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位16歲的姑娘在朝鮮戰場上失去眼睛,卻堅決不願回國

藝術 國際 文匯網 2017-08-01
1951年,一位16歲的姑娘在朝鮮戰場上失去眼睛,卻堅決不願回國

齊文英於朝鮮戰地

2013年7月27日,和朝鮮一水相隔的丹東市迎來了一群不同尋常的客人——南京市志願軍老戰士藝術團。他們此行是為紀念抗美援朝勝利六十週年,應邀赴朝鮮參加紀念活動的。藝術團在丹東停留期間為丹東人民演出了一臺精彩的節目——《志願軍組歌》,鴨綠江畔又響起了英雄讚歌!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她

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南京市志願軍老戰士藝術團組建於2000年。現任團長兼總導演和指揮的齊文英是當年志願軍三兵團12軍34師文工隊隊員。1952年冬天,她曾和我媽媽劉時芬一起奔赴朝鮮前線,所以,我從小就經常從媽媽的口中聽到“齊文英”這個名字。

齊文英的眼睛在1951年剛入朝時的第五次戰役中受過傷,是二等乙級傷殘,兩隻眼睛一隻已失明,一隻視力僅為0.07,她的膝蓋也曾因公傷殘。但齊文英身殘志堅,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在基層文藝第一線工作,退休後不甘碌碌無為,繼續為弘揚志願軍精神,圓青年時期的文藝夢而堅守在舞臺上。2000年抗美援朝50週年之際,她和愛人也是志願軍老戰士的張於,以及原12軍文工團的老戰友任紅舉、鄧袓琪等,策劃創立了南京市志願軍老戰士藝術團。藝術團的成立不僅為退休後的文藝老戰士們提供了發揮餘熱的舞臺,而且成為聯結志願軍老兵們的精神紐帶。

齊文英作為藝術團唯一具有藝術專業高級職稱的藝術家,十幾年來為藝術團的發展殫精竭慮,作出了突出貢獻。

下面選取我媽媽回憶錄中關於齊阿姨的一段文字,讓我們領略一下齊阿姨年青時的風采:

齊文英是在高邑站(河北)上車的。她是師文工隊的演員,15歲從重慶參軍,不久隨軍赴朝參戰。在一次去前沿陣地演出時,在交通壕裡被鐵鎬柄撞傷了眼睛,這次是回國治療後重返前線。她一上車,氣氛頓時就熱鬧起來了。小齊是先行者,對朝鮮的情況無所不知,我和文化教員劉亞莉一路上聽著她滔滔不絕的話語,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在開往瀋陽的火車上,小齊興致很高,她在車上引吭高歌,唱起了朝鮮歌曲《桔梗謠》,又名《道拉吉》:“桔梗喲,桔梗喲,桔梗喲桔梗,白白的拮梗喲長滿山野,只要挖上一兩棵,就可以滿滿地裝上一大筐”小齊不愧是34師文工隊的臺柱子,聲音圓潤洪亮,感情充沛。一曲唱完,在座的乘客無不拍手叫好,讓再來一個。她又唱了《春之歌》、《阿里郎》等朝鮮歌曲。她甜美動聽的歌聲迴盪在車廂裡,引得別的車廂的許多人也湧了進來。列車長看我和劉亞莉讓出了自己的座位在一邊站著,就將我們帶到臥鋪車廂休息。我和小劉第一次坐臥鋪,真氣派呀!棗紅色金絲絨製成的床套,帶花邊的白色紗縵窗簾……那個年代,志願軍真是走到哪裡都深受人民群眾的愛戴。

幾年前,我把媽媽寫的這篇回憶錄寄給齊文英看過,齊阿姨看後立即給我回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她說:“亞平:你媽媽寫得真好,再現了我年輕時的風采,許多我已經忘卻的往事又回想起來了……”

與大多數重慶參軍的女兵出生於殷實人家不同,齊文英阿姨是苦孩子出身。她很小就失去父親,母親無力撫養幾個孩子,就把她送到了幼慈院。1949年11月底,第二野戰軍解放了重慶,15歲的齊阿姨作為有志青年積極報名參軍,考上了二野軍政大學,畢業後分配在第12軍34師文工隊。

1951年3月22日,齊阿姨隨軍奔赴朝鮮即參加了殘酷的第五次戰役。在戰役第二階段,部隊穿插到敵後近100公里,陷入敵人三面包圍,戰鬥打得異常慘烈,僅5月22日,34師就犧牲了好幾名團級幹部。部隊傷亡很大,師首長命令師直機關和文工隊員全部到師衛生所擔任戰地救護任務,負責搶救、轉運和安置傷員。文工隊分成3個救護小組,齊阿姨是組長。

1951年,一位16歲的姑娘在朝鮮戰場上失去眼睛,卻堅決不願回國

1950年6月齊文英(後排右三)與西南軍政大學三分校戰友合影

在“三八線”附近的華川一帶,齊阿姨與戰友們將散落在山溝及掩體裡的傷員包紮後運送到公路上。重傷員由東北民工擔架隊抬著,輕傷員由女兵們攙扶著護送去野戰醫院。

午夜時分,她們帶領傷員在狹窄的山路上艱難地行走著,公路上擠滿了送彈藥的馬車、汽車,和拉著山炮的馬。公路的右邊是一道百丈峭壁,左邊是佈滿荊棘的窪地……突然,一直在天空盤旋的敵機在她們頭頂上甩下了幾顆照明彈,將大地照得如同白晝。

不好,一匹白馬受驚了!它掙脫了韁繩,將馭手甩倒在地,“嗚啊,嗚啊”呼嘯著,橫衝直撞而去……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齊阿姨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麼沉重!心裡只有一個念頭,絕不能在這裡坐以待斃,絕不能讓這些沒有戰死在陣地上的勇士們犧牲在她的監護下。她當機立斷,縱身跳下丈把深的坡,幸好下面是鬆鬆的泥土讓她栽了一個嘴啃泥。她喊著:“不算深,快下來!”女兵姐妹們下接上送,七手八腳連拖帶拽地將傷員們搬運下來。在夜色中,她們背的背,抬的抬,帶領傷員往隱蔽地疏散。齊阿姨瘦弱的身軀攙扶著一個被凝固汽油彈燒傷的戰士,在照明彈照射下只見他滿頭滿臉一團漆黑。若不是白天見過他,黑夜裡猛一見真會嚇一跳的。

此刻,敵機又呼嘯著飛過,一顆重磅炸彈落下來,掀起一陣氣浪把齊阿姨衝了個趔趄。她機警地順勢趴倒在傷員身上……

就在這次戰鬥中,齊阿姨的眼睛不幸受傷。那是一天夜間急行軍,她的右眼不幸被前面戰友背後攜帶的十字鎬戳傷。當時她感到眼睛一陣刺疼,流出了很多清水,眼前一片模糊……

1951年,一位16歲的姑娘在朝鮮戰場上失去眼睛,卻堅決不願回國

《兵媽媽》,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領導和同志們讓齊阿姨回國治療,但她看到那麼多戰友剛入朝就犧牲了!她想,自己失去一隻眼睛又算啥?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自己算幸運的。就這樣,齊阿姨帶傷繼續戰鬥在朝鮮前線。

齊阿姨說她不能忘記,在她受傷的日子裡是戰友和首長們無微不至的關愛使她堅持了下來。每逢夜行軍,總有戰友用一根竹竿或一根小繩拉著她走,她手裡也拿著一根棍子備用,就像盲人行路一樣。當年,牽她手行軍最多的一個戰友叫鄧祖琪,和她同年同月生。沒想到半個世紀後,兩位並肩戰鬥在朝鮮的好戰友,如今又在志願軍藝術團裡成為好搭檔,經常同臺演唱,被人們譽為“軍中姐妹花”。

1951年,一位16歲的姑娘在朝鮮戰場上失去眼睛,卻堅決不願回國

2012年齊文英(右)與她34師文工隊的戰友鄧祖填(中)在《志願軍組歌》中擔任領唱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部隊撤到谷山休整。一天,師長尤太忠、政委羅洪標來到文工隊看望大家,見到平時活蹦亂跳的小齊被眼傷折磨得面色憔悴,和以前判若兩人,就嚴肅地命令她:“儘快回國治傷,不能拖!”見到師首長對她這麼關心,齊阿姨激動得熱淚盈眶

她對師領導說:“謝謝首長!我不回國,我要留在這裡,就在這裡治療。尤師長像父親一樣輕輕地撫摸著她頭上的繃帶,打趣地說:“你看你哦,活像毛驢上磨。”

“轟”的一聲,戰友們都笑了,說:“她不肯回祖國治療,是怕回不來了。尤師長大笑:“你不回國治,眼睛瞎了將來找不到婆家。”

“找不到算了,我不要。”臉上掛著淚水的齊阿姨忍不住和大家一起笑了……

“小毛驢,哦……,小毛驢。”同志們一面鼓掌,一面齊聲喊。

從此,“小毛驢”成為戰友們對齊阿姨的“愛稱”。

師首長見齊阿姨堅持不回國治療,於是就給文工隊下了兩條命令:

第一,齊文英搬到師部醫務室去住,和師領導一起吃小灶,以增加營養;第二,除無人頂替的節目之外,停止一切工作。

從此齊阿姨就成了師首長飯桌上的一員。但她生性閒不住,總是千方百計去參加演出和找事做。為此,她經常被醫務室軍醫告狀到師首長那兒,免不了挨師首長的訓,但她覺得心是甜的。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齊阿姨的右眼傷情還未好,左眼又得了夜盲症,這使她幾乎成了盲人。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保護眼睛要像保護自己的生命一樣。說明眼睛對於我們每個人是多麼的重要!尤其是對一個年僅16歲的年輕女孩來說,失去明亮的眼睛無疑是殘酷的。但齊阿姨用堅強的毅力和意志坦然面對和承受了這個人生的重大打擊。

我想:如果沒有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追求,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誠,是很難做到的!這正是我敬佩她們那代女兵的地方。

由於戰時環境惡劣和醫療條件有限,齊阿姨的眼睛繼發了感染。這時剛好尤師長的夫人王雪晨因事回國,師首長下了死命令讓她和王雪晨一起回國治療。臨行前,羅洪標政委送給她一件戰利品,是一支美國寶石派克鋼筆,親切地對她說;“愛寫字的娃娃,治好眼睛後多寫點戰地打油詩吧。”

回到位於河北邢臺的12軍留守處,經邢臺眼科醫院檢查,齊阿姨的右眼受到三層損傷,即:傷及角膜、虹膜、水晶體。經過手術和一年的治療,視力也只恢復到0.2,被定為二等乙級傷殘。眼傷剛好些,齊阿姨就寫信給師首長,堅決要求重返朝鮮前線,這才有了母親回憶錄裡的那段精彩描述。

1953年初,齊阿姨回到了硝煙瀰漫的朝鮮前線。她見到短短一年,同志們的業務水平都有顯著的提高,一貫要強的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迎頭趕上。她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貪婪地學習唱、跳、說、演等節目和技巧。遇見朝鮮人就緊追不放地跟著學習朝語和朝鮮歌曲,經常在睡夢中還哼哼呀呀地夢囈……

由於齊阿姨悟性好又勤奮努力,很快在文工隊成為“臺柱子”。經常是一臺演出,一半節目都有她。無論是朝鮮歌曲、蘇聯歌曲,還是舞蹈、表演唱、快板、群口詞等,她都拿得起來。特別是獨唱朝鮮歌曲,成了她一個人的專利,每次不唱上五六首下不了臺,深受前線指戰員歡迎。

1954年春天,當金達萊花滿山遍野盛開的時候,她和戰友們告別了這片灑下她們青春、汗水、熱血甚至生命的國土,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

朝鮮負傷給齊阿姨的一生都帶來不幸。由於長期只用一隻眼看書,導致用眼過度,60年代,剛三十出頭的齊阿姨又一次遭受了人生的打擊!她的左眼也得了重症一視網膜脫落,從而導致左眼完全失明。幾十年來,她憑著超常的毅力僅靠一隻眼微弱的視力工作生活著。

儘管齊阿姨的眼睛傷殘,但她特別要強,工作中人稱“拼命三郎”。她不僅能歌能舞,而且能編能導,是文工團的多面手,曾受到李德生軍長的讚賞。1955年絕大多數女兵都復員轉業了,齊阿姨被李德生軍長點名留了下來,調到了12軍文工團。1959年國慶10週年時,軍領導讓文工團組織編排節目,赴北京參加彙報演出。齊阿姨編、導、演的節目在北京獲得好評,還受到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由於部隊正規化建設的需要,1959年底齊阿姨還是不得不含淚告別了10年的軍旅生涯,離開部隊轉業到地方。轉業後,她一直從事群眾文藝宣傳工作,曾任江蘇省舞蹈家協會理事、淮陰市音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文聯副祕書長等。

在和齊阿姨交談的幾個小時裡,我能明顯地感覺到她身上所具有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的激情和信念。而這些正是今天很多人身上所缺失的!

採訪結束時,齊阿姨滿含深情地給我朗誦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柯察金的那段名言:“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齊阿姨告訴我,她年輕時崇拜的偶像就是保爾•柯察金。在炮火紛飛的朝鮮前線,她失掉了許多東西,惟獨這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她一直隨身攜帶著。一次行軍中,突遇敵機轟炸,重型炮彈掀起的氣浪把她瞬間衝倒在地,子彈在她耳旁嗅嗅地穿過,飛石和土塊濺了她滿頭滿身,她的軍用水壺壓癟了,而這本書卻完好無損……

1951年,一位16歲的姑娘在朝鮮戰場上失去眼睛,卻堅決不願回國

齊文英正在指揮合唱《祖國沒有忘記你》,此歌獲得“2012年中國杯”金獎

是的,經歷了生與死、血與火的考驗和洗禮,對人生的意義,對生命價值的理解,有誰能比她們更深刻呢?!

“跨過鴨綠江,衛國保家鄉,縱然過去一百年,戰歌依然嘹亮。英雄兒女一代接一代,志願軍精神如山高水長……”這首由她的老戰友著名詞作家任紅舉作詞,她參與譜曲的《戰歌仍然在夢中》成為藝術團的團歌,也是藝術團的保留節目。

如今,82歲的齊文英仍然活躍在舞臺上。她將畢生的精力傾注到她所熱愛的文藝事業中,用她的一生踐行著保爾的誓言!她仍然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