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亞洲貨幣流動性變緊張 為金融危機以來最糟

銀行 金融 經濟 亞洲 日本 人民網 2018-11-28

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道 美媒稱,亞洲貨幣流動性開始變得緊張,並且緊張程度為2008年以來最糟。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1月26日,日本是個例外,那裡的印鈔機仍在大量吐出日元。亞洲其他國家的央行貨幣供應量加上銀行準備金自今年4月美元開始大幅升值以來實際萎縮了7%。這是基礎貨幣自2008年1月至10月間縮減11%以來的最大跌幅。

報道稱,美國銀行美林金融管理部策略分析師最近研究分析了全球貨幣供應量,提出這種流動性緊張是否是一個不祥之兆的問題。分析家們指出,自1980年以來,通脹調整後的全球基礎貨幣有過5次緊縮,它們分別出現在1982年、1990年、1998年、2001年和2006年。5次緊縮都是出現在全球經濟下滑之前或與其同步發生。

亞洲地區流動性趨緊的原因很容易被解釋為資本流入的退潮。先是為了應對2008年的信貸危機,後來又試圖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推回到危機前的軌道上,西方國家央行將利率降至零並擴大其資產負債表,資本隨後開始大量湧入亞洲地區。但現在強勢美元加上美國加息正在將各路資金拉回美國。

報道稱,亞洲今年迄今出現外資淨流入的主要股票市場只有中國和越南。高盛公司預測,明晟亞洲(日本除外)指數中的公司明年的盈利增長只有5%。如果高盛的預測是對的,那麼明年的情況可能更糟。

報道認為,如果亞洲各國央行沒有流入的美元可買,它們能夠印鈔的唯一其他途徑是購買本國國債。然而財政政策寬鬆的只有馬來西亞和印度,預計中國明年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寬鬆。其他國家政府和央行現在擔心過多資金追逐過少的商品可能帶來的後果:通貨膨脹。因此印尼央行今年已6次加息,而且印尼政府已承諾將控制預算赤字。

報道指出,一旦歐洲終止量化寬鬆政策和日本放慢印鈔,預計亞洲流動性將更加緊張。未來某個階段,亞洲流動性不足(以及經濟增長乏力)的溢出效應可能促使美聯儲停止加息。不過這個暫停可能不會很快到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