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慰忠魂 南京10多萬市民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雨花臺 袁國平 抗日戰爭 清明節 南報網 2017-04-07

10多萬市民走進雨花臺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鮮花慰忠魂 感受家國情

鮮花慰忠魂 南京10多萬市民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昨天,市民和遊客紛紛來到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參觀烈士史料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記者 吳彬攝

南報網訊 (記者 李子俊 通訊員 張洪)不忘烈士拋忠骨,民族復興慰英魂。清明節,是悼念逝者、寄託哀思的傳統節日,人們更加不會忘記為國捐軀的英烈們。

連日來,10多萬社會各界人士,來到雨花臺烈士陵園、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和梅園新村紀念館等地,追憶革命先輩和英烈,重溫那一樁樁蕩氣迴腸、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思念:懷揣80年前“信物”,烈士學生的後人前來掃墓

4月1日,袁國平烈士之子,77歲的袁振威一早便趕到位於雨花功德園內的皖南事變三烈士墓,為父親袁國平掃墓。

父親犧牲得壯烈,每每回想起來,袁振威都要極力隱忍淚水。1941年1月7日,新四軍軍部和皖南部隊9000多人在奉命北移時遭到國民黨軍隊的突然襲擊。軍長葉挺被扣押,副軍長項英和副參謀長周子昆突圍中被叛徒殺害。萬分危急之際,政治部主任袁國平挺身而出,指揮被打散的一部分部隊突圍北撤。

“在激戰中,父親身中4彈。他讓戰士們趕快突圍,不要管自己。戰士們不肯,硬是用樹枝做了擔架抬著他走。第二天清晨,他們趕到青弋江邊,渡河時被敵人發現,雙方交火,不少戰士犧牲了。”袁振威說,過河後,父親掙扎著摸出筆記本和七塊大洋交給戰士帶走,自己摸出手槍,飲彈自盡,年僅35歲。

在墓碑前,袁振威與幾名風塵僕僕趕來的掃墓人不期而遇。“您是袁校長的兒子嗎?我們是專程從江西趕過來給他掃墓的。”其中一名女子說,她的外公叫況學筍,曾就讀於紅軍步兵學校,當時袁國平是校長兼政委。她拿出一本1937年頒發的、已經泛黃的畢業證書,上面有袁國平的簽名。“袁國平烈士是外公一生敬佩的人,這張畢業證書,外公珍藏了一輩子。他叮囑我們,要永遠記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碑前,記者碰到了金雯烈士的孫子金可名。年邁的老人抬起顫抖的雙手,細細擦拭碑刻上的浮灰。“爺爺當時是空軍第2大隊大隊長。1942年1月長沙第三次會戰中,爺爺率領轟炸機襲擊長沙日軍倉庫,擊落敵機3架。但他自己的飛機也受到重創,在返航途中不幸撞山犧牲。”他說,自己很小的時候,就和父母一起到紫金山北麓,來祭拜爺爺。“他是我們全家的驕傲。”

感恩:親眼看到烈士血衣,小學生難以平靜

4月2日,雨花臺烈士陵園內,前來祭掃的人們絡繹不絕,幾處停車場停滿了大巴車輛,不少人都是從外地專程趕來祭拜的。

在烈士紀念碑前,阜陽市潁東區冉廟鄉中心學校的近百名小學生,舉起右手,莊重地宣讀入隊誓詞。

“能在雨花臺這麼神聖的地方宣誓,大家都特別激動。很多同學早上5點就起床了,坐了將近6小時的車來到這裡。之前我只在書本上看過烈士的故事,今天來參觀,看到烈士留下的血衣,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長大好好工作,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報答烈士們,把祖國建設得更富強。”該校六年級學生冉茹鑫說。

在一片鬱鬱蔥蔥的丁香林下,14歲的鄧俊雅正認真地聽媽媽講述丁香烈士的故事。“丁香烈士生於1910年,在東吳大學求學時認識了阿樂,兩人一同投身革命,並喜結連理。然而,婚後不久,丁香因為叛徒出賣不幸被捕,被槍殺在雨花臺,當時她年僅22歲,並懷有3個月的身孕。”

看到烈士的照片,母女倆更是動容不已。“她那麼年輕、美麗,原本可以相夫教子,過著溫馨的小日子。但為了信仰,她毅然放棄了這一切,我們應當永遠銘記。”鄧俊雅說。

傳承:烈士事蹟激勵大學生們投身公益

4月2日,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內,正在表演情景劇《囚徒之歌》。舞臺上,身染血跡、手戴鐐銬的高文華,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屈,駁得敵人張口結舌,看得觀眾們熱血沸騰。

烈士高文華的扮演者,是江蘇警官學院大二學生趙健益。他說,自己從小就崇拜英雄,因此選擇報考警校。“為了演好角色,我翻閱了很多史料,被烈士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的專業是警察法學,希望將來能夠致力於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4月1日,南京曉莊學院“雨花臺烈士陵園志願講解隊”27名成員,來到雨花臺烈士陵園祭掃,並現場開展曉莊烈士自述表演,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講解隊隊長劉飛說,這支講解隊已經有10年曆史。10年來,南京曉莊學院共有250餘名青年志願者,先後在雨花臺志願講解,服務了近百萬人次的參觀者。“從英烈們身上,我們汲取了許多正能量,信仰、奉獻、勇敢、堅韌……現在,我每週都要抽出一天半的時間,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劉飛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