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和他的生意腦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和他的生意腦

理查·施特勞斯(1864~1949)

2017年10月24日,維也納愛樂樂團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演奏了理查·施特勞斯的《英雄的生涯》和貝多芬的《第八交響曲》。

理查·施特勞斯是德國浪漫派晚期最後的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同時又是交響詩及標題音樂領域中最大的作曲家。1864年1月11日他生於慕尼黑。父親在彪羅指揮的樂團中擔任圓號手,也許就是這個原因,孩提時代的理查·施特勞斯一聽到圓號的聲音就笑逐顏開,一聽到小提琴的聲音就會嚎啕大哭。他很早就顯現出來音樂的才能,六歲半的時候就寫了一首《裁縫波爾卡》;21歲的時候就做了當時的指揮大師漢斯·馮·彪羅(Hans von Bulow)的助手;30歲在拜魯伊特做指揮。此後他頻頻出現在歐洲各大首都的舞臺上,每一次都受到熱烈歡迎,最終使他在1898年的柏林贏得了受人尊重的皇家普魯士宮廷歌劇院首席指揮的職位。一開始他受到古典主義音樂的薰陶,接受尼采的影響,夢想著“一種更深刻、更有力、也許是更為刺激而神祕的音樂,一種超德意志的音樂,這種音樂面對藍色的、迷人的大海和地中海那明朗的天空時,不會消失,不會蒼白無力和暗淡無光”。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和他的生意腦

▲羅曼·羅蘭曾對他做過這樣的描述:“他的側影高大而瘦長,手勢果斷、急切而又不連貫,他臉色蒼白,稍帶急躁的樣子,目光清澈,茫然地向前凝視著,嘴脣略帶稚氣,鬍鬚淡黃而近乎花白,頭髮在光頹的額頂上捲成圓圈,前額飽滿。”

由於喜歡尼采,理查·施特勞斯受到了瓦格納的影響。其實他的父親弗朗茨·施特勞斯一貫支持勃拉姆斯的古典派,對瓦格納一派深惡痛絕,甚至拒絕為瓦格納的去世而起立致哀。但日後他的兒子成為瓦格納“天才至上論”的擁戴者,不但在作品中受到深刻影響,還指揮過瓦格納的戲劇作品。交響詩《英雄的生涯》就是這一影響充分體現的作品。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和他的生意腦

交響詩這一名稱正式使用是從李斯特開始的,音樂特點是描述性的(施特勞斯曾宣稱,他能夠用音樂來描述任何東西,甚至是一副刀叉),屬於標題音樂的一種。李斯特將這種形式稱為“Symphonic Poem”,即交響詩,而理查·施特勞斯則將自己的交響詩稱為“Tondichtung”,通常譯為“音詩”,兩者內容其實一樣。在1989年之前,施特勞斯寫了全部的7首交響詩,《英雄的生涯》是最後一首,20世紀來臨之後,他就轉向去寫歌劇了。他的最大成就就在交響詩和歌劇兩個領域。

《英雄的生涯》分為六個部分,分別為:英雄、英雄的敵人、英雄的伴侶、英雄的戰場、英雄的業績、英雄的歸隱,可以說它是集施特勞斯管絃樂法絕技之大成,音樂開篇即是豪邁的圓號與絃樂鋪陳出來的寬闊宏大的場面,這個被認為是“自吹自擂”的“狂妄”之作,但仍然受到青睞。施特勞斯的交響詩本來就是卡拉揚的核心曲目,但他最鍾愛的作品就是《英雄的生涯》了,留下多個版本的錄音資料。

《英雄的生涯》(1898)歌唱了一個藝術家的努力、奮鬥、失敗和最終的勝利。關於這一作品,他本人就曾這樣說過:“你毋需去看標題,你只需要知道這裡講的是一位英雄與他的敵人在搏鬥。”

德彪西在一篇專門論述理查·施特勞斯的文章中說:施特勞斯“在年輕的德國差不多是唯一有獨創精神的音樂家。他指揮樂隊所表現出來的傑作的音樂才能很像李斯特,他把音樂建築在文學的基礎之上的用心又很像我們的柏遼茲。他的交響詩的標題即是證明,”“他以一種絕對冷靜的態度,把調性最不相同的音放在一起,絲毫不注意可能產生的‘刺耳’的效果,而僅僅注意他所要求的‘生動’的效果。所有這些特點,在交響詩《英雄的生涯》裡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和他的生意腦

德彪西對於施特勞斯認識是深刻的,“在理查·施特勞斯的作品裡確實有陽光。………對於這位人物的征服人心的威力是無法抗拒的。”

在歷史上的作曲家中,理查·施特勞斯也許是最考慮經濟利益的人,而這和他妻子保莉娜的教導分不開。保莉娜曾經提醒過他,如果要想花更多精力在創作上,要有一定的收入來支持。這樣的理念決定了他的行為處事。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和他的生意腦

1904年,理查的《家庭交響曲》誕生,新聞媒體毫不客氣地挖苦為“爸爸、媽媽和寶貝在交響曲中慶祝”,批評為膚淺的賺錢工具。其實,他對金錢的態度是極具價值的。那個年代,作曲家作品版權毫無保障,理查·施特勞斯在柏林鼓動160位作曲家提出演出權利的主張,最終在1903年通過法案,令同行廣泛受益,這也是他對作曲家們的一大貢獻。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的生涯》和他的生意腦

施特勞斯寫了歌劇《莎樂美》,馬勒因為爭取這部歌劇在維也納宮廷歌劇院上演而激化了人事矛盾,丟掉飯碗。施特勞斯卻不無挖苦地告訴馬勒“多多照顧自己,沒有人會為了折磨自己而得到獎賞。即使豬也不會。為了上演《莎樂美》根本不值得(辭職)。”馬勒顯然很鬱悶,甚至有點懷疑人生,他在日記中反問自己“難道別人是和我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嗎”?沒想到施特勞斯就是這麼肯定地說“是的”!憑藉《莎樂美》一劇的版稅,施特勞斯為家人買了一座山區別墅。馬勒則遠赴紐約討生活去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