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金曲撈》臺前幕後:小火慢燉,呈現歌曲與故事

音樂 黃金年代 華語音樂 演唱會 捕娛記 2017-05-01

“好音樂永遠不過時,好歌永遠被需要,不管是當下還是以後,做好歌的音樂節目都是被需要和被認同的。”自4月14日在江蘇衛視首播以來,力圖打撈華語黃金時代被埋沒經典的《金曲撈》,成為同檔期音樂節目裡的口碑之作。

在豆瓣等評分網站上,《金曲撈》得到了7.6的高分,“節目模式很新穎,打撈遺珠金曲的創意很贊”,“我GiGi女神出來的時候要哭了,那是多少人一整個青春啊!”“對楊千嬅提升好感,模式還算新穎”等俯拾即是的評論,折射出節目的好人緣。

解讀《金曲撈》臺前幕後:小火慢燉,呈現歌曲與故事

從挑“人”到選“歌”,《金曲撈》如何大膽走出音樂節目的新路徑?有80萬首華語歌曲在沉睡中,如何判斷哪些才是值得被打撈的作品?除了讓被歲月蒙塵的金曲重見天日,《金曲撈》還能在何種程度上助推音樂產業的良性發展?

日前,江蘇衛視項目部副主任,《金曲撈》總製片人王希接受專訪,深度解讀製作《金曲撈》的臺前幕後。

尋找音樂節目新路徑

“好好唱歌,唱好聽的歌”是初衷更是核心

在擔任《金曲撈》總製片人之前,王希完成過江蘇衛視2017年在澳門舉行的跨年演唱會,從口碑大型晚會到季播音樂綜藝,王希表示是“一錘子買賣”後得到“磨練鍛鍊”的良機。而在《蓋世英雄》、《蒙面唱將猜猜猜》之後打造《金曲撈》,也是江蘇衛視對音樂節目新路徑的破發之舉。

王希接受採訪時表示,音樂節目在經歷了藝人PK、星素對唱、懸疑競猜等核心元素之後,他們覺得更應該把著力點“迴歸到歌曲本身”,“我對音樂節目的核心元素,一直覺得應該是‘好好唱歌,唱好聽的歌’,既然要為平臺尋求一個新的音樂節目路徑,我們選擇追求《金曲撈》的原創節目模式。”

跟王希熟悉的跨年演唱會不同,季播節目《金曲撈》改變了跨年演唱會把“最好的資源集中在某一個地方某一歌時間呈現”的模式,而是以用“好好唱歌,唱好聽的歌”作為靈魂統攝12期節目並做出相應的資源配置。王希說,這一次做節目他們是“小火慢燉”、“我們要更加花費精力在順暢的上下文結構與邏輯推演的方式上來呈現歌曲與故事,而不是跨年,一錘子買賣,烈火烹油。”

解讀《金曲撈》臺前幕後:小火慢燉,呈現歌曲與故事

總共有12期節目的《金曲撈》,前11期將採取完全平行的結構,每期三為原唱對應三位喚醒師來喚醒三首金曲。與外界普遍猜測的“設計主題”不同,王希表示,並不會用主題來框定每一期選歌的範圍,“有故事的好歌才是選擇標準”,“沒有某一期一定要做成失戀主題或者情懷主題”。

而在收官的第12期節目裡,《金曲撈》將舉辦“金曲之夜”,也許將會把前11期的所有情感觸發點進行集中展現,“比如杜麗莎與譚詠麟兩位金針獎得主的合作,比如黃國倫經常提到的樂壇掌故與佳話,都會放大處理。”

最困難環節是“選歌”

多維度全年齡段把時代感代入當下

對王希而言,確立了《金曲撈》的節目初衷與核心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受記者採訪時他透露,最難的並不是迥異於同類節目的獨特定位與藝術訴求,而是選歌——數據顯示,有達到80萬之多的海量歌曲被埋沒在歲月裡,選歌的難度可想而知,“首先我自己聽了要好聽;好聽之後,原唱能不能到場?即便他願意來,歌有沒有故事?傳唱度不高的話也很麻煩。”他感嘆,就連《金曲撈》的製作週期,其實也受到了選歌的影響。

據悉,為了讓更多觀眾重新審視華語音樂的黃金年代,《金曲撈》在選歌的維度上,試圖把專業與大眾、情懷與當下、主流與時尚等諸多元素融為一爐。“歌曲有三條硬性標準,首先是歌好聽,這是成為‘遺珠’的先決條件;第二是似曾相識,能喚醒聽眾心中的某個情感;第三是可以很快傳唱朗朗上口,不管是《把你藏在歌裡面》還是《人情世故》,便滿足了傳唱的標準。”王希說,節目組有很多維度來挑選歌曲,“導演組、音樂總監、500個大眾聽審,就還有節目以外數以千計的大學生和不同年齡層次的聽眾。”

解讀《金曲撈》臺前幕後:小火慢燉,呈現歌曲與故事

旋律好聽還不夠,《金曲撈》還試圖找尋歌曲背後所潛藏的遺珠故事,讓曾經閃耀時代光澤的金曲,與當下審美語境與流行樂壇相結合。“《端午金曲撈》和《跨年演唱會》在人和歌的選擇上,已經印證了把情懷、懷舊帶入當下是並不矛盾的。從大的受眾環境、看電視觀眾的取向興趣上來說,情懷、懷舊是有市場的。從節目來看,從喚醒師版本的重新改編、喚醒師的選擇、叨叨團的配合,到一些線下渠道的配合,也都可以讓觀眾對老歌產生代入感。”

王希透露,加強代入感,還有多種渠道與方式:歌曲的改編同樣向高傳唱度、強音樂性靠攏,“第一期的《王子公主》薛之謙版本加入了音樂配器元素”;人氣喚醒師也將下沉到線下活動中,“到觀眾受眾聽眾身邊,一起唱《金曲撈》的歌”。

追尋“有意思且有意義”

從節目模式到人文傳承做到好聽又潤心

業內評價稱,從立意到選歌,從改編到推廣,《金曲撈》試圖在“有意思”的領域裡深耕細作。王希解讀道,所謂的“有意思”涵蓋節目模式與節目規則多個環節,“第一是節目模式,節目的著力點從選人到做歌,這個在以前音樂綜藝節目當中很少甚至是不多見的;第二是喚醒師和原唱結合的方式,每一首歌有兩個版本,喚醒師和原唱合作的方式讓節目整體呈現的品質、品相、內容選擇,都具備一定的可看性。”

顯而易見的是,《金曲撈》主打喚醒師與原唱CP的化學反應,兩者的選擇直接影響到節目的調性。哪些歌手能做喚醒師,又有哪些歌手能夠成為原唱?

解讀《金曲撈》臺前幕後:小火慢燉,呈現歌曲與故事

王希認為音樂性依舊是衡量的終極標準,“喚醒師要有音樂性,唱歌要好;要有一定人氣;合作的可塑性很大,能與原唱合作。原唱則涉及到歌曲的選擇,通過好歌來找原唱是最普遍的方式,還可以選定特定的人物關係做涉及,或者原唱本身有很強的標籤或時代感。”此外,叨叨團的選擇同樣試圖覆蓋全領域:“黃國倫黃子佼是‘樂壇活字典’,年輕歌手王櫟鑫則與年輕觀眾相呼應,薛之謙也有著較高的社會議題。”

“有意義”則是“有意思”的拓展延伸——如果說遺珠的重新打撈與關注是“有意義”的第一個維度,《金曲撈》裡多代音樂人的相互碰撞,流淌著一脈相承的文化血液就是第二個維度,“喚醒師和原唱基本上是兩代人的合作,那麼這種互動中既有新人對老一輩歌唱者的尊敬認同懷念,也有老一輩對新人的提攜。比如薛之謙和張信哲是兩代情歌王子之間的合作,他們身上也有這種尊敬和提攜的關係。”這,也是《金曲撈》試圖傳遞給觀眾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