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瘦”在路上:尋找中國傳統守藝人

岳陽樓 羅易 沈從文 范仲淹 門徒文案公會 2017-06-07

“羅瘦”在路上:尋找中國傳統守藝人

“羅瘦”在路上:尋找中國傳統守藝人

門徒在邀請導師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一個人。

他必須來。

如果文案江湖裡邊,少了這個人,那就會失去了太多趣味。這不光是因為他紮根兒廣告行業15年,創意老兵一員,更主要因他年近不惑,卻依然有趣,為了有趣甚至可以放下已有的成就和光環,勇敢踏上一段全新徵程。

再有可能是姓羅的基因太過強大,有種,有趣,有料,才會又誕生一個“口活”不次於羅胖和老羅的羅姓族人,但他卻是個典型的瘦子。

他就是被圈內人士笑稱為“廣告圈段子手”——羅易成。

“羅瘦”在路上:尋找中國傳統守藝人

羅易成,網絡混號“阿三”,又稱羅三爺,是聞名一時的雜誌《廣告圈》發起人之一。先後服務於北京捷先、陽光加信、陽獅、FCB和奧美,以及達彼思上海、靈智精實等廣告公司,任創意總監、創意合夥人等職。

對汽車廣告尤其精通,帶起不少汽車廣告好手。2015年初轉戰全景視覺,任職首席運營官,年底辭職,自行創業,成立共同成長文化傳播公司。現任脫口秀視頻節目“路邊攤”出品人及主講人,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講萬里古。

羅易成入行15年,從一個小文案做起,一路PK,一路成長,一路晉級,拼得了如今令圈內尊敬的“羅三爺”。2015年底,他走上創業道路。做而優則創,順理成章。

本以為他會憑藉混跡廣告圈多年積攢下的資源和優勢,另起爐灶,把之前老闆掙的錢都拿回來,或者開個書店、咖啡館等,進入跟廣告相關的領域。

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卻做了一個視頻脫口秀,名為“路邊攤”,一個跟歷史和“守藝人”相關的知識類節目。具體緣由可拜讀羅易成寫的《情懷雖然不值錢了,但還是比錢值錢》一文。把做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講得清清楚楚。

“羅瘦”在路上:尋找中國傳統守藝人

羅易成說,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太多人想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深怕自己錯過,但殊不知今天我們遇到的許多問題,在歷史上可能也曾發生過,回到故去,或許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當別人在匆匆趕路,一心向前看的時候,我想慢下腳步,往回走一走,看看被我們淡忘的過去,都發生了什麼,因為我相信讀史可以明智。

羅易成說,之所以能在廣告行業深扎15年,是因為這個行業十分有趣,人有趣,工作有趣,生活也有趣,但當互聯網全面來襲的時候,傳統廣告卻逐漸失去了自己的趣味。

2014年,他們為一款新車想創意,客戶需要用代言人。但在他們不知道誰是代言人時,創意要先行。他知道這樣出來的創意,基本上就是炮灰。

整個過程他36小時連軸沒有睡覺,當時還準備要第二個孩子。他覺得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所以決定暫時離開廣告這個行業。

跨行“路邊攤”,他進入了一個都是舊事物的新領域。不過對他來說,這應該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曾說過,當人生進入下半程時,必須明確自己想要幹什麼,如果別的還不能得到滿足時,就先滿足“有趣”吧!

截止2017年1月4日,“路邊攤”已經度過了一週歲生日。這一年他們發佈了70多部視頻,當時預想是超過100部;從開始四處“擺攤”,單人講史,擴展到了展現“非遺”守藝人等領域,不光與“事”打交道,也要讓鏡頭走近“人”,通過“人”來承載他們想要表達的歷史與文化傳統,或許是非遺傳承人,或許是歷史的親歷者、見者和研究者,等等。

這一年下來,羅易成在不斷嘗試和探索,審視和反思。一年奔波30多個省,或許舟車勞累,但他興趣盎然。因為他不是單純去旅行,然後寫感受分享,而是每次要做足功課,像一個學生一樣,來迎接這趟歷史課,人文課,人生大課,從逝去的記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羅易成做客“九日談”時,分享了故人和舊事與創意文案的內在聯繫。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們便可以瞭解到他做“路邊攤”的用意,以及他願意回到過去向後看,究竟看到了什麼。

“羅瘦”在路上:尋找中國傳統守藝人

湖南嶽陽,岳陽樓,岳陽樓記。

從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他得出了兩個關於寫作的啟發。

其一,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壓根就沒見過岳陽樓。他實際上是在沒有看到產品情況下,給產品寫了說明書,靠的就是想象力。當時,范仲淹在河南鄧州任地方官,朋友滕子京在岳陽修岳陽樓,然後寫信求助范仲淹為該樓寫一篇文章,隨信還附了一幅畫——《洞庭晚秋圖》。所以準確地說,范仲淹是就著這幅畫寫了《岳陽樓記》。

我們寫文案,很多時候就是閉門造車,需要發揮極大的想象力。比如給某個牛奶做廣告,我們一定會說提供優質奶源的大草原如何美麗、乾淨、環保等,但實際我們壓根就沒去過大草原。再比如要給某款礦泉水做廣告,我們說這款水取自於唐古拉山的冰川,冰川冷冽清澈、潺潺而出,但其實我們也沒有去過。

范仲淹一篇《岳陽樓記》,讓岳陽樓名聲大振,運用豐富想象,給產品做了完美推介,這是一篇範文式的文案。

其二,范仲淹在寫《岳陽樓記》時,並沒有把筆墨放在岳陽樓本身,而是放在了洞庭湖上。范仲淹很聰明,找了一個和岳陽樓相關的切入點:為什麼要修建岳陽樓呢?就是因為要去觀賞洞庭湖,所以在洞庭湖上做文章肯定是錯不了的。

這給我的啟發是,當我們對自己所要描寫的產品不夠了解,沒有體驗過,不知道出自何方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找一個相關的東西,然後結合自己的想象力去發揮。這樣,既不會露餡,也不會讓人覺得跑題。范仲淹做到了,文案界典範式人物。

湖南鳳凰,沈從文故居。

羅易成說沈從文先生所描寫的事物、湘西的風土人情等,就像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娓娓道來一般。

這就讓人們不得不深思——寫東西如何做到“接地氣”?

之前看過一篇餘華寫的小短文,寫他與另外一位作家林斤瀾,一邊散步一邊聊天,聊著聊著就談起了沈從文先生。

林斤瀾就向餘華講述去請教沈從文先生人物怎麼寫的事,他只回答了一個字——“貼”。就是這個“貼”字,讓林斤瀾佩服得五體投地,而餘華聽後也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其實所謂“接地氣”就是,你寫的東西要“貼著地面而來”,貼著你要溝通的對象的立場、性格、痛點去設想和他們的溝通方式。

如果貼著王健林的立場,你就會知道一個億是多麼的不值一提;貼著周星馳的立場,就能理解無敵是多麼的寂寞。

印度《定論》裡面,有一則公益廣告,說的是“靜”。文案是從孩子的角度寫了老爸老媽。

兩老人一天到晚呆在家裡,也沒什麼話可說,非常無趣。老爸天天看報紙,老媽忙著做家務,有時候老媽拖地走到他面前,老爸就很有默契地起身讓開,兩人完全無需言語的交流,便可知會對方的意圖。

突然有一天,老媽去世了,老爸彷彿變了一個人。之前,無論是看報紙還是聽收音機,老爸都儘量保持安靜。但老媽去世後,老爸會故意把報紙翻得嘩啦啦響。搬桌子,挪凳子,都會發出刺耳的聲音,聽收音機或看電視總會把音量開到很大。

總之,一切都和母親在世時完全不一樣了。孩子非常不理解,終於忍不住問老爸:“你為什麼一直把家裡弄得這麼響?”老爸回答道:“你不知道,當你媽媽不在了,安靜是多麼得可怕。”

沈從文先生也寫過一篇關於“靜”的文章,當他和弟弟妹妹一起圍坐在母親身邊時,靜是一種多麼美好的景象。但當弟弟被當做反動派槍決以後,當妹妹也精神失常後,“靜”這一種美好的時光,只能存在於過去了。

當然,這裡重點不是說“靜”,而是說如何貼著人物,貼著他們在某一時刻的心情去寫。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當大家都盯著幕布看精彩故事和表演時,他卻跑到了幕布後邊,看看這裡會發生什麼!

這就是羅易成,一個好奇心驅使他放緩腳步,走在“時代後列”的有趣人。

“羅瘦”在路上:尋找中國傳統守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