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藝術 鳳凰 美國 芭蕾舞 鳳凰藝術 2017-05-04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1943 年出生於美國洛杉磯,被認為是“南加州光與空間運動”的先驅與代表藝術家。這位古根海姆獎、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以及美國國家藝術獎章的獲得者,是當今全世界最受尊敬、最熱門,也最神祕的藝術家之一,換句話來說——神一般存在的藝術家。特瑞爾善於使用“光與空間”作為媒介,來表現與探索人們對於感知、感官刺激、空間轉換的視覺與心理反應。

2017年1月21日,詹姆斯·特瑞爾中國首個大型回顧展在龍美術館(西岸館)盛大開幕。此次展覽涵蓋了特瑞爾五十年來的藝術傑作,包括其代表性的燈光與空間裝置和精選的攝影、版畫作品。藝術家根據龍美術館空間設計建造的全新場域特定作品也在展覽中重點呈現。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龍美術館館長、收藏家王薇和藝術大師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

4月26日,詹姆斯·特瑞爾專程抵達上海,於4月27日晚由龍美術館王薇館長安排與友人、媒體共進晚餐。藝術家此行除了作為龍美術館“永樂大帝的世界—御製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的開幕嘉賓,也是第一次親臨現場觀看自己在中國的首次回顧展,以此彌補因受傷未能出席展覽開幕式的遺憾。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合影,左起:藝術家周鐵海、藝術家丁乙、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藝術家邱黯雄、藝術家徐震

席間,“鳳凰藝術”特邀撰稿人孫天藝與詹姆斯·特瑞爾近距離交談,專訪內容從展覽本身出發,拓展到藝術家如何看待他一直使用的光。在藝術家看來,光不僅是藝術語言,更承載著其藝術的精神內涵,觀者需要深入其中自行體驗才能感受這種精神性。以下為“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展評報道與專訪。

詹姆斯·特瑞爾:沉浸之光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

作為60年代開始的南加州光藝術運動代表人物,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此次於龍美術館的回顧展以一件重新部署的經典作品為開場,當觀眾步入《全域裝置(香格里拉)》(2017)的沉浸式空間中時,無縫且半透明的光瞬間將人包裹,以強力侵略觀眾的感官系統,營造出介乎現實與夢境之間的氛圍。而當色彩突然極速閃動、致使視網膜由於無法把握這種節奏而出現錯覺時,之前平靜的冥想狀態又被打破,不穩定波動的色彩通過眼睛直接作用於身體,隨後才帶來內部感知的調整。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詹姆斯·特瑞爾的空間光裝置作品《全域裝置(香格里拉)》(2017)

而在展場二樓的盡頭的《空間分割》裡,強烈的光源不復存在。觀眾首先要摸索著牆壁通過一小段全黑的曲折走廊,並本能地調動其他感官以補足視覺暫時缺失後的惶恐。在走廊盡頭是一間帶有三個微弱光源的房間,經過一段時間的緩和後,視覺才逐漸重啟,光源甚至開始刺眼起來,聽力也變的異常敏銳,身體的感覺器官被拉扯至各個方向。

這兩件最初創作於70年代中後期的作品代表了藝術家使用光的兩個極端:一個無限放大光的能量和強度,而另一個則限制光的流通。但無論光在其中是顯現還是退隱,觀者都被強行納入空間之中,並以精神的全神貫注去體驗暫時的身體缺席。事實上,如果在解讀其作品時失去這種參與過程,任何描述性的語言都會顯得蒼白無力。這恐怕也是此次回顧展被稱為“Immersive Light”的原因: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沉浸成為觀者理解作品的唯一方式。當身處空間內部時,主體與客體的張力關係被顛倒:我們並非主動凝視作品,而是被作品散發的力量牽引。空間中流轉的光與觀者碰撞,隨後覆蓋、融合併吞噬主體。

因此,我們可能要特別警惕特瑞爾作品照片裡頗有美感的視覺形式。在二維圖片裡,他的作品往往帶有60年代末美國西海岸流行的極簡主義的特徵。儘管特瑞爾從未否認過抽象表現主義、極簡以及歐普藝術對他風格的影響,我們在藝術史敘事上也會將他概括為上述流派的繼承者,此類描述方式卻容易將問題簡單化,從而忽略了其藝術的重要特質,即藝術家如何將光作為更純粹的媒介,從而實現光由二維平面到三維空間的轉換,並賦予空間以劇場性的。當我們穿梭在展場中就會發現,轉換的嘗試始終都存在——從60年代末塑造空間錯覺(例如《空間投影》)到70年代之後將光與空間全面結合,以及四十年間持續不斷地改造自然——而光始終是連接空間與主體的核心媒介。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詹姆斯·特瑞爾的光與空間裝置作品《空間投影》

在訪談中,特瑞爾一直強調他對光的痴迷。在成為藝術家之前,由於兼具知覺心理學學位、貴格教信仰和熟練的飛機駕駛經驗,自帶神祕性的光成為他創作的合理選擇:光本身無形且無體積,但卻無處不在,具有令物顯現的能力,特別是在宗教與哲學中,它是無法隱匿的本質主體。然而,在視覺藝術裡,光卻逐漸退讓於對事物表象的呈現。這正如與給予特瑞爾重大啟發的柏拉圖洞穴理論如出一轍,人們由於受到感官的限制,只能看到現實中物的投影,從而與更形而上的真實世界背離。

對特瑞爾而言,光即是真實世界最不可忽視的存在。儘管我們不可避免地習慣於接收其在事物表面的反射,藝術家更希望通過強調光本身而擺脫這種傳統的再現邏輯:一方面,純粹且去目的性的光使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同時被削弱,換句話說,兩者合二為一;而另一方面,光在投射的過程中時常變化的色彩、體積和透明度也賦予作品帶有瞬間感的時間維度,這種去物質性和非永久性特質使其成為一種反現代化的媒介。

如果我們採取更廣泛的歷史觀點,就會發覺將光作為主體從來都不是特瑞爾以及加州“光和空間藝術家”(Light and Space artists)小組的獨創,它所輻射的廣度也早已超出從達芬奇開始的對光與繪畫的討論。特別是隨著20世紀初期影像技術、現代設計和建築的發展,光愈發被重視。例如莫霍利·納吉(Moholy-Nagy)在20年代就利用聚光燈和旋轉的金屬創作撥動著的光影,到了50年代,奧托·皮內(Otto Piene)在《光芭蕾》(Light Ballet)中已經特別強調光的速度感,他讓光穿過編織物,配合著音樂舞動。但特瑞爾顯然更重視光本身及其能動性,於是在他的作品中,光始終具備喚起冥想的韻律。例如在此次展出的早期作品《高玻璃》中,光線透過牆面的開口呈現給觀者,帶有互補色的光緩慢移動,使得作品自身塑造的深度與維度不停調整,製造瞭如同呼吸一般的頻率。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莫霍利·納吉的作品《光-空間調製器》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奧托·皮內地作品《光芭蕾》

無論是用光佔領空間還是用它製造冥想的幻境,技術成為效果呈現中至關重要的因素。在展覽中的十五組作品中,為了凸顯人工光源,自然之光多次被阻隔。然而從藝術家自身的創作動機來說,自然本身即是他的靈感來源。這從他1977年開始的羅登火山口(Roden Crater)項目就可見一斑。在這個項目中,藝術家試圖將火山口下方空間拓展為人工自然合二為一的存在:觀眾可以在火山口下建好的房間向上看,天空成為被框定但無時無刻都在變動的圖像。火山口項目成為像巨石陣一樣的存在,觀者在特定點、於特定時間就能看到自然奇觀的發生。這致使我們不得不重返至海德格爾對古希臘藝術的理解。在他看來,技術(Techne)是去蔽的方法,是敞開事物和存在最本真的方式,也正是技術與藝術的一致(技藝)讓藝術避免了被系統化、對象化和工具化的危險。特瑞爾的作品並非模仿自然,他的出發點從未偏離自然與技術的辯證關係,而是試圖通過對光的把控揭示預存的真理。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詹姆斯·特瑞爾光與空間裝置作品《火山口之眼》

作為首次在中國的個展兼回顧展,特瑞爾的作品顯示出了一種超語境的包容力。它們持續挑戰著種種二元對立的爭辯,例如形式與內容,本質與再現,自然與技術。在面對其作品時,作為主體的觀眾不得不一次次主動出讓自我經驗,以體驗作品的潛能,通過光去喚起心靈景觀。這正讓我們回想起桑塔格在《反對闡釋》中提到的:

“要去除對世界的一切複製,直到我們能夠更直接地再度體驗我們所擁有的東西。”[1]

[1] 蘇珊·桑塔格,程巍譯,《反對闡釋》,出自《反對闡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第9頁

詹姆斯·特瑞爾 對話 “鳳凰藝術”

(以下為了方便閱讀,“鳳凰藝術”= Q,詹姆斯·特瑞爾=A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鳳凰藝術”專訪藝術家詹姆斯·特瑞爾

Q: 首先恭喜您在中國成功舉辦首次回顧展,展覽效果非常震撼。您對展覽的總體感覺如何?

A:非常好。要知道我之前受傷了,還動了手術,所以沒能來到現場,全程都是電話在溝通指導,這次實際上是我傷好之後首次旅行。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開幕式上,龍美術館館長王薇致辭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因傷不能參加龍美術館開幕式,通過視頻致辭

我當時只能打給我的助理們,我有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團隊,他們來自德國、澳大利亞、還有美國紐約,都來自不同領域,他們也很瞭解我的作品。我讓他們參考我原來展示的效果來布展,所以這是由他們搭建的展覽。我的作品看上去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持才能實施,所以這需要我的助手和龍美術館的工作人員耗費很大精力去完成。王薇館長對展覽的堅持讓我很開心,展覽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詹姆斯·特瑞爾的光與空間裝置作品《楔形空間》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詹姆斯·特瑞爾的光與空間裝置作品《淺空間》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詹姆斯·特瑞爾的光與空間裝置作品《曲面玻璃》

Q:您這次的展覽與之前的回顧展有什麼不同嗎?比如和2013年在洛杉磯當代美術館中的那一次。

A:這次展覽和我之前的回顧展比較像,但是《全域裝置》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因為這次的空間更高,所以效果更好。這次沒有展出那麼多《羅登火山口》的素描、手稿和模型。做出這種選擇的原因其實還是和第一次在中國做展覽有關,我希望從作品出發,讓中國的觀眾去直面作品。我比較驚訝的是看到上海越來越多的私人美術館機構,這點和美國很像,這給了藝術家更多展示的可能性。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詹姆斯·特瑞爾的光與空間裝置作品《全域裝置》

Q:您一直試圖用作品探索光,也一直希望觀眾去“感知”光的存在。您是否是想傳達一些信息?例如情緒、感情、精神性?

A:我一般不做任何預設,觀眾通過自己的經驗和感受往往會有個人判斷。實際上,我也不會去從觀眾的角度去想他們會得到什麼啟發,我只會考慮如何完成作品,然後把作品留給大家去探索。打個比方,藝術是一片未被探索的大陸,而藝術家就是把圖像和各種形式輸送回來的那個人,當然我也想打開自己的一片領土,打開一片用光塑造的領土。這個世界上已經有那麼多的圖像了,但很少人提到我們對光的感受,要知道每一天太陽光都落在我們的皮膚上,幫助所有的生物成長,所以光實際上是養料和食物,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對光有這麼強烈的依賴感。

還有就是,光能引起我們的冥想狀態。比如在《全域裝置》中,光在極速閃動之時,你會感覺好像有一些圖像出現。但是這些圖像實際上是你大腦塑造出來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認知學中的幻覺,這個時候光其實進入了你的身體。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詹姆斯·特瑞爾光與空間裝置作品《火山口之眼》

Q:您的羅登火山口項目已經從1977年就開始了,您可以談談這個項目嗎?

A:羅登火山口是我一直在做的作品,我確實為它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它就像我一篇未完成的論文一樣。羅登火山是一個死火山,坐落在一個沙漠中,大概2、300米高,我們從地下建造了一些空間,希望通過空間的打造去凸顯自然光,這些自然光在每一時刻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地下看光的時候就會發現它更多的可能性。這個項目快要完工了,完成後它將被拓展成一個美術館,我希望它能在5、6年後對外開放。

展覽信息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展覽海報

展覽名稱: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中國首個大型回顧展

展覽時間:2017.1.22—5.21

展覽地點: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

關於作者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孫天藝

孫天藝,自由撰稿人,譯者。美國羅格斯大學藝術史碩士,本科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史系。

(鳳凰藝術 上海報道 撰文/孫天藝 責編/Sophie)

紅色預警,高能來襲!

“鳳凰藝術”的有鹽君又來搞事情啦!

這是一個不無聊的群,

現在加入“有鹽1001種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隨時搶到DIY、插花、陶藝、音樂、戲劇、親子等活動優惠券和大紅包哦!!

第一時間Get各種好玩又不貴的活動!!

掃有鹽君二維碼,帶你入群哈!!

這麼好的新展覽 不點圖去看看?

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鳳凰藝術|近距離接觸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談“沉浸之光”

點擊長按圖片保存,識別二維碼,關注“鳳凰藝術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email protected]。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