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我寧願用《卡米耶·克洛岱爾》這樣一個法文直譯來稱呼該片,儘管它有個更為人熟知的片名叫《羅丹的情人》。本次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的這部影片,講述了才華卓著的女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爾與羅丹命運交織的故事,她的後半生所求便是走出被羅丹盛名籠罩的世界。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有人說,這部影片是屬於伊莎貝爾·阿佳妮的狂想曲,她在片中的表演無可挑剔,幾乎可以說是一次卡米耶的靈魂附體。被角色附體,似乎一直是這位法國天才女演員的表演方式。每次,當電影結束拍攝,附身的角色褪去,她總有種靈魂被抽離後的虛弱。此次上影節,還有一部阿佳妮的電影:在影片《勃朗特姐妹》中,她飾演女作家三姐妹中的艾米莉·勃朗特。

1883年,卡米耶·克洛岱爾在她不到19歲的年紀,遇到羅丹。羅丹曾描述這位女學生——“她是我所有靈感的唯一源泉,她所擁有的,正是我所失去的”。從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起,羅丹就意識到這是一雙被藝術之神操縱的雙手。而這雙手的主人,是一個從裡到外都美得不可方物的女子,這個能和他分享創作的痛苦和狂喜的女人,更是他的一個夢。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作為羅丹最得力的學生,助手和愛人,卡米耶嬌小的身驅裡蘊含著非同尋常的天賦與熱烈。她與羅丹在一起的幾年中,正是羅丹漫長的藝術生涯中最豐產的時期,他的作品明顯表現出比以往更深的思想境界,《思想者》《沉思》都誕生於這一時期。也是在這一時期,卡米耶完全沒有了自己的作品,她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羅丹的創作中。

有傳說卡米耶是無法忍受和他人分享羅丹的愛,導致了兩人的分裂。關於這點,電影裡有所涉獵,但沒定論。影片似乎更願意把兩人分裂歸結於卡米耶的自尊與高傲。她的天賦異稟在世人眼裡,只能成為人們茶餘飯後對緋聞的消費是她所不能忍受的。在混亂的後半生,卡米耶決絕地只做一件事:她要擺脫“羅丹的情人”身份,要為自己雕塑,更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而這一切終使她陷入癲狂。

1898年,卡米耶搬進了蒂雷娜大街66號,開始了一段幾乎與世隔絕的幽閉生活。1900年後,羅丹迎來了藝術生涯的又一高峰,再沒人去關注他背後的那個女人,已漸漸停止了雕刻……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1905年,卡米耶的弟弟悲傷地目送姐姐被瘋人院的馬車帶走。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1943年10月19日,卡米耶在蒙特維爾格瘋人院離世。在她住院期間,一位印象派畫家曾給卡米耶寫過一封信,信裡提到她的作品《乞求者》。他說:“有一天,羅丹來拜訪我,我看到他突然在這座雕像前停下,久久地凝視,輕輕地撫摸著它,哭了。是的,他哭了,象個孩子一樣。今天,在他去世13年後,卡米耶,我可以說:他真正愛過的人,只有你......”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影片結束於一張黑白照片。片尾是卡米耶·克洛岱爾晚年時一張真實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目光呆滯地坐在一張椅子上。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五獲法國“凱撒獎”、斬獲戛納和柏林兩大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殊榮、兩度被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伊莎貝爾·阿佳妮,似乎始終在扮演一些令人心痛的角色——阿黛爾·雨果、卡米耶·克洛岱爾、瑪戈王后、艾米麗·勃朗特、瑪麗·斯圖爾特。通過她們以及她們混亂的、激情的、充滿撕裂和痛苦的生活,阿佳妮探索著女性心靈的豐饒與深淵。這些角色似乎具有一個共同點:生命賜予她們的運氣——美貌、天賦、才華、權力、優越,最後都成了她們的災難。但生命的悲劇卻造就了她們身後的輝煌,就好像命運背叛了她們,卻又不忍心似的,給了她們補償。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在法國人心目中,阿佳妮已成了青春永駐的“女神”,就好比瑪麗蓮·夢露的形象永遠定格在青春少婦、性感誘人。只不過和夢露相比,阿佳妮更多了思想者的氣質,她是電影史上罕有的難以歸類、難以評論、非典型、獨一無二的女演員。她的天真與神祕,頑強與脆弱;她的孤獨與激情,冷漠與熱烈;她嚴加保密的私生活;她的“做自己,不在乎別人怎麼說”,都是人們愛她的理由。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1974年,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給阿佳妮寫過一封信,信中寫道,“除了讓·莫羅外,我從沒如此迫切地渴望把一張臉固定在膠片上。”隨後,他又給阿佳妮寫了第二封信:“單是你的面孔就能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你甚至可以演一部沒有故事情節的電影……它將可以與任何一部故事片相媲美。”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那時的特呂弗手握《阿黛爾·雨果的故事》劇本。這部他五六年前就寫完的劇本,因為沒有尋到合適的女主角人選,遲遲未被付諸拍攝。然後,他看到了阿佳妮主演的《耳光》,一切順理成章地發生了:在這部1975年上映的電影裡,才20歲不到的阿佳妮像一隻隨時可能傾覆的小船,僅靠著想象和悟性,就從單薄的經歷中提煉出了屬於阿黛爾的情緒。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她說:“我不需要先變得不幸,而後再去表演悲劇。”確實,那時的阿佳妮在表演阿黛爾·雨果時,還不知道什麼是愛的絕望。儘管這個角色成了她日後命運的一個預言。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時不時的,盛名之下的阿佳妮會從公眾眼中消失,一連幾年都無任何消息。她說自己是個與時代節奏脫節的人。“這個時代要求人什麼都快快地去做,快得讓人幾乎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為了什麼而做,而我是個喜歡沉思的人,喜歡用很多的時間來閱讀、思考和決定的人。工業化、技術化的電影拍攝方法不是為我這種人而設的,我喜歡傳統的帶著手工藝味道的藝術創作,而它需要時間!”

64歲定格為“不老少女”,《羅丹的情人》是阿佳妮一個人的狂想曲

這多少解釋了為什麼這個如今已64歲的女演員,定格成為了全世界觀眾心中不老的少女。

作者:陳熙涵

編輯:陳熙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