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音樂節|烏特·蘭帕獻聲《七宗罪》,舉手投足裡都是戲

“每首歌都是一出小型戲劇,每首歌都在訴說一個失樂園。”這是德國多棲聲樂女伶烏特·蘭帕對自己音樂世界的定義。

7月5日晚,在指揮家夏爾·迪圖瓦的揮棒下,上海交響樂團與烏特·蘭帕強強聯手,獻演了《七宗罪》。

一把煙嗓,一條灰黑長裙,臺上的烏特·蘭帕氣勢十足,從嗓音到眼神再到肢體,她的舉手投足裡都是戲,唱出了人性的醜陋,更直面了人生的苦難。

夏季音樂節|烏特·蘭帕獻聲《七宗罪》,舉手投足裡都是戲

演出現場。本文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七宗罪》問世於1933年,是作曲家庫爾特·魏爾和劇作家貝托爾特·布萊希特最後一次合作的產物。

這部短小精悍的作品由7場小歌劇構成,以20世紀工業革命時代為背景,講述了少女安娜橫穿美國淘金,以自己的身體和美貌為本錢,滿足家人種種慾望、面對種種誘惑的故事。

藉由西方宗教裡“七宗罪”的概念,布萊希特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至上”進行了狠厲批判。魏爾則用音樂設計了“雙面安娜”,一個代表現實主義,一個代表理想主義,對她的心理和潛意識層面進行了深入描寫。

最初,現實主義的安娜由一位女高音、一組男聲四重唱來展現,理想主義的安娜則由芭蕾舞演員來完成。到了烏特·蘭帕手裡,兩個安娜均由她來詮釋。

“一個是真實的安娜,一個是潛意識裡的安娜,兩個安娜相互撕扯著。”1985年在柏林,烏特·蘭帕第一次唱這部作品,如今三十多年過去,她對它的迷戀至今未減,“有些段落有一種‘行軍’的感覺,這種表達方式非常德國,讓人抖擻昂揚。”

烏特·蘭帕出生於德國,從小學跳舞,卻對唱歌情有獨鍾。你很難用一個詞界定烏特·蘭帕的身份,她在音樂劇、輕歌劇、爵士、電影裡都留下了印記,唱片方面的功績更是顯著。

在音樂劇《貓》《彼得·潘》《歌廳》《藍天使》裡,烏特·蘭帕有過讓人難忘的表現,最終憑藉倫敦西區音樂劇《芝加哥》,獲得勞倫斯·奧利弗獎。

在電影裡,你也常能看到烏特·蘭帕的身影,《奧特里切尼》《魔法師的寶典》《莫斯科的遊行》……金髮、媚眼、大長腿,氣場強大,稍不注意,你很容易誤以為她是“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

“我很喜歡電影,這是講故事的好工具,但在幾個月的超長拍攝裡,你經常要在片場苦等下一個場景,這是非常不悅的過程,所以我更喜歡音樂帶給我的快樂,我也始終沒有辦法離開音樂。”

烏特·蘭帕擅長的音樂類型非常豐富,問她如何演繹不同風格的音樂,她強調了“直覺”,“我不喜歡按部就班。在舞臺上,我希望依靠自己的直覺,調動所有的能量,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悟。”

“我是個超級感性的人,從來不做計劃,也不會學習模仿他人,一切憑著感覺走,我自身的狀態和對整個大環境的審美認知都會影響我的演唱。”她說,“現在我已經老了,我的身體會感到疲憊,但我的聲音仍在成長,我依然在學習根據自己聲線、音域的變化重新發掘新的演唱方式。”

這不是烏特·蘭帕第一次到訪夏季音樂節。2014年,她曾以一組卡巴萊豔驚四座。第二次再來,她對中國觀眾印象深刻。

“中國觀眾沒有西方觀眾那麼瘋狂,不會那麼直接地表現他們的好惡,比較有修養,年輕人都能說英語。如今的中國發生了很多文化上的革新,廣開大門,向全世界蒐集最新資訊,緊跟文化動態,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她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