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酉山,古秦人藏書處,位於沅陵縣城西北15公里處烏宿對河,乃大酉山與小酉山的合稱。當地人以此為酉水、酉溪二水合流處故名。山樑起伏,狀如書頁,所以又稱萬卷巖,是中華文化聖山,道家第26洞天,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湖南沅陵為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湖南省政府駐地,這個地方尊師重教、人傑地靈,自古以來出過不少名人,有文人也有武將。但烏宿村這幾十年間出了60多位教授,二酉山華夏文化高地,炎黃子孫慕名文化高地朝拜二酉山。

華夏文化高地 湖南沅陵二酉山

歷史沿革

編輯

相傳上古時黃帝曾於此山藏書。武陵人善卷因避舜帝禪讓,隱於此山守護黃帝藏書,並以之教化當地百姓。周朝時,周穆王又在此山中收藏異書。秦始皇執政,焚書坑儒,博士官伏勝偷運禁書五車,藏於山半石洞,直至秦亡,才拿出來獻給漢高祖劉邦,終於保住春秋諸子百家不致斷絕,為延續中華五千年文明立下不可磨滅的功勳。二酉山藏書功德,厚重千秋,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天下名山而敬仰崇拜。宋真宗年間,辰州通判歐陽陟遊於此山,感慕追思善卷之德,上書真宗皇帝趙恆,請建祠廟祀善卷,以示崇德報功之意。真宗皇帝准奏,下旨在二酉山頂為善卷建立祠堂。明朝時,辰州衛人董漢策、王世隆,分別自費在山中建翠山、妙華書院。抗日戰爭期間,湘府遷沅陵,來此避難的專家、教授不計其數。烏宿小學校長龍盛恆籍此機會,聘請其中深孚眾望者執教小學生,為烏宿人才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致新中國成立後,二酉山人才輩出,成為聞名全國的教授村。

書院介紹

翠山書院

翠山書院為明朝進士董漢策所創辦的沅陵第一所私人書院。董漢策,自稱是漢代醇儒董仲舒的後人,在教書育人上,處處以董仲舒為典範。董仲舒學有“源委”,曾說過:“仁人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董漢策因此在書院堂上高掛“正誼”匾,時時提醒自己,鞭策學生。尤為難得的是,從翠山書院出來的學生,都能秉持董漢策的教誨,重視人才培養。例如向琪,不論身居何處,也不論職位高低,公務之餘,惟一愛好就是聚人子弟學於書院,稱望山先生。顧名思義,就是不忘家鄉的二酉山,是二酉山下的翠山書院培養自己成才的。

妙華書院

妙華書院則是明嘉靖丙戌年間進士王世隆從貴州副使任上告退歸隱,慕二酉山之名氣建起的第二座私人書院。自從辦起書院後,王世隆就很少下山回家,與弟子們一起吃住,每日親自為蒙童講課七八個小時,課餘則帶領學生在山上開荒種地,感悟農人辛勞。他的事蹟傳到京城,朝廷官員們沒有不表示欽佩的。兵部尚書、著名學者諶若水,還專門為書院寫了篇短文,差人送到二酉山上。王世隆對這篇銘文十分欣賞,將它裝裱得十分精美,懸掛在書院的正堂,成為妙華書院的堂銘。

從長沙市區出發經長張高速常德轉杭瑞高速到沅陵下高速,再走十多千米就到華夏文化高地二酉山。

華夏文化高地 湖南沅陵二酉山

二酉山烏宿村位於美麗的沅陵縣酉水河旁,著名的二酉山腳下,距縣城西北15公里酉水、酉溪穿越全村,水、陸交通便利。 這個只有2000餘人的村子,在過去數十年間走出了67位教授,烏宿村也被譽為“中國教授村”。

華夏文化高地 湖南沅陵二酉山

烏宿村是二酉苗族鄉政府和集鎮的所在地,全村共16個村民小組,人口不多,只有3000多人。享譽中外的二酉名山就座落在烏宿村內,烏宿村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就有讀書的氛圍,在二酉山上還建有二酉山書院,傳說在山上還有藏書洞。

華夏文化高地 湖南沅陵二酉山

村裡的小孩都以讀書為榮,父母親也很重視自己的小孩的學習,迄今在烏宿,仍流傳著“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的俚語。每期開學的那一天,有些要外出打工的父母就親自到學校把孩子交給老師,並拜託老師如果孩子不聽話就打罵,如果還不聽,他們可以放棄外面打工的機會立即趕回來教育孩子。他們還把先輩們讀書故事編成書,代代相傳。

二酉山風景區就座落在烏宿村,二酉山被譽為中華文化聖山,相傳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一位名叫伏勝的官員為了拯救中華文化,冒著誅滅九族的危險,偷偷將千餘卷書簡運出咸陽藏於此山的洞中。二酉山景區最突出的就是二酉書院和二酉苗寨。

二酉山書院主要有兩座,一座是翠山書院,另一座書院叫妙華書院。

翠山書院的創辦者名叫董漢策。出生在書香門第,自稱是漢代醇儒董仲舒的後人。1513 年, 因科舉考試落榜,他決心效法先祖董仲舒,開館授徒,於是變賣家產,籌資若干,在二酉山下的蔣村買了一塊空地,創辦了沅陵歷史上第一座私立書院——翠山書院。自從翠山書院創辦以後,二酉山下人才輩出,出名的就有胡鰲和向琪。

二酉山的第二座書院是妙華書院。它也是一座私立書院,創辦者是王世隆。妙華書院的出現,要比翠山書院晚幾十年。王世隆公元1526 年的進士。官至貴州副使,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副省長的官兒。他年高退休後,不慕京都繁華,攜老小家眷回到沅陵。拿出部分家產,在二酉山上的神堂溪埡口,買了一塊空曠當陽的平地,建了一座妙華書院。

華夏文化高地 湖南沅陵二酉山

而烏宿村的“中國教授村”的稱號也應該有二酉山書院教書育人、熱心讀書的遺風。

華夏文化高地 湖南沅陵二酉山

而二酉山上的二酉苗寨與藏書洞的文化氣相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天地。這個小的苗寨總共不過十幾戶人家,木屋大多已經破舊,顯得很古樸,是少數民居保存較為完整,民族特色濃郁的苗寨。當地黨委、政府投資50萬元對二酉苗寨的民居實行了保護性修繕,二酉苗寨的民居既保持了原有的苗族民居特色,又使景區的建築達到規範整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