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7.圈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環形飾(圖8)一件。環身上下皆有邊框,邊框飾絛索紋,主要紋飾為淺浮雕雲紋,頂部和底部素面。外徑長3.4釐米、寬1.9釐米,內徑長2.4釐米、寬0.9釐米,高1.3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7.圈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環形飾(圖8)一件。環身上下皆有邊框,邊框飾絛索紋,主要紋飾為淺浮雕雲紋,頂部和底部素面。外徑長3.4釐米、寬1.9釐米,內徑長2.4釐米、寬0.9釐米,高1.3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形飾兩件。龍呈一字長條形,首部刻畫簡單,不見龍眼,中間腹部下有雙足,尾部平直。龍身一週有邊框,中間填充淺浮雕長尾蝌蚪紋,個別紋飾填充有絛索紋。中部有一個穿孔。其一(圖9)長11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另外一個殘缺,長9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7.圈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環形飾(圖8)一件。環身上下皆有邊框,邊框飾絛索紋,主要紋飾為淺浮雕雲紋,頂部和底部素面。外徑長3.4釐米、寬1.9釐米,內徑長2.4釐米、寬0.9釐米,高1.3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形飾兩件。龍呈一字長條形,首部刻畫簡單,不見龍眼,中間腹部下有雙足,尾部平直。龍身一週有邊框,中間填充淺浮雕長尾蝌蚪紋,個別紋飾填充有絛索紋。中部有一個穿孔。其一(圖9)長11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另外一個殘缺,長9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9.龍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主棺西側,有一長4.2米、寬2米的長方形殘漆器痕跡,其西面較高,東面較低,很可能是陪葬器物箱。上面附著排列有序的作圓形、雲形、獸面形、燕尾形的金葉,有的重疊達四層之多。殘漆器的南部,有三組玉飾,從北到南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最北面一組為五件束絹形玉飾(圖10),基本呈長方形,中間三道高浮雕弦紋形成束腰,左右紋飾對稱,分為三區,上下兩區外圍絛索紋,內部以斜刀刻紋飾,似為花葉紋,中間似為雙層花瓣紋,同樣以斜刀雕刻,背部短邊分別有兩個牛鼻孔。長2.7釐米、寬2.2釐米、厚0.4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7.圈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環形飾(圖8)一件。環身上下皆有邊框,邊框飾絛索紋,主要紋飾為淺浮雕雲紋,頂部和底部素面。外徑長3.4釐米、寬1.9釐米,內徑長2.4釐米、寬0.9釐米,高1.3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形飾兩件。龍呈一字長條形,首部刻畫簡單,不見龍眼,中間腹部下有雙足,尾部平直。龍身一週有邊框,中間填充淺浮雕長尾蝌蚪紋,個別紋飾填充有絛索紋。中部有一個穿孔。其一(圖9)長11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另外一個殘缺,長9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9.龍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主棺西側,有一長4.2米、寬2米的長方形殘漆器痕跡,其西面較高,東面較低,很可能是陪葬器物箱。上面附著排列有序的作圓形、雲形、獸面形、燕尾形的金葉,有的重疊達四層之多。殘漆器的南部,有三組玉飾,從北到南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最北面一組為五件束絹形玉飾(圖10),基本呈長方形,中間三道高浮雕弦紋形成束腰,左右紋飾對稱,分為三區,上下兩區外圍絛索紋,內部以斜刀刻紋飾,似為花葉紋,中間似為雙層花瓣紋,同樣以斜刀雕刻,背部短邊分別有兩個牛鼻孔。長2.7釐米、寬2.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0.束絹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間一組為八件玉牙形飾,各有一個穿孔,兩兩成對。1號、2號為一對(圖11),片狀,獸形,淡褐色,簡雕圓孔為眼,鼻、嘴抽象,尾部內弧,長2.0釐米;3號、4號(圖12)為一對,形制、大小與1號、2號相似,但背面有不完整的雙陰線刻捲雲紋,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長2釐米、寬0.8釐米;5號、6號(圖13)為一對,牛角狀較細,淡褐色,一端有單面鑽孔,一面平整,一面微凸,中間有凸線痕,長3.5釐米;7號、8號為一對(圖14),雕琢精美,薄片狀,屈體蠶形,蠶首對鑽一孔,琢小“V”字形示吻部,兩面紋飾相同,體以弦紋分為14節,每隔一節飾細密的斜直線,通體拋光,長6.3釐米、寬2.2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7.圈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環形飾(圖8)一件。環身上下皆有邊框,邊框飾絛索紋,主要紋飾為淺浮雕雲紋,頂部和底部素面。外徑長3.4釐米、寬1.9釐米,內徑長2.4釐米、寬0.9釐米,高1.3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形飾兩件。龍呈一字長條形,首部刻畫簡單,不見龍眼,中間腹部下有雙足,尾部平直。龍身一週有邊框,中間填充淺浮雕長尾蝌蚪紋,個別紋飾填充有絛索紋。中部有一個穿孔。其一(圖9)長11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另外一個殘缺,長9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9.龍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主棺西側,有一長4.2米、寬2米的長方形殘漆器痕跡,其西面較高,東面較低,很可能是陪葬器物箱。上面附著排列有序的作圓形、雲形、獸面形、燕尾形的金葉,有的重疊達四層之多。殘漆器的南部,有三組玉飾,從北到南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最北面一組為五件束絹形玉飾(圖10),基本呈長方形,中間三道高浮雕弦紋形成束腰,左右紋飾對稱,分為三區,上下兩區外圍絛索紋,內部以斜刀刻紋飾,似為花葉紋,中間似為雙層花瓣紋,同樣以斜刀雕刻,背部短邊分別有兩個牛鼻孔。長2.7釐米、寬2.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0.束絹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間一組為八件玉牙形飾,各有一個穿孔,兩兩成對。1號、2號為一對(圖11),片狀,獸形,淡褐色,簡雕圓孔為眼,鼻、嘴抽象,尾部內弧,長2.0釐米;3號、4號(圖12)為一對,形制、大小與1號、2號相似,但背面有不完整的雙陰線刻捲雲紋,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長2釐米、寬0.8釐米;5號、6號(圖13)為一對,牛角狀較細,淡褐色,一端有單面鑽孔,一面平整,一面微凸,中間有凸線痕,長3.5釐米;7號、8號為一對(圖14),雕琢精美,薄片狀,屈體蠶形,蠶首對鑽一孔,琢小“V”字形示吻部,兩面紋飾相同,體以弦紋分為14節,每隔一節飾細密的斜直線,通體拋光,長6.3釐米、寬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捲雲紋牙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7.圈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環形飾(圖8)一件。環身上下皆有邊框,邊框飾絛索紋,主要紋飾為淺浮雕雲紋,頂部和底部素面。外徑長3.4釐米、寬1.9釐米,內徑長2.4釐米、寬0.9釐米,高1.3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形飾兩件。龍呈一字長條形,首部刻畫簡單,不見龍眼,中間腹部下有雙足,尾部平直。龍身一週有邊框,中間填充淺浮雕長尾蝌蚪紋,個別紋飾填充有絛索紋。中部有一個穿孔。其一(圖9)長11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另外一個殘缺,長9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9.龍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主棺西側,有一長4.2米、寬2米的長方形殘漆器痕跡,其西面較高,東面較低,很可能是陪葬器物箱。上面附著排列有序的作圓形、雲形、獸面形、燕尾形的金葉,有的重疊達四層之多。殘漆器的南部,有三組玉飾,從北到南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最北面一組為五件束絹形玉飾(圖10),基本呈長方形,中間三道高浮雕弦紋形成束腰,左右紋飾對稱,分為三區,上下兩區外圍絛索紋,內部以斜刀刻紋飾,似為花葉紋,中間似為雙層花瓣紋,同樣以斜刀雕刻,背部短邊分別有兩個牛鼻孔。長2.7釐米、寬2.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0.束絹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間一組為八件玉牙形飾,各有一個穿孔,兩兩成對。1號、2號為一對(圖11),片狀,獸形,淡褐色,簡雕圓孔為眼,鼻、嘴抽象,尾部內弧,長2.0釐米;3號、4號(圖12)為一對,形制、大小與1號、2號相似,但背面有不完整的雙陰線刻捲雲紋,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長2釐米、寬0.8釐米;5號、6號(圖13)為一對,牛角狀較細,淡褐色,一端有單面鑽孔,一面平整,一面微凸,中間有凸線痕,長3.5釐米;7號、8號為一對(圖14),雕琢精美,薄片狀,屈體蠶形,蠶首對鑽一孔,琢小“V”字形示吻部,兩面紋飾相同,體以弦紋分為14節,每隔一節飾細密的斜直線,通體拋光,長6.3釐米、寬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捲雲紋牙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蠶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另外有綠松石珠四件,紫晶珠五件,數百件小綠松石珠放在一起;在向南一米處另有數百件小綠松石珠。

在東面漆皮與西面殘漆器痕跡下面發現車馬器及其他小件器物20餘件,與漆皮和殘漆器痕跡上面的器物位置相互重疊,包括三件玉器,分別為:


龍紋柱形玉飾(圖15)兩件。橢圓柱形,截面呈瓜子形,一端有孔,頂部以陰線刻簡化的獸面紋,周圍有絛索紋。四周以一字形絛索紋為界,將紋飾分為兩組,每組飾淺浮雕龍紋。高1.7釐米,長徑1.5釐米、短徑1.1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7.圈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環形飾(圖8)一件。環身上下皆有邊框,邊框飾絛索紋,主要紋飾為淺浮雕雲紋,頂部和底部素面。外徑長3.4釐米、寬1.9釐米,內徑長2.4釐米、寬0.9釐米,高1.3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形飾兩件。龍呈一字長條形,首部刻畫簡單,不見龍眼,中間腹部下有雙足,尾部平直。龍身一週有邊框,中間填充淺浮雕長尾蝌蚪紋,個別紋飾填充有絛索紋。中部有一個穿孔。其一(圖9)長11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另外一個殘缺,長9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9.龍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主棺西側,有一長4.2米、寬2米的長方形殘漆器痕跡,其西面較高,東面較低,很可能是陪葬器物箱。上面附著排列有序的作圓形、雲形、獸面形、燕尾形的金葉,有的重疊達四層之多。殘漆器的南部,有三組玉飾,從北到南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最北面一組為五件束絹形玉飾(圖10),基本呈長方形,中間三道高浮雕弦紋形成束腰,左右紋飾對稱,分為三區,上下兩區外圍絛索紋,內部以斜刀刻紋飾,似為花葉紋,中間似為雙層花瓣紋,同樣以斜刀雕刻,背部短邊分別有兩個牛鼻孔。長2.7釐米、寬2.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0.束絹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間一組為八件玉牙形飾,各有一個穿孔,兩兩成對。1號、2號為一對(圖11),片狀,獸形,淡褐色,簡雕圓孔為眼,鼻、嘴抽象,尾部內弧,長2.0釐米;3號、4號(圖12)為一對,形制、大小與1號、2號相似,但背面有不完整的雙陰線刻捲雲紋,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長2釐米、寬0.8釐米;5號、6號(圖13)為一對,牛角狀較細,淡褐色,一端有單面鑽孔,一面平整,一面微凸,中間有凸線痕,長3.5釐米;7號、8號為一對(圖14),雕琢精美,薄片狀,屈體蠶形,蠶首對鑽一孔,琢小“V”字形示吻部,兩面紋飾相同,體以弦紋分為14節,每隔一節飾細密的斜直線,通體拋光,長6.3釐米、寬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捲雲紋牙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蠶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另外有綠松石珠四件,紫晶珠五件,數百件小綠松石珠放在一起;在向南一米處另有數百件小綠松石珠。

在東面漆皮與西面殘漆器痕跡下面發現車馬器及其他小件器物20餘件,與漆皮和殘漆器痕跡上面的器物位置相互重疊,包括三件玉器,分別為:


龍紋柱形玉飾(圖15)兩件。橢圓柱形,截面呈瓜子形,一端有孔,頂部以陰線刻簡化的獸面紋,周圍有絛索紋。四周以一字形絛索紋為界,將紋飾分為兩組,每組飾淺浮雕龍紋。高1.7釐米,長徑1.5釐米、短徑1.1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5.龍紋柱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長方條形玉飾(圖16)一件。呈長條形,中間束腰,四面皆有紋飾,上下較細的一面是單線陰刻捲雲紋,前後各飾一組浮雕龍紋。長4.8釐米、寬0.7釐米、厚0.5釐米。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7.圈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環形飾(圖8)一件。環身上下皆有邊框,邊框飾絛索紋,主要紋飾為淺浮雕雲紋,頂部和底部素面。外徑長3.4釐米、寬1.9釐米,內徑長2.4釐米、寬0.9釐米,高1.3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形飾兩件。龍呈一字長條形,首部刻畫簡單,不見龍眼,中間腹部下有雙足,尾部平直。龍身一週有邊框,中間填充淺浮雕長尾蝌蚪紋,個別紋飾填充有絛索紋。中部有一個穿孔。其一(圖9)長11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另外一個殘缺,長9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9.龍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主棺西側,有一長4.2米、寬2米的長方形殘漆器痕跡,其西面較高,東面較低,很可能是陪葬器物箱。上面附著排列有序的作圓形、雲形、獸面形、燕尾形的金葉,有的重疊達四層之多。殘漆器的南部,有三組玉飾,從北到南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最北面一組為五件束絹形玉飾(圖10),基本呈長方形,中間三道高浮雕弦紋形成束腰,左右紋飾對稱,分為三區,上下兩區外圍絛索紋,內部以斜刀刻紋飾,似為花葉紋,中間似為雙層花瓣紋,同樣以斜刀雕刻,背部短邊分別有兩個牛鼻孔。長2.7釐米、寬2.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0.束絹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間一組為八件玉牙形飾,各有一個穿孔,兩兩成對。1號、2號為一對(圖11),片狀,獸形,淡褐色,簡雕圓孔為眼,鼻、嘴抽象,尾部內弧,長2.0釐米;3號、4號(圖12)為一對,形制、大小與1號、2號相似,但背面有不完整的雙陰線刻捲雲紋,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長2釐米、寬0.8釐米;5號、6號(圖13)為一對,牛角狀較細,淡褐色,一端有單面鑽孔,一面平整,一面微凸,中間有凸線痕,長3.5釐米;7號、8號為一對(圖14),雕琢精美,薄片狀,屈體蠶形,蠶首對鑽一孔,琢小“V”字形示吻部,兩面紋飾相同,體以弦紋分為14節,每隔一節飾細密的斜直線,通體拋光,長6.3釐米、寬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捲雲紋牙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蠶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另外有綠松石珠四件,紫晶珠五件,數百件小綠松石珠放在一起;在向南一米處另有數百件小綠松石珠。

在東面漆皮與西面殘漆器痕跡下面發現車馬器及其他小件器物20餘件,與漆皮和殘漆器痕跡上面的器物位置相互重疊,包括三件玉器,分別為:


龍紋柱形玉飾(圖15)兩件。橢圓柱形,截面呈瓜子形,一端有孔,頂部以陰線刻簡化的獸面紋,周圍有絛索紋。四周以一字形絛索紋為界,將紋飾分為兩組,每組飾淺浮雕龍紋。高1.7釐米,長徑1.5釐米、短徑1.1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5.龍紋柱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長方條形玉飾(圖16)一件。呈長條形,中間束腰,四面皆有紋飾,上下較細的一面是單線陰刻捲雲紋,前後各飾一組浮雕龍紋。長4.8釐米、寬0.7釐米、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6.龍紋長方條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墓坑東部靠北的位置還有兩件玉器(報告中寫為一件,經仔細辨別,應該為兩件)。圭形,一件殘長4.6釐米,另一件殘長4.9釐米,寬1.5釐米、厚0.1釐米。

另外還有三件玉器,報告中沒有指出其具體位置。包括小玉環一件,似耳墜,素面,外徑1.4釐米、內徑0.6釐米,厚0.3釐米。殘玉飾兩件,殘缺不成形。

出土玉器的分類


蔡侯墓共出土玉器51件,其中較完整且帶有紋飾的共25件(不含捲雲紋牙形玉飾),通過分析其形制、紋飾及雕刻手法,可將這25件玉器分為三類:

01

楚式玉器

紐絲紋環形飾(見圖5、圖6),最早大概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偏晚楚墓M1 中出現,一直持續到西漢時期都有出土。春秋晚期的玉紐絲環大多出土於楚文化區,而其他地區僅有少量或個別發現,且不排除是楚式玉雕的可能性。楊建芳先生在《玉紐絲環的斷代和文化屬性》一文中,詳細探討了玉紐絲環的發現及演變過程,得出這種紐絲紋玉環是楚式玉雕的一個種類的結論(注1)。因此,這兩件紐絲環屬於楚式玉器。

雲紋扁環形飾(見圖8)一件,其淺浮雕雲紋為楚式玉雕常用的不減地浮雕,工藝程序是先琢出較深和稍寬的陰線,以形成狹窄的淺凹槽,然後將凹槽上端左右邊緣分別向外稍加磨低和磨圓,凹槽兩側的表面便顯得彼此分離,其效果與減地淺浮雕類似,只是前者的淺浮雕紋飾顯得緊密,後者的淺浮雕紋飾卻顯得疏朗。(注2)這種不減地的淺浮雕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式玉器中流行,但在中原及其他地區很罕見。同時,這件玉飾的邊框飾絛索紋,在紋飾空隙處加填一字形簡化絛索紋,這些都是春秋中晚期楚式玉雕的重要特點,因此,這件雲紋扁環形飾也屬於楚式玉雕。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7.圈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環形飾(圖8)一件。環身上下皆有邊框,邊框飾絛索紋,主要紋飾為淺浮雕雲紋,頂部和底部素面。外徑長3.4釐米、寬1.9釐米,內徑長2.4釐米、寬0.9釐米,高1.3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形飾兩件。龍呈一字長條形,首部刻畫簡單,不見龍眼,中間腹部下有雙足,尾部平直。龍身一週有邊框,中間填充淺浮雕長尾蝌蚪紋,個別紋飾填充有絛索紋。中部有一個穿孔。其一(圖9)長11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另外一個殘缺,長9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9.龍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主棺西側,有一長4.2米、寬2米的長方形殘漆器痕跡,其西面較高,東面較低,很可能是陪葬器物箱。上面附著排列有序的作圓形、雲形、獸面形、燕尾形的金葉,有的重疊達四層之多。殘漆器的南部,有三組玉飾,從北到南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最北面一組為五件束絹形玉飾(圖10),基本呈長方形,中間三道高浮雕弦紋形成束腰,左右紋飾對稱,分為三區,上下兩區外圍絛索紋,內部以斜刀刻紋飾,似為花葉紋,中間似為雙層花瓣紋,同樣以斜刀雕刻,背部短邊分別有兩個牛鼻孔。長2.7釐米、寬2.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0.束絹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間一組為八件玉牙形飾,各有一個穿孔,兩兩成對。1號、2號為一對(圖11),片狀,獸形,淡褐色,簡雕圓孔為眼,鼻、嘴抽象,尾部內弧,長2.0釐米;3號、4號(圖12)為一對,形制、大小與1號、2號相似,但背面有不完整的雙陰線刻捲雲紋,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長2釐米、寬0.8釐米;5號、6號(圖13)為一對,牛角狀較細,淡褐色,一端有單面鑽孔,一面平整,一面微凸,中間有凸線痕,長3.5釐米;7號、8號為一對(圖14),雕琢精美,薄片狀,屈體蠶形,蠶首對鑽一孔,琢小“V”字形示吻部,兩面紋飾相同,體以弦紋分為14節,每隔一節飾細密的斜直線,通體拋光,長6.3釐米、寬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捲雲紋牙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蠶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另外有綠松石珠四件,紫晶珠五件,數百件小綠松石珠放在一起;在向南一米處另有數百件小綠松石珠。

在東面漆皮與西面殘漆器痕跡下面發現車馬器及其他小件器物20餘件,與漆皮和殘漆器痕跡上面的器物位置相互重疊,包括三件玉器,分別為:


龍紋柱形玉飾(圖15)兩件。橢圓柱形,截面呈瓜子形,一端有孔,頂部以陰線刻簡化的獸面紋,周圍有絛索紋。四周以一字形絛索紋為界,將紋飾分為兩組,每組飾淺浮雕龍紋。高1.7釐米,長徑1.5釐米、短徑1.1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5.龍紋柱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長方條形玉飾(圖16)一件。呈長條形,中間束腰,四面皆有紋飾,上下較細的一面是單線陰刻捲雲紋,前後各飾一組浮雕龍紋。長4.8釐米、寬0.7釐米、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6.龍紋長方條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墓坑東部靠北的位置還有兩件玉器(報告中寫為一件,經仔細辨別,應該為兩件)。圭形,一件殘長4.6釐米,另一件殘長4.9釐米,寬1.5釐米、厚0.1釐米。

另外還有三件玉器,報告中沒有指出其具體位置。包括小玉環一件,似耳墜,素面,外徑1.4釐米、內徑0.6釐米,厚0.3釐米。殘玉飾兩件,殘缺不成形。

出土玉器的分類


蔡侯墓共出土玉器51件,其中較完整且帶有紋飾的共25件(不含捲雲紋牙形玉飾),通過分析其形制、紋飾及雕刻手法,可將這25件玉器分為三類:

01

楚式玉器

紐絲紋環形飾(見圖5、圖6),最早大概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偏晚楚墓M1 中出現,一直持續到西漢時期都有出土。春秋晚期的玉紐絲環大多出土於楚文化區,而其他地區僅有少量或個別發現,且不排除是楚式玉雕的可能性。楊建芳先生在《玉紐絲環的斷代和文化屬性》一文中,詳細探討了玉紐絲環的發現及演變過程,得出這種紐絲紋玉環是楚式玉雕的一個種類的結論(注1)。因此,這兩件紐絲環屬於楚式玉器。

雲紋扁環形飾(見圖8)一件,其淺浮雕雲紋為楚式玉雕常用的不減地浮雕,工藝程序是先琢出較深和稍寬的陰線,以形成狹窄的淺凹槽,然後將凹槽上端左右邊緣分別向外稍加磨低和磨圓,凹槽兩側的表面便顯得彼此分離,其效果與減地淺浮雕類似,只是前者的淺浮雕紋飾顯得緊密,後者的淺浮雕紋飾卻顯得疏朗。(注2)這種不減地的淺浮雕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式玉器中流行,但在中原及其他地區很罕見。同時,這件玉飾的邊框飾絛索紋,在紋飾空隙處加填一字形簡化絛索紋,這些都是春秋中晚期楚式玉雕的重要特點,因此,這件雲紋扁環形飾也屬於楚式玉雕。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局部


蠶節形玉牙形飾(見圖14)兩件,玉牙形飾在西周到春秋時期都有流行,在中原地區多雕刻成龍首,飾龍紋或簡化龍紋;而將玉牙形飾雕刻成蠶節形,間隔飾絛索紋,則是春秋中晚期楚地較為流行的做法,淅川下寺楚墓同時出土了很多件。因此,7號、8號牙形飾也屬於典型的楚式。

02

中原式玉器

玉龍形飾(見圖9)兩件。龍形飾在新石器時代就極多見,到東周時期各國都十分流行,既可以單獨佩戴,亦多作為玉組佩的重要配件,多為“S”形、“W”形、璜形。蔡侯墓所出玉龍佩形制極為特別,幾乎呈一字形,且有雙足。其龍首造型及龍身起邊框,並填充浮雕長尾蝌蚪紋,與中原地區春秋時期玉雕相同,比如山西長治分水嶺53號墓出土的兩件龍形佩(注3),其紋飾與此件龍形佩幾乎一模一樣。因此,這兩件龍形玉飾應該屬於中原玉器。


"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蔡侯墓位於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西門內,1955年治淮工程中被發現,墓主為蔡昭侯紳。墓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8.45米,寬7.1米,深3.35米。隨葬品共584件,包括大量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玉器、金葉、漆器等。幾十年來,關於蔡侯墓青銅器的研究、討論一直在進行,並不斷細化深入;但是到目前為止,尚未見有專門的文章對墓中出土的玉器進行研究。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對蔡侯墓出土的玉器進行初步探討,以期對春秋時期玉器的研究有所幫助。

出土玉器的位置與形制


蔡侯墓出土玉器共51件,墓坑正中稍為偏南的地方,有長2.4米、寬0.8米明顯的漆棺痕跡一處,滿鋪厚0.02米的一層硃砂,應為主棺。硃砂下面有21件玉器排列整齊,從上到下分別為:

玉璧兩件,皆為素面,出土時小的一件放在大的上面。璧1(圖1),外徑11釐米、內徑5釐米,厚0.2釐米;璧2,外徑7.8釐米、內徑3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玉璧,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玉璜兩件,皆為素面,每件玉璜兩端各有一個穿孔。璜1,長8釐米、寬2.3釐米、厚0.4釐米;璜2(圖2)長7.6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2.玉璜,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長方形龍紋片飾八件,呈一字形排列,各有四個穿孔,一面用雙陰線刻兩個中心對稱的顧首龍紋,另一面磨平。大小稍有不同,最大的(圖3)長5.2釐米、寬3.5釐米,最小的長3.3釐米、寬2.5釐米,均厚0.1釐米。其中四片大小相似、紋飾完整、製作精細,另外四片稍小,紋飾不完整,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3.長方形龍紋片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管形飾(圖4)兩件。管身飾淺浮雕龍紋,上下皆有邊框,在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綯索紋),頂、底飾陰線刻的重環紋。外徑2釐米、內徑0.9釐米,高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4.龍紋管形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紐絲紋環形飾兩件,皆飾紐絲紋。大的(圖5)外徑4釐米、內徑2釐米,小的(圖6)外徑3.3釐米、內徑1.4釐米,均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5.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6.紐絲紋玉環,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圈形飾(圖7)兩件。指環式,皆素面。外徑2.1釐米、內徑1.9釐米,高0.7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7.圈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扁環形飾(圖8)一件。環身上下皆有邊框,邊框飾絛索紋,主要紋飾為淺浮雕雲紋,頂部和底部素面。外徑長3.4釐米、寬1.9釐米,內徑長2.4釐米、寬0.9釐米,高1.3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春秋,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形飾兩件。龍呈一字長條形,首部刻畫簡單,不見龍眼,中間腹部下有雙足,尾部平直。龍身一週有邊框,中間填充淺浮雕長尾蝌蚪紋,個別紋飾填充有絛索紋。中部有一個穿孔。其一(圖9)長11釐米、寬2釐米、厚0.4釐米,另外一個殘缺,長9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9.龍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主棺西側,有一長4.2米、寬2米的長方形殘漆器痕跡,其西面較高,東面較低,很可能是陪葬器物箱。上面附著排列有序的作圓形、雲形、獸面形、燕尾形的金葉,有的重疊達四層之多。殘漆器的南部,有三組玉飾,從北到南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最北面一組為五件束絹形玉飾(圖10),基本呈長方形,中間三道高浮雕弦紋形成束腰,左右紋飾對稱,分為三區,上下兩區外圍絛索紋,內部以斜刀刻紋飾,似為花葉紋,中間似為雙層花瓣紋,同樣以斜刀雕刻,背部短邊分別有兩個牛鼻孔。長2.7釐米、寬2.2釐米、厚0.4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0.束絹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間一組為八件玉牙形飾,各有一個穿孔,兩兩成對。1號、2號為一對(圖11),片狀,獸形,淡褐色,簡雕圓孔為眼,鼻、嘴抽象,尾部內弧,長2.0釐米;3號、4號(圖12)為一對,形制、大小與1號、2號相似,但背面有不完整的雙陰線刻捲雲紋,顯然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來,長2釐米、寬0.8釐米;5號、6號(圖13)為一對,牛角狀較細,淡褐色,一端有單面鑽孔,一面平整,一面微凸,中間有凸線痕,長3.5釐米;7號、8號為一對(圖14),雕琢精美,薄片狀,屈體蠶形,蠶首對鑽一孔,琢小“V”字形示吻部,兩面紋飾相同,體以弦紋分為14節,每隔一節飾細密的斜直線,通體拋光,長6.3釐米、寬2.2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捲雲紋牙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牙形玉飾(上),.蠶形玉飾(下),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另外有綠松石珠四件,紫晶珠五件,數百件小綠松石珠放在一起;在向南一米處另有數百件小綠松石珠。

在東面漆皮與西面殘漆器痕跡下面發現車馬器及其他小件器物20餘件,與漆皮和殘漆器痕跡上面的器物位置相互重疊,包括三件玉器,分別為:


龍紋柱形玉飾(圖15)兩件。橢圓柱形,截面呈瓜子形,一端有孔,頂部以陰線刻簡化的獸面紋,周圍有絛索紋。四周以一字形絛索紋為界,將紋飾分為兩組,每組飾淺浮雕龍紋。高1.7釐米,長徑1.5釐米、短徑1.1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5.龍紋柱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龍紋長方條形玉飾(圖16)一件。呈長條形,中間束腰,四面皆有紋飾,上下較細的一面是單線陰刻捲雲紋,前後各飾一組浮雕龍紋。長4.8釐米、寬0.7釐米、厚0.5釐米。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16.龍紋長方條形玉飾,春秋,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安徽博物院藏


在墓坑東部靠北的位置還有兩件玉器(報告中寫為一件,經仔細辨別,應該為兩件)。圭形,一件殘長4.6釐米,另一件殘長4.9釐米,寬1.5釐米、厚0.1釐米。

另外還有三件玉器,報告中沒有指出其具體位置。包括小玉環一件,似耳墜,素面,外徑1.4釐米、內徑0.6釐米,厚0.3釐米。殘玉飾兩件,殘缺不成形。

出土玉器的分類


蔡侯墓共出土玉器51件,其中較完整且帶有紋飾的共25件(不含捲雲紋牙形玉飾),通過分析其形制、紋飾及雕刻手法,可將這25件玉器分為三類:

01

楚式玉器

紐絲紋環形飾(見圖5、圖6),最早大概在河南淅川下寺春秋中期偏晚楚墓M1 中出現,一直持續到西漢時期都有出土。春秋晚期的玉紐絲環大多出土於楚文化區,而其他地區僅有少量或個別發現,且不排除是楚式玉雕的可能性。楊建芳先生在《玉紐絲環的斷代和文化屬性》一文中,詳細探討了玉紐絲環的發現及演變過程,得出這種紐絲紋玉環是楚式玉雕的一個種類的結論(注1)。因此,這兩件紐絲環屬於楚式玉器。

雲紋扁環形飾(見圖8)一件,其淺浮雕雲紋為楚式玉雕常用的不減地浮雕,工藝程序是先琢出較深和稍寬的陰線,以形成狹窄的淺凹槽,然後將凹槽上端左右邊緣分別向外稍加磨低和磨圓,凹槽兩側的表面便顯得彼此分離,其效果與減地淺浮雕類似,只是前者的淺浮雕紋飾顯得緊密,後者的淺浮雕紋飾卻顯得疏朗。(注2)這種不減地的淺浮雕在春秋中晚期的楚式玉器中流行,但在中原及其他地區很罕見。同時,這件玉飾的邊框飾絛索紋,在紋飾空隙處加填一字形簡化絛索紋,這些都是春秋中晚期楚式玉雕的重要特點,因此,這件雲紋扁環形飾也屬於楚式玉雕。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8.雲紋扁環形玉飾,局部


蠶節形玉牙形飾(見圖14)兩件,玉牙形飾在西周到春秋時期都有流行,在中原地區多雕刻成龍首,飾龍紋或簡化龍紋;而將玉牙形飾雕刻成蠶節形,間隔飾絛索紋,則是春秋中晚期楚地較為流行的做法,淅川下寺楚墓同時出土了很多件。因此,7號、8號牙形飾也屬於典型的楚式。

02

中原式玉器

玉龍形飾(見圖9)兩件。龍形飾在新石器時代就極多見,到東周時期各國都十分流行,既可以單獨佩戴,亦多作為玉組佩的重要配件,多為“S”形、“W”形、璜形。蔡侯墓所出玉龍佩形制極為特別,幾乎呈一字形,且有雙足。其龍首造型及龍身起邊框,並填充浮雕長尾蝌蚪紋,與中原地區春秋時期玉雕相同,比如山西長治分水嶺53號墓出土的兩件龍形佩(注3),其紋飾與此件龍形佩幾乎一模一樣。因此,這兩件龍形玉飾應該屬於中原玉器。


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9.龍形玉飾,局部


03

混合式玉器

這類玉器看起來像中原式玉器,但細看又有明顯的不同特點。束絹形玉飾(見圖10)五件,這種束絹形玉飾最早是西周晚期流行於中原地區的玉飾,出土時一般位於墓主人的頸部。比如三門峽虢國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兩套由束絹形飾組成的項飾:一套為M2012:104出土,由一件人龍合體佩、六件束絹形佩、83顆瑪瑙珠組成;另一套為M2012:150出土,由一件獸首形佩、一件蟬形佩、六件束絹形佩和108顆瑪瑙珠組成,出土時繫於頸間(注4)。山東長清縣仙人臺西周晚期墓葬M3 也出土一條由瑪瑙珠、綠松石珠等與六件束絹形飾、一件方形飾組成的項飾(注5)。河南平頂山應縣墓地M8:91出土項飾由六件束絹形玉飾、一件璧形玉飾、一件半管形玉飾組成(注6)。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出土八件束絹紋玉飾,其紋飾為簡化的重環紋(注7)。到春秋晚期除蔡侯墓出土的五件外,在湖北麻城李家灣M44:4(注8),出土有束絹形玉飾一件,正面兩邊陰刻絛索紋,中間陰刻捲雲紋和重環紋。除此之外,束絹形飾春秋晚期在陝西地區也很流行,但是形制和紋飾有了很大改變,具有明顯的秦式玉雕的特點。可見,這種束絹形玉飾是中原地區西周晚期就開始流行的一種配飾,六到八件為一組,與各種珠飾一起穿成頸飾佩戴,到春秋晚期以後幾乎消失。蔡侯墓的這五件束絹形玉飾,形制與中原式束絹形飾完全相同,但其紋飾已與中原地區的蓮瓣形紋大相徑庭,而類似花瓣形紋,加入了楚國玉雕的一些特點,比如絛索紋邊框,應屬受楚式玉雕影響的中原玉雕。

長方形片飾(見圖3)八件,出土時位於墓主人胸腹之間。這種長方形片飾最早見於西周末到春秋早期山東蓬萊村裡集,四周有凹槽,上下有小穿孔。(注9)在春秋早期偏晚的黃君孟夫婦墓(注10)中也有出土,棗陽郭家廟(注11)GM23 出土兩件,淅川下寺楚墓M8、M1、M2、M3(注12),河南桐柏月河(注13)、淅川和尚嶺(注14)、曾侯乙墓(注15)中都有出土。這種長方形片飾從西周末期開始在中原地區出現,其紋飾為兩個雙陰線龍紋呈中心對稱,春秋早期在漢淮區域流行,其後,在中原地區幾乎不見,但是在春秋晚期到戰國早期的楚系墓葬中繼續流行。可見這種玉片在中原消失後,被楚人繼承並繼續發展,成為楚式玉雕的組成部分。

龍紋管形飾(見圖4)兩件,管身龍紋分為三組,每組分別有兩條回首吐舌龍紋呈中心對稱。龍紋與中原地區流行的龍紋相同,龍眼呈小圓點狀,上顎上卷,下顎上翹,二者形成“S”形,龍舌呈反向“S”形;但是其雕刻手法採用楚式不減地淺浮雕,龍紋的空隙處填有較小的一字形絛索紋,都強烈顯示了楚式玉雕的特點。橢圓柱形玉飾(見圖15)兩件,柱身的紋飾以一字形絛索紋為界,將紋飾分為兩組,其紋飾與龍紋管形飾基本一致,亦為中原式吐舌龍紋,但是其頂部的絛索紋邊框、不減地淺浮雕,在紋飾空隙處填有多處絛索紋、鱗紋,同樣是楚式玉雕的特點。長方條形玉飾(見圖16)一件,形制比較特殊,呈長條形,但並非一字形,為弧度極小的拱形,中間束腰,四面皆有紋飾,上下較細的一面是單線陰刻捲雲紋,在紋飾空隙處填有絛索紋和二字紋。左右兩面的龍紋與管形飾和橢圓柱形飾類似,皆為中原式吐舌龍紋,其雕刻手法採用的也是楚式不減地浮雕。

餘論

蔡國原是周初最早分封的同姓諸侯,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春秋初期,楚國迅速崛起,公元前684年,楚敗蔡於莘(今河南汝南),俘虜了蔡哀侯。從此,蔡國淪為楚國附庸,喪失獨立主權。公元前530年,楚靈王殺蔡靈侯,命公子棄疾滅蔡。後來楚平王復封蔡。這一時期,蔡人完全為楚人所驅使,向北隨楚征伐中原諸侯,向東充當楚人侵吳的先鋒。公元前509年,蔡昭侯朝見楚昭王,自己穿一件美裘,另一件獻給昭王。楚相子常想要昭侯身上的那件,昭侯不給。子常向楚昭王進讒,扣留蔡昭侯於楚達三年,蔡昭侯回國後投靠了吳國。公元前506年,吳、蔡、唐等國聯合攻楚,大敗楚軍於柏舉,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荊州)。公元前493年,為了尋求吳國保護,蔡遷都至吳國境內的州來(今安徽鳳台、壽縣一帶)。

1955年發掘的蔡侯墓出土了大量帶有“蔡侯紳”銘文的青銅器,同時出土的還有吳王光為女兒叔姬寺籲所做的吳王光鑑,蔡侯作大孟姬尊、盤等極具歷史價值的青銅器。據前輩學者考證,蔡侯墓正是遷都州來的蔡昭侯紳的墓葬。

蔡侯墓出土的玉器,其中21件出土於墓主人棺內,排列整齊,很顯然是一套組佩,由玉璧、玉璜、玉管、玉環、玉龍形飾組成,而墓主胸腹間的八件龍紋玉片飾,呈一字形排列,且都有四個穿孔,很可能是綴於布帛上的裝飾品。位於主棺西側的三組玉飾,其中五件束絹形玉飾,從上文分析中已知,應為一套項飾,而其餘兩組應該是由珠管與牙形飾串連成的配飾,具體樣式已經無法復原;其餘幾件玉飾零散出土,包括橢圓柱形玉飾、長條形玉飾,其體形偏小,形制比較特殊,應該也是配飾類。

史書明確記載,蔡昭侯卒於公元前493年。蔡侯墓時代清晰,墓中出土的玉組佩未經擾亂,組合清楚;部分玉飾雕琢精美,紋飾以春秋時期常見的龍紋為主,亦有云紋、紐絲紋、絛索紋等,可以作為春秋晚期玉器研究的標準器。

墓中玉器既有中原式,又有典型楚式,更多的是中原與楚結合式,正好可以與文獻中記載的蔡國曆史相互印證。從春秋中期到春秋末期,200年來,蔡國作為楚國的附庸,受楚文化浸潤頗深。蔡國作為楚國北上的重要通道,對於溝通中原各國與楚國的文化,起著重要的橋樑作用。楚式玉雕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和吸收了大量中原式玉雕的優秀傳統,並不斷加以改造和創新,最終形成獨具特色的楚式玉雕。

文・圖∣程露

程露,安徽博物院保管部

註釋

1.楊建芳,《玉紐絲環的斷代和文化屬性》,《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續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351—369頁。

2.楊建芳,《楚式玉器的特點》,《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續集》,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47頁。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332頁。

4.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編,《上村嶺虢國墓地》,科學出版社,1959年,第270頁。

5.山東大學考古系,《山東長清仙人臺周代墓地》,《考古》,1998年,第9期,第13頁。

6.姜濤等,《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八號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7年,第3期,第40頁。

7.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1984年,第4期,第327頁。

8.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麻城市李家灣春秋楚墓》,《考古》,2002年,第5 期,第31頁。

9.山東省煙臺地區文管組,《山東蓬萊縣西周墓發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第三輯,第53頁。

10.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1984年,第4期,第327頁。

11.襄樊市考古隊等,《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81頁。

1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13.南陽市文物研究所等,《桐柏月河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第19頁。

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14頁。

15.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27頁。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2019年8月刊。原標題:《中原與楚地交流下的玉雕風貌 安徽省壽縣蔡侯墓出土玉器初探》。

轉載請私信聯絡後臺編輯,侵權必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