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雍正反逼宮設局,老十三所說的“耳目”到底指誰?

雍正 雍正王朝 小說 乾隆 青燈問史 2019-04-08

小說:雍正反逼宮設局,老十三所說的“耳目”到底指誰?

很多人對《雍正王朝》逼宮一段有很深刻的分析,大部分人都認為,八爺黨逼宮亂政早在雍正與十三爺預料之中,並做好了反逼宮的準備,坐等老八一黨入圈套,以坐實他們的罪證,把這個一直以來使邪力打橫炮的“膿包”給擠掉。

的確,精彩的逼宮戲其實早被雍正老十三所察覺,也許他們不知道最後是以逼宮的形式出現,但是防備工作早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掌握之中,這其中的兵權問題首當其衝,絕不會輕易為人所掌握。

這場反逼宮的佈局是從弘時受到老八的蠱惑,跑到雍正面前要為他分憂開始的,並提出整頓旗務開始的。

雍正顯然很警覺,問道:這話是誰教你說的?

弘時有備而去,雍正叫他去整又說整不好,其實是欲擒故縱,看雍正下一步的態度。雍正考慮到他的話有些道理,才找到老十三商量。弘時的表現出乎雍正和老十三預料,已經感覺到老八在背後的動作了,於是,開始了反逼宮的佈局。

而要從中掌握弘時及老八與關外旗主王爺們的陰謀,就必須要有人隨時向雍正既老十三彙報情況。老十三說出“有個耳目”,這個耳目指的是誰?

要知道,這個耳目不能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密探,他必須要能參加或者參與老八他們的行動,更重要的是,不能被弘時,老八及旗主王爺們發現。一旦被發現,就會有殺身之禍。所以,老十三所說的這個耳目,不僅身份職位要高,而且不容易察覺,要讓這場戲最終能完美收官。

而在這段,我們突然看見了一個身影,突然間變得傻乎乎的人,完全沒有之後的靈透感,這個人是誰?對,正如你所想,皇五子弘晝。

身在皇家長在皇室,從小對書倒背如流,善於自保,靈透無比的弘晝為什麼在這期間完全像是一位什麼都不上心的小學生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作為皇子,他對朝政的變化有著比弘時更敏銳的嗅覺,他也感受到弘時請命定有問題,於是,為了躲避是非,裝出一副小可伶,最好希望自己別捲進去。所以,他對雍正說,他能力不如弘曆,想事不如弘時,他只有一副好身板兒,就指望著將皇阿瑪的病轉移到自己身上,以表孝心。

但是這次,當弘時提出要為皇阿瑪分憂的時候,弘晝翹邊的時候,雍正顯然沒有同意的意思,他拉過弘晝,對他說,你不能光有好身板,也要為朝廷分憂。聰明透頂的弘晝立刻感覺到雍正的意思,在此關鍵時刻,作為那麼有孝心的皇子,暗地裡擔起任務是他應盡的孝心之一。

隨後,儘管老十三說讓弘時和老八他們去整頓旗務,但是我們卻看見了弘晝的身影(劇本原作中老十三是建議弘時弘晝和老八一起去,但是拍出來的時候,老十三隻說了弘時和老八,沒有說弘晝,這更加斷定弘晝就是雍正和老十三的“耳目”。)

能夠騙過弘時不算什麼本事,但是能夠騙過八爺胤祀,弘晝也算是有本事的一個人。儘管老八後來說過,三兄弟靈透無過弘晝,但是這一次,老八卻被他的傻乎勁兒騙了,也不能不說是天命如此。

估計老八認為弘晝雖然靈透,無心政治,不願意攪入是非,所以才有這幅傻乎乎的勁兒,所以也沒有放在心上。在豐臺大營的時候,老八故意偷換概念,將整頓旗務說成連同旗營兵務一塊兒整,弘時順帶假傳聖旨,還要弘晝作證說是雍正的意思,這麼大的事兒,再糊塗的弘晝也能分辨出來,何況他本來就十分聰明靈透,但是他卻作了這個證。這說明,他並不是真糊塗,而是在忽悠弘時和老八呢。

回去的路上,弘晝才提出他的看法,為什麼他要在這個時候提出來,因為作為弘時的兄弟,他也許帶著雍正的旨意,試探弘時,並希望弘時不要陷得太深。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弘時完全沒有意識到。

第二天的朝會就是逼宮的開始,弘晝本可以不參加。但是他卻在路上攔住了老十三,告訴了他豐臺大營的事,並隨後入宮參加朝會,在朝會上,他支支吾吾的表現卻傳達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老十三去豐臺大營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頭天老八和旗主王爺們到豐臺大營的時候,幾個提督一同表示沒有十三爺和皇帝的旨意是不會聽命的,弘時的傳話也很簡單,按照一般的程序,應該是統統跪下,跪聽上諭或者接聖旨,然而,當天弘時和老八隻是嘴上一說,沒有拿出聖旨或者傳達任何正式口諭。

豐臺大營其實早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控制之下,老十三跑去豐臺大營並不是要奪回兵權,而是將那幾個旗主王爺帶來的可能擾亂兵營的參將實施逮捕。為什麼這麼講,因為旗主王爺帶來的兵只有四千,相比於豐臺大營上萬的兵力就是小菜一碟。

弘晝一路傻傻的表演忽悠了所有的王爺貝勒,充當了雍正和十三爺的耳目,在反逼宮的佈局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弘晝,反逼宮會不會有這麼成功,還真的很難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