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山最早古墓仍湮沒在草叢中 距今已300多年

嶽麓山 王夫之 文物 明朝 紅網 2017-04-05
嶽麓山最早古墓仍湮沒在草叢中 距今已300多年

3月31日,嶽麓山,深藏於樹叢之中的吳 道行墓。圖/記者範典實習生王悅婷

嶽麓山飛來石附近,雜木叢中,有一塊墓碑。青苔掩映,上面的字跡已難辨。

或許很多人還不知道,這裡長眠著有名的一代忠儒——吳道行。他是明代嶽麓書院最後一任山長,也是王夫之的老師。

歷經300多年的風雨洗刷,墓區受損嚴重。專家建議儘快進行搶救性修繕。

瀟湘晨報記者 範典 實習生 王悅婷 長沙報道

5年前,長沙市民周順曾在嶽麓山發現了明代大儒吳道行之墓。經文物專家考證,吳墓被認定為嶽麓山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古墓,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

探訪青苔遮住字跡,大樹碗口粗

吳道行(1560-1644),字見可,號嶁山,明長沙府善化縣人,是有名的一代忠儒。其最著名的標籤,莫過於在晚年成為明代嶽麓書院最後一任山長以及王夫之的老師。

3月31日,趁著雨停過後,記者從嶽麓山南大門上山,打算前往探訪吳道行墓。

現有資料顯示,吳墓位於雲麓宮飛來石下南側約100米的地方。從飛來石循著石路往下走,不久就找到了一條泥路,穿入泥路二十來米,在雜木叢中發現一塊石頭。走近一看,果然有一塊被青苔掩映的墓碑。

由於字跡已經被青苔遮住,我們只好拍了墓碑的照片向長沙市文史專家陳先樞求教,陳先樞回覆:正是吳墓,上面為“明崇禎吳公嶁山之墓”,下面左側有“石氏太君”。

在墓碑右側幾十公分的距離上,已經長起一根碗口粗的大樹。旁邊的樹叢上,掛著快遞袋子、地上則有玻璃瓶、檳榔袋等雜物。

成就培養出王夫之這樣的思想家

歷經300多年的風雨洗刷,吳道行墓留下的痕跡已經不多,墓區整體受損嚴重,存在坍塌、潮溼、汙損等問題。

2014年,長沙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發佈,吳道行墓正式被列入保護名單。

陳先樞說,吳道行是明末著名義士,最大功勞是培養出了像王夫之這樣的湖湘大思想家。1633年,吳道行被聘為嶽麓書院山長,青年王夫之曾師從吳道行。吳道行的努力使得明末長沙嶽麓書院與無錫東林書院成遙相呼應之勢。

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兵攻克長沙,吳道行痛感明朝末日來臨,在嶽麓山雲麓宮下面朝北邊京城跪拜,於當年4月絕食而亡。

觀點

儘快搶救性修繕打造文化景觀

據史書記載,吳道行死後,就葬在嶽麓山雲麓宮絕食地,長沙知府堵允錫特撰《吳嶁山墓碑》。不過,如今吳道行墓的現場已經不見知府當年所撰之碑,僅剩那塊孤零零的小墓碑。

陳先樞說,文物是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資源,為保護好寶貴的文物資源,建議儘快對吳道行墓進行搶救性修繕,並打造與嶽麓書院相映襯的文化景觀。

陳先樞估計,吳道行墓整體修繕,拉通遊道,約需經費50萬元。鑑於嶽麓山風景名勝區已取消門票,現為全額撥款單位,這筆費用需由財政撥付。

“關於吳道行,學界還可以繼續挖掘,目前對他的生平、學術成果挖掘得不夠。”陳先樞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