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身體哪兒不舒服,先百度”成為不少普通人的習慣。/ 網絡截圖

對於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的普通大眾而言,搜索並不是難事,難的是缺乏基礎醫學科學知識的他們,普遍缺少鑑別網絡信息真假的能力。王宇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好在很多患者還比較相信醫生,醫生給他們檢查完、解釋完後,就能解除他們的困惑,最怕的是那種堅持自己思路,要求醫生務必按照他自己想法來治療的患者。”

這種醫生“最怕”的患者,朝陽醫院男科主任田龍就曾遇到過:有位患者因生殖器彎曲前來男科就診,他認為這是導致他身體沒有力氣、渾身不舒服的主要原因。經過醫生診斷,此症狀並非是因為生殖器彎曲造成的,而他的生殖器彎曲程度也沒有達到需要做手術的地步,大可不必“大動干戈”。

可這位患者長期受不實網絡信息的影響,時間長了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無論醫生如何向他解釋醫學原理,他始終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手術需求遭到拒絕後,該患者不斷去“騷擾”田龍,試圖通過軟磨硬泡的方式獲得手術機會。講到這裡,田龍無奈地攤開了雙手反問39深呼吸(ID:shenhuxi39):“你說,醫生該怎麼辦?”

國內媒體曾開展過一次主題為“你是電子病人嗎?”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被調查者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解決之道”;當醫生診斷結果與網絡查詢結果產生差異時,調查顯示只有50%的被調查者相信醫生的診斷。網絡查詢結果與醫生診斷受信任的程度看似“勢均力敵”。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身體哪兒不舒服,先百度”成為不少普通人的習慣。/ 網絡截圖

對於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的普通大眾而言,搜索並不是難事,難的是缺乏基礎醫學科學知識的他們,普遍缺少鑑別網絡信息真假的能力。王宇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好在很多患者還比較相信醫生,醫生給他們檢查完、解釋完後,就能解除他們的困惑,最怕的是那種堅持自己思路,要求醫生務必按照他自己想法來治療的患者。”

這種醫生“最怕”的患者,朝陽醫院男科主任田龍就曾遇到過:有位患者因生殖器彎曲前來男科就診,他認為這是導致他身體沒有力氣、渾身不舒服的主要原因。經過醫生診斷,此症狀並非是因為生殖器彎曲造成的,而他的生殖器彎曲程度也沒有達到需要做手術的地步,大可不必“大動干戈”。

可這位患者長期受不實網絡信息的影響,時間長了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無論醫生如何向他解釋醫學原理,他始終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手術需求遭到拒絕後,該患者不斷去“騷擾”田龍,試圖通過軟磨硬泡的方式獲得手術機會。講到這裡,田龍無奈地攤開了雙手反問39深呼吸(ID:shenhuxi39):“你說,醫生該怎麼辦?”

國內媒體曾開展過一次主題為“你是電子病人嗎?”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被調查者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解決之道”;當醫生診斷結果與網絡查詢結果產生差異時,調查顯示只有50%的被調查者相信醫生的診斷。網絡查詢結果與醫生診斷受信任的程度看似“勢均力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網絡就診現象催生新名詞“上網自診狂”。/ 39深呼吸製圖

面對這種醫患之間嚴重失信,田龍表示,身為醫生,會盡自己所能告知患者真實的情況,以幫助他們做出更適合的選擇,但最終患者要做什麼樣的決定,那不是醫生能控制的。

懂得多的你正深陷危險漩渦

這些“懂得多”的患者,又一般是從哪獲得的醫學知識呢?是搜索引擎“東查西看”?還是有目的性地查看專業健康媒體、醫院官網、醫學論文平臺、指南或文獻?

來自武漢的羅生就是從前者獲得的答案。他在體檢時發現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隨後在網絡上一搜,看到不少有關幽門螺桿菌容易發展成胃癌的報道,造成他精神非常緊張,甚至發展到失眠、焦慮,雖然生理症狀並沒有出現,心理症狀卻衍生出一大堆。

經不住心理折磨,羅生最後到醫院就診,希望醫生為他開一些抑制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接診醫生仔細詢問並查看體檢報告後,拒絕了羅生的要求,並告訴他不必擔心,因為對於健康攜帶者而言,沒有必要治療。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身體哪兒不舒服,先百度”成為不少普通人的習慣。/ 網絡截圖

對於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的普通大眾而言,搜索並不是難事,難的是缺乏基礎醫學科學知識的他們,普遍缺少鑑別網絡信息真假的能力。王宇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好在很多患者還比較相信醫生,醫生給他們檢查完、解釋完後,就能解除他們的困惑,最怕的是那種堅持自己思路,要求醫生務必按照他自己想法來治療的患者。”

這種醫生“最怕”的患者,朝陽醫院男科主任田龍就曾遇到過:有位患者因生殖器彎曲前來男科就診,他認為這是導致他身體沒有力氣、渾身不舒服的主要原因。經過醫生診斷,此症狀並非是因為生殖器彎曲造成的,而他的生殖器彎曲程度也沒有達到需要做手術的地步,大可不必“大動干戈”。

可這位患者長期受不實網絡信息的影響,時間長了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無論醫生如何向他解釋醫學原理,他始終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手術需求遭到拒絕後,該患者不斷去“騷擾”田龍,試圖通過軟磨硬泡的方式獲得手術機會。講到這裡,田龍無奈地攤開了雙手反問39深呼吸(ID:shenhuxi39):“你說,醫生該怎麼辦?”

國內媒體曾開展過一次主題為“你是電子病人嗎?”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被調查者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解決之道”;當醫生診斷結果與網絡查詢結果產生差異時,調查顯示只有50%的被調查者相信醫生的診斷。網絡查詢結果與醫生診斷受信任的程度看似“勢均力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網絡就診現象催生新名詞“上網自診狂”。/ 39深呼吸製圖

面對這種醫患之間嚴重失信,田龍表示,身為醫生,會盡自己所能告知患者真實的情況,以幫助他們做出更適合的選擇,但最終患者要做什麼樣的決定,那不是醫生能控制的。

懂得多的你正深陷危險漩渦

這些“懂得多”的患者,又一般是從哪獲得的醫學知識呢?是搜索引擎“東查西看”?還是有目的性地查看專業健康媒體、醫院官網、醫學論文平臺、指南或文獻?

來自武漢的羅生就是從前者獲得的答案。他在體檢時發現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隨後在網絡上一搜,看到不少有關幽門螺桿菌容易發展成胃癌的報道,造成他精神非常緊張,甚至發展到失眠、焦慮,雖然生理症狀並沒有出現,心理症狀卻衍生出一大堆。

經不住心理折磨,羅生最後到醫院就診,希望醫生為他開一些抑制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接診醫生仔細詢問並查看體檢報告後,拒絕了羅生的要求,並告訴他不必擔心,因為對於健康攜帶者而言,沒有必要治療。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幽門螺桿菌。/ originoo

接診醫生進一步向羅生解釋道,幽門螺桿菌感染到胃癌的發生率大概只有1%,受傷害更多的反而是那些查了資料擅自服用大量抗菌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吃不對藥還可能引發藥物性肝炎,得不償失。

“可我萬一就是那1%呢?”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羅生帶著疑問通過另外的方式進行了很大可能是並不必要的治療。

對此結果,醫生也只能表達無奈,“也許他們只想圖一個心安,哪怕代價是更大的傷害。”

這類做法的背後反映出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完成搜索、閱讀的動作後,患者就能將專業醫療信息準確無誤地收入囊中、並相對應展開正確的應對嗎?

在專業醫生眼中,疾病落到個人身上時,籠統地將自己的病情以大數據為參照對號入座並不是明智之舉。

王宇提示,真正想要“懂得多”,得在看得懂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去查閱權威的文獻資料或指南,而且知識總在更新,千萬不能用過去的醫學知識來抵禦當下的疾病。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就曾在他的課程中分析過很多美國父母不願意給小孩注射疫苗的事件:該事件的起因是在1998年,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一期文章,裡面提到接種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的混合疫苗,就是俗稱的“麻腮風疫苗”可能引發孩子自閉症。

儘管在文章發佈後不久,就有醫療領域的其他專家發現這個研究有漏洞,結論站不住腳。六年後,《柳葉刀》撤下了這篇論文,作者韋克菲爾德本人也出來跟大家道歉,並被吊銷行醫資格,甚至有材料證明,他發表那篇文章,其實是接受了一些資助,想幫助那些原來就有自閉症的孩子,賴上疫苗公司獲得賠償。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身體哪兒不舒服,先百度”成為不少普通人的習慣。/ 網絡截圖

對於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的普通大眾而言,搜索並不是難事,難的是缺乏基礎醫學科學知識的他們,普遍缺少鑑別網絡信息真假的能力。王宇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好在很多患者還比較相信醫生,醫生給他們檢查完、解釋完後,就能解除他們的困惑,最怕的是那種堅持自己思路,要求醫生務必按照他自己想法來治療的患者。”

這種醫生“最怕”的患者,朝陽醫院男科主任田龍就曾遇到過:有位患者因生殖器彎曲前來男科就診,他認為這是導致他身體沒有力氣、渾身不舒服的主要原因。經過醫生診斷,此症狀並非是因為生殖器彎曲造成的,而他的生殖器彎曲程度也沒有達到需要做手術的地步,大可不必“大動干戈”。

可這位患者長期受不實網絡信息的影響,時間長了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無論醫生如何向他解釋醫學原理,他始終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手術需求遭到拒絕後,該患者不斷去“騷擾”田龍,試圖通過軟磨硬泡的方式獲得手術機會。講到這裡,田龍無奈地攤開了雙手反問39深呼吸(ID:shenhuxi39):“你說,醫生該怎麼辦?”

國內媒體曾開展過一次主題為“你是電子病人嗎?”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被調查者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解決之道”;當醫生診斷結果與網絡查詢結果產生差異時,調查顯示只有50%的被調查者相信醫生的診斷。網絡查詢結果與醫生診斷受信任的程度看似“勢均力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網絡就診現象催生新名詞“上網自診狂”。/ 39深呼吸製圖

面對這種醫患之間嚴重失信,田龍表示,身為醫生,會盡自己所能告知患者真實的情況,以幫助他們做出更適合的選擇,但最終患者要做什麼樣的決定,那不是醫生能控制的。

懂得多的你正深陷危險漩渦

這些“懂得多”的患者,又一般是從哪獲得的醫學知識呢?是搜索引擎“東查西看”?還是有目的性地查看專業健康媒體、醫院官網、醫學論文平臺、指南或文獻?

來自武漢的羅生就是從前者獲得的答案。他在體檢時發現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隨後在網絡上一搜,看到不少有關幽門螺桿菌容易發展成胃癌的報道,造成他精神非常緊張,甚至發展到失眠、焦慮,雖然生理症狀並沒有出現,心理症狀卻衍生出一大堆。

經不住心理折磨,羅生最後到醫院就診,希望醫生為他開一些抑制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接診醫生仔細詢問並查看體檢報告後,拒絕了羅生的要求,並告訴他不必擔心,因為對於健康攜帶者而言,沒有必要治療。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幽門螺桿菌。/ originoo

接診醫生進一步向羅生解釋道,幽門螺桿菌感染到胃癌的發生率大概只有1%,受傷害更多的反而是那些查了資料擅自服用大量抗菌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吃不對藥還可能引發藥物性肝炎,得不償失。

“可我萬一就是那1%呢?”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羅生帶著疑問通過另外的方式進行了很大可能是並不必要的治療。

對此結果,醫生也只能表達無奈,“也許他們只想圖一個心安,哪怕代價是更大的傷害。”

這類做法的背後反映出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完成搜索、閱讀的動作後,患者就能將專業醫療信息準確無誤地收入囊中、並相對應展開正確的應對嗎?

在專業醫生眼中,疾病落到個人身上時,籠統地將自己的病情以大數據為參照對號入座並不是明智之舉。

王宇提示,真正想要“懂得多”,得在看得懂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去查閱權威的文獻資料或指南,而且知識總在更新,千萬不能用過去的醫學知識來抵禦當下的疾病。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就曾在他的課程中分析過很多美國父母不願意給小孩注射疫苗的事件:該事件的起因是在1998年,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一期文章,裡面提到接種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的混合疫苗,就是俗稱的“麻腮風疫苗”可能引發孩子自閉症。

儘管在文章發佈後不久,就有醫療領域的其他專家發現這個研究有漏洞,結論站不住腳。六年後,《柳葉刀》撤下了這篇論文,作者韋克菲爾德本人也出來跟大家道歉,並被吊銷行醫資格,甚至有材料證明,他發表那篇文章,其實是接受了一些資助,想幫助那些原來就有自閉症的孩子,賴上疫苗公司獲得賠償。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星期日時報揭露疫苗引起自閉症的研究醜聞。/ 星期日時報截圖

這麼荒唐的事情發生後,現實卻無法消除這件事對大多數人的觀念影響,那些自認為“懂得多”的家長帶頭出來抵制疫苗,他們或許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好像有這麼一篇文章,似乎說過疫苗有害,所以不能讓孩子打疫苗。但這種影響遍及了整個社會每個角落,像病毒一般,迅速地自我複製、傳播、變異,任科學家、雜誌、政府怎麼聲明、強調,再也改變不了錯誤的觀念。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身體哪兒不舒服,先百度”成為不少普通人的習慣。/ 網絡截圖

對於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的普通大眾而言,搜索並不是難事,難的是缺乏基礎醫學科學知識的他們,普遍缺少鑑別網絡信息真假的能力。王宇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好在很多患者還比較相信醫生,醫生給他們檢查完、解釋完後,就能解除他們的困惑,最怕的是那種堅持自己思路,要求醫生務必按照他自己想法來治療的患者。”

這種醫生“最怕”的患者,朝陽醫院男科主任田龍就曾遇到過:有位患者因生殖器彎曲前來男科就診,他認為這是導致他身體沒有力氣、渾身不舒服的主要原因。經過醫生診斷,此症狀並非是因為生殖器彎曲造成的,而他的生殖器彎曲程度也沒有達到需要做手術的地步,大可不必“大動干戈”。

可這位患者長期受不實網絡信息的影響,時間長了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無論醫生如何向他解釋醫學原理,他始終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手術需求遭到拒絕後,該患者不斷去“騷擾”田龍,試圖通過軟磨硬泡的方式獲得手術機會。講到這裡,田龍無奈地攤開了雙手反問39深呼吸(ID:shenhuxi39):“你說,醫生該怎麼辦?”

國內媒體曾開展過一次主題為“你是電子病人嗎?”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被調查者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解決之道”;當醫生診斷結果與網絡查詢結果產生差異時,調查顯示只有50%的被調查者相信醫生的診斷。網絡查詢結果與醫生診斷受信任的程度看似“勢均力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網絡就診現象催生新名詞“上網自診狂”。/ 39深呼吸製圖

面對這種醫患之間嚴重失信,田龍表示,身為醫生,會盡自己所能告知患者真實的情況,以幫助他們做出更適合的選擇,但最終患者要做什麼樣的決定,那不是醫生能控制的。

懂得多的你正深陷危險漩渦

這些“懂得多”的患者,又一般是從哪獲得的醫學知識呢?是搜索引擎“東查西看”?還是有目的性地查看專業健康媒體、醫院官網、醫學論文平臺、指南或文獻?

來自武漢的羅生就是從前者獲得的答案。他在體檢時發現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隨後在網絡上一搜,看到不少有關幽門螺桿菌容易發展成胃癌的報道,造成他精神非常緊張,甚至發展到失眠、焦慮,雖然生理症狀並沒有出現,心理症狀卻衍生出一大堆。

經不住心理折磨,羅生最後到醫院就診,希望醫生為他開一些抑制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接診醫生仔細詢問並查看體檢報告後,拒絕了羅生的要求,並告訴他不必擔心,因為對於健康攜帶者而言,沒有必要治療。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幽門螺桿菌。/ originoo

接診醫生進一步向羅生解釋道,幽門螺桿菌感染到胃癌的發生率大概只有1%,受傷害更多的反而是那些查了資料擅自服用大量抗菌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吃不對藥還可能引發藥物性肝炎,得不償失。

“可我萬一就是那1%呢?”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羅生帶著疑問通過另外的方式進行了很大可能是並不必要的治療。

對此結果,醫生也只能表達無奈,“也許他們只想圖一個心安,哪怕代價是更大的傷害。”

這類做法的背後反映出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完成搜索、閱讀的動作後,患者就能將專業醫療信息準確無誤地收入囊中、並相對應展開正確的應對嗎?

在專業醫生眼中,疾病落到個人身上時,籠統地將自己的病情以大數據為參照對號入座並不是明智之舉。

王宇提示,真正想要“懂得多”,得在看得懂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去查閱權威的文獻資料或指南,而且知識總在更新,千萬不能用過去的醫學知識來抵禦當下的疾病。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就曾在他的課程中分析過很多美國父母不願意給小孩注射疫苗的事件:該事件的起因是在1998年,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一期文章,裡面提到接種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的混合疫苗,就是俗稱的“麻腮風疫苗”可能引發孩子自閉症。

儘管在文章發佈後不久,就有醫療領域的其他專家發現這個研究有漏洞,結論站不住腳。六年後,《柳葉刀》撤下了這篇論文,作者韋克菲爾德本人也出來跟大家道歉,並被吊銷行醫資格,甚至有材料證明,他發表那篇文章,其實是接受了一些資助,想幫助那些原來就有自閉症的孩子,賴上疫苗公司獲得賠償。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星期日時報揭露疫苗引起自閉症的研究醜聞。/ 星期日時報截圖

這麼荒唐的事情發生後,現實卻無法消除這件事對大多數人的觀念影響,那些自認為“懂得多”的家長帶頭出來抵制疫苗,他們或許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好像有這麼一篇文章,似乎說過疫苗有害,所以不能讓孩子打疫苗。但這種影響遍及了整個社會每個角落,像病毒一般,迅速地自我複製、傳播、變異,任科學家、雜誌、政府怎麼聲明、強調,再也改變不了錯誤的觀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列為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截圖

英國因此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該國麻腮風疫苗的接種率持續下降。麻疹病例從1998年的56例,增加到2008年的1348例,並在同年,有兩名孩子因此死亡。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身體哪兒不舒服,先百度”成為不少普通人的習慣。/ 網絡截圖

對於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的普通大眾而言,搜索並不是難事,難的是缺乏基礎醫學科學知識的他們,普遍缺少鑑別網絡信息真假的能力。王宇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好在很多患者還比較相信醫生,醫生給他們檢查完、解釋完後,就能解除他們的困惑,最怕的是那種堅持自己思路,要求醫生務必按照他自己想法來治療的患者。”

這種醫生“最怕”的患者,朝陽醫院男科主任田龍就曾遇到過:有位患者因生殖器彎曲前來男科就診,他認為這是導致他身體沒有力氣、渾身不舒服的主要原因。經過醫生診斷,此症狀並非是因為生殖器彎曲造成的,而他的生殖器彎曲程度也沒有達到需要做手術的地步,大可不必“大動干戈”。

可這位患者長期受不實網絡信息的影響,時間長了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無論醫生如何向他解釋醫學原理,他始終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手術需求遭到拒絕後,該患者不斷去“騷擾”田龍,試圖通過軟磨硬泡的方式獲得手術機會。講到這裡,田龍無奈地攤開了雙手反問39深呼吸(ID:shenhuxi39):“你說,醫生該怎麼辦?”

國內媒體曾開展過一次主題為“你是電子病人嗎?”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被調查者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解決之道”;當醫生診斷結果與網絡查詢結果產生差異時,調查顯示只有50%的被調查者相信醫生的診斷。網絡查詢結果與醫生診斷受信任的程度看似“勢均力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網絡就診現象催生新名詞“上網自診狂”。/ 39深呼吸製圖

面對這種醫患之間嚴重失信,田龍表示,身為醫生,會盡自己所能告知患者真實的情況,以幫助他們做出更適合的選擇,但最終患者要做什麼樣的決定,那不是醫生能控制的。

懂得多的你正深陷危險漩渦

這些“懂得多”的患者,又一般是從哪獲得的醫學知識呢?是搜索引擎“東查西看”?還是有目的性地查看專業健康媒體、醫院官網、醫學論文平臺、指南或文獻?

來自武漢的羅生就是從前者獲得的答案。他在體檢時發現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隨後在網絡上一搜,看到不少有關幽門螺桿菌容易發展成胃癌的報道,造成他精神非常緊張,甚至發展到失眠、焦慮,雖然生理症狀並沒有出現,心理症狀卻衍生出一大堆。

經不住心理折磨,羅生最後到醫院就診,希望醫生為他開一些抑制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接診醫生仔細詢問並查看體檢報告後,拒絕了羅生的要求,並告訴他不必擔心,因為對於健康攜帶者而言,沒有必要治療。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幽門螺桿菌。/ originoo

接診醫生進一步向羅生解釋道,幽門螺桿菌感染到胃癌的發生率大概只有1%,受傷害更多的反而是那些查了資料擅自服用大量抗菌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吃不對藥還可能引發藥物性肝炎,得不償失。

“可我萬一就是那1%呢?”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羅生帶著疑問通過另外的方式進行了很大可能是並不必要的治療。

對此結果,醫生也只能表達無奈,“也許他們只想圖一個心安,哪怕代價是更大的傷害。”

這類做法的背後反映出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完成搜索、閱讀的動作後,患者就能將專業醫療信息準確無誤地收入囊中、並相對應展開正確的應對嗎?

在專業醫生眼中,疾病落到個人身上時,籠統地將自己的病情以大數據為參照對號入座並不是明智之舉。

王宇提示,真正想要“懂得多”,得在看得懂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去查閱權威的文獻資料或指南,而且知識總在更新,千萬不能用過去的醫學知識來抵禦當下的疾病。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就曾在他的課程中分析過很多美國父母不願意給小孩注射疫苗的事件:該事件的起因是在1998年,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一期文章,裡面提到接種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的混合疫苗,就是俗稱的“麻腮風疫苗”可能引發孩子自閉症。

儘管在文章發佈後不久,就有醫療領域的其他專家發現這個研究有漏洞,結論站不住腳。六年後,《柳葉刀》撤下了這篇論文,作者韋克菲爾德本人也出來跟大家道歉,並被吊銷行醫資格,甚至有材料證明,他發表那篇文章,其實是接受了一些資助,想幫助那些原來就有自閉症的孩子,賴上疫苗公司獲得賠償。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星期日時報揭露疫苗引起自閉症的研究醜聞。/ 星期日時報截圖

這麼荒唐的事情發生後,現實卻無法消除這件事對大多數人的觀念影響,那些自認為“懂得多”的家長帶頭出來抵制疫苗,他們或許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好像有這麼一篇文章,似乎說過疫苗有害,所以不能讓孩子打疫苗。但這種影響遍及了整個社會每個角落,像病毒一般,迅速地自我複製、傳播、變異,任科學家、雜誌、政府怎麼聲明、強調,再也改變不了錯誤的觀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列為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截圖

英國因此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該國麻腮風疫苗的接種率持續下降。麻疹病例從1998年的56例,增加到2008年的1348例,並在同年,有兩名孩子因此死亡。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美國麻疹大爆發。/ CDC

通過網絡,學習查閱一些醫療保健信息本無錯,但潛藏的風險容不得絲毫疏忽,你懂的未必是真的、全面的,莽然聽信網絡,一不小心就會用健康作為代價掉入危險的漩渦之中,釀出一樁樁悲劇。

其實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習慣了上網搜查答案,只是在接受外行知識時,我們都要警惕自己成為“懂得多”患者,你以為的懂,可能僅僅是誤解,而偏聽偏信的代價可能是你的生命。

疾病面前,醫患雙方本屬同一戰壕

有些醫生認為,這些“懂得多”的患者群體存在並擴大,或許會在某種程度上讓醫學領域的發展後退,因為社會原本的運行方式本該就是每個人都服從專業權威,所以,進醫院就得聽醫生的,這與上飛機就得相信飛行員和航空公司,在超市就應該相信這些商品都是合格產品等一樣的道理。每個人都在質疑,只會讓很多專業人士變得畏手畏腳,一切以穩妥和安全為準。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種質疑不該存在嗎?

如果醫生是醫療行業的權威,姑且先不討論那些有著某種目的的假權威言論,就拿醫生的診療水平而言,每一個醫生也不一定都值得被信賴。

家住雲南紅河的白雪女士,左胸上方突然長了一個如鵪鶉蛋大小的腫塊,在縣級人民醫院查看後,醫生建議手術切除,並當即為她辦了住院手續。

在拿到住院手續後,白雪上網查了多方資料,這些治療共同顯示這種情況可以不用手術,於是她重新找了一家醫院就診,得到的診療方案僅僅是物理治療加服用藥物即可,三天過後,胸內的腫塊消失了。

她不止一次感嘆:“在當時,一直糾結到底做不做手術?內心捏了把汗,生怕做錯了決定。”

相信這是每個患者的困惑,關乎到健康問題,只能一邊看醫生,一邊通過網絡的知識讓自己“懂得多”,遊走在聽與不聽之間,謹慎地拿捏著分寸,一旦正確,逃過一劫,一旦判斷失誤,可能需付出生命作為代價。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身體哪兒不舒服,先百度”成為不少普通人的習慣。/ 網絡截圖

對於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的普通大眾而言,搜索並不是難事,難的是缺乏基礎醫學科學知識的他們,普遍缺少鑑別網絡信息真假的能力。王宇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好在很多患者還比較相信醫生,醫生給他們檢查完、解釋完後,就能解除他們的困惑,最怕的是那種堅持自己思路,要求醫生務必按照他自己想法來治療的患者。”

這種醫生“最怕”的患者,朝陽醫院男科主任田龍就曾遇到過:有位患者因生殖器彎曲前來男科就診,他認為這是導致他身體沒有力氣、渾身不舒服的主要原因。經過醫生診斷,此症狀並非是因為生殖器彎曲造成的,而他的生殖器彎曲程度也沒有達到需要做手術的地步,大可不必“大動干戈”。

可這位患者長期受不實網絡信息的影響,時間長了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無論醫生如何向他解釋醫學原理,他始終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手術需求遭到拒絕後,該患者不斷去“騷擾”田龍,試圖通過軟磨硬泡的方式獲得手術機會。講到這裡,田龍無奈地攤開了雙手反問39深呼吸(ID:shenhuxi39):“你說,醫生該怎麼辦?”

國內媒體曾開展過一次主題為“你是電子病人嗎?”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被調查者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解決之道”;當醫生診斷結果與網絡查詢結果產生差異時,調查顯示只有50%的被調查者相信醫生的診斷。網絡查詢結果與醫生診斷受信任的程度看似“勢均力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網絡就診現象催生新名詞“上網自診狂”。/ 39深呼吸製圖

面對這種醫患之間嚴重失信,田龍表示,身為醫生,會盡自己所能告知患者真實的情況,以幫助他們做出更適合的選擇,但最終患者要做什麼樣的決定,那不是醫生能控制的。

懂得多的你正深陷危險漩渦

這些“懂得多”的患者,又一般是從哪獲得的醫學知識呢?是搜索引擎“東查西看”?還是有目的性地查看專業健康媒體、醫院官網、醫學論文平臺、指南或文獻?

來自武漢的羅生就是從前者獲得的答案。他在體檢時發現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隨後在網絡上一搜,看到不少有關幽門螺桿菌容易發展成胃癌的報道,造成他精神非常緊張,甚至發展到失眠、焦慮,雖然生理症狀並沒有出現,心理症狀卻衍生出一大堆。

經不住心理折磨,羅生最後到醫院就診,希望醫生為他開一些抑制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接診醫生仔細詢問並查看體檢報告後,拒絕了羅生的要求,並告訴他不必擔心,因為對於健康攜帶者而言,沒有必要治療。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幽門螺桿菌。/ originoo

接診醫生進一步向羅生解釋道,幽門螺桿菌感染到胃癌的發生率大概只有1%,受傷害更多的反而是那些查了資料擅自服用大量抗菌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吃不對藥還可能引發藥物性肝炎,得不償失。

“可我萬一就是那1%呢?”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羅生帶著疑問通過另外的方式進行了很大可能是並不必要的治療。

對此結果,醫生也只能表達無奈,“也許他們只想圖一個心安,哪怕代價是更大的傷害。”

這類做法的背後反映出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完成搜索、閱讀的動作後,患者就能將專業醫療信息準確無誤地收入囊中、並相對應展開正確的應對嗎?

在專業醫生眼中,疾病落到個人身上時,籠統地將自己的病情以大數據為參照對號入座並不是明智之舉。

王宇提示,真正想要“懂得多”,得在看得懂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去查閱權威的文獻資料或指南,而且知識總在更新,千萬不能用過去的醫學知識來抵禦當下的疾病。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就曾在他的課程中分析過很多美國父母不願意給小孩注射疫苗的事件:該事件的起因是在1998年,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一期文章,裡面提到接種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的混合疫苗,就是俗稱的“麻腮風疫苗”可能引發孩子自閉症。

儘管在文章發佈後不久,就有醫療領域的其他專家發現這個研究有漏洞,結論站不住腳。六年後,《柳葉刀》撤下了這篇論文,作者韋克菲爾德本人也出來跟大家道歉,並被吊銷行醫資格,甚至有材料證明,他發表那篇文章,其實是接受了一些資助,想幫助那些原來就有自閉症的孩子,賴上疫苗公司獲得賠償。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星期日時報揭露疫苗引起自閉症的研究醜聞。/ 星期日時報截圖

這麼荒唐的事情發生後,現實卻無法消除這件事對大多數人的觀念影響,那些自認為“懂得多”的家長帶頭出來抵制疫苗,他們或許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好像有這麼一篇文章,似乎說過疫苗有害,所以不能讓孩子打疫苗。但這種影響遍及了整個社會每個角落,像病毒一般,迅速地自我複製、傳播、變異,任科學家、雜誌、政府怎麼聲明、強調,再也改變不了錯誤的觀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列為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截圖

英國因此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該國麻腮風疫苗的接種率持續下降。麻疹病例從1998年的56例,增加到2008年的1348例,並在同年,有兩名孩子因此死亡。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美國麻疹大爆發。/ CDC

通過網絡,學習查閱一些醫療保健信息本無錯,但潛藏的風險容不得絲毫疏忽,你懂的未必是真的、全面的,莽然聽信網絡,一不小心就會用健康作為代價掉入危險的漩渦之中,釀出一樁樁悲劇。

其實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習慣了上網搜查答案,只是在接受外行知識時,我們都要警惕自己成為“懂得多”患者,你以為的懂,可能僅僅是誤解,而偏聽偏信的代價可能是你的生命。

疾病面前,醫患雙方本屬同一戰壕

有些醫生認為,這些“懂得多”的患者群體存在並擴大,或許會在某種程度上讓醫學領域的發展後退,因為社會原本的運行方式本該就是每個人都服從專業權威,所以,進醫院就得聽醫生的,這與上飛機就得相信飛行員和航空公司,在超市就應該相信這些商品都是合格產品等一樣的道理。每個人都在質疑,只會讓很多專業人士變得畏手畏腳,一切以穩妥和安全為準。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種質疑不該存在嗎?

如果醫生是醫療行業的權威,姑且先不討論那些有著某種目的的假權威言論,就拿醫生的診療水平而言,每一個醫生也不一定都值得被信賴。

家住雲南紅河的白雪女士,左胸上方突然長了一個如鵪鶉蛋大小的腫塊,在縣級人民醫院查看後,醫生建議手術切除,並當即為她辦了住院手續。

在拿到住院手續後,白雪上網查了多方資料,這些治療共同顯示這種情況可以不用手術,於是她重新找了一家醫院就診,得到的診療方案僅僅是物理治療加服用藥物即可,三天過後,胸內的腫塊消失了。

她不止一次感嘆:“在當時,一直糾結到底做不做手術?內心捏了把汗,生怕做錯了決定。”

相信這是每個患者的困惑,關乎到健康問題,只能一邊看醫生,一邊通過網絡的知識讓自己“懂得多”,遊走在聽與不聽之間,謹慎地拿捏著分寸,一旦正確,逃過一劫,一旦判斷失誤,可能需付出生命作為代價。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2016年,魏則西事件震驚全國。/ 知乎截圖

北京婦產醫院的主任醫師劉朝暉充分理解患者的這種心情,她認為無需批判患者的這種做法,畢竟,誰能保證醫生就百分百正確?

就婦科領域而言,曾經作為疾病治療了十多年的宮頸糜爛,在今日已被推翻,因為當下的醫療技術已經證明,該症狀只是年輕女性由於雌激素水平較高,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變化而已。

可一些醫生腦海中的知識庫卻沒有更新,依然把它當一種疾病在治療,這時要被患者質疑,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可假如這要在幾十年前,你能質疑醫生治療方法不對嗎?

"

說起看病難,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難——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實際上,患者看病時,醫生也“難”!!!

據統計,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國兒科醫師流失人數達14310人!

造成這個結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兒科醫學在很多醫生口中被稱為“給啞巴看病、不討好的醫學”——患兒無法自述症狀、家長往往也不具備足夠的疾病知識,診療難度大、醫患溝通不暢、責任難以釐清、容易發生醫患糾紛和矛盾……

如果僅僅以兒科醫生的遭遇作為參考,具備一定疾病知識、健康素養、能用較為專業的語言對自己的症狀進行清楚描述的患者們,就一定是醫生們的“最愛”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樣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當成了百科全書來給醫生上課,並積極就就診策略和方法與醫生展開辯論,醫生只能無奈感嘆:“病人不能開口,難診治,病人懂太多,更難診治。”有醫生甚至把這寫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醫生,患者其實只用說一句:“‘可是網上說……'”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段子被媒體報道。/ 微博 @齊魯晚報 截圖

患者就醫,偏愛“先入為主”

“醫生,你看我胸口這個痣,我查了資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號退了,回去吧。”

“這痣長好多年了,情況估計蠻嚴重了。”

“長兩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長這樣,它有明顯的腿。”

“不行,我還是得查。”

以上對話發生在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的門診,對話完畢,在患者期盼又帶著一絲惶恐的眼神中,醫生王宇默默地在電腦上開好肝功能的相應檢查單,無奈嘆口氣,重重用鼠標點向“打印”鍵。

“這樣的患者不是個例……”王宇每天都要遇到很多類似的情況,患者在來醫院前就先在網上查了資料,對自己的症狀已經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想法,在遇到結果相左時,往往不太相信醫生的經驗診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生也只能依據其個人意願進行臨床檢查,等檢查數據出來後,再花上比對普通患者多好幾倍的時間來給他們澄清錯誤觀念和疾病誤區,工作量增加幾倍不說,患者有時候還未必領情——“是不是這家醫院不專業、設備不行?”。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身體哪兒不舒服,先百度”成為不少普通人的習慣。/ 網絡截圖

對於缺乏基本科學素養的普通大眾而言,搜索並不是難事,難的是缺乏基礎醫學科學知識的他們,普遍缺少鑑別網絡信息真假的能力。王宇告訴39深呼吸(ID:shenhuxi39):“好在很多患者還比較相信醫生,醫生給他們檢查完、解釋完後,就能解除他們的困惑,最怕的是那種堅持自己思路,要求醫生務必按照他自己想法來治療的患者。”

這種醫生“最怕”的患者,朝陽醫院男科主任田龍就曾遇到過:有位患者因生殖器彎曲前來男科就診,他認為這是導致他身體沒有力氣、渾身不舒服的主要原因。經過醫生診斷,此症狀並非是因為生殖器彎曲造成的,而他的生殖器彎曲程度也沒有達到需要做手術的地步,大可不必“大動干戈”。

可這位患者長期受不實網絡信息的影響,時間長了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無論醫生如何向他解釋醫學原理,他始終執著於自己的想法。

手術需求遭到拒絕後,該患者不斷去“騷擾”田龍,試圖通過軟磨硬泡的方式獲得手術機會。講到這裡,田龍無奈地攤開了雙手反問39深呼吸(ID:shenhuxi39):“你說,醫生該怎麼辦?”

國內媒體曾開展過一次主題為“你是電子病人嗎?”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六成被調查者在身體不適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解決之道”;當醫生診斷結果與網絡查詢結果產生差異時,調查顯示只有50%的被調查者相信醫生的診斷。網絡查詢結果與醫生診斷受信任的程度看似“勢均力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網絡就診現象催生新名詞“上網自診狂”。/ 39深呼吸製圖

面對這種醫患之間嚴重失信,田龍表示,身為醫生,會盡自己所能告知患者真實的情況,以幫助他們做出更適合的選擇,但最終患者要做什麼樣的決定,那不是醫生能控制的。

懂得多的你正深陷危險漩渦

這些“懂得多”的患者,又一般是從哪獲得的醫學知識呢?是搜索引擎“東查西看”?還是有目的性地查看專業健康媒體、醫院官網、醫學論文平臺、指南或文獻?

來自武漢的羅生就是從前者獲得的答案。他在體檢時發現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隨後在網絡上一搜,看到不少有關幽門螺桿菌容易發展成胃癌的報道,造成他精神非常緊張,甚至發展到失眠、焦慮,雖然生理症狀並沒有出現,心理症狀卻衍生出一大堆。

經不住心理折磨,羅生最後到醫院就診,希望醫生為他開一些抑制幽門螺桿菌的藥物,接診醫生仔細詢問並查看體檢報告後,拒絕了羅生的要求,並告訴他不必擔心,因為對於健康攜帶者而言,沒有必要治療。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幽門螺桿菌。/ originoo

接診醫生進一步向羅生解釋道,幽門螺桿菌感染到胃癌的發生率大概只有1%,受傷害更多的反而是那些查了資料擅自服用大量抗菌藥物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吃不對藥還可能引發藥物性肝炎,得不償失。

“可我萬一就是那1%呢?”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羅生帶著疑問通過另外的方式進行了很大可能是並不必要的治療。

對此結果,醫生也只能表達無奈,“也許他們只想圖一個心安,哪怕代價是更大的傷害。”

這類做法的背後反映出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完成搜索、閱讀的動作後,患者就能將專業醫療信息準確無誤地收入囊中、並相對應展開正確的應對嗎?

在專業醫生眼中,疾病落到個人身上時,籠統地將自己的病情以大數據為參照對號入座並不是明智之舉。

王宇提示,真正想要“懂得多”,得在看得懂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去查閱權威的文獻資料或指南,而且知識總在更新,千萬不能用過去的醫學知識來抵禦當下的疾病。

資深媒體人羅振宇就曾在他的課程中分析過很多美國父母不願意給小孩注射疫苗的事件:該事件的起因是在1998年,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了一期文章,裡面提到接種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的混合疫苗,就是俗稱的“麻腮風疫苗”可能引發孩子自閉症。

儘管在文章發佈後不久,就有醫療領域的其他專家發現這個研究有漏洞,結論站不住腳。六年後,《柳葉刀》撤下了這篇論文,作者韋克菲爾德本人也出來跟大家道歉,並被吊銷行醫資格,甚至有材料證明,他發表那篇文章,其實是接受了一些資助,想幫助那些原來就有自閉症的孩子,賴上疫苗公司獲得賠償。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星期日時報揭露疫苗引起自閉症的研究醜聞。/ 星期日時報截圖

這麼荒唐的事情發生後,現實卻無法消除這件事對大多數人的觀念影響,那些自認為“懂得多”的家長帶頭出來抵制疫苗,他們或許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好像有這麼一篇文章,似乎說過疫苗有害,所以不能讓孩子打疫苗。但這種影響遍及了整個社會每個角落,像病毒一般,迅速地自我複製、傳播、變異,任科學家、雜誌、政府怎麼聲明、強調,再也改變不了錯誤的觀念。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列為2019年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截圖

英國因此受到的衝擊最為嚴重,該國麻腮風疫苗的接種率持續下降。麻疹病例從1998年的56例,增加到2008年的1348例,並在同年,有兩名孩子因此死亡。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美國麻疹大爆發。/ CDC

通過網絡,學習查閱一些醫療保健信息本無錯,但潛藏的風險容不得絲毫疏忽,你懂的未必是真的、全面的,莽然聽信網絡,一不小心就會用健康作為代價掉入危險的漩渦之中,釀出一樁樁悲劇。

其實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習慣了上網搜查答案,只是在接受外行知識時,我們都要警惕自己成為“懂得多”患者,你以為的懂,可能僅僅是誤解,而偏聽偏信的代價可能是你的生命。

疾病面前,醫患雙方本屬同一戰壕

有些醫生認為,這些“懂得多”的患者群體存在並擴大,或許會在某種程度上讓醫學領域的發展後退,因為社會原本的運行方式本該就是每個人都服從專業權威,所以,進醫院就得聽醫生的,這與上飛機就得相信飛行員和航空公司,在超市就應該相信這些商品都是合格產品等一樣的道理。每個人都在質疑,只會讓很多專業人士變得畏手畏腳,一切以穩妥和安全為準。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種質疑不該存在嗎?

如果醫生是醫療行業的權威,姑且先不討論那些有著某種目的的假權威言論,就拿醫生的診療水平而言,每一個醫生也不一定都值得被信賴。

家住雲南紅河的白雪女士,左胸上方突然長了一個如鵪鶉蛋大小的腫塊,在縣級人民醫院查看後,醫生建議手術切除,並當即為她辦了住院手續。

在拿到住院手續後,白雪上網查了多方資料,這些治療共同顯示這種情況可以不用手術,於是她重新找了一家醫院就診,得到的診療方案僅僅是物理治療加服用藥物即可,三天過後,胸內的腫塊消失了。

她不止一次感嘆:“在當時,一直糾結到底做不做手術?內心捏了把汗,生怕做錯了決定。”

相信這是每個患者的困惑,關乎到健康問題,只能一邊看醫生,一邊通過網絡的知識讓自己“懂得多”,遊走在聽與不聽之間,謹慎地拿捏著分寸,一旦正確,逃過一劫,一旦判斷失誤,可能需付出生命作為代價。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2016年,魏則西事件震驚全國。/ 知乎截圖

北京婦產醫院的主任醫師劉朝暉充分理解患者的這種心情,她認為無需批判患者的這種做法,畢竟,誰能保證醫生就百分百正確?

就婦科領域而言,曾經作為疾病治療了十多年的宮頸糜爛,在今日已被推翻,因為當下的醫療技術已經證明,該症狀只是年輕女性由於雌激素水平較高,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生理變化而已。

可一些醫生腦海中的知識庫卻沒有更新,依然把它當一種疾病在治療,這時要被患者質疑,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可假如這要在幾十年前,你能質疑醫生治療方法不對嗎?

你是“上網自診狂”嗎?超6成人在生病時,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

在2008年出版的第7版《婦產科學》教材中,已經取消了“宮頸糜爛”這個病名,以“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生理現象取代。/ 資料圖片

“醫患之間從來都不是敵對的,醫生與患者理應站在同一個戰壕裡,與疾病抗爭。若失去了人與人最基本的信任,醫生還怎麼幫助病人呢?”劉朝暉醫生說,一般情況下,專業的醫生比患者所瞭解的信息更多、時效性也較強,相對網上零碎的知識,醫生能給患者一個更適合其的完整治療方案。

五年本科、三年碩士,只是成為醫生的基礎,從三年規培到主治醫師,再到職稱評定,醫生們需要終日沉浸在科研與臨床的世界之中,這份數十年積攢而來的學術知識與診治經驗,不是在互聯網的搜索可以替代的。

所以,39深呼吸(ID:shenhuxi39)認為,每個患者在疾病面前,不該偏聽偏信,一知半解也絕非好事。未來,我們希望每個患者都能學會篩選信息,做真正既懂得多又受醫生喜歡的聰明患者。畢竟,無論你如何選擇,絕大多數人生命的最後一程還是需要在醫院裡和醫生一起相依相伴……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姓名除專家均為化名)

指導專家:

北京朝陽醫院男科主任醫師 田龍

北京婦產醫院婦科主任醫師 劉朝暉

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醫師 王宇

參考資料:

[1].2018年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分析 四大利好驅動行業發展[R].:前瞻產業研究院.

[2].引發胃癌的幽門螺桿菌必須消滅?專家提醒:切勿過度治療[N].楚天都市報.

[3].誰是最愚蠢的人.得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