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永嘉 潘金蓮 馬上又 浙江新聞溫州 2019-08-12
"

“利奇馬”步步緊逼,面對隨時有可能發生的險情,以及腿腳不便的留守老人,永嘉縣巖坦鎮黨員幹部現場組建黨員突擊隊,眾人就地取材,自制竹擔架。崎嶇山路上,10多人輪流接力,花了一個多小時將85年老人順利轉移到避災安置點。

8月9日一早,一個電話讓永嘉巖坦鎮張溪下片副片長潘巖洪的心懸了起來。在與四海山村下潘谷橋自然村老人潘金蓮兒子聯繫時,潘巖洪得知,前陣子還在醫院住院的潘金蓮老人,已經回到家裡。老人的住所繫木頭結構,颱風來臨時,很可能有危險。老人今年85歲,身體一向不好,無法獨立行走,平時與兒子、兒媳婦生活在一起。

下潘谷橋自然村距離最近的四海山行政村安置點有15公里崎嶇山路,單單依靠老人的兒子,顯然不行,而車子又無法進去,怎麼儘快幫助老人轉移?只有抬出來!

"

“利奇馬”步步緊逼,面對隨時有可能發生的險情,以及腿腳不便的留守老人,永嘉縣巖坦鎮黨員幹部現場組建黨員突擊隊,眾人就地取材,自制竹擔架。崎嶇山路上,10多人輪流接力,花了一個多小時將85年老人順利轉移到避災安置點。

8月9日一早,一個電話讓永嘉巖坦鎮張溪下片副片長潘巖洪的心懸了起來。在與四海山村下潘谷橋自然村老人潘金蓮兒子聯繫時,潘巖洪得知,前陣子還在醫院住院的潘金蓮老人,已經回到家裡。老人的住所繫木頭結構,颱風來臨時,很可能有危險。老人今年85歲,身體一向不好,無法獨立行走,平時與兒子、兒媳婦生活在一起。

下潘谷橋自然村距離最近的四海山行政村安置點有15公里崎嶇山路,單單依靠老人的兒子,顯然不行,而車子又無法進去,怎麼儘快幫助老人轉移?只有抬出來!

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一聲招呼,四海山村黨總支書記鄭英平、張溪兼職消防隊副隊長張興滿等黨員幹部帶頭站了出來,一支16人的黨員突擊隊迅速成立。

現場一時找不到擔架,大家一起分工,有人砍毛竹、有人找繩子,還有人細心地找來薄膜,很快,一張簡易竹製擔架製作完成。

眾人趟著泥水,冒著風雨,直奔老人家裡。泥濘的山路,一步一打滑,大家相互提醒“小心,注意腳下”。

"

“利奇馬”步步緊逼,面對隨時有可能發生的險情,以及腿腳不便的留守老人,永嘉縣巖坦鎮黨員幹部現場組建黨員突擊隊,眾人就地取材,自制竹擔架。崎嶇山路上,10多人輪流接力,花了一個多小時將85年老人順利轉移到避災安置點。

8月9日一早,一個電話讓永嘉巖坦鎮張溪下片副片長潘巖洪的心懸了起來。在與四海山村下潘谷橋自然村老人潘金蓮兒子聯繫時,潘巖洪得知,前陣子還在醫院住院的潘金蓮老人,已經回到家裡。老人的住所繫木頭結構,颱風來臨時,很可能有危險。老人今年85歲,身體一向不好,無法獨立行走,平時與兒子、兒媳婦生活在一起。

下潘谷橋自然村距離最近的四海山行政村安置點有15公里崎嶇山路,單單依靠老人的兒子,顯然不行,而車子又無法進去,怎麼儘快幫助老人轉移?只有抬出來!

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一聲招呼,四海山村黨總支書記鄭英平、張溪兼職消防隊副隊長張興滿等黨員幹部帶頭站了出來,一支16人的黨員突擊隊迅速成立。

現場一時找不到擔架,大家一起分工,有人砍毛竹、有人找繩子,還有人細心地找來薄膜,很快,一張簡易竹製擔架製作完成。

眾人趟著泥水,冒著風雨,直奔老人家裡。泥濘的山路,一步一打滑,大家相互提醒“小心,注意腳下”。

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通往老人家裡的山路,足足爬了數十分鐘。

等到老人家裡時,大家已經累的氣喘吁吁。

但多一分鐘耽擱,就多一分危險。來不及休息,眾人扶老人到擔架上,並用薄膜蓋住他身體,然後抬起老人,匆匆上路。

潘巖洪說,雖然老人體弱,但由於老人個子高,體重足有120多斤。

擔心老人跌落,在前後兩人抬擔架的同時,邊上兩人緊緊貼在擔架邊上護住老人。

"

“利奇馬”步步緊逼,面對隨時有可能發生的險情,以及腿腳不便的留守老人,永嘉縣巖坦鎮黨員幹部現場組建黨員突擊隊,眾人就地取材,自制竹擔架。崎嶇山路上,10多人輪流接力,花了一個多小時將85年老人順利轉移到避災安置點。

8月9日一早,一個電話讓永嘉巖坦鎮張溪下片副片長潘巖洪的心懸了起來。在與四海山村下潘谷橋自然村老人潘金蓮兒子聯繫時,潘巖洪得知,前陣子還在醫院住院的潘金蓮老人,已經回到家裡。老人的住所繫木頭結構,颱風來臨時,很可能有危險。老人今年85歲,身體一向不好,無法獨立行走,平時與兒子、兒媳婦生活在一起。

下潘谷橋自然村距離最近的四海山行政村安置點有15公里崎嶇山路,單單依靠老人的兒子,顯然不行,而車子又無法進去,怎麼儘快幫助老人轉移?只有抬出來!

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一聲招呼,四海山村黨總支書記鄭英平、張溪兼職消防隊副隊長張興滿等黨員幹部帶頭站了出來,一支16人的黨員突擊隊迅速成立。

現場一時找不到擔架,大家一起分工,有人砍毛竹、有人找繩子,還有人細心地找來薄膜,很快,一張簡易竹製擔架製作完成。

眾人趟著泥水,冒著風雨,直奔老人家裡。泥濘的山路,一步一打滑,大家相互提醒“小心,注意腳下”。

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通往老人家裡的山路,足足爬了數十分鐘。

等到老人家裡時,大家已經累的氣喘吁吁。

但多一分鐘耽擱,就多一分危險。來不及休息,眾人扶老人到擔架上,並用薄膜蓋住他身體,然後抬起老人,匆匆上路。

潘巖洪說,雖然老人體弱,但由於老人個子高,體重足有120多斤。

擔心老人跌落,在前後兩人抬擔架的同時,邊上兩人緊緊貼在擔架邊上護住老人。

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剛走出數百米,抬擔架的隊員已經累得滿頭大汗,臉上分不清雨水、汗水。“你們歇下,該我們了。”突擊隊小組的其他成員見狀迅速站出,搶過擔架。

一些山路坡度大,突擊隊隊員就一塊兒使力,眾人一起託舉擔架前行。

"

“利奇馬”步步緊逼,面對隨時有可能發生的險情,以及腿腳不便的留守老人,永嘉縣巖坦鎮黨員幹部現場組建黨員突擊隊,眾人就地取材,自制竹擔架。崎嶇山路上,10多人輪流接力,花了一個多小時將85年老人順利轉移到避災安置點。

8月9日一早,一個電話讓永嘉巖坦鎮張溪下片副片長潘巖洪的心懸了起來。在與四海山村下潘谷橋自然村老人潘金蓮兒子聯繫時,潘巖洪得知,前陣子還在醫院住院的潘金蓮老人,已經回到家裡。老人的住所繫木頭結構,颱風來臨時,很可能有危險。老人今年85歲,身體一向不好,無法獨立行走,平時與兒子、兒媳婦生活在一起。

下潘谷橋自然村距離最近的四海山行政村安置點有15公里崎嶇山路,單單依靠老人的兒子,顯然不行,而車子又無法進去,怎麼儘快幫助老人轉移?只有抬出來!

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一聲招呼,四海山村黨總支書記鄭英平、張溪兼職消防隊副隊長張興滿等黨員幹部帶頭站了出來,一支16人的黨員突擊隊迅速成立。

現場一時找不到擔架,大家一起分工,有人砍毛竹、有人找繩子,還有人細心地找來薄膜,很快,一張簡易竹製擔架製作完成。

眾人趟著泥水,冒著風雨,直奔老人家裡。泥濘的山路,一步一打滑,大家相互提醒“小心,注意腳下”。

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通往老人家裡的山路,足足爬了數十分鐘。

等到老人家裡時,大家已經累的氣喘吁吁。

但多一分鐘耽擱,就多一分危險。來不及休息,眾人扶老人到擔架上,並用薄膜蓋住他身體,然後抬起老人,匆匆上路。

潘巖洪說,雖然老人體弱,但由於老人個子高,體重足有120多斤。

擔心老人跌落,在前後兩人抬擔架的同時,邊上兩人緊緊貼在擔架邊上護住老人。

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剛走出數百米,抬擔架的隊員已經累得滿頭大汗,臉上分不清雨水、汗水。“你們歇下,該我們了。”突擊隊小組的其他成員見狀迅速站出,搶過擔架。

一些山路坡度大,突擊隊隊員就一塊兒使力,眾人一起託舉擔架前行。

15公里崎嶇山路 永嘉黨員自制擔架將八旬老人抬出險境

通過不斷輪流接力,一個多小時後,終於將老人轉移到避災安置點。大家卻顧不上多休息,馬上又投入到下一個點的轉移工作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