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海浪裡的勞動音符:長海號子

藝術 黃海 三農 文化 遼寧日報 2017-05-21

長海號子歷史悠久,是黃海北部長山群島地區一種特殊的民間音樂形式,在海島人民長期的海上艱苦勞作中誕生並日臻成熟。可如今,隨著現代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長海號子逐漸被人淡忘。5月15日,大連市長海縣主辦“長海號子進社區”活動,70多名社區居民向“長海號子”第四代傳承人劉玉來學習出艙號子、拔網號子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高亢舒展、氣勢雄渾的號子讓社區百姓精神振奮、回味悠長。

重拾海浪裡的勞動音符:長海號子

長海號子是流行在長海地區的一種傳統民歌,屬於富有海島特色的勞動號子。長海縣由100多個島嶼組成,千百年來居民以漁獵為生,在與風浪的搏鬥中,漁民需要用號子統一勞動節奏,提高勞動效率,於是產生了長海號子。長海號子2005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長海號子的雛形,是人們嘴裡下意識齊聲發出的一種“呼號聲”,開始只有簡單的音節,用來自勉自勵,振奮群情,經過長期的豐富和發展,音樂形象越來越鮮明生動。久而久之,這種自發的“呼號聲”逐漸演變成了船工們整齊劃一的勞動“號令”,最終發展成了由一個號子頭領唱、眾人和聲的民間音樂形式。

據70多歲的長海號子傳承人宋承儒介紹,長海號子分為船民號子和漁民號子兩種形式。隨著曲調的複雜化,歌詞內容也越發豐富:最初只用“哎”“呀”“呦”“啊”……這類語氣詞和感嘆詞表達情緒,後來發展到用敘述性的語言陳述現實:“乘上風呀,快下網呀;多撈魚呀,好換糧呀;全家老少,飽肚腸呀……”其中,撐大篷號子是長海號子中頗具特色的一種:撐大篷是指把帆船上的大篷從桅杆底部撐到頂部。大篷剛剛升起的時候船民唱的是三起頭號子,節奏明快,簡潔;大篷緩緩升起,到桅杆一半以上時,大篷重量逐漸加大,眾人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俗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當大篷即將撐到桅杆頂部的時候,更需要船民萬眾一心,這時號子頭就帶領大家改唱起了音色渾厚、節奏舒緩的老號子,憑著船民們堅韌的毅力和團結的精神,大篷最終撐起來了!

那些曾喊過長海號子的年輕人,如今已經到了古稀之年,長海號子也越來越被快節奏的生活淡忘。為保護和傳承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越來越多的愛好者學唱號子。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海號子保護傳承基地已落戶小長山鄉。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藝術,當地人開始將過去發掘的資料歸檔陳列,全面蒐集、整理流傳於民間的號子,對老漁民進行訪談、錄音、錄像,分門別類地進行登記。成立長海號子研究學會,將大連市及周邊地區的作曲家組織起來,開展研討創作活動。現今在長海各類旅遊節、漁家風情節上,都可以聽到原汁原味的號子聲。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責任編輯:王眾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