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和馬東,一場理想與現實的對話

藝文生活館 藝文生活館 2017-09-14

作者清涼

許知遠和馬東,一場理想與現實的對話

前兩天看了一個叫《十三邀 》(第二季)的節目,是北京“單向空間”的創辦人許知遠做的一檔節目,第一期的對話嘉賓是馬東。

關於馬東我對他最初的印象是他早年做的一個叫《文化訪談錄》的節目,那個時候的馬東還沒有如今綜藝化,之後就是主持《挑戰主持人》,他經常和張紹剛、叮噹兩個人互懟,有時候“笑果”好到不比《奇葩說》差,此後再看到馬東已是相隔多年,在《奇葩說》裡他和一群90後玩得不亦樂乎,較之以前,新節目裡的馬東,商人性質更鮮明,也更接地氣一些。

關於許知遠,我在北京見到過兩次,一次是幾年前,單向街書店還在藍色港灣的時候,我去那裡看書,我剛坐下就有一個滿頭捲髮的男生拿著一本書坐在了我對面,他穿著白襯衫,牛仔褲,一副典型的文人模樣,後來朋友告訴我才知道這個人叫許知遠。

幾年過去,有次在二十二院街藝術區,我剛在今日美術館看完展覽出來,想找家咖啡店坐坐,正巧一家咖啡店的門口,坐著一群人,其中有個人就是許知遠,樣子變化不大,一頭蓬鬆凌亂的捲髮,在人群裡辨識度頗高。

在這期《十三邀》中,節目上的許知遠和現實中的樣子幾乎無差,他顯得有點拘謹,文人特有的彆扭和擰巴,每個問題和觀點都很直接的拋出來,馬東則放鬆和自如的狀態,不迴避不閃躲,明確的擺出自己的觀點,兩個人的感覺不是在做訪談,更像老朋友一邊喝著酒一邊在探討問題,有時候說著說著還會激動起來,是一場有意思的對話,尬聊但不假,挺真實的。

其實,看聰明人聊天是件過癮的事兒,兩個人都是聰明人,只是聰明的面向不同,表現出來的情緒不同,一個是執拗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圓融的現實主義者,兩種情懷都是這個時代的寫照。

許知遠和馬東,一場理想與現實的對話

在對話中馬東說了段很經典的話“這個世界上大約只有5%的人有願望積累知識,瞭解過去,那95%的人其實就是在活著。只是這95%的人,每一個人都有了自媒體的權力。所以他們的聲音被你看到了,你就不應該知道他們,你自己是5%,你就應該關注你那5%就足夠了。”

這是無比現實的聲音,每個時代都有它的侷限性,不論是娛樂至死,還是死磕理想,都是客觀存在的現象,時間會自然區分出5%和95%的人群,這是一道選擇題。

可節目播出後,許知遠被群嘲了。在這樣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人們已經很久沒有坐下來安靜的談點嚴肅的話題了,或許許知遠確實看上去有點那麼“不合群”,但是一個鼓勵人們追求精緻理想化生活的知識分子並不是什麼罪大惡極的,那些通過謾罵、嘲笑別人所獲取的優越感的人才是可鄙的,是對文化的一種麻木和褻瀆。

許知遠和馬東,一場理想與現實的對話

所有不能以理性和知識為前提的交流,只能靠武斷的情緒去制約別人的行為,都是無知的幫凶。

如此看來,許的“聰明”在眼下更珍貴一些,我曾看到網上有人說“現在都要聰明的不要智慧的,要圓滑的不要赤誠的,要吃得開情商高不要耿直執著的。”我覺得圓滑情商高自然很好,可是人人都那樣,這個世界恐怕也會顯得無趣許多,偶爾有個許知遠這種愛較較真兒的人也挺好。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自己的文化,有人願意追求精緻化的嚴肅,也有人樂意追求粗鄙化的娛樂,這是每個人的選擇,都應該值得去尊重。

許知遠和馬東,一場理想與現實的對話

微信公眾號:藝文生活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