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內線者得天下”,這幾乎是每個籃球教練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隨著籃球運動的不斷髮展,“中鋒”的定義和作用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球員已經不再固守籃下,傳統中鋒越來越好。不過,無論什麼時候,內線永遠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不僅大個要打籃下,小個也要打籃下。所以,如何學會內線技術,成為所有籃球運動員的必修課。

美國已故著名籃球教練皮特·紐維爾撰寫過一本名叫《內線祕笈》(Playing Big)的書,向廣大讀者全面結束內線技術和打法。

"

“得內線者得天下”,這幾乎是每個籃球教練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隨著籃球運動的不斷髮展,“中鋒”的定義和作用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球員已經不再固守籃下,傳統中鋒越來越好。不過,無論什麼時候,內線永遠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不僅大個要打籃下,小個也要打籃下。所以,如何學會內線技術,成為所有籃球運動員的必修課。

美國已故著名籃球教練皮特·紐維爾撰寫過一本名叫《內線祕笈》(Playing Big)的書,向廣大讀者全面結束內線技術和打法。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紐維爾《內線祕籍》封面。

皮特·紐維爾生於1915年,卒於2008年,被稱為“美國籃球領袖”。他曾在美國大學球隊任教多年,率隊兩奪NCAA冠軍。1960年,紐維爾還率領美國男籃獲得奧運會冠軍。早在1979年,紐維爾就入選了美國籃球名人堂。

年事已高之後,紐維爾不再出任球隊教練,但他對籃球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他從1976年開始創立的“大個訓練營”名滿天下,很多優秀的大個子都接受過紐維爾指導。2001年,紐維爾又開設了“高個女孩訓練營”,同樣取得成功。

《內線祕笈》就是紐維爾積累多年經驗寫成的著作,詳細並且系統地介紹了內線技術的原則、要領,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戰經驗。我們不妨花幾天的篇幅,看看其中有何祕訣。

  • 內線的演變

自從喬治·邁肯、拉塞爾等人出現以來,籃球這項運動發生了明顯變化。“中鋒”一詞已經被重新定義,不再單指那些人高馬大,只在內線得分、搶籃板或者蓋帽的球員。

中鋒的角色變了,貼在他們身上那個的標籤也變了。不過,中鋒的價值卻始終沒有改變。根據2007年的一份調查,包括中鋒在內的內線球員依然是NBA工資最高的一個群體。姚明、奧尼爾、鄧肯、本·華萊士、加內特、韋伯、布澤、小奧尼爾、扎克·蘭多夫等人的工資都搞得驚人。

"

“得內線者得天下”,這幾乎是每個籃球教練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隨著籃球運動的不斷髮展,“中鋒”的定義和作用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球員已經不再固守籃下,傳統中鋒越來越好。不過,無論什麼時候,內線永遠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不僅大個要打籃下,小個也要打籃下。所以,如何學會內線技術,成為所有籃球運動員的必修課。

美國已故著名籃球教練皮特·紐維爾撰寫過一本名叫《內線祕笈》(Playing Big)的書,向廣大讀者全面結束內線技術和打法。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紐維爾《內線祕籍》封面。

皮特·紐維爾生於1915年,卒於2008年,被稱為“美國籃球領袖”。他曾在美國大學球隊任教多年,率隊兩奪NCAA冠軍。1960年,紐維爾還率領美國男籃獲得奧運會冠軍。早在1979年,紐維爾就入選了美國籃球名人堂。

年事已高之後,紐維爾不再出任球隊教練,但他對籃球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他從1976年開始創立的“大個訓練營”名滿天下,很多優秀的大個子都接受過紐維爾指導。2001年,紐維爾又開設了“高個女孩訓練營”,同樣取得成功。

《內線祕笈》就是紐維爾積累多年經驗寫成的著作,詳細並且系統地介紹了內線技術的原則、要領,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戰經驗。我們不妨花幾天的篇幅,看看其中有何祕訣。

  • 內線的演變

自從喬治·邁肯、拉塞爾等人出現以來,籃球這項運動發生了明顯變化。“中鋒”一詞已經被重新定義,不再單指那些人高馬大,只在內線得分、搶籃板或者蓋帽的球員。

中鋒的角色變了,貼在他們身上那個的標籤也變了。不過,中鋒的價值卻始終沒有改變。根據2007年的一份調查,包括中鋒在內的內線球員依然是NBA工資最高的一個群體。姚明、奧尼爾、鄧肯、本·華萊士、加內特、韋伯、布澤、小奧尼爾、扎克·蘭多夫等人的工資都搞得驚人。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諾維茨基是投射型內線的最佳代表。

這份高薪名單中還包括諾維茨基、加索爾、布蘭德、馬里昂。他們雖然也能像傳統中鋒那樣搶籃板或者防守大個子,但卻經常從外線發起攻擊,甚至頻頻在三分線外跳投。

此外,一些身材不是非常高大的球員卻經常到地位單打,比如科比、麥迪、韋德、喬·約翰遜。

實際上,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低位單打的效率更加重要。這種技術早就不是中鋒的專利,而是成為很多球員的必備進攻手段。

  • 移動進攻

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大多數進攻都是大個球員在內線拿球之後,或者傳給隊友或者自己進攻。為了讓自己的進攻手段更有效率,一支球隊通常需要一個基礎出色的大個球員,還要讓他接受更多訓練,以便讓整體進攻更加流暢。

1972年,美國教育法修正案頒佈之後,高中男生因為要和女生分享場地,所以訓練時間明顯縮短,訓練效果受到影響。這樣一來,男生們很少有時間和場地再單獨訓練地位單打技術,迫使籃球教練只能開發更多半場進攻戰術。

"

“得內線者得天下”,這幾乎是每個籃球教練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隨著籃球運動的不斷髮展,“中鋒”的定義和作用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球員已經不再固守籃下,傳統中鋒越來越好。不過,無論什麼時候,內線永遠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不僅大個要打籃下,小個也要打籃下。所以,如何學會內線技術,成為所有籃球運動員的必修課。

美國已故著名籃球教練皮特·紐維爾撰寫過一本名叫《內線祕笈》(Playing Big)的書,向廣大讀者全面結束內線技術和打法。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紐維爾《內線祕籍》封面。

皮特·紐維爾生於1915年,卒於2008年,被稱為“美國籃球領袖”。他曾在美國大學球隊任教多年,率隊兩奪NCAA冠軍。1960年,紐維爾還率領美國男籃獲得奧運會冠軍。早在1979年,紐維爾就入選了美國籃球名人堂。

年事已高之後,紐維爾不再出任球隊教練,但他對籃球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他從1976年開始創立的“大個訓練營”名滿天下,很多優秀的大個子都接受過紐維爾指導。2001年,紐維爾又開設了“高個女孩訓練營”,同樣取得成功。

《內線祕笈》就是紐維爾積累多年經驗寫成的著作,詳細並且系統地介紹了內線技術的原則、要領,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戰經驗。我們不妨花幾天的篇幅,看看其中有何祕訣。

  • 內線的演變

自從喬治·邁肯、拉塞爾等人出現以來,籃球這項運動發生了明顯變化。“中鋒”一詞已經被重新定義,不再單指那些人高馬大,只在內線得分、搶籃板或者蓋帽的球員。

中鋒的角色變了,貼在他們身上那個的標籤也變了。不過,中鋒的價值卻始終沒有改變。根據2007年的一份調查,包括中鋒在內的內線球員依然是NBA工資最高的一個群體。姚明、奧尼爾、鄧肯、本·華萊士、加內特、韋伯、布澤、小奧尼爾、扎克·蘭多夫等人的工資都搞得驚人。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諾維茨基是投射型內線的最佳代表。

這份高薪名單中還包括諾維茨基、加索爾、布蘭德、馬里昂。他們雖然也能像傳統中鋒那樣搶籃板或者防守大個子,但卻經常從外線發起攻擊,甚至頻頻在三分線外跳投。

此外,一些身材不是非常高大的球員卻經常到地位單打,比如科比、麥迪、韋德、喬·約翰遜。

實際上,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低位單打的效率更加重要。這種技術早就不是中鋒的專利,而是成為很多球員的必備進攻手段。

  • 移動進攻

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大多數進攻都是大個球員在內線拿球之後,或者傳給隊友或者自己進攻。為了讓自己的進攻手段更有效率,一支球隊通常需要一個基礎出色的大個球員,還要讓他接受更多訓練,以便讓整體進攻更加流暢。

1972年,美國教育法修正案頒佈之後,高中男生因為要和女生分享場地,所以訓練時間明顯縮短,訓練效果受到影響。這樣一來,男生們很少有時間和場地再單獨訓練地位單打技術,迫使籃球教練只能開發更多半場進攻戰術。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NCAA名帥鮑比·奈特。

與此同時,一個名叫鮑比·奈特的教練離開西點軍校,出任印第安納大學男籃主帥。他在西點軍校指教時,已經使用了一套名為“倒轉動作”(reverse action)的進攻戰術。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傳統的戰術,允許進攻球員在背對籃筐的情況下進行運動。

然而,當時的擋拆規則發生了改變,防守球員不再需要與進攻球員保持一定距離。奈特充分利用了這種規則上的改變,開發出一套名為“移動進攻”(motion offense)的戰術。這套戰術允許包括中鋒在內的所有球員為外圍球員作掩護,一邊獲得跳投或者空切的機會。

  • 曲線進攻

沒過多久,“移動進攻”就在全美掀起了一場籃球風暴。高中教練們爭先恐後地參加鮑比·奈特主辦的教練員培訓班,學習這套戰術的精髓。鮑比·奈特也在印第安納大學通過這套戰術獲得了空前成功。

教練們知道“移動進攻”戰術很有效率,但他們不知道這還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籃球運動。他們大大削弱了背靠籃筐的內線球員的作用。在“移動進攻”體系中,得分機會大多來自於掩護和穿插。因此,幾乎所有球員都變得全能起來,他們的場上位置也越來越模糊(下圖a、b、c、d)。很少再有球隊專門為內線球員設計一對一的低位單打戰術。

"

“得內線者得天下”,這幾乎是每個籃球教練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隨著籃球運動的不斷髮展,“中鋒”的定義和作用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球員已經不再固守籃下,傳統中鋒越來越好。不過,無論什麼時候,內線永遠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不僅大個要打籃下,小個也要打籃下。所以,如何學會內線技術,成為所有籃球運動員的必修課。

美國已故著名籃球教練皮特·紐維爾撰寫過一本名叫《內線祕笈》(Playing Big)的書,向廣大讀者全面結束內線技術和打法。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紐維爾《內線祕籍》封面。

皮特·紐維爾生於1915年,卒於2008年,被稱為“美國籃球領袖”。他曾在美國大學球隊任教多年,率隊兩奪NCAA冠軍。1960年,紐維爾還率領美國男籃獲得奧運會冠軍。早在1979年,紐維爾就入選了美國籃球名人堂。

年事已高之後,紐維爾不再出任球隊教練,但他對籃球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他從1976年開始創立的“大個訓練營”名滿天下,很多優秀的大個子都接受過紐維爾指導。2001年,紐維爾又開設了“高個女孩訓練營”,同樣取得成功。

《內線祕笈》就是紐維爾積累多年經驗寫成的著作,詳細並且系統地介紹了內線技術的原則、要領,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戰經驗。我們不妨花幾天的篇幅,看看其中有何祕訣。

  • 內線的演變

自從喬治·邁肯、拉塞爾等人出現以來,籃球這項運動發生了明顯變化。“中鋒”一詞已經被重新定義,不再單指那些人高馬大,只在內線得分、搶籃板或者蓋帽的球員。

中鋒的角色變了,貼在他們身上那個的標籤也變了。不過,中鋒的價值卻始終沒有改變。根據2007年的一份調查,包括中鋒在內的內線球員依然是NBA工資最高的一個群體。姚明、奧尼爾、鄧肯、本·華萊士、加內特、韋伯、布澤、小奧尼爾、扎克·蘭多夫等人的工資都搞得驚人。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諾維茨基是投射型內線的最佳代表。

這份高薪名單中還包括諾維茨基、加索爾、布蘭德、馬里昂。他們雖然也能像傳統中鋒那樣搶籃板或者防守大個子,但卻經常從外線發起攻擊,甚至頻頻在三分線外跳投。

此外,一些身材不是非常高大的球員卻經常到地位單打,比如科比、麥迪、韋德、喬·約翰遜。

實際上,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低位單打的效率更加重要。這種技術早就不是中鋒的專利,而是成為很多球員的必備進攻手段。

  • 移動進攻

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大多數進攻都是大個球員在內線拿球之後,或者傳給隊友或者自己進攻。為了讓自己的進攻手段更有效率,一支球隊通常需要一個基礎出色的大個球員,還要讓他接受更多訓練,以便讓整體進攻更加流暢。

1972年,美國教育法修正案頒佈之後,高中男生因為要和女生分享場地,所以訓練時間明顯縮短,訓練效果受到影響。這樣一來,男生們很少有時間和場地再單獨訓練地位單打技術,迫使籃球教練只能開發更多半場進攻戰術。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NCAA名帥鮑比·奈特。

與此同時,一個名叫鮑比·奈特的教練離開西點軍校,出任印第安納大學男籃主帥。他在西點軍校指教時,已經使用了一套名為“倒轉動作”(reverse action)的進攻戰術。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傳統的戰術,允許進攻球員在背對籃筐的情況下進行運動。

然而,當時的擋拆規則發生了改變,防守球員不再需要與進攻球員保持一定距離。奈特充分利用了這種規則上的改變,開發出一套名為“移動進攻”(motion offense)的戰術。這套戰術允許包括中鋒在內的所有球員為外圍球員作掩護,一邊獲得跳投或者空切的機會。

  • 曲線進攻

沒過多久,“移動進攻”就在全美掀起了一場籃球風暴。高中教練們爭先恐後地參加鮑比·奈特主辦的教練員培訓班,學習這套戰術的精髓。鮑比·奈特也在印第安納大學通過這套戰術獲得了空前成功。

教練們知道“移動進攻”戰術很有效率,但他們不知道這還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籃球運動。他們大大削弱了背靠籃筐的內線球員的作用。在“移動進攻”體系中,得分機會大多來自於掩護和穿插。因此,幾乎所有球員都變得全能起來,他們的場上位置也越來越模糊(下圖a、b、c、d)。很少再有球隊專門為內線球員設計一對一的低位單打戰術。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戰術圖示之一。

無論什麼位置的球員都要為隊友作掩護、穿插、傳球。傳統意義上中鋒、大前鋒、小前鋒、得分後衛和控球后衛的劃分再也不像以前那麼重要。

“移動進攻”要求大個球員頻繁地遠離籃筐,無論是進攻方面還是防守方面都是如此。這就要求大個子們擁有更好的靈活性、傳接球技術以及中遠距離投籃能力。那種只能在內線背身單打的大個球員逐漸被靈活、快速、全能的小個球員所取代。因為小個球員充滿變化,他們能作掩護,能跳投,還能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滿場飛奔,快速回防,抑制對手的進攻。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移動進攻”戰術本身也在不斷演變、進化。不少教練根據各自球隊特點,研究出很多新戰術。有些教練喜歡把兩個大個子留在籃下,讓他們為三個外線球員作掩護,這種戰術名叫“二內三外”。這種戰術看起來很像是某種歷史的退步。其實不然,大個球員不會像以前那樣長時間留在籃下,他們也會不斷移動,為隊友留出足夠的傳切空間。

“曲線進攻”(flex offense)戰術的出現進一步模糊了球員位置的概念,這是一種比“移動進攻”更典型的進攻戰術。所謂“曲線進攻”戰術,就是指球員在無球一側通過掩護配合之後獲得空位出手的機會(下圖a、b、c)。

"

“得內線者得天下”,這幾乎是每個籃球教練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隨著籃球運動的不斷髮展,“中鋒”的定義和作用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球員已經不再固守籃下,傳統中鋒越來越好。不過,無論什麼時候,內線永遠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不僅大個要打籃下,小個也要打籃下。所以,如何學會內線技術,成為所有籃球運動員的必修課。

美國已故著名籃球教練皮特·紐維爾撰寫過一本名叫《內線祕笈》(Playing Big)的書,向廣大讀者全面結束內線技術和打法。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紐維爾《內線祕籍》封面。

皮特·紐維爾生於1915年,卒於2008年,被稱為“美國籃球領袖”。他曾在美國大學球隊任教多年,率隊兩奪NCAA冠軍。1960年,紐維爾還率領美國男籃獲得奧運會冠軍。早在1979年,紐維爾就入選了美國籃球名人堂。

年事已高之後,紐維爾不再出任球隊教練,但他對籃球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他從1976年開始創立的“大個訓練營”名滿天下,很多優秀的大個子都接受過紐維爾指導。2001年,紐維爾又開設了“高個女孩訓練營”,同樣取得成功。

《內線祕笈》就是紐維爾積累多年經驗寫成的著作,詳細並且系統地介紹了內線技術的原則、要領,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戰經驗。我們不妨花幾天的篇幅,看看其中有何祕訣。

  • 內線的演變

自從喬治·邁肯、拉塞爾等人出現以來,籃球這項運動發生了明顯變化。“中鋒”一詞已經被重新定義,不再單指那些人高馬大,只在內線得分、搶籃板或者蓋帽的球員。

中鋒的角色變了,貼在他們身上那個的標籤也變了。不過,中鋒的價值卻始終沒有改變。根據2007年的一份調查,包括中鋒在內的內線球員依然是NBA工資最高的一個群體。姚明、奧尼爾、鄧肯、本·華萊士、加內特、韋伯、布澤、小奧尼爾、扎克·蘭多夫等人的工資都搞得驚人。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諾維茨基是投射型內線的最佳代表。

這份高薪名單中還包括諾維茨基、加索爾、布蘭德、馬里昂。他們雖然也能像傳統中鋒那樣搶籃板或者防守大個子,但卻經常從外線發起攻擊,甚至頻頻在三分線外跳投。

此外,一些身材不是非常高大的球員卻經常到地位單打,比如科比、麥迪、韋德、喬·約翰遜。

實際上,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低位單打的效率更加重要。這種技術早就不是中鋒的專利,而是成為很多球員的必備進攻手段。

  • 移動進攻

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大多數進攻都是大個球員在內線拿球之後,或者傳給隊友或者自己進攻。為了讓自己的進攻手段更有效率,一支球隊通常需要一個基礎出色的大個球員,還要讓他接受更多訓練,以便讓整體進攻更加流暢。

1972年,美國教育法修正案頒佈之後,高中男生因為要和女生分享場地,所以訓練時間明顯縮短,訓練效果受到影響。這樣一來,男生們很少有時間和場地再單獨訓練地位單打技術,迫使籃球教練只能開發更多半場進攻戰術。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NCAA名帥鮑比·奈特。

與此同時,一個名叫鮑比·奈特的教練離開西點軍校,出任印第安納大學男籃主帥。他在西點軍校指教時,已經使用了一套名為“倒轉動作”(reverse action)的進攻戰術。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傳統的戰術,允許進攻球員在背對籃筐的情況下進行運動。

然而,當時的擋拆規則發生了改變,防守球員不再需要與進攻球員保持一定距離。奈特充分利用了這種規則上的改變,開發出一套名為“移動進攻”(motion offense)的戰術。這套戰術允許包括中鋒在內的所有球員為外圍球員作掩護,一邊獲得跳投或者空切的機會。

  • 曲線進攻

沒過多久,“移動進攻”就在全美掀起了一場籃球風暴。高中教練們爭先恐後地參加鮑比·奈特主辦的教練員培訓班,學習這套戰術的精髓。鮑比·奈特也在印第安納大學通過這套戰術獲得了空前成功。

教練們知道“移動進攻”戰術很有效率,但他們不知道這還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籃球運動。他們大大削弱了背靠籃筐的內線球員的作用。在“移動進攻”體系中,得分機會大多來自於掩護和穿插。因此,幾乎所有球員都變得全能起來,他們的場上位置也越來越模糊(下圖a、b、c、d)。很少再有球隊專門為內線球員設計一對一的低位單打戰術。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戰術圖示之一。

無論什麼位置的球員都要為隊友作掩護、穿插、傳球。傳統意義上中鋒、大前鋒、小前鋒、得分後衛和控球后衛的劃分再也不像以前那麼重要。

“移動進攻”要求大個球員頻繁地遠離籃筐,無論是進攻方面還是防守方面都是如此。這就要求大個子們擁有更好的靈活性、傳接球技術以及中遠距離投籃能力。那種只能在內線背身單打的大個球員逐漸被靈活、快速、全能的小個球員所取代。因為小個球員充滿變化,他們能作掩護,能跳投,還能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滿場飛奔,快速回防,抑制對手的進攻。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移動進攻”戰術本身也在不斷演變、進化。不少教練根據各自球隊特點,研究出很多新戰術。有些教練喜歡把兩個大個子留在籃下,讓他們為三個外線球員作掩護,這種戰術名叫“二內三外”。這種戰術看起來很像是某種歷史的退步。其實不然,大個球員不會像以前那樣長時間留在籃下,他們也會不斷移動,為隊友留出足夠的傳切空間。

“曲線進攻”(flex offense)戰術的出現進一步模糊了球員位置的概念,這是一種比“移動進攻”更典型的進攻戰術。所謂“曲線進攻”戰術,就是指球員在無球一側通過掩護配合之後獲得空位出手的機會(下圖a、b、c)。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戰術圖示之二。

不過,“曲線進攻”至少有一點是和“移動進攻”相同的,那就是都要求中鋒遠離籃下。這有可能永遠改變了內線球員的角色。

  • 人人打內線

不過,無論籃球戰術如何改變。教練們知道,永遠都是得內線者得天下。雖然三分球已經日益流行,也有越來越多的球隊依賴外線進攻,但所有人都知道“生於三分,死於三分”的道理。優秀教練總能充分利用球員天賦。如果一支球隊有球員能夠在內線單打,教練就應該給他們在籃下接球並且進攻的機會。

有些人可能會批評現在的籃球進攻體系摒棄了傳統的中鋒低位打法。從某個角度來說,的確是這樣。不過,這種進攻體系卻能給更多球員創造在內線拿球和得分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前鋒甚至是後衛擁有了內線攻擊技術,這讓內線不只由中鋒獨美。無論哪個位置上的球員,只要他和對位的球員相比,擁有身高或者力量上的優勢,都能到籃下單打。這無疑就大大激發了所有球員的活力,也使得比賽更加精彩。

"

“得內線者得天下”,這幾乎是每個籃球教練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隨著籃球運動的不斷髮展,“中鋒”的定義和作用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球員已經不再固守籃下,傳統中鋒越來越好。不過,無論什麼時候,內線永遠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不僅大個要打籃下,小個也要打籃下。所以,如何學會內線技術,成為所有籃球運動員的必修課。

美國已故著名籃球教練皮特·紐維爾撰寫過一本名叫《內線祕笈》(Playing Big)的書,向廣大讀者全面結束內線技術和打法。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紐維爾《內線祕籍》封面。

皮特·紐維爾生於1915年,卒於2008年,被稱為“美國籃球領袖”。他曾在美國大學球隊任教多年,率隊兩奪NCAA冠軍。1960年,紐維爾還率領美國男籃獲得奧運會冠軍。早在1979年,紐維爾就入選了美國籃球名人堂。

年事已高之後,紐維爾不再出任球隊教練,但他對籃球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他從1976年開始創立的“大個訓練營”名滿天下,很多優秀的大個子都接受過紐維爾指導。2001年,紐維爾又開設了“高個女孩訓練營”,同樣取得成功。

《內線祕笈》就是紐維爾積累多年經驗寫成的著作,詳細並且系統地介紹了內線技術的原則、要領,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戰經驗。我們不妨花幾天的篇幅,看看其中有何祕訣。

  • 內線的演變

自從喬治·邁肯、拉塞爾等人出現以來,籃球這項運動發生了明顯變化。“中鋒”一詞已經被重新定義,不再單指那些人高馬大,只在內線得分、搶籃板或者蓋帽的球員。

中鋒的角色變了,貼在他們身上那個的標籤也變了。不過,中鋒的價值卻始終沒有改變。根據2007年的一份調查,包括中鋒在內的內線球員依然是NBA工資最高的一個群體。姚明、奧尼爾、鄧肯、本·華萊士、加內特、韋伯、布澤、小奧尼爾、扎克·蘭多夫等人的工資都搞得驚人。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諾維茨基是投射型內線的最佳代表。

這份高薪名單中還包括諾維茨基、加索爾、布蘭德、馬里昂。他們雖然也能像傳統中鋒那樣搶籃板或者防守大個子,但卻經常從外線發起攻擊,甚至頻頻在三分線外跳投。

此外,一些身材不是非常高大的球員卻經常到地位單打,比如科比、麥迪、韋德、喬·約翰遜。

實際上,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低位單打的效率更加重要。這種技術早就不是中鋒的專利,而是成為很多球員的必備進攻手段。

  • 移動進攻

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大多數進攻都是大個球員在內線拿球之後,或者傳給隊友或者自己進攻。為了讓自己的進攻手段更有效率,一支球隊通常需要一個基礎出色的大個球員,還要讓他接受更多訓練,以便讓整體進攻更加流暢。

1972年,美國教育法修正案頒佈之後,高中男生因為要和女生分享場地,所以訓練時間明顯縮短,訓練效果受到影響。這樣一來,男生們很少有時間和場地再單獨訓練地位單打技術,迫使籃球教練只能開發更多半場進攻戰術。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NCAA名帥鮑比·奈特。

與此同時,一個名叫鮑比·奈特的教練離開西點軍校,出任印第安納大學男籃主帥。他在西點軍校指教時,已經使用了一套名為“倒轉動作”(reverse action)的進攻戰術。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傳統的戰術,允許進攻球員在背對籃筐的情況下進行運動。

然而,當時的擋拆規則發生了改變,防守球員不再需要與進攻球員保持一定距離。奈特充分利用了這種規則上的改變,開發出一套名為“移動進攻”(motion offense)的戰術。這套戰術允許包括中鋒在內的所有球員為外圍球員作掩護,一邊獲得跳投或者空切的機會。

  • 曲線進攻

沒過多久,“移動進攻”就在全美掀起了一場籃球風暴。高中教練們爭先恐後地參加鮑比·奈特主辦的教練員培訓班,學習這套戰術的精髓。鮑比·奈特也在印第安納大學通過這套戰術獲得了空前成功。

教練們知道“移動進攻”戰術很有效率,但他們不知道這還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籃球運動。他們大大削弱了背靠籃筐的內線球員的作用。在“移動進攻”體系中,得分機會大多來自於掩護和穿插。因此,幾乎所有球員都變得全能起來,他們的場上位置也越來越模糊(下圖a、b、c、d)。很少再有球隊專門為內線球員設計一對一的低位單打戰術。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戰術圖示之一。

無論什麼位置的球員都要為隊友作掩護、穿插、傳球。傳統意義上中鋒、大前鋒、小前鋒、得分後衛和控球后衛的劃分再也不像以前那麼重要。

“移動進攻”要求大個球員頻繁地遠離籃筐,無論是進攻方面還是防守方面都是如此。這就要求大個子們擁有更好的靈活性、傳接球技術以及中遠距離投籃能力。那種只能在內線背身單打的大個球員逐漸被靈活、快速、全能的小個球員所取代。因為小個球員充滿變化,他們能作掩護,能跳投,還能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滿場飛奔,快速回防,抑制對手的進攻。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移動進攻”戰術本身也在不斷演變、進化。不少教練根據各自球隊特點,研究出很多新戰術。有些教練喜歡把兩個大個子留在籃下,讓他們為三個外線球員作掩護,這種戰術名叫“二內三外”。這種戰術看起來很像是某種歷史的退步。其實不然,大個球員不會像以前那樣長時間留在籃下,他們也會不斷移動,為隊友留出足夠的傳切空間。

“曲線進攻”(flex offense)戰術的出現進一步模糊了球員位置的概念,這是一種比“移動進攻”更典型的進攻戰術。所謂“曲線進攻”戰術,就是指球員在無球一側通過掩護配合之後獲得空位出手的機會(下圖a、b、c)。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戰術圖示之二。

不過,“曲線進攻”至少有一點是和“移動進攻”相同的,那就是都要求中鋒遠離籃下。這有可能永遠改變了內線球員的角色。

  • 人人打內線

不過,無論籃球戰術如何改變。教練們知道,永遠都是得內線者得天下。雖然三分球已經日益流行,也有越來越多的球隊依賴外線進攻,但所有人都知道“生於三分,死於三分”的道理。優秀教練總能充分利用球員天賦。如果一支球隊有球員能夠在內線單打,教練就應該給他們在籃下接球並且進攻的機會。

有些人可能會批評現在的籃球進攻體系摒棄了傳統的中鋒低位打法。從某個角度來說,的確是這樣。不過,這種進攻體系卻能給更多球員創造在內線拿球和得分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前鋒甚至是後衛擁有了內線攻擊技術,這讓內線不只由中鋒獨美。無論哪個位置上的球員,只要他和對位的球員相比,擁有身高或者力量上的優勢,都能到籃下單打。這無疑就大大激發了所有球員的活力,也使得比賽更加精彩。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外線球員掌握內線的背身單打也很重要。

問題在於,一支球隊中如果有很多球員都喜歡到內線單打,那麼教練就必須找出時間和空間對他們的內線技術進行訓練。無論男隊還是女隊,如果能到內線單打的球員越多,他們的統治力就越強,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教會所有位置的球員打內線,已經不是某位教練的個別選擇,而變成了大勢所趨。不僅在高中如此,在大學甚至在職業賽場同樣如此。年輕球員從高中進入大學之後,往往在力量方面會有明顯提升,這也為他們更多地去內線攻擊打下了良好基礎。

  • 設計更多內線戰術

教練在綜合評估了球員天賦、球隊需要等各種因素之後,會派出一個他心目中的理想陣容。比賽之初,教練一般都會派出最強陣容。隨著比賽深入,教練會根據場上情況隨時做出人員調整。比如,有時候一些球員陷入犯規麻煩,或者因傷休戰,教練就要派出全新的陣容來迎戰對手。

一般情況下,任何陣容都有優點和缺點。有時候可能內線防守很強,也有時候可能籃板能力不夠。對教練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通過訓練使缺點最小化,使優點最大化。

"

“得內線者得天下”,這幾乎是每個籃球教練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隨著籃球運動的不斷髮展,“中鋒”的定義和作用都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球員已經不再固守籃下,傳統中鋒越來越好。不過,無論什麼時候,內線永遠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不僅大個要打籃下,小個也要打籃下。所以,如何學會內線技術,成為所有籃球運動員的必修課。

美國已故著名籃球教練皮特·紐維爾撰寫過一本名叫《內線祕笈》(Playing Big)的書,向廣大讀者全面結束內線技術和打法。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紐維爾《內線祕籍》封面。

皮特·紐維爾生於1915年,卒於2008年,被稱為“美國籃球領袖”。他曾在美國大學球隊任教多年,率隊兩奪NCAA冠軍。1960年,紐維爾還率領美國男籃獲得奧運會冠軍。早在1979年,紐維爾就入選了美國籃球名人堂。

年事已高之後,紐維爾不再出任球隊教練,但他對籃球的熱情卻絲毫不減。他從1976年開始創立的“大個訓練營”名滿天下,很多優秀的大個子都接受過紐維爾指導。2001年,紐維爾又開設了“高個女孩訓練營”,同樣取得成功。

《內線祕笈》就是紐維爾積累多年經驗寫成的著作,詳細並且系統地介紹了內線技術的原則、要領,既有理論價值,又有實戰經驗。我們不妨花幾天的篇幅,看看其中有何祕訣。

  • 內線的演變

自從喬治·邁肯、拉塞爾等人出現以來,籃球這項運動發生了明顯變化。“中鋒”一詞已經被重新定義,不再單指那些人高馬大,只在內線得分、搶籃板或者蓋帽的球員。

中鋒的角色變了,貼在他們身上那個的標籤也變了。不過,中鋒的價值卻始終沒有改變。根據2007年的一份調查,包括中鋒在內的內線球員依然是NBA工資最高的一個群體。姚明、奧尼爾、鄧肯、本·華萊士、加內特、韋伯、布澤、小奧尼爾、扎克·蘭多夫等人的工資都搞得驚人。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諾維茨基是投射型內線的最佳代表。

這份高薪名單中還包括諾維茨基、加索爾、布蘭德、馬里昂。他們雖然也能像傳統中鋒那樣搶籃板或者防守大個子,但卻經常從外線發起攻擊,甚至頻頻在三分線外跳投。

此外,一些身材不是非常高大的球員卻經常到地位單打,比如科比、麥迪、韋德、喬·約翰遜。

實際上,在現代籃球比賽中,低位單打的效率更加重要。這種技術早就不是中鋒的專利,而是成為很多球員的必備進攻手段。

  • 移動進攻

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早期,大多數進攻都是大個球員在內線拿球之後,或者傳給隊友或者自己進攻。為了讓自己的進攻手段更有效率,一支球隊通常需要一個基礎出色的大個球員,還要讓他接受更多訓練,以便讓整體進攻更加流暢。

1972年,美國教育法修正案頒佈之後,高中男生因為要和女生分享場地,所以訓練時間明顯縮短,訓練效果受到影響。這樣一來,男生們很少有時間和場地再單獨訓練地位單打技術,迫使籃球教練只能開發更多半場進攻戰術。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NCAA名帥鮑比·奈特。

與此同時,一個名叫鮑比·奈特的教練離開西點軍校,出任印第安納大學男籃主帥。他在西點軍校指教時,已經使用了一套名為“倒轉動作”(reverse action)的進攻戰術。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傳統的戰術,允許進攻球員在背對籃筐的情況下進行運動。

然而,當時的擋拆規則發生了改變,防守球員不再需要與進攻球員保持一定距離。奈特充分利用了這種規則上的改變,開發出一套名為“移動進攻”(motion offense)的戰術。這套戰術允許包括中鋒在內的所有球員為外圍球員作掩護,一邊獲得跳投或者空切的機會。

  • 曲線進攻

沒過多久,“移動進攻”就在全美掀起了一場籃球風暴。高中教練們爭先恐後地參加鮑比·奈特主辦的教練員培訓班,學習這套戰術的精髓。鮑比·奈特也在印第安納大學通過這套戰術獲得了空前成功。

教練們知道“移動進攻”戰術很有效率,但他們不知道這還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籃球運動。他們大大削弱了背靠籃筐的內線球員的作用。在“移動進攻”體系中,得分機會大多來自於掩護和穿插。因此,幾乎所有球員都變得全能起來,他們的場上位置也越來越模糊(下圖a、b、c、d)。很少再有球隊專門為內線球員設計一對一的低位單打戰術。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戰術圖示之一。

無論什麼位置的球員都要為隊友作掩護、穿插、傳球。傳統意義上中鋒、大前鋒、小前鋒、得分後衛和控球后衛的劃分再也不像以前那麼重要。

“移動進攻”要求大個球員頻繁地遠離籃筐,無論是進攻方面還是防守方面都是如此。這就要求大個子們擁有更好的靈活性、傳接球技術以及中遠距離投籃能力。那種只能在內線背身單打的大個球員逐漸被靈活、快速、全能的小個球員所取代。因為小個球員充滿變化,他們能作掩護,能跳投,還能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滿場飛奔,快速回防,抑制對手的進攻。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移動進攻”戰術本身也在不斷演變、進化。不少教練根據各自球隊特點,研究出很多新戰術。有些教練喜歡把兩個大個子留在籃下,讓他們為三個外線球員作掩護,這種戰術名叫“二內三外”。這種戰術看起來很像是某種歷史的退步。其實不然,大個球員不會像以前那樣長時間留在籃下,他們也會不斷移動,為隊友留出足夠的傳切空間。

“曲線進攻”(flex offense)戰術的出現進一步模糊了球員位置的概念,這是一種比“移動進攻”更典型的進攻戰術。所謂“曲線進攻”戰術,就是指球員在無球一側通過掩護配合之後獲得空位出手的機會(下圖a、b、c)。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戰術圖示之二。

不過,“曲線進攻”至少有一點是和“移動進攻”相同的,那就是都要求中鋒遠離籃下。這有可能永遠改變了內線球員的角色。

  • 人人打內線

不過,無論籃球戰術如何改變。教練們知道,永遠都是得內線者得天下。雖然三分球已經日益流行,也有越來越多的球隊依賴外線進攻,但所有人都知道“生於三分,死於三分”的道理。優秀教練總能充分利用球員天賦。如果一支球隊有球員能夠在內線單打,教練就應該給他們在籃下接球並且進攻的機會。

有些人可能會批評現在的籃球進攻體系摒棄了傳統的中鋒低位打法。從某個角度來說,的確是這樣。不過,這種進攻體系卻能給更多球員創造在內線拿球和得分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前鋒甚至是後衛擁有了內線攻擊技術,這讓內線不只由中鋒獨美。無論哪個位置上的球員,只要他和對位的球員相比,擁有身高或者力量上的優勢,都能到籃下單打。這無疑就大大激發了所有球員的活力,也使得比賽更加精彩。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外線球員掌握內線的背身單打也很重要。

問題在於,一支球隊中如果有很多球員都喜歡到內線單打,那麼教練就必須找出時間和空間對他們的內線技術進行訓練。無論男隊還是女隊,如果能到內線單打的球員越多,他們的統治力就越強,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教會所有位置的球員打內線,已經不是某位教練的個別選擇,而變成了大勢所趨。不僅在高中如此,在大學甚至在職業賽場同樣如此。年輕球員從高中進入大學之後,往往在力量方面會有明顯提升,這也為他們更多地去內線攻擊打下了良好基礎。

  • 設計更多內線戰術

教練在綜合評估了球員天賦、球隊需要等各種因素之後,會派出一個他心目中的理想陣容。比賽之初,教練一般都會派出最強陣容。隨著比賽深入,教練會根據場上情況隨時做出人員調整。比如,有時候一些球員陷入犯規麻煩,或者因傷休戰,教練就要派出全新的陣容來迎戰對手。

一般情況下,任何陣容都有優點和缺點。有時候可能內線防守很強,也有時候可能籃板能力不夠。對教練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通過訓練使缺點最小化,使優點最大化。

當代籃球內線流變:中鋒技術如何從大個子專屬變為人人都能操練?

如今內線大個的技術愈發多元化,也得會傳球。

有時候,教練也會有意識地考驗一下球員在錯位攻防中的能力。比如,小個球員通常都喜歡在外圍活動。但是如果一個小個球員擁有奇快速度或者超人彈跳,教練也許會讓他去錯位防守對方的一個大個球員。

當教練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訓練培養球員的全面技術並且增加球隊深度的時候,球員的個人能力就會大大提高,球隊在比賽中的效率也會明顯增加。

  • 小結

打籃球是件有意思的事情,而且球員在球場上能做的事情越多,就越覺得有意思。所以在一些練習賽中,中鋒喜歡拉到外圍,後衛經常打到內線。對大個球員來說,能夠在外圍運球一打一的確很有趣。對小個球員來說,在低位單打甚至扣籃也很有趣。現在的比賽,要求球員更加全面。那些能夠利用各種技術的球員和球隊(包括內線單打),總能收到更多回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