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五個重度抑鬱症患者,就有一個企圖自殺

抑鬱症 孫仲旭 一九八四 安眠藥 有書有影 2017-06-15

1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譯者孫仲旭在自殺的前一個月,發了一條微博,內容就是上面這句尼采的話。

喜歡西方文學的人,可能都聽說過孫仲旭,他翻譯過的比較有名的書有《一九八四》、《麥田裡的守望者》、《夢想家彼得》、《島上書店》等等。

孫仲旭的自殺源於抑鬱症,這個可怕的精神疾病已經吞噬了很多人的生命。

前幾天我又重新翻了翻走飯的微博,她的最後一條微博是用時光機發的,內容是:“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

一番文字,讀來甚至覺得有點樂觀,也有點調皮。可是,當這條微博通過時光機發布出來的時候,她已經因為抑鬱症而上吊自殺了。

我不瞭解這個疾病,也不知道如今那些在網上說自己有抑鬱症的人,都是在說真的,還是有人在假裝。

我翻了走飯的很多條微博,也看了知乎上很多人對於抑鬱症的分析,最後我又找來書和資料,試圖對這種精神疾病了解得更深入一點。

精神和肉體不一樣,我們如果有過肉體上的劇痛經歷,那麼對於別人正在經受的肉體疼痛,我們即便不能感同身受,也能大致體會個幾分。

精神上的疾病,尤其是抑鬱症,它帶給人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感覺?我們既不清楚,也無法想象。

每五個重度抑鬱症患者,就有一個企圖自殺

2

我看過一些抑鬱症患者在臨死前留下的遺書,這些遺書在很多方面有著極大的相似性。

首先,他們都表達了一種無法描述自身病情的無力感。

比如一位女士在遺書中寫道:“我希望自己能解釋清楚,好讓別人瞭解。可是我怕有些東西是無法言傳的。”

其次,他們都在遺書中表達了自己對於家人與朋友的感激之情。

“每個人對我都很好——你們在努力嘗試。為了家人,我真心希望自己能有所不同。”

“不要責怪任何人——我有最棒的朋友,他們盡其所能地幫助我。”

在英國作家伍爾夫的遺書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描述,這是她寫給自己丈夫的:“在生病之前,我們過得非常快樂。這都要歸功於你。再沒有人能像你那麼好,從我們第一天相遇到現在。每個人都知道我們是美滿的一對。”

然而,即便從愛人、家人和朋友那裡獲得了愛意與幫助,這些抑鬱症患者也仍然無法擺脫疾病的折磨,他們認為只有死亡才能帶走一切痛苦。

“一年來,我嘗試過所有的方法,可是情況越來越糟糕,所以當我終於擺脫了痛苦,你們應該跟我一樣高興。”

“我希望自己能默默消失而不傷害別人。我真的很抱歉。”

“今晚我會服下過量的藥物,可是我並不想當病人,我只想死。”

每五個重度抑鬱症患者,就有一個企圖自殺

3

在遺書中,這些抑鬱症患者也曾試圖描述他們的感受,但那些折磨著他們的東西,卻讓他們無法以一種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

他們靠藥物來獲得短暫的鎮定,但更多時候,他們在生活中唯一能體會到的,只有痛苦。

抑鬱症患者的腦袋裡,似乎充斥著各種各樣、令人無法忍受的聲響。

“除了服用安眠藥入睡以外,我的神經完全緊繃,日夜承受著劇烈的痛苦,白天除非沉浸在迷幻藥裡,否則根本得不到安寧。”

“腦子裡驅使我瘋狂的聲音越來越大。看起來,任何東西都無法幫助我了,我再也受不了了。我想我已經被心理上某種扭曲的東西所接管,再也無法抗衡。”

你能從這些文字中讀到絕望,讀到深深的無力感。他們備受折磨,無法說出自己到底有多痛苦,有時還要經受旁人的不解。

一位用手槍結束自己生命的女性,她在遺書中留下了這樣的字眼:“沒有經歷過精神崩潰所造成的心如死灰,就沒有資格做任何批評,因為別人無法體會到,這種孤寂會讓人一心求死。”

美國小說家威廉·斯泰倫也曾患過抑鬱症,後來他用一段比喻描述了那種可怕的感覺:“這種絕望感比較像是內在的心靈用某種邪惡的手段捉弄生病的大腦,好像囚禁在熾熱的房間裡讓人不舒服,由於房間像鍋爐一樣密不透風,又無法從這個透不過氣的牢籠逃走,難怪受害者想的只是如何以死求得解脫。”

這是一段非常有畫面感的描述,正是歸功於這段描述,我才第一次能想象得出抑鬱症患者的絕望感。

每五個重度抑鬱症患者,就有一個企圖自殺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抑鬱症患者都有這樣的感覺,但僅僅以這段描述來說,抑鬱症對人造成的傷害,無疑是極具破壞性的。

在豆瓣上關注過孫仲旭的人都知道,他非常愛他的兒子,他經常會寫發生在他自己與兒子之間的小事。

那時,我們誰也看不出來他有抑鬱症。

走飯的家人,她的朋友與同學,知道她有抑鬱症嗎?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似乎發現不了抑鬱症患者,這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是我們身邊真的不存在這樣的人嗎?還是他們就在我們身旁,我們卻無法認出?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到這些隱形的病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