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愛新覺羅·胤祥(1686年4月16日-1730年5月4日),清聖祖康熙帝第十三子,生母敬敏皇貴妃章佳氏。胤祥與雍親王胤禛關係最親密,雍正帝待他也非尋常。胤禛繼位,即封為和碩怡親王,總理朝政,又出任議政大臣,處理重大政務。初入政壇的胤祥,其做事手段之高明,手腕之強硬,一點也不像位“新手”,雍正皇帝對他的這位兄弟更是刮目相看,於是他一改順治時期定下的“貝勒”不可掌管戶部的祖制,任命胤祥全權掌管戶部。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他以“國家休養生息,民康物阜”為務,針對前朝財政積弊,清理天下賦稅,稽核出納,量入為出,致府庫充盈,國用日裕。天下浮糧,害民甚劇,在胤禛支持下,竭力剔除,僅江南之蘇、鬆,浙江之嘉、湖,江西之南昌,通計每年減除60多萬兩,直省正供蠲免多達數百萬兩。

雍正三年,胤祥主管水利事務,親自前往現場勘察水道,形成有效的治理方案,並形成水利圖呈報皇帝。經批准,設立了營田水利府,將直隸諸河分為四局管轄。胤祥數次親臨指導,修河造田,闢荒地數千裡,募民耕種。因治理京畿水利有功,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並特恩准在其親王爵位之外又附加一個郡王爵位,並可任其指定子孫世襲罔替,這在大清歷史“絕無僅有”。

七年(1729),準噶爾部策妄阿刺布坦、噶爾丹策零父子叛清,朝庭決定對西北兩路用兵,奉命參與帷幄,籌劃建立軍機處,出任首席軍機大臣,全權籌措兵馬糧草以及各類軍需之轉輸。以所領度之儲備充足,調度得宜,而屢博獎諭。

一心濟人利物,為國為民。經其奏準,寬免了雍正三年以前天下“積逋”,恢復了一切“詿誤”。存心忠厚,聽斷公明。曾奉命訊鞫大案,審訊中,不用重刑,堅持以誠感人,以理服人,重證據,不輕信口供,雖涉及人眾,而不株連無辜,使數十件大獄,件件處理平允。

他還主持過製造火炮,監理養心殿修繕工程,還管理諸皇子事務以及督領圓明園八旗守衛禁兵,負責雍正皇帝陵寢選址等大小事務,而且樣樣都辦理得十分到位,雍正皇帝誇獎胤祥“無不精祥妥協,符合朕心”。

胤祥為臣,對胤禛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神道碑

無論翻開正史還是野史,對其的非議都很少,朝野上下,讚譽紛揚。

十三爺,怡親王允祥,康熙帝的十三子,雍正口中的老十三,忠勇,果敢,敦厚,耿直,睿智,勤勉,堅韌,隱忍,他是朝之重臣,他是國之棟樑。

雍正帝的十四年,是極為艱難的十四年,十三爺的鼎力相助,可以說是撐起了雍正朝的半邊天。

允祥終年45歲,他頗具戲劇性的一生,在歷史舞臺上也是來去匆匆。陵前神道碑上用滿漢雙文並刻著“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和碩怡賢親王神道碑”字樣,高度的概括了十三爺的一生,也算是雍正帝對其義薄雲天的情意銘記在心的見證。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胤祥的恩寵終雍正一朝,有增無減。其去世後雍正帝久久不能釋懷,多次親寫祭文、詩詞表達思念之情。在《花下偶成》一詩中雍正寫道:“九重三殿誰為友,皓月清風作契交。”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雍正的孤獨心境。在胤祥去世一年後又寫下:“節屆香蒲陳似舊,貢來細葛賜誰先”詩句以表達對胤祥的紀念和自己的無助。胤祥去世二週年仍有詩云:“詰朝端午節,再命罷稱觴。歲月如流邁,容儀何日忘。”已經兩年過去,但雍正帝仍然不能釋懷,因胤祥病逝於端午前一日,端午仍然不讓歡慶。足見胤祥在雍正心中的重要作用。

怡親王胤祥一生大起大落,但其對歷史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不可磨滅。其與雍正帝的棠棣之情也感人至深。

清雍正七年春,怡賢親王允祥定淶水縣北二十餘里處為終生之陵寢。他說此地人傑地靈,乃大祥之地也。有蜿蜒於西部的太行山脈,北拒寒朔之風,南受陽光之浴,東臨拒馬之濱,並有東西南北四崗似巨龍而臥,有涓涓之清溪自北向南四時而不竭,真大祥之良地。雍正八年浩大的工程便開始了。

怡賢親王即清康熙十三阿哥允祥,親王墓建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周長20公里,佔地600餘畝。自東向西有3華里長的神道,神道碑正面陰刻“忠敬誠值勤慎廉明和碩怡賢王神道碑”。沿神道依次建有神道碑樓、火焰牌坊、五孔石拱橋、四柱七樓石牌坊、石平橋、華表、羅佝橋、三孔石橋、神廚庫、功德牌樓、朝房、儀門、焚香爐、太廟、明樓、寶頂等建築。為清代最大的王陵之一,被清廷列為禁地,園寢內的土地由怡賢親王府所屬八旗人耕種或出租,除上繳怡賢親王府外,不納國稅。

規模宏大的怡賢親王園寢,1926年,鎮威軍第一軍副軍長馬瑞雲將陵園龍崗上下的松柏砍光。1935年被守哲之派往淶水縣的縣長王作舟及帶來的一營軍隊,監押80多名盜墓犯公開施工,將墓內所有隨葬的珍寶洗劫一空。目前怡賢親王園寢只有荒冢坑一個,古墓遺址已片瓦無存。地上建築現僅存的只有神道碑一座,建造在神道上的七樓四柱三間石牌坊和火焰牌樓兩座,三孔、五孔石橋兩座,華表一對。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火焰牌坊

怡賢親王陵的建築規模雖說沒有超過東陵和西陵,如漢白玉華表、橋樑、碑樓和神路等氣勢雄偉、壯觀、華麗,這些建築物料全是由北京西南十窩漢白玉山鑿運而來。僅這兩座華表就高達13米多,呈六稜形,每個華表上鐫刻著48條騰雲駕霧的浮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尤其是華表上面安放的兩隻“望天吼”更是精美無比。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四柱七樓石牌坊

每隻“望天吼”約兩噸重,氣勢雄偉,背西面東昂首矗立在神路兩側的華表上。這是皇家鎮陵之寶。望天吼有雌雄之分,表示永遠不分離。望天吼又叫“望君歸”、“望君出”,它意示著皇帝外出訪察民情,不要久久逗留在外,早些回朝處理朝中大事;另一個叫“望君出”,示意皇上不可老是呆在宮裡,要到下邊走一走,看一看,瞭解一下外面的民情。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在神路的兩端各有一座碑樓,碑上鐫刻著賢王生前的功績,全是用漢滿兩種文字對照著刻成的;在神路上修建著四座漢白玉石橋,三孔橋、五孔橋、平橋和羅鍋橋,橋上護欄都刻有起鼓的蛟龍和鳳凰,栩栩如生,潔白無瑕。三裡的神路全是用大城磚砌成的,光潔無痕;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五孔橋被盜後現狀

在神路上還聳立著兩座氣勢雄偉秀麗而壯觀的玉石牌樓,西叫大牌樓,是由四根柱子,六根樑,上面端坐著七間玉石房,房上有形態各異的小瑞獸。東邊的叫“火焰牌樓”,也是由四根玉石柱子、六根樑,樑的中間是三個桃形的火炬,兩邊各有兩隻瑞獸相對而立。這些建築物在當年絕對是很可觀的。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華表上的望天吼現存淶水祖沖之中學

怡賢親王陵以外還有六個宮:大陵宮和小陵宮在賢王陵的南側,西宮和一流三宮在賢王陵的西側(在婁村鄉境內)。這六個宮和怡賢親王陵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建築群,全是一色的綠琉璃瓦,殿內的大梁是五尺見方,雕樑畫棟,絢麗繽紛,光彩奪目,有巧奪天工之妙。在神路兩側全是兩米多粗的蔽日參天的蒼松翠柏,松濤聲四時不絕於耳。在神路上的建築物都掩映在這高大的松柏之中,時隱時現。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羅鍋橋

隨陵而來的四品、五品護陵官和護陵兵常年駐守於此。“東營房”因此而得名。村上的衙原有五座,都錯落有秩,街道和東西南三門排列有秩,村上的居民亦有秩也,村上的居民沒有種地的,全是吃皇糧。

輔佐雍正帝上位的十三爺胤祥,怡賢親王陵,現成了一座荒墳


地宮現狀

村西有古剎釋迦寺,東有道家觀,釋迦寺的女僧身穿灰布大領衣,足蹬雲履,天天來往的僧人絡繹不絕。遠近燒香還願者無計其數,白日香菸嫋嫋,夜晚的鐘聲和陵上的松濤聲混成一片,在夜空迴盪,聞者忘臥,聆聽著這美妙的悅耳聲音。

到1911年清朝滅亡後,人們才敢到陵前看個夠。到1934年8月國民黨29軍軍軍長宋哲元帶兵到親王陵的月臺上進行操練人馬,不許外人介入或偷看。十天後宋哲元走了,村上的人才知道王陵被盜。有人親眼看到允祥的骨頭、蟒袍撒了一地,數十年後有時還能見到他的骨頭,至今恐怕還能找到允祥的骨頭。

到1937年後,侵華日寇勾結白匪和漢奸,肆無忌憚的橫行華夏,搗毀王陵構築碉堡。這三百年光輝璀璨的王陵已不復存在了。在王陵的廢墟上還殘存著幾座破爛不堪的玉石橋、牌樓和華表,其他的殿閣、神路、松柏等等,早已不存在了。

1946年後(土地改革),這上千年的古剎釋迦寺、東大觀也不見一僧一道完全還了俗,再也聽不到寺觀的鐘聲在上空迴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