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成為烏克蘭音樂人的“夢工廠”

音樂 樂器 演唱會 歌手 薩克斯管 新華社客戶端 2019-03-09
中國鄉村成為烏克蘭音樂人的“夢工廠”

周窩音樂小鎮街景。新華社記者 黃河 攝

新華社石家莊3月7日電(記者張碩 黃河 王作葵)空閒農舍改建而成的咖啡屋裡,歌手王偉正在演繹搖滾歌曲《花房姑娘》,為他伴奏的是兩位來自烏克蘭的音樂人。漫步這座名為周窩的村莊,像“麥穗咖啡”這樣的音樂主題店鋪隨處可見。

周窩村所在的河北省武強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村舍牆上的五線譜、琴鍵圖案,村路兩旁的樂手雕塑,讓這座華北平原上的小村莊擁有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情。

春節期間,周窩室內樂樂團還舉辦了新年音樂會,來自烏克蘭的博伊科、皮塔和基裡琴科是樂團的主演。

“我們演奏了莫扎特、貝多芬、列昂托維奇等音樂家的作品,音樂會吸引了周窩村和周圍村鎮的居民,其中不少人還是帶著孩子來的,這讓我們非常開心。”博伊科對記者說。

中國鄉村成為烏克蘭音樂人的“夢工廠”

烏克蘭音樂人博伊科(左一)、皮塔(左二)和歌手王偉正在演繹崔健的《花房姑娘》。新華社記者 黃河 攝

今年30歲的博伊科出生在烏克蘭北部城市切爾尼科夫。他15歲開始學習音樂,後來考入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藝術大學,專攻小號演奏。

2017年,博伊科和其他幾位烏克蘭音樂人來到武強,在璐德國際藝術學校擔任音樂教師。

“課餘時間,我們常在周窩村的咖啡館裡演出。令我們驚訝的是,這裡的許多村民會使用西洋樂器。”博伊科說。

以小麥、玉米為主要種植作物的周窩村能與音樂結緣,得益於武強人陳學孔創辦的樂器製造企業——金音集團。

1978年,25歲的陳學孔離開武強,在天津一家樂器廠擔任鉗工。“過去,中國有西洋樂器的家庭非常少,個別家庭頂多能有一把吉他。”陳學孔回憶說。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陳學孔決定下海開辦自己的樂器廠,利用其他企業的邊角料製作樂器零件。

現在,金音集團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管絃樂器製造企業之一,產品出口到美國、日本、韓國等40多個國家。

“我們這家企業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受益者。現在,國家鼓勵發展文化產業,這給了我們從樂器生產向樂器體驗、音樂培訓等領域轉型的機遇。中國大量的少年兒童和退休老人都有學習音樂的需求。”陳學孔說。

中國鄉村成為烏克蘭音樂人的“夢工廠”

村民郭玉管。新華社記者 黃河 攝

現在,金音集團的職工已超過2300人,其中大多數都是本地農民。在樂器廠工作的年頭久了,工人們便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樂器演奏方法。

周窩村居民郭玉管是金音集團一名有12年工齡的老員工,負責薩克斯等樂器零件的拋光工作。加入周窩村農民樂隊後,她擁有了一把屬於自己的薩克斯。

“以前幹活兒累了或是遇到煩心的事情,免不了會抱怨吵嘴,現在一吹起薩克斯,什麼煩惱都沒了。”郭玉管說。

“村民的演奏雖不太專業,但他們非常願意學,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曾在烏克蘭第二大城市敖德薩一家歌劇院交響樂團工作過11年的皮塔說。

周窩村黨支部書記周其海告訴記者:“村裡很多家長都願意讓孩子學習音樂,希望他們多一些興趣愛好和特長。”

“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白天上文化課,晚上跟我們學音樂。現在,他們已經可以組成樂隊進行演出了。”皮塔說,“其中一些孩子非常有天賦,希望他們能在音樂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在中國,音樂的發展潛力很大,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投身其中。”在皮塔看來,周窩村的村民是幸福的,“這裡有樂器廠,有音樂博物館,有關於音樂的一切,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生活在這樣一個音樂小鎮上。”

中國鄉村成為烏克蘭音樂人的“夢工廠”

春節期間,周窩室內樂樂團舉辦了新年音樂會。圖為烏克蘭音樂人皮塔(右一)、博伊科(右二)、基裡琴科(左一)和中國音樂人共同演出。(受訪者供圖)

與皮塔、博伊科等合作演出的王偉畢業於河北衡水學院音樂系。他在2014年來到周窩音樂小鎮,成為了一名駐村歌手和學校的音樂老師。除了白天咖啡廳的駐唱和晚上給孩子們上鋼琴課之外,王偉更多的時間是在不斷創作自己的音樂作品。

在合作演出的作品中,博伊科最喜歡王偉為周窩村創作的《小鎮情緣》。當王偉的歌聲響起時,博伊科在一旁隨節奏敲起康佳鼓。

“我喜歡這首歌,也喜歡這個特別的音樂小鎮。”他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