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劇院興建之風已刮到三四線城市,“內容為王”仍是不變的訴求

大劇院興建之風已刮到三四線城市,“內容為王”仍是不變的訴求

文 |唐若甫

“有一種感動,只在音樂廳發生”,起先是深圳音樂廳的網紅後臺標語,後來因為太過火爆,劇場方在前廳也如法炮製了同樣的標語,立刻成為觀眾打卡勝地。

不管是後臺的演員還是前廳的觀眾,大家對這句標語愛不釋手的原因恰恰在於它用三言兩語就述說了劇場存在的終極意義。藝術家在舞臺上揮毫列錦繡,他們被作品打動,繼而打動自己,才能感動觀眾席裡的芸芸眾生。

如果說博物館和美術館作為中樞將視覺藝術與其受眾連接到一起,那麼劇場和音樂廳則是讓表演藝術與觀眾發生關係,並且因為是人與人的現場直面和互動而更加熱烈緊密。在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逐漸完成了劇院、音樂廳取代教堂成為城市文化新中心的進化進程。以漢堡為例,2016年最新落成的易北愛樂大廳正式取代了聖母大教堂幾百年來那從海上第一個能看到的高聳入雲的尖塔,成為了漢堡的城市新地標。在中國,劇場、音樂廳作為城市文化中心的作用和巨大的傳播力量,在近40年裡正在愈發地顯現,尤其是自國家大劇院2007年開張運營後的示範效應,劇院、音樂廳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呈井噴之勢,輻射面已不僅僅是一線、二線城市,更多的三四線城市也已經擁有了“大劇院”這樣的藝術綜合體,比如廊坊壹佰劇院就包含劇場、音樂廳、美術館、博物館、國學館,打造完整的藝術文化生態環境。這在三四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都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大劇院興建之風已刮到三四線城市,“內容為王”仍是不變的訴求

數據一覽和基本矛盾

中國的劇院發展經歷了從少到多的必然過程。2015年文化部財務司發佈的《全國專業劇場發展情況調研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底,我國有專業劇場873家,佔全國演出場所的30.7%。全年專業劇場演出4.05萬場,觀眾總人數3229萬人次。從區域分佈看,呈現東多西少的特徵;從行政層級看,呈現上重下輕的結構;從劇場規模看,以大中型劇場為主。

文化部2017年公佈的全國藝術表演場館數量是2455個,專業劇場數量將近1400個。《北京商報》的《2017年演出市場年報》提到,2017年專業劇場演出總場次達9.3萬場。從這些數據來看,我國無論是劇場數量還是劇場內的演出數量都在過去五年來至少翻了一番。

這一數字曾經寥寥無幾,僅有的數家專業劇場愈加無法滿足改革開放後迎來的井噴式表演團體的數量。營造現代化的劇院刻不容緩。現代化的劇院通常在一個屋頂下包含若干個演出場所,比如劇院、音樂廳和多功能廳,並用座位數加以區分,反映出當時當地的表演藝術受眾,也能有效解決這對基本矛盾。

標杆建設由南及北

2007年12月,與英國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美國華盛頓特區肯尼迪藝術中心等比肩的國家大劇院建成投入使用,實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半個世紀來的文藝夢。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天安門廣場以西至石碑衚衕一帶的衚衕便被預留為日後興建國家大劇院專用。國家大劇院由法國設計師保羅·安德魯設計,除擁有龐大的體量和豐沛的演出外,還有自屬樂團、合唱團及簽約藝術家。

國家大劇院是重量級現代化劇院的里程碑。這一始於改革開放早期的風潮從深圳開始,朝北一路帶動了劇院建設。作為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大劇院,深圳大劇院由北京市建築與規劃設計公司深圳院設計,1989年開業。劇院擁有近1200座的大劇場和600餘座的音樂廳,今年亦是其開業三十週年。座位數較小的音樂廳反映出當時音樂會受眾在深圳屬於極小眾,這一問題在只有600座的杭州大劇院音樂廳中亦有重現。

深圳之後基本每隔十年都會迎來關鍵節點。1998年成為中國劇場營建史上的特殊年份,有兩處場所相繼開幕,分別是上海大劇院和星海音樂廳。上海大劇院擁有大劇場、中劇場和小劇場三處場所,得益於其位於絕對市中心的地理位置和引進及自制的重量級演出,迄今依舊是扛鼎演出場所。同年在廣州開張的星海音樂廳由華南理工大學建設設計研究院擔任總設計,不僅是內地第一座葡萄園型音樂廳,更榮居自主設計建聲效果上佳的宗主之作,成為與廣州交響樂團實現“廳團合一”模式的先驅。

30年來的這些大型劇院的發展史都表明,黃金地理位置和地標性質的建築都能確保全新場所在開業五年內如日中天,但強大的自制能力及重量級的引進劇目才能使得劇場永葆青春。

改造而成的小型劇場

拔地而起的新建劇場大多有著前衛外形和現代化的舞臺設備,滿足從中小型到大型演出的各種需要。與此同時,歷史建築經過改造整修後成為小型演出場所。在這方面,擁有諸多保存良好古蹟的香港走在前列。

香港地少人多,寸土寸金。專門從事古蹟保護和修復的香港發展局,從2008年起推行香港歷史文物的保育與活化工程,“以適切和可持續的方式去保育香港的歷史和文物建築並投放資源”。到目前為止,活化計劃已經推出了五期共計30餘處古蹟,其中有些成為演出場所,更多的則擁有服務於表演藝術的潛力。

其中,作為野心勃勃和成功的可能是位於中環半山的大館,原為香港中區警署,2018年5月以包含美術館和演出場所的文化娛樂場所重現。其中的賽馬會藝立方是擁有約200席的多功能表演場所,已成為香港管弦樂團固定的室內樂表演場地。

這些歷史建築因地制宜,大多適合演出室內樂,由得益於其獨特人文沉澱和絕美風景,更宜為表演藝術所用。一些演奏家紛紛加入到在古蹟演出的行列,其中就包括非常活躍的大提琴家李垂誼。通過由他創建的垂誼樂社,他每年主辦一至兩場“樂·憶古蹟”音樂會,2016年以來已在不下10處演出,包括南蓮園池香海軒、饒宗頤文化館、香港醫學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等。這些素來與音樂無關的古蹟,都在李垂誼的發掘下成為日後可能用於室內樂演出的場館。

另一位從事古蹟音樂活化的是鋼琴家李明哲,她在發展局第三期活化的古蹟,位於大坑的虎豹樂圃策劃音樂內容。位於半山腰的虎豹別墅原先是虎牌萬精油大王胡文虎的宅邸,由後人捐贈給香港政府,經活化後更名為“虎豹樂圃”。雖然樂圃將今秋正式開幕,但已從2014年起舉辦三屆虎豹夏日音樂節。李明哲表示,這裡正式開業後會成為亞洲的室內樂培訓和演出基地。這些推陳出新的例子都賦予了劇場更為寬泛的社區理念,也讓劇院的形態千變萬化。在其多樣性之路上,它們並不孤單。

趨同性與多樣性

中國的劇院發展目前呈現出兩條路線。其一是院線發展,由各自擁有60餘家劇院的保利院線和聚橙院線、擁有近50家劇院的中演院線為代表。中演院線分為直營劇院和加盟劇院,直營劇院採取垂直式管理。目前,中演演出院線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中的知名品牌,他們打造的演出院線管理運營模式,正在全國範圍內產生積極而有效的影響。而保利院線則是全部的垂直管理運營,如同星巴克連鎖店一般,院線在廣泛的地域呈現高品質文化產品的同時,亦呈現出內容的趨同性和管理的統一性。其二是遊離於院線之外尤其是小型劇院的茁壯成長,把市場對劇院的細分化要求做到極致,實現多樣性內容和人性化管理,對社區文化全面鋪開有所增益。僅去年以來,就有三座小型劇場值得關注。

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海科路的築橋音樂廳在築橋實驗教育園區內,由豐田泰久擔任音響設計,去年剛剛開業。音樂廳可容納150席,除專業演出外,還配備錄音室。平日音樂廳主辦活動講座居多,教學為主。

自制劇目方面,即將於8月開業,位於貴陽中鐵國際生態城內的摩都藝術中心底氣十足。藝術中心建築面積2474平方米,觀眾席位390個。據中心古典音樂節目策劃人廖昊月介紹,劇場未來將呈現貴陽本土團隊的室內樂演出。三者之中最成氣候的非境山劇場莫屬。由日本楨綜合計畫事務所設計的境山劇場位於深圳蛇口,隸屬於深圳招商局的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設328席,面山背海,是大灣區為數不多的專業室內樂演出場所。5月份開啟的開幕樂季維持到年底,有六位明星獻上鋼琴及小提琴獨奏會各三臺。

四十年來,劇院和音樂廳支撐起硬體建設,如同築巢引鳳般為打造軟實力提供堅實物質保障。無論是劇院興建方還是管理者都愈加意識到“內容為王”的不變藝術規律。多種所有制和多樣化的劇場契合了從社區到國家級的演出及受眾需求,正如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會長朱克寧所說:“劇場是直接連接市場的經營主體,只有以劇場為核心,圍繞劇場需求進行創作,圍繞劇場形成產業鏈,才能建立演出的市場體系。”

- THE END -

歡迎關注《音樂週報》

快手、抖音賬號

近期熱門文章

北京合唱節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童聲合唱是個慢活兒,急不得

歌唱的高音技術可以速成嗎?

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為中國音樂帶來了什麼?

韓雪假唱背後,飲鴆止渴的音樂劇“粉絲經濟”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Q:想投稿?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A:請點擊下拉菜單“廣告合作”。

大劇院興建之風已刮到三四線城市,“內容為王”仍是不變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