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聽說十八蘭中的毛蘭花最後在1981病逝。

牛萬有: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戲坊窯拜祖後赴臺,在臺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臺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聽說十八蘭中的毛蘭花最後在1981病逝。

牛萬有: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戲坊窯拜祖後赴臺,在臺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臺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志航: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臺(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臺,臺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臺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聽說十八蘭中的毛蘭花最後在1981病逝。

牛萬有: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戲坊窯拜祖後赴臺,在臺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臺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志航: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臺(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臺,臺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臺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萬有:1953年秋,張蘭寶、張蘭花姐妹倆在漯河文化宮演出《坐樓殺惜》,張蘭寶演宋江,張蘭花演閻惜蛟,姐妹倆配合默契,唱作俱佳,連演數場,場場爆滿。

牛志航:李蘭菊生於1929年,鄭州市杜嶺村人。1944年入西安獅吼劇團,曾在洛陽、寶雞、酒泉演出。諺語有:“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崔蘭田),”1949年加入香玉劇社,與常香玉輪換演出《大祭樁》、《拷紅》等戲。1956年調省豫劇一團任主演。1982年任新鄉市戲曲學校校長。1963年春,常香玉率團在漯河劇院演出《拷紅》,常香玉演紅娘,李蘭菊演崔鶯鶯。那時,十八蘭們每年都會到穆溝村戲坊窯門前排著一字長蛇陣拜行業祖,有很多觀眾帶著被子成夜排隊,想看看十八蘭在戲坊窯的演出,有的觀眾在戲臺下鞋子,帽子,被子都擠丟了,豫劇發源地穆溝戲坊窯至今還有很多佳話口碑相傳。

張培公:牛書記你好,你們村不僅是豫劇發源地,在戲坊窯也培養出了一代豫劇宗師常香玉,十八蘭等人,而且也是文曲星所在地,牛家一門出了文武雙狀元。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聽說十八蘭中的毛蘭花最後在1981病逝。

牛萬有: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戲坊窯拜祖後赴臺,在臺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臺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志航: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臺(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臺,臺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臺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萬有:1953年秋,張蘭寶、張蘭花姐妹倆在漯河文化宮演出《坐樓殺惜》,張蘭寶演宋江,張蘭花演閻惜蛟,姐妹倆配合默契,唱作俱佳,連演數場,場場爆滿。

牛志航:李蘭菊生於1929年,鄭州市杜嶺村人。1944年入西安獅吼劇團,曾在洛陽、寶雞、酒泉演出。諺語有:“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崔蘭田),”1949年加入香玉劇社,與常香玉輪換演出《大祭樁》、《拷紅》等戲。1956年調省豫劇一團任主演。1982年任新鄉市戲曲學校校長。1963年春,常香玉率團在漯河劇院演出《拷紅》,常香玉演紅娘,李蘭菊演崔鶯鶯。那時,十八蘭們每年都會到穆溝村戲坊窯門前排著一字長蛇陣拜行業祖,有很多觀眾帶著被子成夜排隊,想看看十八蘭在戲坊窯的演出,有的觀眾在戲臺下鞋子,帽子,被子都擠丟了,豫劇發源地穆溝戲坊窯至今還有很多佳話口碑相傳。

張培公:牛書記你好,你們村不僅是豫劇發源地,在戲坊窯也培養出了一代豫劇宗師常香玉,十八蘭等人,而且也是文曲星所在地,牛家一門出了文武雙狀元。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聽說十八蘭中的毛蘭花最後在1981病逝。

牛萬有: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戲坊窯拜祖後赴臺,在臺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臺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志航: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臺(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臺,臺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臺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萬有:1953年秋,張蘭寶、張蘭花姐妹倆在漯河文化宮演出《坐樓殺惜》,張蘭寶演宋江,張蘭花演閻惜蛟,姐妹倆配合默契,唱作俱佳,連演數場,場場爆滿。

牛志航:李蘭菊生於1929年,鄭州市杜嶺村人。1944年入西安獅吼劇團,曾在洛陽、寶雞、酒泉演出。諺語有:“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崔蘭田),”1949年加入香玉劇社,與常香玉輪換演出《大祭樁》、《拷紅》等戲。1956年調省豫劇一團任主演。1982年任新鄉市戲曲學校校長。1963年春,常香玉率團在漯河劇院演出《拷紅》,常香玉演紅娘,李蘭菊演崔鶯鶯。那時,十八蘭們每年都會到穆溝村戲坊窯門前排著一字長蛇陣拜行業祖,有很多觀眾帶著被子成夜排隊,想看看十八蘭在戲坊窯的演出,有的觀眾在戲臺下鞋子,帽子,被子都擠丟了,豫劇發源地穆溝戲坊窯至今還有很多佳話口碑相傳。

張培公:牛書記你好,你們村不僅是豫劇發源地,在戲坊窯也培養出了一代豫劇宗師常香玉,十八蘭等人,而且也是文曲星所在地,牛家一門出了文武雙狀元。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聽說十八蘭中的毛蘭花最後在1981病逝。

牛萬有: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戲坊窯拜祖後赴臺,在臺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臺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志航: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臺(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臺,臺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臺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萬有:1953年秋,張蘭寶、張蘭花姐妹倆在漯河文化宮演出《坐樓殺惜》,張蘭寶演宋江,張蘭花演閻惜蛟,姐妹倆配合默契,唱作俱佳,連演數場,場場爆滿。

牛志航:李蘭菊生於1929年,鄭州市杜嶺村人。1944年入西安獅吼劇團,曾在洛陽、寶雞、酒泉演出。諺語有:“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崔蘭田),”1949年加入香玉劇社,與常香玉輪換演出《大祭樁》、《拷紅》等戲。1956年調省豫劇一團任主演。1982年任新鄉市戲曲學校校長。1963年春,常香玉率團在漯河劇院演出《拷紅》,常香玉演紅娘,李蘭菊演崔鶯鶯。那時,十八蘭們每年都會到穆溝村戲坊窯門前排著一字長蛇陣拜行業祖,有很多觀眾帶著被子成夜排隊,想看看十八蘭在戲坊窯的演出,有的觀眾在戲臺下鞋子,帽子,被子都擠丟了,豫劇發源地穆溝戲坊窯至今還有很多佳話口碑相傳。

張培公:牛書記你好,你們村不僅是豫劇發源地,在戲坊窯也培養出了一代豫劇宗師常香玉,十八蘭等人,而且也是文曲星所在地,牛家一門出了文武雙狀元。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聽說十八蘭中的毛蘭花最後在1981病逝。

牛萬有: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戲坊窯拜祖後赴臺,在臺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臺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志航: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臺(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臺,臺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臺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萬有:1953年秋,張蘭寶、張蘭花姐妹倆在漯河文化宮演出《坐樓殺惜》,張蘭寶演宋江,張蘭花演閻惜蛟,姐妹倆配合默契,唱作俱佳,連演數場,場場爆滿。

牛志航:李蘭菊生於1929年,鄭州市杜嶺村人。1944年入西安獅吼劇團,曾在洛陽、寶雞、酒泉演出。諺語有:“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崔蘭田),”1949年加入香玉劇社,與常香玉輪換演出《大祭樁》、《拷紅》等戲。1956年調省豫劇一團任主演。1982年任新鄉市戲曲學校校長。1963年春,常香玉率團在漯河劇院演出《拷紅》,常香玉演紅娘,李蘭菊演崔鶯鶯。那時,十八蘭們每年都會到穆溝村戲坊窯門前排著一字長蛇陣拜行業祖,有很多觀眾帶著被子成夜排隊,想看看十八蘭在戲坊窯的演出,有的觀眾在戲臺下鞋子,帽子,被子都擠丟了,豫劇發源地穆溝戲坊窯至今還有很多佳話口碑相傳。

張培公:牛書記你好,你們村不僅是豫劇發源地,在戲坊窯也培養出了一代豫劇宗師常香玉,十八蘭等人,而且也是文曲星所在地,牛家一門出了文武雙狀元。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聽說十八蘭中的毛蘭花最後在1981病逝。

牛萬有: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戲坊窯拜祖後赴臺,在臺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臺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志航: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臺(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臺,臺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臺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萬有:1953年秋,張蘭寶、張蘭花姐妹倆在漯河文化宮演出《坐樓殺惜》,張蘭寶演宋江,張蘭花演閻惜蛟,姐妹倆配合默契,唱作俱佳,連演數場,場場爆滿。

牛志航:李蘭菊生於1929年,鄭州市杜嶺村人。1944年入西安獅吼劇團,曾在洛陽、寶雞、酒泉演出。諺語有:“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崔蘭田),”1949年加入香玉劇社,與常香玉輪換演出《大祭樁》、《拷紅》等戲。1956年調省豫劇一團任主演。1982年任新鄉市戲曲學校校長。1963年春,常香玉率團在漯河劇院演出《拷紅》,常香玉演紅娘,李蘭菊演崔鶯鶯。那時,十八蘭們每年都會到穆溝村戲坊窯門前排著一字長蛇陣拜行業祖,有很多觀眾帶著被子成夜排隊,想看看十八蘭在戲坊窯的演出,有的觀眾在戲臺下鞋子,帽子,被子都擠丟了,豫劇發源地穆溝戲坊窯至今還有很多佳話口碑相傳。

張培公:牛書記你好,你們村不僅是豫劇發源地,在戲坊窯也培養出了一代豫劇宗師常香玉,十八蘭等人,而且也是文曲星所在地,牛家一門出了文武雙狀元。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聽說十八蘭中的毛蘭花最後在1981病逝。

牛萬有: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戲坊窯拜祖後赴臺,在臺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臺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志航: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臺(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臺,臺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臺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萬有:1953年秋,張蘭寶、張蘭花姐妹倆在漯河文化宮演出《坐樓殺惜》,張蘭寶演宋江,張蘭花演閻惜蛟,姐妹倆配合默契,唱作俱佳,連演數場,場場爆滿。

牛志航:李蘭菊生於1929年,鄭州市杜嶺村人。1944年入西安獅吼劇團,曾在洛陽、寶雞、酒泉演出。諺語有:“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崔蘭田),”1949年加入香玉劇社,與常香玉輪換演出《大祭樁》、《拷紅》等戲。1956年調省豫劇一團任主演。1982年任新鄉市戲曲學校校長。1963年春,常香玉率團在漯河劇院演出《拷紅》,常香玉演紅娘,李蘭菊演崔鶯鶯。那時,十八蘭們每年都會到穆溝村戲坊窯門前排著一字長蛇陣拜行業祖,有很多觀眾帶著被子成夜排隊,想看看十八蘭在戲坊窯的演出,有的觀眾在戲臺下鞋子,帽子,被子都擠丟了,豫劇發源地穆溝戲坊窯至今還有很多佳話口碑相傳。

張培公:牛書記你好,你們村不僅是豫劇發源地,在戲坊窯也培養出了一代豫劇宗師常香玉,十八蘭等人,而且也是文曲星所在地,牛家一門出了文武雙狀元。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慈善人物】2019年8月2日,鄭州慈善總會理事、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中國女子書畫院副院長牛治強應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黨支部書記牛林浩,村長牛萬有邀請,到穆溝村商討在豫劇發源地舉辦第一屆戲坊窯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張培公受河南省戲迷協會會長張豔紅,河南省民營戲曲劇團協會會長代毛,河南省廣播電視臺《紅星閃閃》欄目組製片人何豔敏,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頻道《戲遊天下》欄目組製片人郭雲龍,河南廣播電視臺《華夏頌》欄目組總監製姚衛東,河南廣播電視臺《文旅天地》欄目組總監製王靜委託,應邀參加了穆溝村委的邀請,在村委副主任牛志航帶領下尋找參觀了當年一代豫劇宗師周海水當年唱戲教學生學戲的古戲校———戲坊窯,豫慈善人物主編張培公現場對穆溝村班子進行了採訪。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位於河南鄭州境內,穆溝村位於滎陽西北,鞏義東北,因宋朝楊家將穆桂英在此屯兵而得名,有宋朝楊家將擂臺,點將臺,楊家將紮營地,牛家一府雙狀元,登官殿遠眺,東瞰虎牢關,西眺鞏義宋陵,北望黃河,村東有古天險吊橋溝,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大家好,請你們先介紹一下“戲坊窯”吧?

牛志航: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初期,豫劇界的“鬚生泰斗”周海水(1894~1965年)在我們滎陽市高山鎮穆溝村一個窯洞裡,辦了一個豫劇科班,名叫“太乙班”,這個班前後招生30多名學員,大半是女生,且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臺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此人在當地開煤場。他特別喜歡看太乙班娃娃的戲,跟周海水師傅很熟,是科班的座上客,也是一個世故通達的老“戲筋”。周海水稱他“牛叔”,演員們都叫他“牛爺爺”,經周海水和牛秀才商討,給窯洞起名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十八蘭還有十八旗?

牛治強:在穆溝村東面的溝裡面現留存著幾個窯洞,在當時就是一個豫劇戲曲學校,太乙班的演員經常在戲坊窯演出,當時穆溝村有一個官道,正好路過穆溝村文武牛狀元祠堂和戲坊窯中間,在戲坊窯與狀元祠堂旁有一個集市,當地慣例:每月公曆逢5號逢10號,每個月都有六次集會,幾千人為了生活必須品從四面八方到此聚集物流貿易,部分客商白天在戲坊窯看戲,晚上住在戲坊窯旁的幹店,太乙班主周海水叫人做了十八面紅、黃、綠各種顏色都有的小彩旗,每面小彩旗上他都親自寫上自己徒弟的名字。毛蘭花(青衣)、崔蘭田(鬚生),王蘭琴(花旦)、郭蘭玉(花旦)、馬蘭貞(老旦)、李蘭菊(鬚生)、羅蘭梅(花臉)、汪蘭巧(醜)、秦蘭花(武旦)、車蘭玉(鬚生、小生)、黃蘭祥(老旦)、範蘭榮(帥旦)、司蘭榮(醜)、張蘭保(鬚生)、馮蘭青(鬚生)、劉蘭葉(老旦)、馬蘭風(花旦)、周蘭學(黑頭)共十八個人。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當時老秀才牛師孔對十八蘭什麼評價?

牛林浩:周海水老師讓徒弟們在戲坊窯演出時,他讓人把這十八面彩旗從“出將”掛到“入相”,牛師孔老秀才他一面看,一面捋著鬍鬚吟道:“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芹他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周門。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牛書記你這次是做了一件大事,不僅為你村,而且還有豫劇的發揚光大起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牛林浩:我們穆溝村要挖掘歷史,挖掘豫劇發源地,挖掘戲坊窯,在我村東邊的戲坊窯舊址,把我們知名的老藝術家的彩旗掛在那裡,彩旗上寫上藝術家的名字,讓戲迷們藝術家們有個敬仰藝術家的地方,穆溝這裡是豫劇發源地,這裡是戲坊窯,也是我們豫劇最早的戲校,讓我們的藝術家們在這裡發揚光大,我們將成立戲曲俱樂部,博物館,將把周海水大師及弟子常香玉,十八蘭老師的塑像安置在戲坊窯內,讓各位大師的第子前來尋根問祖,拜拜自己的恩師,將按自己的角色製作旗子,把藝術家的名字寫在旗上,掛在戲坊窯,讓各藝術家的光輝經歷,在戲坊窯時代流傳,我們將努力去挖掘豫劇戲坊窯的十八蘭老師及常香玉老師的藝術,把穆村打造成正規劇團,民營劇團,戲迷協會各演員嚮往的藝術殿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為什麼叫十八蘭呢?

牛治強:太乙戲班每天都把這十八面小旗掛在戲坊窯中間。這十八面小旗吸引了不少觀眾,因為演員每個人的名字中間都帶有一個“蘭”字,所以,“十八蘭”的稱號很快就在觀眾中流傳開了。在鞏縣、汜水、上街、密縣、滎陽等地,只要太乙戲班一進村,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觀眾人山人海,人們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老秀才的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演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戲坊,人人都會背。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十八蘭都是那位老師呢?

牛萬有: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太藝班在戲坊窯的演出後,從此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周海水堪稱豫劇一代宗師,逢年過節十八蘭都要到戲坊窯尋根拜祖。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豫劇大師是周海水的徒弟嗎?

牛林浩:周海水也是豫劇大師常香玉的恩師,周海水帶著常香玉,太乙戲班的十八蘭,還經營著戲坊窯戲班教學,教學生們唱戲,戲坊窯就是當時最早的戲校,平日裡在戲坊窯教學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張培公:周跟聚是那位大師?

牛志航: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穆溝村戲坊窯太乙戲班教藝,攻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張培公:戲坊窯當時在教學中還有那位藝術家?

牛治強:在戲坊窯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密縣、上街、偃師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當時在整個河南戲迷都知道太藝班的順口溜: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臉,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貞,同稱五魁在戲坊窯。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毛蘭花嗎?

牛志航: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穆溝,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張培公:聽老人們說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從穆溝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

牛治強:是的。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張培公:聽說十八蘭中的毛蘭花最後在1981病逝。

牛萬有: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讚不絕口。1948年毛蘭花到豫劇發源地穆溝村戲坊窯拜祖後赴臺,在臺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為豫劇在臺的傳播作出了很大貢獻。她於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志航:羅蘭梅,鄭州市人,生於1925年,1949年任鄭州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1年春來漯河在光明舞臺(現二院南門對面)演出《西廂記》,她扮演紅娘,正演時,飛過來一隻屎殼郎,在汽燈下圍住“紅娘”旋轉飛舞,嚇得羅蘭梅大驚失色跑往後臺,臺下觀眾大笑,待將屎殼郎打死,她才又重新演出。她在光明舞臺連演數場,特別是她演的反串丑角唐成,令漯河觀眾為之傾倒。1952年她任新鄉市革新豫劇社主演兼社長,並與同年5月率劇社第一次將豫劇帶入北京,受到首都文藝界和廣大觀眾的歡迎。其代表劇目為《二度梅》、《黃梨影》、《賣苗郎》、《唐知縣審誥命》(她反串唐成),後在河北魏縣豫劇團退休。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萬有:1953年秋,張蘭寶、張蘭花姐妹倆在漯河文化宮演出《坐樓殺惜》,張蘭寶演宋江,張蘭花演閻惜蛟,姐妹倆配合默契,唱作俱佳,連演數場,場場爆滿。

牛志航:李蘭菊生於1929年,鄭州市杜嶺村人。1944年入西安獅吼劇團,曾在洛陽、寶雞、酒泉演出。諺語有:“提起豫劇十八蘭,就數小菊和大田(崔蘭田),”1949年加入香玉劇社,與常香玉輪換演出《大祭樁》、《拷紅》等戲。1956年調省豫劇一團任主演。1982年任新鄉市戲曲學校校長。1963年春,常香玉率團在漯河劇院演出《拷紅》,常香玉演紅娘,李蘭菊演崔鶯鶯。那時,十八蘭們每年都會到穆溝村戲坊窯門前排著一字長蛇陣拜行業祖,有很多觀眾帶著被子成夜排隊,想看看十八蘭在戲坊窯的演出,有的觀眾在戲臺下鞋子,帽子,被子都擠丟了,豫劇發源地穆溝戲坊窯至今還有很多佳話口碑相傳。

張培公:牛書記你好,你們村不僅是豫劇發源地,在戲坊窯也培養出了一代豫劇宗師常香玉,十八蘭等人,而且也是文曲星所在地,牛家一門出了文武雙狀元。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豫劇發源地滎陽穆溝村將舉辦“戲坊窯第一屆尋根同祖掛旗”節活動

牛林浩:我們不僅古代山青水秀,人傑地靈,從我們村走出來了好多優秀正能量的人,如:

牛大紅(穆溝大寨)牛保成(穆溝東門)牛治國(穆溝大寨)牛超傑(穆溝東窩)牛登科(穆溝東窩)牛治禮(穆溝大寨)牛萬保(穆溝東門)禹勝利(穆溝小西堖)等人,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像他們都是我們穆溝村的精英,更是戲坊窯十八蘭的見證者,(他們也是我們這次採訪戲坊窯十八蘭歷史重點的對象)都在積極的為穆溝村發展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編輯:張培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