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壺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吸引了無數愛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藝術 瓷器 詩歌 宜興紫砂壺之家 宜興紫砂壺之家 2017-08-04

品茶是我國民間自古而來的雅事,中唐以來,它已在日常生活“柴米油鹽醬醋茶”中佔有一席之地,並演成格調高雅的茶文化。品茶需要茶具。起於宋興於明的紫砂壺逐漸受人青睞。紫砂壺原產宜興,屬陶,比之瓷器,更具古風。它不假釉飾,沒有彩繪,以手工捏製燒成,造型別致、古樸典雅是其藝術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適宜泡茶,香味醇郁。

紫砂壺作為一種富有藝術品性的手工製品,蘊含一種情趣,其靈魂可以說是文人趣味。宋代詩人蘇軾住在宜興時,就喜愛一種提樑式砂壺,即“東坡壺”。至明代,出現了供春壺,供春原是文人吳頤山的書僮,多年侍讀,受到文人習氣的濡染,刨製出造型新穎、勝似金玉的“供春壺”。

宜興紫砂壺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吸引了無數愛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時大彬則改前代的大壺為精緻的小壺,“千奇百狀信手出”,風範一變。這也是與大彬遊歷婁東時,多與陳眉多、王世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關係。清代名手楊彭年,乾脆與文人陳曼生合作,由陳設計式樣,楊來捏製,再由陳於壺身刻制書畫,最終入窯燒製成壺。難怪後世將楊彭年所制壺稱為“曼生壺”。此後,不少書畫名家都有親鐫書畫的壺器。

紫砂壺是與其他藝術相融合的,詩、書、畫、印常常作為壺的畫面構成因素;鬆、梅、竹、石,常常成為壺的基本造型。如今有人將壺製成“變型金鋼”、“錢櫃皮箱”及其他“新潮”模樣,只能算是惡俗,不是什麼“創新”。至於有些人一味摹佔,卻又偷工減料,才藝更遜前人,其壺只能置於地攤叫賣,更是讓紫砂藝術的發展走上了曲折的道路。

宜興紫砂壺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吸引了無數愛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宜興紫砂壺茶器,是壯麗的中國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單是中華民族物資文化成長的光輝功效,也是中原文化前進的綜合結晶。它的開創與隆盛,便是茶文化汗青演化的必定,同時也對茶藝形式、檔次、情味的進步有關極大的鞭策力。紫砂壺茶器製作中的藝術化變化,不單擴大了茶文化的思維內涵,並且豐富了茶文化精力的內涵空間。

中國茶文化自己尋求熱誠崇高的人生立場,但唐宋期間囉嗦的 茶飲禮儀形式擠失落了茶人的精力思維,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狀,品茗是在“施禮”,喝茶是在“玩茶”。而紫砂壺茶器的流行,打失落了繁複的茶飲程式,一 壺在手自泡自飲,文人在儉樸而儉省的品飲中,能夠盡心發揚思維,體驗紫砂天然的生命氣息帶給人的和暖、敦樸、靜穆、正經、平凡、嫻雅的精力韻律。

宜興紫砂壺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吸引了無數愛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紫砂與茶文化關儀密切,是親戚但不是直接的血緣關係,也不是一種從屬關係,雖在某種程度上顯現了這種含義。它們是互依互補的。弄清這種關係,有助紫砂自身的發展。人們一直在自覺不自覺地將兩者傾向為一種從屬關係,實際是一個謬論。原因很簡單:茶 茶文化壺,壺因茶生,因泡茶而從屬於茶,實用因素是關鍵,故直至今日,正統的紫砂審美還是以實用為主,因壺的輝煌而湮沒了其他麼類。

“茶因壺而香,壺因茶而響。”品茶使我們想起了人生。人的一生實在就是在品茶,會不會品,以什麼樣的心態去品,決定著人生一輩子的色調。有人說,茶是為了情誼而在世間的;好的茶,則是為了知味的人存在。我們到處找茶、品茶,是渴想著與知味的人對飲。一杯清茶,披髮著淡淡的清香,給人以澄淨與善良的感覺。泡茶給人喝是一種很好的關愛,可認為三五良知而傾瀉。

宜興紫砂壺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吸引了無數愛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今玩壺的人是越來越多,在街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紫砂壺專營店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許多賣茶的店面也可設了紫砂壺專區,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它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已是人們飲茶時的必備茶具之一。如今的紫砂壺人們在注重其實用性的同時,也賦予了其工藝美,它已成為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製造於一體的陶土藝術品,吸引了無數愛好者和收藏家的目光。

宜興紫砂壺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千百年來更是湧現出許多制壺大師,諸如供春、時大彬、李仲芳、邵旭茂、陳曼生、程壽珍、俞國良等等,真是名家輩出,代不乏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