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件書畫作品正在遼博展出,黃賓虹畫稿可見其筆墨轉化來源

藝術 黃賓虹 花鳥畫 書法 遼寧日報 2017-06-06

“筆墨乾坤——黃賓虹書畫作品展”正在省博物館展出。此展由省博物館與浙江省博物館聯合主辦,展出浙江省博物館所藏104件(組)黃賓虹精品力作。據省博物館策展人介紹,此展最大特點是山水、花鳥、書法、畫稿等藝術門類齊全,早期、中期、晚期各個年代的作品都有。這種規模的黃賓虹書畫作品展在省博物館是首次。重點展品有《山水四條屏》《蓮塘秋趣圖軸》《雨景寫意圖軸》《草書七律詩軸》《設色芙蓉圖軸》等。

百餘件書畫作品正在遼博展出,黃賓虹畫稿可見其筆墨轉化來源

一生作品絕大部分未曾發表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黃賓虹(1865年——1955年)是20世紀中國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善書畫,精詩文,兼善璽印考藏、名跡鑑別、古文字研究,並長期從事繪畫史論、篆刻的研究教學,以及中國美術遺產的發掘整理,為中華書畫藝術的繼承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賓虹一生留下的作品極多,絕大部分未曾發表,無人窺其全貌。加之其作畫習慣喜歡反覆點染皴擦,很多畫並不是一次完成,甚至也不是在一個階段中完成,有時是相隔若干年翻揀出來重題並順勢又加點染皴擦,因此相當多的重題作品創作年代不好確定。另外還有許多作品是未完成品,無款識跋,也給分期帶來困難。

據介紹,黃賓虹受家塾名儒教授打下紮實的古文和詩詞基礎。他酷嗜繪畫,青年時期遊學於金陵、揚州,廣交藝林名賢碩彥,得以充實學養。中年時期從事編撰和教學工作,為其擴大知識面、開闊眼界、進行學術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山水畫創作經歷了師古人、師造化和融合古人造化形成獨創風格的三個階段。他總結出的“五筆”“七墨”筆墨觀,擴充了中國繪畫的表現力,對後世影響深遠。

百餘件書畫作品正在遼博展出,黃賓虹畫稿可見其筆墨轉化來源

畫稿藝術價值頗高

本次展覽分為山水、花鳥、書法和畫稿四個單元。在山水畫中,我們可以看到黃賓虹山水畫的風采。其山水畫以水墨為主,淺絳為輔,也有青綠一類。他一生遍遊祖國名山大川,心中自有真山真水,由此參悟繪畫書法當知白守黑、虛實相生,氣脈連貫,變化無窮。比如,此次展出的1952年創作的《擬唐人刻劃法山水圖軸》、1954年創作的《設色湖光山色圖軸》都彰顯出黃賓虹山水畫的精髓。

在花鳥作品中,可以看到黃賓虹將山水畫法融入花鳥畫中,使其花鳥畫豐富而蘊藉。“以點染寫花,含剛健於婀娜”,一改前人塗抹習氣。黃賓虹傳世花鳥草蟲作品大致分為兩類,一為“鉤古”,一為“寫生”,80歲之前的花鳥畫多用淡墨淡色法,清逸秀雅,80歲以後的花鳥畫多以色為主、以墨為輔,墨色結合,沉實渾厚。此次展出的《蓮塘秋趣圖軸》等都能看到這些特點。

第三單元展出的是黃賓虹的書法作品。據介紹。黃賓虹的書名為畫名所掩,其於書法用功甚勤,將書法作為傳統藝術的基本功, 精研古法,碑帖兼師,遍臨諸家,推崇“書法是繪畫之法”。其傳世書法作品以金文和行書為多。此次展出的《草書七律詩軸》等作品頗能體現其書法特色。

第四單元展出的是黃賓虹的12件畫稿。據介紹,在黃賓虹遺物中有大量完殘不一的畫稿,藝術價值頗高,從中可知其數十年如一日地勤學苦練。畫稿所臨寫的對象為從唐到清中晚期畫家,蔚為大觀。從每張稿中既可看出黃賓虹的藝術思想,又可看出其筆墨轉化和錘鍊的來源,可大致勾勒出黃賓虹的繪畫“史觀”。

新媒體編輯:王曉領

責任編輯:王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