任何人值守。艇後部兩側各安裝2個發煙罐,另外艇尾還裝備帶噴口的固定式煙霧釋放器,用於在激烈的戰鬥中放出煙霧,及時掩護小艇機動和作戰。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進入博物館的123型魚雷艇


123比斯型魚雷艇總製造數量為120艘,蘇聯海軍自己留用了89艘(但隨著魚雷艇作用式微,這些艇也逐漸轉交給蘇聯盟國),而M-123比斯型魚雷艇也製造了50艘,蘇軍自己留用42艘。

123K型是123系列中較新型號,其標準排水量為19.2噸,滿載排水量22.5噸,全長18.7米,型寬3.33米,吃水0.76米。其續航力在35節戰鬥航速條件下達到450海里,自持力為1.5晝夜。123K擁有一系列特點,首先在於該艇將封閉式指揮台改為露天駕駛室臺。其次在於安裝了MP-253型(“閃光”Зapница,北約稱之為“皮頭”)小型搜索雷達,其整流罩架設在指揮台後方的桅杆上。該雷達只有最基礎的輔助航行和搜索能力,主要使用電子管並且由於規格小,無法長時間工作,且易受干擾。其最大探測距離為15海里,條件是必須在氣象條件非常好的情況下。而指揮台頂部也架設了一個小型桅杆,用於安裝新型“火炬”M(Факел)型敵我識別天線。再次是指揮台中安裝了電羅經,使艇的導航有了更好保證。兩部小型桅杆大幅度提升了艇的重心,為此將原來艇上的兩部12.7毫米雙聯機槍,改為1部14.5毫米雙聯機槍,並置於艇尾。

123K系列艇共生產了205艘之多。作為第一種真正以大戰後標準制造的,擁有雷達和電羅經等先進設備的小型魚雷艇,123K不僅在蘇聯,也在出口許多第二和第三世界國家。例如羅馬尼亞引進過6艘,而保加利亞得到12艘;朝鮮引進和仿製了40餘艘;我國是其中最大用戶,就曾引進和仿製了90艘該系列艇,並將之命名為6602型魚雷艇。以123系列艇為主要裝備之一,我人民海軍先後建立青島基地快艇1支隊、旅順基地快艇16支隊、東海艦隊快艇6支隊和南海艦隊快艇11支隊的龐大編制。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K型魚雷艇

123系列小型魚雷艇,不僅在蘇聯海軍中發揮巨大作用,在第三世界爭取獨立解放的戰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例如,我國在成批進口123系列小型魚雷艇後,就擁有了沿岸海區的海上突擊兵力!我人民海軍指揮員因地制宜,沒有照搬蘇軍的戰鬥條令,而是創造出“海上拼刺刀”的戰法,與其使用蘇制小型護衛艇的原則,幾乎完全相同!我軍使用蘇制魚雷艇,高速近戰接敵,強調近距離甚至超近距離射擊,以確保魚雷的高命中率。我軍指戰員否定了蘇聯教官7-9鏈(1.3-1.7公里)的通常作戰距離,甚至不一定採用蘇聯3-5鏈(0.6-0.9公里)近距離射擊的條令,而是要求在更近距離齊射魚雷!要知道,蘇聯魚雷艇,一般都是在7-9鏈上實施齊射的。典型如1941年9月27日對達累烏灣的突擊中,4艘蘇軍魚雷艇就是在該距離上,一舉齊射擊沉了德國1艘輔助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而我國的魚雷艇,往往接近到已經清楚看到人臉五官的距離上,才實施齊射,很多時候其作戰距離甚至不到500米。這種大膽而高精度的突擊,經常將士氣低落且並不高明的敵人,嚇得魂飛魄散,並取得巨大的戰果。當然,這也與對手——蔣軍,其水平與素質不高不無關係。另外,我海軍當時掌握的魚雷彈藥價格昂貴,數量有限,因為國家尚處一窮二白的年代,能夠給海軍集中資源配置彈藥,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123K型魚雷艇的魚雷管

123型魚雷艇,在我人民海軍的新型使用方法下,同樣發揮出巨大威力。其中不乏非常成功的戰例。

1954年11月14日凌晨在浙江東磯山島以東海區,在我人民海軍擊沉敵軍“太平”艦的作戰中,123型魚雷艇大放異彩。“太平”艦是標準的美國二戰剩餘物資,系原“埃弗雷茲”級護航驅逐艦“戴克爾”號裝備3門MK-22型76毫米炮,4門40毫米“博福斯”自動炮,11門20毫米“厄利孔”速射機關炮,可謂武裝到牙齒。我軍使用的123M型魚雷艇(我軍自主在123比斯型魚雷艇基礎上,改進發動機後仿製而成的型號),面對的畢竟是標準排水量1140噸、滿載排水量1430噸的“大傢伙”。但我指戰員無所畏懼,準備充分,保障有力!在岸上高島雷達站指揮所的指揮下,以4艘123型小型魚雷艇,分成兩個突擊組,伏擊敵“太平”號。1時30分我魚雷艇開始突擊,5分鐘後4艇在1分半鐘內齊射8條魚雷,其中3艇距離目標僅5鏈(0.9公里),一舉將“太平”艦癱瘓在水上,並使其不斷嚴重進水。6個小時後,“太平”艦沉沒,我軍魚雷艇部隊拔掉了浙江東部海區敵人的一個大釘子!這是我人民海軍第一次使用魚雷艇的實戰,即通過伏擊擊沉敵當地部署最大一艘艦隻,可謂旗開得勝。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敵“太平”號的最後影像

1955年1月10日在積穀山東北海戰中,我軍123型魚雷艇更是創造“單艇獨雷”擊沉敵艦的奇蹟!敵“靈江”號炮艦,是二戰中廣泛使用的美製巡邏炮艦PGM,1946年5月被美軍贈送給蔣軍,當時命名為“洞庭”號。1954年4月1日又改名“靈江”號。這型艦裝備76.2毫米口徑主炮1門,40毫米“博福斯”尾炮1門,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6門。該艦最大特點,是特別小,標準排水量僅280噸,艦長50米,吃水僅2米。這麼小的長度,而且吃水特別淺,按說根本不適合使用魚雷攻擊。但是奇蹟就這麼發生了。我123型魚雷艇102號,在之前的戰鬥中有1枚魚雷故障落海,只剩下1枚魚雷在艇上,在風浪中艱難航行。在遭遇“靈江”號後,我102號魚雷艇指戰員卻創造了奇蹟!我艇在25鏈(4.6公里)距離上開管準備、定深1米、打開鎖氣閥,在3鏈(550米)距離最終校對射擊諸元,最終在僅僅距離目標1鏈(270米)半的距離上,才下達射擊口令!魚雷命中敵艦時雙方依然非常接近,爆炸後巨大的衝擊氣浪,把102艇震得幾乎無法航行,所有安全燈和玻璃均粉碎,而煙霧瀰漫了整個甲板!最終,敵“靈江”號被我軍單艇獨雷擊沉。這次作戰,真是創造了123型魚雷艇使用的多項世界紀錄!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我魚雷艇矯健身影!


123型魚雷艇,當然不是最先進、最強大的裝備。但是自誕生以來,它就是“勇者的利器”,是看似弱小的近海海軍,抵抗強敵、保衛海疆的武器,是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爭取民族解放和發展的象徵,代表著堅強的決心和不屈的意志!

勇者的利器——記蘇聯123系列魚雷艇和在我國戰鬥歷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