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原題:30年再聚會師樓下

作者:蘇延清

世間有一種感情,無法用語言表達。闊別30年後的相聚,眼淚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幸福,擁抱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牽掛,微笑是一種說不出的思念,傾聽是歲月雕刻的最好涵養,揮手是惜別難捨的無奈舉止……

-----題記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丁酉年九月九日,隴中大地陽光明媚,對於隴西師範88屆(一)班的每位同學來說,這是一個永遠不能忘懷的日子。下午五時許,闊別三十年的30名同學及年過花甲已經光榮退休的班主任武玉鵬老師,帶著彼此的思念和牽掛,風塵僕僕地來到祖厲河畔,相聚在會師樓下。

多少次夢中,我總是走不出隴西師範那塊沃土——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同窗53張稚嫩的笑臉和幾位恩師的言談舉止不知多少次出現在夢中:坐在教室的最前排,《文選與寫作》課上欣賞著武玉鵬老師精彩的朗讀和娓娓動聽的講解……課後和夥伴們在校園裡追逐嬉鬧……炎熱的中午幾個要好的同伴聚到前院樓前百年柏樹的濃蔭下侃大山……課外活動在閱覽室翻閱著報刊雜誌,在圖書室裡找到了心儀已久的圖書……晚飯後登上操場後面的古城牆,一覽隴西城迷人的夜景,夜幕中凝望“聲聞四達”的鐘鼓樓……凌晨的校園裡傳來為中國女排奪冠而燃放的陣陣鞭炮聲……週末從鐘鼓樓下走過,散步隴西文化廣場,聆聽龍女牧羊的故事;淌著露水,悠閒散步在水草茂密的南河灣;佇立仁壽山,俯視遠山帷帳、渭水環繞的隴西城的繁華;趟過渭河,登上元蒙將領的巍峨巴巴墳,一睹河霧繚繞的渭水的氣勢……一覺醒來,卻是躺在鄉村學校的宿舍裡,窗外已經傳來了孩子們嘰嘰喳喳的吵鬧聲……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記憶猶新,三十年前一個細雨綿綿的秋日,一群初中剛剛畢業只有十四五歲的少年和丫頭,懷揣一紙承載幾代人跳出農門夙願的通知書,在宏偉壯麗的人生藍圖中告別親人,離開滿載童年夢幻的土房子,從安定、隴西、通渭、會寧、靖遠、渭源等縣區相聚在具有百年曆史的南安書院——隴西師範,有幸成了驕傲的“隴師人”。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不忘走進校門的那一刻,我們是那般的意氣風發、神采飛揚。我們有緣被編入了同一個班級,成就了歲月風雨無法抹去的同學。

師範四年,像一幕黑白電影、一本書、一朵雲,鏡頭一搖就過去了,手指一拈就過去了,風一吹就過去了……於是,成為我們人生長河中最珍貴的時光。

經過四年苦讀,我們再次回到了家鄉,走進了鄉村,坐上了“孩子王”的寶座,許多人一坐就是三十年。

30年裡,雖然我們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業和家庭,但是,我們從未忘記當初的同學之情,師生之情,同學們互相之間牽掛思念,盼望著能有再次重逢的一天。同時,相聚之難,成了每一個同學從心底發出的感嘆。

九九重陽,我們終於開啟了三十年同學聚會的征程,相擁在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歷史名城——會寧。

28日下午,負責承辦這次同學聚會的東道主牛躍進同學和武老師早早來到會師樓大廳,迎接前來聚會的同學。溫馨的賓館大廳裡洋溢著熱烈的氣氛,大家先是握手,然後叫出對方的名字,接著久久地相擁,這瞬間定格在重陽節的一個個鏡頭,我們期盼了足足30年。

經歷了30年的歲月的滄桑和生活的變遷、人生的冼禮,我們已青春不再。光陰帶走了同學們的懵懂與稚嫩,並將皺紋深深地刻上了額頭,稀疏的頭髮早已染上了花白。

看著一張張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大家倍感親切,回憶的心湖又蕩起了漣漪,三十年前,那些年輕氣盛,風華正茂的面容歷歷在目……

相聚的30名同學在會師賓館二樓圍著班主任武老師坐了滿滿三桌。聚會晚宴一如普通的家庭聚會——沒有音響、沒有鮮花、沒有繁雜的程序。大家爽朗開懷的笑聲,喜慶熱鬧的掌聲,不時在大廳迴盪。用陳釀了30年的濃濃師生情、同學情佈置的場景,瀰漫著隴師88屆(一)班師生大團圓、大聚會喜慶祥和的氛圍。

班主任武老師精神矍鑠,他環視著在座的30位弟子,臉上洋溢著喜悅、激動和幸福。昔日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 歷經了三十年天各一方的艱難跋涉,已在各個行業大顯身手,有的走上了重要的領導崗位,有的成了中小學骨幹教師,很多人默默工作在鄉村學校,是他們撐起了家鄉基礎教育的半壁江山……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晚上7時,同學聚會晚宴正式開始。首先,老班長王志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班主任武老師動情地回憶了30年前師生相處的一幕幕往事:某某同學如何給他解釋自己冠名“某炮”的緣由;某某同學從心儀的女同學宿舍樓前走過時的“祕密”手勢;某某同學在言談中得知初中某某同學在老家已經訂婚後的羨慕神情;王彩霞闌尾手術後同班同學在醫院護守的場景;陳自平、餘為公利用寒暑假為妻子王大夫補習功課,順利通過了成人高考;李學武千方百計打聽,給他家找來了一位保姆……這些封存了幾十年的鏡頭,在這濃濃的聚會宴席上,就像一部電影一樣重播。武老師一句話就是一個鏡頭,一個鏡頭就是一個故事,把大家的思緒帶進了三十年前的校園、操場、教室、食堂、宿舍……講到激動處,從他噙滿眼眶的淚水中,彷彿可以觸摸到老師顫動的心絃。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武老師的講話剛剛落下帷幕,被大家譽為“通渭才子”的陳永高同學,獻上自己創作的詩歌《回首南安三十春,相逢每憶少年人——寫在隴西師範88屆同學聚會之際》,為整個聚會晚宴添加了文化元素。

被大家公認永遠娃娃臉的“隴西才子”夏志雄和這次聚會唯一的女同學王彩霞精彩的演唱把聚會晚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歌聲真切地表達了心中的那份深深的同學情誼和對恩師的感謝。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團聚桌上,觥籌交錯。三十年的思念讓我們有了說不完的話,每個人輪流訴說自己三十年的經歷:我們為趙亞東、周勝連、苟永福三位同學的英年早逝表示惋惜,揮淚灑酒祈福在天國的他們一路走好;大家多方打聽由於車禍身患重病的馬健同學的近況;有人回憶剛進校時睡大床時為爭奪“領地”發生的口戰;有人敘說自己為班上十多個同學起綽號的“依據”和如何讓大家認可的“技巧”;有人回憶起自己拿到印(寫)有自己名字,散著油墨香味的《原上草》(學校文學刊物)和《星期天》(班級手抄報)時的欣喜若狂;有人回憶當年在隴西文化館會議室掏兩毛錢買了門票,有幸參加《樹上的鳥兒》作者,1983年全國短篇小說獲獎者,隴西籍作家王戈講座和簽名留念時的幸福;有人“揭發”某同學發現一位女同學接連收到幾位男生情書時,晚自習時大著膽子“傳訊”到教室外邊,給她敲響“愛情專一”的警鐘;有人回憶起我們一星期方可盼到一餐裡脊時窗口爭奪的激烈和當年對一份五毛錢裡脊的垂涎;有人模仿秋天夜晚在苗圃偷摘蘋果時的機敏動作,敘說著當時恐懼、欣喜的神態;有人回憶冬天的晚上熄燈後,翻過緊鎖的校門打上二斤隴西的“101”白酒,盡興後鑽進冰冷被窩裡的愜意;有人回憶自己找到一篇心儀美文後偷撕閱覽室雜誌時被管理員發現後的無奈……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忘不了在隴西影劇院觀看《人生》時為劉巧珍的不幸遭遇而扼腕嘆息……忘不了隴西物美價廉的涼皮、蕎圈圈……講到傷心處,大家唏噓不已,談到興奮時,大家撫掌大笑。這一夜,是時間流淌最快的一夜,我確定。

朦朧中,被同學推醒,不知東方之既白。早餐後我們來到會寧會師廣場,完成這次聚會的第二個重要議程——師生合影,參觀會寧紅軍長征紀念館。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集體合影、每個同學和武老師的單獨留影、當年舍友的合影、同學之間的自由留影……大家不約而同地舉起相機、手機,讓暖融融的師生之情、喜滋滋的相逢場面,永久定格。

相見時難別亦難。下午三時許,大家再次聚在了會師賓館的一樓大廳,大家再次握手,相擁,祝福武老師永遠健康、祝福同學們萬事順心。

一遍又一遍揮手,一次又一次回眸……再見了,敬愛的老師;再見了,親愛的同學。

最珍貴的年華,永遠塵封在記憶的南安,

最美好的問候,永遠停留在會師河畔,

我們註定會在交錯的時光中肆意流浪,

為恩師風範開枝散葉,

為隴師精神源遠流長。

今天,只談醉笑陪公三萬場,

我們不訴離觴……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作者簡介

中師畢業30年聚會,我們班來30位同學,大家都有說不完的話

蘇延清,中學高級教師,學科網學易書城獨家簽約作者,甘肅省骨幹教師,甘肅省雜文學會會員,定西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員,定西市教科所兼職教研員。先後有10多萬字的散文、雜談、小小說散見於省內外報刊。在《中學地理教學參考》《地理教育》等專業雜誌發表論文50餘篇;參與了30多部地理教學資料的編寫工作,擔任主編和副主編;被多家報刊雜誌聘為特約撰稿人。曾出版文學作品集《深吻黃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