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宋填詞61 鄭少微2首鷓鴣天是他留在文學史上不多的印記

前言

鄭少微,字明舉,所留資料甚少,只知道他是成都人,在元祐三年(1088)進士及第,但是仕途並不順利。崇寧元年(1102)宋徽宗用蔡京為相,新黨開始了對於舊黨的報復打擊,鄭少微也被捲入新舊黨爭, 入元符上書邪下籍。政和中,他曾知德陽。晚號木雁居士。

在全宋詞中,鄭少微留下了兩首鷓鴣天,成為這個人留在文學史上不多的印記。

觀宋填詞61 鄭少微2首鷓鴣天是他留在文學史上不多的印記

一、《鷓鴣天·詠梅》(宋·鄭少微)

誰折南枝傍小叢。佳人豐色與梅同。有花無葉真瀟灑,不問胭脂借淡紅。

應未許,嫁春風。天教雪月伴玲瓏。池塘疏影傷幽獨,何似橫斜酒盞中。

鷓鴣天是最像七言律詩的詞牌,區別是把七律的第五句拆分成了兩個三字句,其他的句式和七律完全一樣。七律的中間二聯要求對仗,鷓鴣天的三四句一般也對仗。不過,詞的對仗要求沒有那麼嚴格,鄭少微的《鷓鴣天·詠梅》三四句不對仗,下面那首《思越人· 集句》三、四句就不對仗。

注:鷓鴣天與思越人是一個詞牌的兩個名稱。

這首詠梅不是詠野外生長的梅花,而是折下來的一枝梅。折南枝,南枝向陽因此茂盛, 古人北遊思鄉也有“客亭門外柳,折盡向南枝”之說。南枝花美豔秀麗,因此可與佳人“豐”色相媲美。

有花無葉真瀟灑,不問胭脂借淡紅。梅花盛開之際,不需要綠葉的襯托,也不需要借用胭脂來修飾自己。梅花的美在其天然本色,張祜《集靈臺》詩云:卻嫌脂粉汙顏色,故曰:真瀟灑。注意這兩句的邏輯關係,真瀟灑的原因其實有兩個,有花無葉、不借淡紅,妙在第二句的補充。

應未許,嫁春風。天教雪月伴玲瓏。唐李賀《南園》詩云: 嫁與春風不用媒。唐韓偓也有詩云:蓮花不肯嫁春風。宋張先有詞雲: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此處鄭少微說此梅,有機會卻放棄了,不肯嫁東風。不願意為了溫暖的環境和條件妥協。所以願意和雪花寒月相伴。

池塘疏影傷幽獨,何似橫斜酒盞中。此處化用了林逋的詠梅佳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只不過鄭少微的梅花是折來的一枝,所以不是孤獨地橫斜在水塘旁邊,而是在酒杯的旁邊。

這首詞以擬人的手法寫了一枝梅花,這支梅花被人折下帶到了詩人的眼前,仍然帶著自然純潔的品質,不問胭脂、不肯攀附春風。這很像一個孤傲的文人,自詡具有高尚的品格,但是它不是林逋筆下孤山小圓的山梅,詩人也不是林逋那種屢招不仕的隱士。 最後兩句可以發覺詩人在出世入世之間的徘徊與掙扎,既想想保持高潔孤傲的人格,卻用不肯放棄功名利祿,想入世又不肯同流合汙。哪有那麼理想的世界呢,特別是處於新舊黨爭的殘酷環境裡。

詠梅,是古代文人在仕和隱之間的一種思索,讀書人仕途不順時常常會發出這種感嘆,其實真正的隱士並不多見。放下寒梅的孤傲,醉臥於酒盞歌舞之間,也許是為官之道吧,不知道作為入了“元符上書邪下籍”的鄭少微,幾年後為什麼有“知德陽”的機會,那個時候蔡京還沒有倒臺呢。或許,真得放下了雪和月而橫斜酒盞中了吧。

詞中的梅花被比作了佳人,而佳人往往又是詩人藉以自喻的形象。所以這首詠梅說的是梅花,似乎又在說一個美女,其實最終是說詩人自己。

觀宋填詞61 鄭少微2首鷓鴣天是他留在文學史上不多的印記

二、有趣的集句詞 《思越人· 集句》

欲把長繩繫日難。紛紛從此見花殘。休將世事兼身事,須看人間比夢間。

紅燭繼,豔歌闌。等閒留客卻成歡。勸君更盡一杯酒,贏得浮生半日閒。

集句詩或者集句詞是文人的一種文字遊戲,詩中採用了部分或者全部別人的成句組合成篇。例如鄭少微的這首詞就借用或者化用下面這幾首詩的成句。

1、春晚(宋·蘇舜欽)

【紛紛從此見花殘,已覺長繩繫日難】。樓上有愁春不淺,小桃風雨憑闌干。

2、遊城南十六首 其十六 遣(一作遠)興(唐·韓愈)

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閒。【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

3、渭城曲(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楊柳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題鶴林寺僧舍(寺在鎮江)(唐·李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這首詞並沒有留下題目,只是告訴我們採用了集句的方式組合成詞。從內容上可以看出是對於光陰流逝的一種感悟,莫思眼前身後事,人生如夢且盡歡,有花須折直須折,有酒就喝且偷閒。

鄭少微借用這幾首唐詩,或直接引用,或者小有改變,然後組合成了一首鷓鴣天(思越人是詞牌的另一個名字)。因為鷓鴣天幾乎就是一首七律,所以用前人的七律或者絕句來集句非常的簡單。宋人特別喜歡作集句詩和集句詞,沈括《夢溪筆談》說王安石的集句詩,長篇甚至多至百韻二百句。

觀宋填詞61 鄭少微2首鷓鴣天是他留在文學史上不多的印記

三、 集句詩和集句詞對於今天的人來說並不難

在宋朝,因為前朝大量詩歌的豐富遺產,所以他們很喜歡做這種集句的詩詞遊戲,王安石、蘇東坡、文天祥、辛棄疾、黃庭堅、晁補之、楊冠卿等人都有大量的集句詩作。特別是王安石,集句為詞據說是王安石首創,他的集句詩詞創作數量也最多,

1、 王安石 《送張明甫》 :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會同。南去北來人自老,桃花依舊笑春風。"

第一句:[唐] 杜牧《題禪院》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歲青春不負公。今日鬢絲禪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

第二句:《金柅園》[宋] 晏殊

臨川樓上柅園中,十五年前此會同。一曲清歌滿樽酒,人生何處不相逢。

第三句:《漢江》[唐] 杜牧

溶溶漾漾白鷗飛,綠淨春深好染衣。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

第四句:《題都城南莊》[唐]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2、又如蘇軾的《南鄉子 集句》

悵望送春杯。漸老逢春能幾回。花滿楚城愁遠別,傷懷。何況清絲急管催。

吟斷望鄉臺。萬里歸心獨上來。景物登臨閒始見,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悵望送春懷 ”,起筆取杜牧《惜春》

“漸老逢春能幾回”取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何況清絲急管催”,此句取自劉禹錫《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

“吟斷望鄉臺”,取自李商隱《晉昌晚歸馬上贈》

“萬里歸心獨上來 。”此句取自許渾《冬日登越王臺懷歸》

“景物登臨閒始見”,取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後移居霅溪館因題長句四韻 》

“一寸相思一寸灰”。結筆取李義山《 無題 》“颯颯東風細雨來“

對於古人來說,讀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讀書少或者藏書少,作集句詩詞就難了。如果全靠記憶背誦來做集句可不容易。不知道古人的記憶力如何,估計有很多人肚子裡的詩詞典故是現代人的幾十倍吧,畢竟我們的腦子裡還有數理化英、國際形勢、中外影視......李杜、孔孟早就被也馬雲、任正非們代替了。

但是今天的人們也有優勢,就是獲取書籍方便多了,特別是有了網絡以後,這種集句的遊戲就更簡單。學習計算機會編程的同學估計一天能作出幾百首吧?

觀宋填詞61 鄭少微2首鷓鴣天是他留在文學史上不多的印記

​​結束語

大詩人杜甫留下了一千多首詩,李白只留下了九百多首,王之渙就悲催一些了,只留下了不到十首,但還是比鄭少微幸運一些,作為一個詞人,只有兩首詞傳世。文學史上有好多了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有天災、更多的是人禍。

鄭少微的時代,正逢蔡京大力迫害元祐黨人,宋徽宗於崇寧元年(1102)九月詔中書對元符三年(1100)時大臣所上的章疏進行清理登記,對上書人分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其中反對或不滿新法、同情元佑舊臣的均被列為邪等,鄭少微被列入元符上書邪下籍。

不久,宋徽宗、蔡京在德殿門外樹立“黨人碑”,昭示全國。被刻上碑的官員,或者關押或者流放、貶放遠地,非經特許,不得內徙。三百多人多少人中有:司馬光、蘇軾、晁補之、黃庭堅、程頤、秦觀、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範純仁、韓維、蘇轍等人名士。

黨人的子孫留在京師,不許參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錄用”,連他們的詩作書籍都成禁書,統統燒掉。如果不是民間的保留,今天我們連蘇軾秦觀的作品都看不到了,何況一個不那麼出名的鄭少微呢?

結束時,按照慣例填詞一首,也集唐人句作一首《鷓鴣天》吧。

莫畏塵間行路難,別來人事幾凋殘,​年隨歷日三分盡,醉伴浮生一片閒

橫玉笛,倚危闌,花開花落兩悲歡,壺中天地乾坤外,夢裡身名旦暮間。

@老街味道

觀唐習律八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因浮躁淺露而英年早逝

觀宋填詞60 毛滂《惜分飛》是寫給了妻子還是寫給歌妓?

觀宋填詞59 周邦彥被王國維批評與秦觀相比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