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身湘劇一甲子,曹汝龍從藝六十週年研討會在京舉行

獻身湘劇一甲子,曹汝龍從藝六十週年研討會在京舉行

獻身湘劇一甲子,曹汝龍從藝六十週年研討會在京舉行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12日訊(通訊員 劉柯 任彧嬋 記者 熊遠帆)4月11日,“雄風逸韻·湘劇傳承”——曹汝龍從藝六十週年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由中國戲劇家協會、湖南省戲劇家協會、中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長沙市文聯共同主辦,這是中國劇協第一次為地方戲藝術家舉辦研討會。

曹汝龍生於1949年7月,是原長沙市湘劇院院長,長沙市戲劇家協會主席,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湘劇代表性傳承人,作品曾獲中國第四屆“文華表演獎”、第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五、七、十屆“五個一工程獎”、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等。2004年主演的現代花鼓戲《秋天的花鼓》進入全國三十臺精品劇目,實現了湖南省戲劇史上零的突破。曹汝龍是帶動湘劇事業的保護和傳承的領軍人物,湖南省曾授予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同時,中國文聯授予他“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並被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

中國戲劇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陳彥表示,曹汝龍既經歷過戲曲發展的高潮階段,也經歷過低谷時期。面對艱難困苦和利益誘惑,他始終保持著純真的藝術之心和高尚的藝術追求埋頭苦幹。由繼承到傳承,無論角色如何變化,工作重心如何轉移,他對湘劇事業的情感沒變,對湘劇的責任心沒變,湘劇正是因曹汝龍先生等幾代藝術家的精心守護和傳承而華彩依舊。

獻身湘劇一甲子,曹汝龍從藝六十週年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原所長王安奎認為曹汝龍對戲曲美學有精深的體會,在發展推進湘劇文化的實踐層面上做出很大貢獻,為理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在角色的塑造上,很自然的達到了悲喜相承的境界。

“曹汝龍的唱腔聲音圓潤咬字清晰,除了上下句的連貫性以外,他的唱腔很像京劇裡的四平調,韻味十足,入耳動聽,已然自成一派。”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原院長孫毓敏認為戲曲要有影響力,必須形成品牌,進行商業化運作和包裝,形成“流派”才會吸引更多的關注。

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主任王紹軍總結曹汝龍具有“三跨”的特點:跨劇種、跨行當、跨領域,是非常難得的湘劇集大成者。在塑造角色方面,離形得似,以貌取神。

曹汝龍作為湘劇代表性傳承人,通過60年的藝術實踐,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體現出他深植厚培、立根固本和藝無止境、勇於創新的精神境界,他既充分發揮湘劇具有的程式,又能突破程式,既充分利用角色分行,又不受行當的侷限,他充分借鑑兄弟劇種和其他門類藝術之常,融於自身表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氣質。《中國戲劇》主編羅鬆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薛若琳認為,曹汝龍有兩點非常不容易。第一他能跨界表演,他本來是湘劇演員,但他也能唱花鼓,雖然這兩個劇種都地處湖南,但是音韻發聲是不一樣的,所以這樣的跨界表演很不容易,需要演員不僅有功力,還得有功底,是需要刻苦學習、勤奮修煉才能達到的水平。第二曹汝龍還能跨行表演,他是老生演員,但他還融會貫通了丑角的表演藝術。

曹汝龍在會上表示,是湘劇培養了自己,成就了自己,所以他就愛湘劇,包括為什麼跨行當、跨劇種表演,就是想豐富湘劇的表現形式,把湘劇發揚和傳承下去。他還笑著說道,“只要身體好,嗓子好,為了湘劇,為了戲劇事業,我會一直演下去,演到演不動為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