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大元朝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大元朝是馬可波羅筆下的理想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悍最繁榮的帝國;另一方,司空見慣的鐵血征戰和黑金政治又使得大元朝的統治在後世記憶中定格為腐敗和殘暴的印象。所以即使在七百年後的今天,人們對大元朝的評價也難免走向兩個極端——或是天堂,或是地獄——總之,充滿了祕密。

尤其是令後人感到神祕的是從成吉思汗到林丹汗,大元朝或者說蒙古在前後將近五百年的歲月中竟然沒有任何一位大汗給自己修建陵寢。目前位於內蒙古的元太祖陵其實是一座靈廟,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紀念堂。這裡飼養的幾匹白馬是元太祖坐騎的後裔,對當地人來講這無異於活著的神靈。但是,沒有人知道哪些大汗最後葬身於何處。

"

歷史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大元朝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大元朝是馬可波羅筆下的理想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悍最繁榮的帝國;另一方,司空見慣的鐵血征戰和黑金政治又使得大元朝的統治在後世記憶中定格為腐敗和殘暴的印象。所以即使在七百年後的今天,人們對大元朝的評價也難免走向兩個極端——或是天堂,或是地獄——總之,充滿了祕密。

尤其是令後人感到神祕的是從成吉思汗到林丹汗,大元朝或者說蒙古在前後將近五百年的歲月中竟然沒有任何一位大汗給自己修建陵寢。目前位於內蒙古的元太祖陵其實是一座靈廟,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紀念堂。這裡飼養的幾匹白馬是元太祖坐騎的後裔,對當地人來講這無異於活著的神靈。但是,沒有人知道哪些大汗最後葬身於何處。

大元帝陵起輦谷——天子驕子的最終歸宿

成吉思汗靈廟前的白馬。

"

歷史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大元朝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大元朝是馬可波羅筆下的理想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悍最繁榮的帝國;另一方,司空見慣的鐵血征戰和黑金政治又使得大元朝的統治在後世記憶中定格為腐敗和殘暴的印象。所以即使在七百年後的今天,人們對大元朝的評價也難免走向兩個極端——或是天堂,或是地獄——總之,充滿了祕密。

尤其是令後人感到神祕的是從成吉思汗到林丹汗,大元朝或者說蒙古在前後將近五百年的歲月中竟然沒有任何一位大汗給自己修建陵寢。目前位於內蒙古的元太祖陵其實是一座靈廟,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紀念堂。這裡飼養的幾匹白馬是元太祖坐騎的後裔,對當地人來講這無異於活著的神靈。但是,沒有人知道哪些大汗最後葬身於何處。

大元帝陵起輦谷——天子驕子的最終歸宿

成吉思汗靈廟前的白馬。

大元帝陵起輦谷——天子驕子的最終歸宿

黃昏下的成吉思汗靈廟

民間的傳說將歷代蒙古大汗的下葬過程描述的異常詭異和恐怖。比如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描述道:

“一切韃靼人的大汗和成吉思汗——他們的第一個主人死後,按例應葬在一座名叫阿爾泰的山去,無論他們死在什麼地方,甚至相距一百天的路程,也要把他的靈柩運送到阿爾泰去。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爾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要將遇到的一切人作為殉葬者。……當蒙哥汗駕崩後的遺體運往阿爾泰山的途中,護送騎兵把遇到的人,至少被殺了將近兩千人。”

這個血腥的傳說明顯是由《史記》中關於秦始皇駕崩後的傳說改變的,到了現代又轉變為“定陵”的傳說和各種“盜墓小說”的濫觴。甚至人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子今也相信了這些故事,並在《中國盜墓史》中寫道:

“公元1259年,元憲宗死在合州(今四川合川縣),諸王大臣用毛驢馱著他的屍體,運送到成吉思汗墓地旁邊。為了防止洩密,途中護衛的士卒‘見人輒殺’,據說沿途被殺者多達二萬人,把扶送屍體變成一場血腥的大屠殺。”

而更早的一些傳說還記載,蒙古諸帝下葬後要用一萬鐵騎將一切地面上的痕跡踏平,之後為了祭祀時便於尋找,在下葬之時要在葬坑中殺死一頭還吃奶的小駱駝,之後每年祭祖時就牽著母駱駝尋找。母駱駝在哪裡發出悲鳴,哪裡就是先皇的長眠之所。但如果母駱駝死了,這裡也就再也找不到了。比起“見人輒殺”,這個故事雖然不那麼血腥,但卻同樣的殘忍。每一個讀到這些傳說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蒙古帝國的統治真是太卑鄙、太恐怖。太黑暗了······

"

歷史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大元朝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大元朝是馬可波羅筆下的理想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悍最繁榮的帝國;另一方,司空見慣的鐵血征戰和黑金政治又使得大元朝的統治在後世記憶中定格為腐敗和殘暴的印象。所以即使在七百年後的今天,人們對大元朝的評價也難免走向兩個極端——或是天堂,或是地獄——總之,充滿了祕密。

尤其是令後人感到神祕的是從成吉思汗到林丹汗,大元朝或者說蒙古在前後將近五百年的歲月中竟然沒有任何一位大汗給自己修建陵寢。目前位於內蒙古的元太祖陵其實是一座靈廟,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紀念堂。這裡飼養的幾匹白馬是元太祖坐騎的後裔,對當地人來講這無異於活著的神靈。但是,沒有人知道哪些大汗最後葬身於何處。

大元帝陵起輦谷——天子驕子的最終歸宿

成吉思汗靈廟前的白馬。

大元帝陵起輦谷——天子驕子的最終歸宿

黃昏下的成吉思汗靈廟

民間的傳說將歷代蒙古大汗的下葬過程描述的異常詭異和恐怖。比如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描述道:

“一切韃靼人的大汗和成吉思汗——他們的第一個主人死後,按例應葬在一座名叫阿爾泰的山去,無論他們死在什麼地方,甚至相距一百天的路程,也要把他的靈柩運送到阿爾泰去。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爾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要將遇到的一切人作為殉葬者。……當蒙哥汗駕崩後的遺體運往阿爾泰山的途中,護送騎兵把遇到的人,至少被殺了將近兩千人。”

這個血腥的傳說明顯是由《史記》中關於秦始皇駕崩後的傳說改變的,到了現代又轉變為“定陵”的傳說和各種“盜墓小說”的濫觴。甚至人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子今也相信了這些故事,並在《中國盜墓史》中寫道:

“公元1259年,元憲宗死在合州(今四川合川縣),諸王大臣用毛驢馱著他的屍體,運送到成吉思汗墓地旁邊。為了防止洩密,途中護衛的士卒‘見人輒殺’,據說沿途被殺者多達二萬人,把扶送屍體變成一場血腥的大屠殺。”

而更早的一些傳說還記載,蒙古諸帝下葬後要用一萬鐵騎將一切地面上的痕跡踏平,之後為了祭祀時便於尋找,在下葬之時要在葬坑中殺死一頭還吃奶的小駱駝,之後每年祭祖時就牽著母駱駝尋找。母駱駝在哪裡發出悲鳴,哪裡就是先皇的長眠之所。但如果母駱駝死了,這裡也就再也找不到了。比起“見人輒殺”,這個故事雖然不那麼血腥,但卻同樣的殘忍。每一個讀到這些傳說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蒙古帝國的統治真是太卑鄙、太恐怖。太黑暗了······

大元帝陵起輦谷——天子驕子的最終歸宿

蒙古諸帝。

其實,蒙古帝陵的傳說之所以如此神祕的根本原因恐怕就是:大元朝的皇帝們從不修陵。按照《說文解字》解釋:“陵,大阜也”、“墓,丘也”。說白了,無論是帝王長眠的“陵”或是安葬臣民的墓,最明顯的就是要平地起墳。而這基本上是東周以後中原民族的習俗,而作為蒙古人的歷代大元朝皇帝恐怕就不必如此——他們的身後之事完全要按照蒙古的習俗進行下去。喪葬制是一個文明中最保守的部分。一個民族不管收到外來文明的影響有多深,作為人生中最後的一次“社會活動”,葬禮通常都是極具有本民族特色。據《元史》第七十七卷《祭祀志》記載,元帝駕崩之後,就要以香楠木削一個死者身材大小相仿的人形棺材。裝裹衣用貂皮帽子、貂皮襖;但是靴子、襪子、腰帶、荷包等物都用絨麵皮。隨葬品有一對金水瓶,酒杯、碗、碟、勺、筷子各一件。(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繫腰、盒缽,俱用白粉皮為之。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筋各一)

大殮之後,再用四條金箍把香楠木棺材箍起來。每天都要供奉上蒙古人最喜好的美食——羊肉。

而最有蒙古特色的儀式則是在停陵期間的宗教活動,每天都要三次由一位薩滿太太穿著新衣服,騎著馬,牽著一匹鞍轡以黃金裝飾,披著當時最高級的布料“納失失”——也就是織金錦緞的駿馬,從先帝的陵前經過。這種儀式是由薩滿太太擔任先帝英靈的嚮導,好讓這匹“金靈馬”馱著先帝的英魂能夠騎上駿馬,回到長生天和祖先那裡。之後就是將棺材裝上靈車拉走,靈車用白氈子做車棚,但是車棚上的簾子和棺材上蓋著的被子依舊都要用“納失失”裁剪而成。(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輿車用白氈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日三次,用羊奠祭)之後靈車“由建德門出,次近郊北苑。有頃,祖奠畢,百官長號而退”。而護送棺木回草原的均為蒙古勳戚,外人不能靠近。

等到了下葬之處,就把所有挖開的土塊都按順序編上號,排列好放到一邊。等到香楠木棺材放入穴中之後再將土塊的按順序回填,剩下的土則會被拉到遠處。安頓好了以後,前來送葬的官員就在五里之外居住,每天都要給先帝燒飯上供,待三年之後再回京師述職。而此時先帝確切葬於何處就已經無法辨認了。

"

歷史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大元朝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一方面大元朝是馬可波羅筆下的理想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悍最繁榮的帝國;另一方,司空見慣的鐵血征戰和黑金政治又使得大元朝的統治在後世記憶中定格為腐敗和殘暴的印象。所以即使在七百年後的今天,人們對大元朝的評價也難免走向兩個極端——或是天堂,或是地獄——總之,充滿了祕密。

尤其是令後人感到神祕的是從成吉思汗到林丹汗,大元朝或者說蒙古在前後將近五百年的歲月中竟然沒有任何一位大汗給自己修建陵寢。目前位於內蒙古的元太祖陵其實是一座靈廟,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紀念堂。這裡飼養的幾匹白馬是元太祖坐騎的後裔,對當地人來講這無異於活著的神靈。但是,沒有人知道哪些大汗最後葬身於何處。

大元帝陵起輦谷——天子驕子的最終歸宿

成吉思汗靈廟前的白馬。

大元帝陵起輦谷——天子驕子的最終歸宿

黃昏下的成吉思汗靈廟

民間的傳說將歷代蒙古大汗的下葬過程描述的異常詭異和恐怖。比如馬可波羅在《遊記》中描述道:

“一切韃靼人的大汗和成吉思汗——他們的第一個主人死後,按例應葬在一座名叫阿爾泰的山去,無論他們死在什麼地方,甚至相距一百天的路程,也要把他的靈柩運送到阿爾泰去。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爾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要將遇到的一切人作為殉葬者。……當蒙哥汗駕崩後的遺體運往阿爾泰山的途中,護送騎兵把遇到的人,至少被殺了將近兩千人。”

這個血腥的傳說明顯是由《史記》中關於秦始皇駕崩後的傳說改變的,到了現代又轉變為“定陵”的傳說和各種“盜墓小說”的濫觴。甚至人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子今也相信了這些故事,並在《中國盜墓史》中寫道:

“公元1259年,元憲宗死在合州(今四川合川縣),諸王大臣用毛驢馱著他的屍體,運送到成吉思汗墓地旁邊。為了防止洩密,途中護衛的士卒‘見人輒殺’,據說沿途被殺者多達二萬人,把扶送屍體變成一場血腥的大屠殺。”

而更早的一些傳說還記載,蒙古諸帝下葬後要用一萬鐵騎將一切地面上的痕跡踏平,之後為了祭祀時便於尋找,在下葬之時要在葬坑中殺死一頭還吃奶的小駱駝,之後每年祭祖時就牽著母駱駝尋找。母駱駝在哪裡發出悲鳴,哪裡就是先皇的長眠之所。但如果母駱駝死了,這裡也就再也找不到了。比起“見人輒殺”,這個故事雖然不那麼血腥,但卻同樣的殘忍。每一個讀到這些傳說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蒙古帝國的統治真是太卑鄙、太恐怖。太黑暗了······

大元帝陵起輦谷——天子驕子的最終歸宿

蒙古諸帝。

其實,蒙古帝陵的傳說之所以如此神祕的根本原因恐怕就是:大元朝的皇帝們從不修陵。按照《說文解字》解釋:“陵,大阜也”、“墓,丘也”。說白了,無論是帝王長眠的“陵”或是安葬臣民的墓,最明顯的就是要平地起墳。而這基本上是東周以後中原民族的習俗,而作為蒙古人的歷代大元朝皇帝恐怕就不必如此——他們的身後之事完全要按照蒙古的習俗進行下去。喪葬制是一個文明中最保守的部分。一個民族不管收到外來文明的影響有多深,作為人生中最後的一次“社會活動”,葬禮通常都是極具有本民族特色。據《元史》第七十七卷《祭祀志》記載,元帝駕崩之後,就要以香楠木削一個死者身材大小相仿的人形棺材。裝裹衣用貂皮帽子、貂皮襖;但是靴子、襪子、腰帶、荷包等物都用絨麵皮。隨葬品有一對金水瓶,酒杯、碗、碟、勺、筷子各一件。(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繫腰、盒缽,俱用白粉皮為之。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筋各一)

大殮之後,再用四條金箍把香楠木棺材箍起來。每天都要供奉上蒙古人最喜好的美食——羊肉。

而最有蒙古特色的儀式則是在停陵期間的宗教活動,每天都要三次由一位薩滿太太穿著新衣服,騎著馬,牽著一匹鞍轡以黃金裝飾,披著當時最高級的布料“納失失”——也就是織金錦緞的駿馬,從先帝的陵前經過。這種儀式是由薩滿太太擔任先帝英靈的嚮導,好讓這匹“金靈馬”馱著先帝的英魂能夠騎上駿馬,回到長生天和祖先那裡。之後就是將棺材裝上靈車拉走,靈車用白氈子做車棚,但是車棚上的簾子和棺材上蓋著的被子依舊都要用“納失失”裁剪而成。(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輿車用白氈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日三次,用羊奠祭)之後靈車“由建德門出,次近郊北苑。有頃,祖奠畢,百官長號而退”。而護送棺木回草原的均為蒙古勳戚,外人不能靠近。

等到了下葬之處,就把所有挖開的土塊都按順序編上號,排列好放到一邊。等到香楠木棺材放入穴中之後再將土塊的按順序回填,剩下的土則會被拉到遠處。安頓好了以後,前來送葬的官員就在五里之外居住,每天都要給先帝燒飯上供,待三年之後再回京師述職。而此時先帝確切葬於何處就已經無法辨認了。

大元帝陵起輦谷——天子驕子的最終歸宿

波斯細密畫中的蒙古大汗。

看見了沒有?既沒有傳說中下葬之後的萬名騎士踐踏,也沒有當著駱駝媽媽殺死孩子,之後在再以駱駝媽媽的哀鳴來確認下葬之處。因為,從常識可知,要想保證長眠於地下的先帝不受驚擾,那麼知情者就越少越好。所以拉上一萬多怯薛軍,縱馬在“皇陵”之上踩一通的做法純屬此地無銀三百兩。至於當做駱駝媽媽面殺死小駱駝的謠傳不僅殘忍陰暗,而且完全是異想天開——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過駱駝的記憶力有多好。

最後說說大元朝皇帝的歸葬之處——起輦谷。注意,所有的蒙古大汗,從成吉思汗直到元順帝,甚至到了偏安漠北的北元或是群雄逐鹿的“群王時代”,再到林丹汗基本上都是以此地為塵寰之中的最後歸宿。

據《祕史》記載,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後,曾在“古連勒古”之野建立了自己的“斡兒朵”,由此成為了所有“蒼狼白鹿之後”的君王。成吉思汗認為此處乃“幼鹿生長之處,百靈孵育之所,古國中興之地,也應該是我將來的安息之鄉”於是決定以這裡為千秋萬歲之後的鬱郁佳城。而 “古連勒古”也就是後來文獻中記載的起輦谷。但起輦谷究竟在什麼地方?一直以來無人知曉。到目前為止最具有說服力的是起輦谷大概位於今蒙古國肯特省曾克爾滿達勒一帶。不過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北七百里處的地方也發現了一個巨大的一座古墓葬遺址。這處遺址有類似“風水牆”的建築,周長有六七裡,頗具帝陵規模。但當地人卻從不知道此處有什麼“帝陵”。所以,安葬著數十位蒙古大汗的起輦谷究竟在什麼地方,仍舊是一個不解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